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9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9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桑弘羊的均輸平準,是秦念讀到時為之驚歎的政策。

平準法最早出現於戰國,李悝在魏國實行“平糴法”,用於管控糧價。

而三百多年後,桑弘羊開創性地將平準法推廣到糧食以外的商品。

這是華夏史上首次實現國家對大量商品的係統性物價調控。

【劉徹:何謂均輸平準?】

漠北之戰消耗巨大,劉徹的國庫極為空虛。

不然也不會與張湯商議出勒索王侯錢財的白鹿皮幣。

如今看到有“提高財政收益、也對百姓有利”之策,劉徹當然想要采用。

【秦念:桑弘羊提出,將郡國向中央繳納的貢品按市價摺合為當地盛產的物品,均輸官負責將這些物品轉運到其他地方高價出售。】

【秦念:在均輸法的基礎上,平準官負責在物價低時收購、物價高時售賣,就可以平抑物價並賺錢差價。】

桑弘羊既驚且喜!

他雖然受前任大農令鄭當時所薦,受命參與鹽鐵官營之事,但現在依舊隻是侍中。

均輸平準一出,桑弘羊確信自己必然能夠受到陛下的重用。

這是被後世秦皇定論為“可以青史留名的善政”!

桑弘羊欲求青史留名!

“桑弘羊,朕任命你為大農中丞,先領鹽鐵事。均輸平準一事,務必儘快製出章程。”

領命之後,桑弘羊大膽進言:

“陛下,臣請詢問官吏腐敗之弊!”

【劉徹:官吏如何腐敗?】

秦念懷疑“劉徹”在水時間。

都是打工人,合情合理。

她當然要配合。

【秦念:其一,均輸官吏強迫百姓賤賣自己生產的物品,去購買均輸法要求的當地物品。同時,均輸官吏還會在驗收時百般刁難,藉此對百姓強買強賣。】

劉弗陵眼中異彩連連。

鹽鐵之議上,儒生就是以此為由反對阿父施行的均輸平準!

【劉徹:應當何解?】

【秦念:百姓繼續上交原本的賦稅,替換成均輸物這個步驟交由官吏來辦。】

竟如此簡單?

劉弗陵沒有質問霍光為何不提此法。

此刻他想起了秦念所說的“隻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

劉弗陵想不到這個辦法,是因為他沒有去過民間,他不清楚具體情況。

就連他的阿父漢武帝,也在《輪台詔》中提及邊塞守備渙散的情況無人上報,需要從俘虜口中才得知真相。

矇蔽君王,是這些臣子的共識!

鹽鐵大議上那麼多官吏與儒生,都在爭論均輸平準的利弊。

卻無人提及“替換成均輸物這個步驟交由官吏來辦”這個最簡單的辦法。

因為無論哪一方,都於其中獲利。

哪怕是反對均輸平準的“賢良”,想要的也不過是廢除均輸平準更利於他們斂財,並非真心為民。

所謂與民爭利,就隻是一麵“旗幟”。

霍光看出了陛下對他的芥蒂,卻沒有為自己辯解。

他雖然效忠君王,卻深知不能同時得罪鹽鐵之議的雙方。

那是自絕於天下。

以先帝的威望,張湯尚且未能善終。

張湯之死,不僅是因為三長史的誣告,更因為先帝身邊有太多人在詆毀他。

盛寵於先帝尚且落個如此下場。

霍光生性謹慎,又怎敢在陛下猜忌他時這般引禍上身?

………

劉弗陵都能看出來的事情,劉徹當然也看得出來。

權貴豪富的利益,果然與君王並不完全一致,甚至還會截然相反。

劉徹不相信文武百官都是廢物,都看不出均輸平準之弊!

但此弊端卻未能革除,明顯就是能夠看清利弊之人不願意背叛階級。

比如霍光。

身為唯二的“頂級文臣”,主父偃早死,霍光就是最應該察覺利弊並上稟朝廷之人!

但劉徹不會追究。

身為托孤重臣,輔佐出劉弗陵劉詢兩代明君,霍光縱有私心,也算得上忠於大漢。

【劉徹:既有其一,應有其二。】

劉徹已察覺出天幕的一大作用:

許多政策的施行,現在無法看出其利弊,但後世卻看得清清楚楚。

【秦念:其二,官商勾結。比如官吏出賣平準資訊,商人藉此提前囤積或拋售商品牟取暴利。三長史就是以這個罪名誣陷張湯。】

張湯怒目。

朱買臣、王朝、邊通,他一個都不會放過!

誣陷他與商人勾結,但他死後家財不到五百金,這張湯怎麼能忍?

劉徹卻從中看出更多蹊蹺。

他必然是知道有官吏以此牟取巨利,並對此深惡痛絕,才會連張湯都殺。

知道此弊,卻未能革除?

劉徹細思其中關竅,發覺此事不同於均輸官吏借權欺民。

官商勾結一事,最難處置。

【劉徹:當如何改之?】

“當如何改之?”

嬴政問的是大秦的公子們。

此時眾公子除胡亥以外,皆已來到章台宮。

胡亥聲譽與民心之低,足以說明他絕對不適合當大秦太子。

扶蘇未能繼位,嬴政擔憂長子或是因病早逝。

命太醫令為扶蘇問診的同時,嬴政也在做其他準備。

漢朝劉徹逼殺劉據,還有劉弗陵。

他不能隻有一個繼承人。

………

太子李承乾未能作答。

李世民沒有感到失望,畢竟這個問題就是朝堂諸卿也難以回答。

官商勾結,古已有之,非因平準法而起。

就連大唐也多的是官商勾結之事。

此事難絕。

【秦念:多培養一點張湯。】

【劉徹:?】

【秦念:清廉的酷吏,不就是治官商勾結的最佳人選嗎?】

【秦念:等等,該不會這纔是張湯的真正死因吧?剛好死在均輸法試行的當年?】

果然,人是需要交流的。

讀漢史的時候,秦唸完全沒有注意到張湯的死亡時間上的“巧合”。

這或許隻是陰謀論,但陰謀論有市場,就是因為陰謀論有趣。

………

疑心越重的皇帝就越信陰謀論。

比如劉徹。

此刻他對“權貴豪富”的警惕再度拔高。

既然權貴豪富忌憚張湯,劉徹當然就要重用更多的張湯。

【劉徹:當如何培養?】

秦念哪知道怎麼培養。

張湯這種小時候就會審鼠的天生法家,還清廉愛民,還懂得迎合皇帝。

簡直就是人間稀罕物。

【秦念:讓張湯閒暇時去學宮教學。】

皮一下就很開心。

秦念並不知道她這麼皮一下,會讓張湯自此失去閒暇時間。

【秦念:以算緡告緡配合“收入越高交稅比例越高的所得稅”,用“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對官吏的不明財產進行倒查,應該能解決一部分官商勾結的問題。】

【劉邦:還請秦皇詳談算緡告緡。】

劉邦現在不打算實施均輸平準法。

如今的大漢更適合以黃老之學休養生息。

但劉邦可以不用,但不能不知。

他用不上,他的後世子孫用得上。

【秦念:這是張湯提出的政策。算緡是對工商業、高利貸行業征收的財產稅。告緡是鼓勵百姓告發隱匿財產偷稅漏稅的人,告發成功會被獎勵被告發者被沒收財產的一半。】

秦念很欣賞張湯的這項政策。

其實元狩四年就已經頒布了法令,但當時的大農令是顏異,他反對這項政策,未能得到良好執行。

直到五年後,也就是桑弘羊出任大農中丞的一年後,算緡告緡才得以迅速推行。

僅施行三年就給劉徹積累了巨量財富。

所以張湯以腹誹罪處死顏異,應該不隻是因為顏異反對白鹿皮幣,也因兩人政見極為不合。

【李世民:張湯製令但此政為顏異所阻,元鼎三年桑弘羊致使告緡遍天下。僅三年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但商賈中家以上多破產,民媮甘食好衣,不事畜臧之業。不利於國,故漢武帝止告緡之風。】

告緡之風,僅利一時。

漢武帝在三年後停止施行此政,足見其後患之重。

秦念推崇這種連漢武帝都不得不放棄的政策,李世民實在難以理解。

不理解,就應提出疑問。

君王為一個“階級”,但一國無二君。

正可謂孤家寡人。

天幕讓十三君王齊聚,且不會危及其他君王治下之朝。

既然如此,何不坦誠相交、互陳利弊?

秦念對漢皇之問有問必答,想必也是有此考慮。

………

劉徹大喜。

告緡竟然可以得財物以億計?

國庫空虛之症可解!

至於三年而止,那就三年後再止。

………

三年而止?

秦念疑惑了一會,她記得史書上記載的是劉徹在告緡遍天下的三年後,宣稱隻要向甘泉倉捐獻足夠的粟米就可以終身不被告緡。

凡是有資格能被告緡的有錢人,必然會積極響應這一政策,於是告緡自此而止。

不過要說是不利於國才停止也不是不行。

畢竟商人太富不好,但商人全部破產那就是純粹的竭澤而漁。

捐粟米止告緡,可以理解為最後撈一波錢。

【秦念:所以為了可持續性竭澤而漁,算緡的稅收與告緡的獎懲都需要適當下調。各朝情況不同,該下調到什麼程度需自行摸索。】

【李世民:……】

可持續性、竭澤而漁?

李世民扶額而歎。

但他又很快意識到秦念此言,分明是在說其治政正在使用算緡告緡之策!

如此施為,卻不失民心?

李世民放下手,開始思索此策是否可用於大唐。

這是治理官商勾結的辦法。

“收入越高交稅比例越高的所得稅”、“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對不明財產進行倒查”?

以及……

培養張湯這樣的“酷吏”。

………

看劉姓的省略號看得太多,秦念都習以為常了。

倒是李世民的省略號讓她再次笑出聲。

算緡告緡,其實很像現在的所得稅和檢舉偷稅漏稅。

檢舉人可以按實際追繳稅款分檔獲得獎勵。

當然,相比漢武帝時期的獎勵一半肯定是低得多。

——要是真獎勵一半,那就得麵臨“親親相告”來洗白稅款的吊詭事件了。

漢武帝這一經濟政策極為超前,在此之後卻沒有任何皇帝進行效仿。

哪怕缺錢缺到軍餉都發不出,國家將要滅亡,也不願采取這個三年就能獲得巨額收益的政策。

對此,秦念能想出的唯一解釋,那就是儒家士大夫形成了默契:

財政緊張,那就提高農民的稅賦,這不算與民爭利。

算緡告緡,如此與“民”爭利之策,會致使“淳樸的民風”墮落為崇尚利益,就算國家滅亡也絕不能啟用。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