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28章
董仲舒認為夏禹、商湯、周文王的教化之道不同,
是因為繼承的道有不同的缺陷,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彌補,從而更加接近上古聖王的道。
卻又以“禹繼舜,
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說禹繼承自舜的道沒有問題,所以不需要補救,來佐證“天不變,道亦不變”。
這是明顯的自相矛盾。
但劉徹還是用了董仲舒的策論,因為其雖不能自圓其說,卻給出了劉徹想要的結論——
“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致,
用夏之忠者”。
大漢應宣揚忠。
這個結論,
劉徹喜歡。
【秦念:過往的朝代都在求變,
都在進步,新生的朝代也都比過往的朝代更加強盛。唯有儒家崇古,才會使得華夏走向衰落。】
崇古,就意味著固步自封,
甚至不斷倒退。
從漢至清,
孔夫子的地位越來越高。
孔家的衍聖公也從宋仁宗首次冊封的正八品、到元朝躍遷至正三品並再度晉升從二品、最終被朱元璋升至正一品,
班列文官之首。
清朝延續明製,繼續定衍聖公為正一品,進一步擴大特權,祭祀禮儀接近親王規格。
而與孔家地位持續上升相對的,是華夏麵對外敵入侵的越發孱弱。
因為外敵在求變,
在革新。
唯獨華夏在儒家治世下以古為尊。
現代人都知道“創新”意味著先進生產力。
在儒家治世下,
卻因崇古而推崇“創新”的反義詞“守舊”。
秦念不讚同“儒家本意是好的,
隻是被皇帝們異化成了統治工具”的說法。
從孔子以“春秋筆法”修史並推崇上古聖王開始,儒家就已經走錯了路。
【劉徹:儒家經典皆以過往為盛,往後為禮崩樂壞。】
其實根據之前的討論,劉徹已經猜出儒家的問題出在哪裡。
他隻是需要後世秦皇給出確定的答複。
劉徹也很疑惑:
秦念是如何得知上古時期的史實?
難道是秦念身為秦皇後人,秦國的史書記載了真實的曆史,避開秦末之亂藏於後世,為其所知?
這或許就是秦國曆代君王均崇法的原因。
劉徹隻能如此猜想。
………
新生的朝代也都比過往的朝代更加強盛?
李世民沉思。
秦念所說的過往,顯然是指儒家治世之前的夏商周秦漢。
商強於夏?周強於商?秦強於周?漢強於秦?
前兩者已不可知,上古聖王的禪讓被秦念認定為偽造,夏商周的相關史書顯然不可信。
而後兩者——
不難得出答案。
哪怕隻是看疆域,也應知漢強於秦、秦強於周。
………
劉邦大喜過望。
他曆經始皇帝吞並六國的時代,清楚強秦鐵騎之可怖。
始皇帝的後人卻親口承認,代秦之漢強於秦!
………
嬴政冷冷掃了一遍大秦諸位公子。
先前“官商勾結,當如何改之”的問題,他的這些子嗣都沒有給出讓他滿意的答複。
【秦念:根據偽造的曆史得出荒謬的理論,以荒謬的理論帶著華夏走向錯誤的道路,這就是儒家治世致使華夏衰落的原因。】
董仲舒隻能苦笑。
他答陛下第三問時,其實就已經發現謬誤之處。
聖王之治若是完美無缺,又怎會逐漸缺失?
他無法解釋這種變化,隻能強行得出漢應以忠為教化的結論,用以迎合陛下的喜好。
原來答案竟是如此簡單——
偽造的曆史。
根據就錯了,又怎麼得出正確的解答?
如董仲舒這般大悲的儒生很多,越是熟讀經典的大儒就越是悲痛。
【劉徹:儒家全然不可取?】
十二朝儒生皆覺冰寒徹骨。
千古一帝、聲譽榜第二、興儒之始的漢武帝,在詢問後世秦皇儒家是否全然不可取。
但此刻所有人都明白為什麼。
儒家崇古,所崇之古卻是天意認定的偽造。
這是從根源開始的謬誤。
秦皇崇法,他會如何看待儒家?
【秦念:剔除崇古帶來的諸多糟粕後,可取。】
董仲舒怔愣。
【劉徹:朕以為你極惡儒家。】
【秦念:極惡,但不欲其死。】
董仲舒喜極而泣。
子曰: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後世秦皇不惑!
天人感應是錯,但荀子有雲: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儒家之謬在於崇古。
但儒家不是隻有崇古!
【劉徹:朕還有哪些功過,一並說來。】
身為帝王,又怎甘於人下?
秦念一句“極惡,但不欲其死”,讓劉徹覺得自己所問反倒像低人一頭。
於是作此言。
劉徹野心勃勃。
先前他與李世民相爭,卻絕口不質疑榜首。
如今見秦念如此,他卻是起了爭奪之意。
同為千古一帝,憑什麼他隻能排第二?
今有天幕道說功過,他的功績隻會更多,過錯會被修正。
未嘗不可與始皇帝相爭!
【秦念:史書無法儘錄你的功過,後世也不能儘述你的功過。】
劉徹疑惑。
這話在他看來是極高的評價。
但他實在懷疑秦念此言的目的。
看似是要讚頌他,但……
【秦念:朕想說的其實已經說得差不多了,此時也就再提醒你一件事。】
【劉徹:說來。】
【秦念:民心比你想象中有用。】
【劉徹:……哼。】
劉徹就知道,後世秦皇嘴裡就不會說出什麼好聽的話。
這明顯是在拿自身居於榜首的民心,來譏諷他民心排名太低。
現在十三個皇帝中,民心墊底的還是始皇帝!
不過劉徹也知道,這純粹是他疑心重作出的判斷,並無實據,也就不好以始皇帝反駁秦念。
【秦念:漢武鑄魂,故後世華夏以漢為民族之名,所言為漢語、所衣為漢服。】
劉徹愣住。
秦念方纔所言不是想要譏諷他?
【秦念:朕亦是漢人。】
劉徹忍了又忍,終究是沒忍住。
暢懷大笑!
後世之人,自稱漢人!
後世秦皇,自稱漢人!
出於矜持,他未將笑聲以文字現於天幕。
良久,劉徹方纔收斂笑容。
………
李世民疑惑。
漢人之稱,興起於北魏。
到唐朝之時,就已是作為民族稱謂被廣泛使用。
本是北魏為了與東晉的晉人作出區分,將治下的“晉人”稱之為漢人。
與漢武帝並無太大關聯。
後世秦皇卻將“漢人”之稱定論為源於“漢武鑄魂”?
李世民隻能將其理解為後世“山河破碎”的結果。
為異族所侵,故念漢武帝征伐四方。
【劉徹:善!】
下班時間快到了,秦念那段話是給這次話題作出總結和升華。
漢人一詞的來源其實不是因為漢武帝,但秦念扮演的是“造反推翻嘉慶的皇帝”,那她可以這麼編。
如果定論《竹書紀年》為真沒有被視為違規,她定論漢武鑄魂也不會被視作違規。
反之——
違規1次和2次好像也沒多少區彆。
【秦念:最後一個建議——去問問劉弗陵,元狩四年後都會有哪些天災、又興於何時何地,以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史書記載的天災隻是寥寥一筆,劉弗陵身邊的霍光卻是親曆者。
雖然那隻是一份劇本。
但秦念也希望漢武帝的劇本裡,百姓可避天災。
至於這算不算給劉弗陵挖的坑——
看著群裡劉弗陵不斷報出的時間、地點、災禍,秦念點點頭。
這坑又不難填,在不違背史書記載的情況下看情況編就行。
除了報備天災,劉弗陵、劉詢也在上報其他忠臣能臣的情況,比如蘇武等人。
不過蘇武要在十九年後才會出使匈奴,此時的蘇武才二十二歲。
有趣的是,秦念還看到朱元璋喊話朱棣返回南京。
【朱元璋:朱棣,即刻返京。】
群裡的朱棣知道這話不是喊自己。
他也知道這不是壞事。
或許下次天幕,他就不必擔憂得位不正。
………
燕王朱棣沒有猶豫,即刻準備返京。
數月前大哥病逝。
喪事結束後,父皇命所有藩王返藩且無詔不得回京,他就已經猜到父皇更屬意朱允炆。
朱允炆存在於天榜,也足以說明父皇立的儲君不是他朱棣。
但此番天幕之上,他的排名遠高於朱允炆,甚至排在前九。
朱棣不信父皇還會舍他而選朱允炆!
【係統:今日話題已關閉,全員禁言。】
秦念敲甲方的聊天視窗。
【秦念:明天還招我嗎?】
【甲方:明日話題:漢高祖劉邦。】
【甲方:請提前做好準備。】
“好耶!”
秦念歡呼。
甲方比她想象的還要慷慨。
又是2000元到賬!
不僅日結,還是提前日結!
上哪找這樣的良心甲方?
日進賬四千钜款,秦念美滋滋地跟爸媽報喜,獲得家庭會議一次——
關於寶貝女兒可能遭遇詐騙。
簽了保密協議,秦念不能詳細說兼職的內容,隻能假稱新兼職是導師推薦,也就隻能賺到這四千。
讓爸媽安心後,她離家下樓,到附近的公園練武。
近三十斤的鐵槍在手中揮舞自如,引來許多路人駐足圍觀。
秦念天生神力,姥爺不希望她浪費了這番天賦,在她幼時就教她練武。
說是就算用不上,也能強身健體。
至於從小到大都有老師希望她去練舉重為國爭光,爸媽都替她拒絕了。
他們不希望她吃苦。
一套槍術練完,秦念掏出手機看時間,見到兩條分彆來自爸媽的轉賬,都備注著零花錢。
………
劉邦宴請群臣。
漢武鑄魂!
這是漢室的天子!
更值得喜悅的事情是,皇後主動要求更易劉恒為太子。
後事可無憂矣。
………
嬴政的心情非常不好。
後世秦皇複秦之後,竟然不是自稱秦人,而是漢人?
漢武鑄魂?
“異攻守之勢”,“不再是供盜匪隨意取用的羊圈”,“血與火中鑄就的不屈之魂”。
嬴政看向北方。
大秦,是匈奴的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