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27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27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劉秀:……】

劉徹看得出秦念點名劉秀,
實則是說有大漢的皇帝相信“以德治國”。

劉秀不言,則是認可秦念所言。

他看向聲譽榜排名靠後的劉姓皇帝,無法判斷出究竟是誰如此蠢笨。

………

劉秀沉默以對,
秦念也沒有繼續為難他。

她這句詢問就隻是想表示“真有漢朝皇帝以德治國”這一點,並沒有一定要劉秀作答的意味。

根據聊天群的規則,劉秀也沒法說出漢元帝劉奭的具體史實。

【秦念:話又說回來,以德治國雖然是個笑話,但董仲舒提議完善察舉製與興辦太學卻是你劉徹文治上的極大功績。】

此刻看到後世秦皇的讚賞,董仲舒卻是沒有多少喜悅。

正相反,秦皇如此表現,反倒體現他對儒家的貶斥不是出於私心。

【劉徹:朕以為你會將儒家貶得一無是處。】

文治上的極大功績!

劉徹暫且拋開“哪個蠢人以德治國”的疑惑,先為秦唸的褒讚而得意。

【秦念:等到後世某些帝王的話題,
你會知道朕為何如此厭惡儒家。】

【劉徹:朕要聽察舉製。】

過錯看得太多了,
劉徹現在隻想看功績。

就算是汲黯,
也不會愚直到連續說他那麼多的過錯!

董仲舒按了按眉心,聚精凝神。

儒家之過往不可知不可追,前路卻總要有人去走。

【秦念:元狩四年,察舉製早就成型,
沒什麼好聽的。】

【劉徹:……】

看著這串省略號,
秦念後知後覺。

【秦念:你是想聽朕誇你?】

“非也!”

被判定為謊言,
違反規則三。

劉徹惱羞成怒,民心的上漲都無法安撫他。

但他再怎麼憤怒也無用,畢竟秦念不在此處,甚至看不到他的憤怒!

劉據緊抿著嘴,知道此時不能笑。

【劉邦:何謂察舉製?】

劉邦既是為後代解圍,
也是想知道察舉製究竟為何物,
為何被稱之為極大功績。

又能否用於此時。

【秦念:建元元年,
劉徹繼位的第二年,他下詔讓列侯與高官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其實漢高祖劉邦纔是開察舉製先河的人。

隻是規則限製,秦念不能說。

………

劉邦已然從此言中看出劉徹所為是沿用他的製度:

他立國的第二年就下令“詔舉三老”,此後又要求郡國按“品行、儀表、年齡”舉薦人才。

也對,秦念所說的功績是“完善察舉製”。

“察、舉……”

劉邦點點頭,等待秦念繼續談劉徹完善後的察舉製。

此項政策不同於先前需要足夠的國力及君王威勢,他可以直接借用。

【秦念:劉小豬,雖然你想聽朕誇你,但是好端端的察舉製,你為什麼要聽從衛綰的建議,不取法家與縱橫家?百家凋零的根源就在於此。】

抑黜百家的開端其實不是董仲舒。

是劉徹即位的第二年初次舉賢良,衛綰就上奏“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

劉徹采用了。

這意味著儒家此時就已經淩駕於百家之上。

很多人認為獨尊儒術有利於思想上的大統一,秦念承認這一點。

但她不認為百家爭鳴就一定會導致社會分裂。

如今沒有“尊崇儒術”,卻是融合度最高、發展速度最快的時代。

誰也不知道漢武帝若是選擇百家爭鳴,華夏會走向更好還是更差。

人有喜惡,秦念就是討厭儒家的諸多糟粕,惋惜百家爭鳴變成百家凋零,華夏文明從璀璨走向腐朽,到這個時代才得以浴火重生。

何況這隻是用於娛樂的聊天群,又不是什麼嚴肅的正式會議。

秦念當然憑著喜好說話。

反正甲方給的人設不包括公正客觀。

【劉徹:……】

劉徹總不能說是為了爭權。

他登基後,朝堂諸事都要上奏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崇黃老之學,所以他重用忠於君王的儒家。

衛綰此議看似針對法家與縱橫家,實則是假二者之名針對黃老之學。

他當時找藉口罷免衛綰,也是因為衛綰相對其他儒者太過忠厚,不能助他爭權。

改任敢於與太皇太後相爭的竇嬰為丞相,又任舅父田蚡為太尉,再任儒者趙綰為禦史大夫。

三公皆崇儒術,負責護衛宮內的郎中令也是他任命的儒者王臧。

劉徹本以為可以與太皇太後一爭。

結果慘敗。

竇嬰田蚡被罷免,因外戚身份方免於一死。

趙綰、王臧二人死於獄中。

正是因為這份刻骨銘心的教訓,劉徹清楚地知道隻用儒家會是什麼後果。

尊崇儒術隻是他認可天人感應中的部分內容、也需要藉助董仲舒之策論助他集天下之權。

實際上他依舊重用百家——如法家張湯、縱橫家主父偃。

但秦念說百家凋零始於這次“罷法家縱橫家”,劉徹惱怒卻無法反駁。

身為優秀的君王,劉徹知道秦念何出此言。

他雖然隻是禁各家被舉賢良,依舊會重用這些學派。

但如此施為,就已是揚儒抑各家。

非他所願,卻實為他之過。

【秦念:不過看在你當時年僅十六歲,朕就不罵你了。】

其實是劉徹兩次提醒她犯規,秦念不好意思太過迫害他。

而且看建元新政的內容,也不難猜出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是怎樣積極地想要爭權。

然後被無能但資曆夠老的竇太後輕鬆送走。

【劉徹:你可以直接不說。】

先前劉徹就已經決定要複興百家,就算秦念不說這個問題,他也不會再隻取儒家賢良。

【秦念:那不行。不把你們乾的那些遺禍後世的事情都說出來,朕心裡不痛快。】

【劉徹:……】

想起秦唸的處境,劉徹竟無言相對。

儒家獨大,百家凋零,華夏不斷衰落。

衰落到以“夜郎”之弱,麵對三境強敵。

山河重整、百廢已興,亦可稱之為山河破碎、百業皆廢。

怎能不怨祖宗留下這種基業……

等等,秦念這語氣怎麼像是怨恨先祖?

他姓劉,又不姓嬴。

華夏……

劉徹再度想起秦念多次提及的華夏二字。

他曾以為秦念是以此避開規則限製,但現在想來,竟更像是視過往朝代皆為華夏?

難道這就是秦念於南越一事言“收複”的原因?

………

彆說其他年長的皇帝,就連年紀最小的劉弗陵都察覺出不對勁。

“朕應該……沒做錯什麼事吧?”

雖然他才十五歲,但仔細想想,秦念是後世之君,此刻其祖先的祖先都尚未出生。

輩分比他小太多了。

劉弗陵年紀輕輕,竟是有了害怕被“後人”指責的擔憂。

即使他很有可能沒有後代。

劉病已:“……”

比起體弱的陛下,他纔是更應該擔心遺禍後世的那個人。

連聲譽榜第二的武帝都被秦念冷嘲熱諷,他這樣沒能排進前九的隻會更加危險。

………

嬴政第一次直麵被後代指責的境遇。

雖然並非直接指責於他。

但思及大秦二世而亡,秦念是在數百代皇帝之後才得以複國……

嬴政:“……”

竟有種微妙的心虛。

【秦念:元光元年,董仲舒答天人三問,第二問中提議“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

【秦念:從這一年開始,劉徹讓各郡國每年舉孝廉各一人,察舉製自此成為漢朝重要的選官製度。】

【劉邦:大善!各郡國聽令,每年亦舉孝廉各一人!】

劉邦當場就采用了劉徹的政令。

【劉啟:朕亦然。】

秦念等了一會,還是沒看到嬴政的訊息。

這也太高冷了。

察舉製雖然算不上最好的製度,但比起秦朝的軍功爵製與薦舉製還是有所進步。

不過也可以理解。

大秦崇法,舉薦也不能是舉孝廉。

不過沒關係,一天一個新話題,應該很快就會輪到更適合法家的科舉製。

科舉製顯然是察舉製的上位替代,秦念沒有就察舉製的優化進行說明。

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優化科舉製。

【秦念:察舉製有助於打破世襲製,給朝堂提供了大量相對高素質的人才。而興辦太學,開華夏官立大學製度的先河。】

秦念知道稷下學宮也非常出名。

但稷下學宮更像一個提供給百家的學術平台。

而太學是用於官員選拔。

二者並不相同。

………

難得見到秦念說幾句好話,劉徹卻沒有像之前那般大喜。

因為他知道秦念總喜歡在誇讚之後加轉折。

【秦念:但是察舉製傾向儒家、太學也不向百家開放,使得儒家不斷擠壓百家的生存空間。】

【劉徹:朕將改之。】

果然,但是來了。

五年前他下詔令公孫弘興辦太學,主要教導五經,目的是勸學興禮。

既然是興禮,當然就隻教授儒家經典。

但百家凋零的後果過於嚴重,太學又被視為他的極大功績。

劉徹已經決定擴張太學。

正如秦念所言,法家張湯就可以於閒暇時間到太學教授法家弟子。

唯有法家治得了那些貪官汙吏。

其餘縱橫家、道家等,隻要有才能足夠的人,也可以令其入太學教導學生。

這倒是越來越像稷下學宮。

不過稷下學宮並非為朝堂培養官員之所在。

【秦念:天人三問的最後一問,問的是長久不更改的纔是道,為什麼以往朝代的教化各有不同。】

【劉徹:……為何?】

劉徹其實已經不想再論天人三問。

他不想再看到諸如“要這個君王有何用”這等驚世之言。

然不必他問,秦念自己就總結了第三問。

而在這個問題上,董仲舒並沒有給出可以自洽的回答。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