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33章
劉秀沉思許久。
王莽得以篡權的最大原因,
就是主弱臣強,且劉姓宗室皆被削弱到無以與外戚形成製衡。
是故他一直在想辦法限製外戚專權。
但他也不會因此否認推恩令。
事實上,劉秀雖然沒有在明麵上繼續使用推恩令,
但依舊在以各種方式削弱諸侯。
………
劉邦再度意識到劉秀的特殊。
不難看出,目前群內的劉姓皇帝中,應是這般傳承:
劉盈、劉恒、劉啟、劉徹、劉弗陵、劉詢。
但劉詢之後卻不是劉秀。
從秦念先前的言辭中可知,必有“真信以德治國”且“排名相當難看”的漢帝位居其中。
如今秦念又讓劉秀來回答這個問題……
劉秀必然是中興之主。
………
劉徹眉頭緊鎖。
他原以為以推恩令削弱諸侯,就可以高枕無憂。
可觀秦念與劉秀之言,分明是由於推恩令對諸侯的削弱,宗室無法威脅中央的同時,也同樣無法拱衛中央。
以至於出現周文王這樣的“至德之臣”“三分天下有其二”。
若無劉秀,大漢或許就是下一個“殷商”。
既然如此,
秦念又為何盛讚推恩令?
………
韓信一事讓秦念嘗到了甜頭。
她這是日薪,
又不是按碼字數賺錢。
能夠丟擲去的問題,
何必自己親自作答?
尤其是劉邦這個問題,稍有不慎就會違反規則二——即提及與話題無關的曆史。
這種扮演群,她的角色雖然最為特殊,是唯一的虛構皇帝。
但其他人總不能隻起個湊人數的作用。
秦念再看了眼完全不吱聲的其他朝代的皇帝,
有點懷疑他們今天在不線上。
【劉秀:削則無法拱衛中央,
不削直接威脅中央。】
劉秀思考的時間有點長,
長到秦念都開始打字。
拿那麼高的日薪,肯定不能坐視聊天群冷場。
但在她完成敲字之前,劉秀已經作答。
………
看到劉秀的回答,劉邦瞭然。
他問出這個問題其實就與後世有漢帝“真信以德治國”有關。
有這麼一個愚蠢的後代,必然會使得主弱臣強。
劉邦認為在這種情況下,
隻有強大的劉姓諸侯國才能拱衛漢室。
然而劉秀的回答,
卻是依舊支援削弱諸侯。
同姓諸侯之亂,
竟然嚴重到這種地步?
如此看來,推恩令現在就可以推行。
但劉邦還是決定再度詢問秦念。
劉秀也隻能看到他之前的漢室,但秦念卻能看到劉秀之後的大漢。
甚至知道漢室因何而亡。
【劉邦:原來如此。秦皇,你又如何看待推恩令?】
秦念眼神死。
她以為劉秀的回答就能結束這個話題,剛把與推恩令有關的回答刪完。
結果劉邦還繼續問。
這位打工人,用不用這麼較真?
【秦念:沒有完美的政策,皆有其利弊。每個朝代都有最適合自身的治理方式,推恩令就是最適合漢朝的政策。】
誠然,推恩令削弱了劉姓諸侯。
於是西漢亡於外戚,而東漢亡於劉姓諸侯失權後接替權力真空的世家門閥。
但西漢存續二百一十年,東漢一百九十五年。
如果不削諸侯,後果可能就是晉朝。
西晉五十一年、東晉一百零三年。
加起來都比不上東漢,這就足以說明諸侯之害勝過削弱宗室。
更彆說八王之亂嚴重削弱華夏,五胡亂華因此而起。
秦念沒有詳說如何規避弊端,因為封建王朝過於依賴君王個人的能力,就註定無法規避所有弊端。
外戚、宦官、權臣、武將、藩王、門閥……
皇帝無法正確把控權勢時,權力就會被其他人竊取,最終釀成華夏史上一次次政權更疊。
這是封建王朝的固有弊端,明君或許能延長王朝壽命,但封建王朝終將走向衰亡。
………
“大漢又是因何而亡?”
劉邦搖搖頭。
這個問題果然被天幕所阻。
若是天幕選擇的“話題”將是漢朝末帝,或許就能得到答案。
但目前來看,是十日一次話題,暫時也無法得知其選擇話題的規律。
若是最壞的結果,即漢朝末帝是數百名皇帝中的最後被提及的人,那或許就是十年後——
劉邦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
【劉邦:可有萬世之王朝?】
嬴政驟然凝神。
他想要萬世之王朝,結果卻是大秦二世而亡。
這個篡秦的漢朝竟敢有此問?
不隻是他,群裡所有皇帝都在等待秦唸的回答。
………
串戲了吧?
秦念看著這個“萬世之王朝”,懷疑劉邦拿錯了劇本。
這不是始皇帝的台詞嗎?
怎麼會是劉邦在問?
【秦念:看看聲譽榜上的各式姓氏,難道還得不出答案嗎?】
萬世的封建王朝?
在秦念看來,這簡直就是個恐怖故事。
【李世民:你認為自己創立的王朝也無法萬世?】
李世民還以為這個問題會被天幕所阻,卻意外地成功問了出來。
或是這種問題不涉及真正的史實,故而沒有違反規則。
作為皇帝,李世民當然也曾期盼過大唐萬世。
但他熟讀史書,知道這隻能是期盼。
等到天幕出現,李姓皇帝的數量都已成定數。
如今見秦念如此輕易就否定萬世之說,李世民方忍不住發問。
難道是始皇帝的萬世亡於二世,故而秦念不作此想?
【秦念:比起如同死水一般的穩定,朕更喜歡變化。若變化對華夏萬民有益,朕樂見改朝換代。】
又是石破天驚之言。
甚至比揚言“垂拱而治的皇帝應該禪讓”更為驚人。
這是麵對天下人的天幕。
這簡直就是在鼓動天下人造反!
若是常人出此言,就算是容人之量高如李世民也很難容之。
偏偏此人也是皇帝,還是後世的皇帝!
【朱元璋:嬴政,你對此沒有異議?】
朱元璋盛怒!
他不可能容忍這種視社稷為兒戲的說法。
但真要找秦念本人爭辯,對大明的未來不甚瞭解的朱元璋非常清楚:
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就連在聲譽榜排第二的劉徹都落於下風。
他又怎麼辯得過秦念?
於是他找上了始皇帝嬴政。
………
秦念“嘶”了一聲。
這種被叫家長的感覺是怎麼回事?
就算是沉浸式聊天群,代入感不至於強到這種地步吧?
【嬴政:……】
在看到這串省略號時,秦念腦海中勾勒出一個沉默寡言的高冷帝王形象。
嬴政是真的極少發聲。
李世民偶爾還會刷一下存在感,劉徹更是經常冒頭。
唯有這位惜字如金。
不過這沉默是什麼意思?
從人設來說,總不可能是讚成她的說法。
難道是在想大秦的二世而亡?
………
嬴政想的是秦唸的處境。
麵對諸多“漢朝”的“夜郎國”,就算是“山河重整、百廢已興”,也依舊處在群狼環伺之中。
正如他幼年身陷趙國一般,甚至更加危險。
秦唸的身後,沒有“秦國”。
自保尚且艱難,又怎能顧及萬世?
【劉徹:換話題,說彆的。】
劉徹不喜秦念這種觀念。
但秦念幫了他太多,又助高祖解決諸王的隱患。
其所言所思,即便秦念聲稱極厭儒家,卻隱約有儒家聖王之姿。
儒家的聖王還全是假的。
這個卻是真的。
若隻是如此,劉徹會認為秦念與“真信以德治國”的蠢笨之人無二。
但他也同樣想到了秦唸的處境。
假如自己是夜郎國君,一個強漢就足以令他寢食難安。
秦念麵對的,卻是三境強漢。
在這種情況下,秦念此言就又多了幾分無可奈何。
而這樣的處境……
似乎正與他“抑黜百家、尊崇儒術”、以致華夏不斷衰落有關。
心虛之下,劉徹果斷要求換話題。
哪怕是改成談論高祖的過錯!
【秦念:那就談蕭何?】
【劉徹:……】
一看秦念這個問號,劉徹就知道要談的是什麼。
高祖,願安。
殊不知他的沉默,則讓劉邦倒吸一口冷氣。
難道他除了辜負武將,就連蕭何也未能善終?
蕭何同樣想到了這個問題,但他卻沒有因此而感到悲哀。
天幕現世,韓信得獲生機。
倘若他原本不得幸終,有秦念點破其中原委,他反倒能因此獲益。
【秦念:你們漢家的皇帝忌憚武將朕能理解,怎麼文臣你們都不放過?難道你們覺得文臣能篡漢家天下?】
【劉秀:……能。】
秦念感到非常慶幸——
還好她用的是反問句!
光顧著譏諷劉邦連蕭何都要猜忌,她居然把王莽給忘了!
………
劉邦眯了下眼。
文臣篡漢?
先前秦念言“三分天下取其二的至德之臣”時,就曾喚劉秀之名。
有“至德之文臣”篡位?
既然有劉秀的存在,這次篡漢顯然沒有成功,但也足以警醒劉邦。
文臣也需提防!
蕭何暗自苦笑,麵上不敢表現分毫。
後世漢帝此言,就足以讓漢朝文臣皆受忌憚。
【秦念:少擡杠。難道你們認為蕭何會篡漢?盈恒徹秀?】
【劉徹:喚朕何故?朕未曾懷疑蕭何之忠。】
話是這麼說,劉徹卻是在思索劉秀之言的含義。
後世哪個漢帝被文臣篡權?
必然不是劉弗陵或者劉詢,霍光已被認定是忠臣。
那就隻能是劉詢之後。
難道是那個真信以德治國的皇帝?
【劉恒:……酂侯於大漢有功無過。】
多次無辜受到波及,劉恒很是無奈。
【劉秀:朕隻是有感而發,並無他意。】
劉秀真就是看秦念總是將高祖之錯波及所有漢帝,所以在其語言中有明顯的缺漏時,沒忍住說出那個字。
絕無質疑蕭何之意。
漢家的皇帝,誰會不希望自己能得蕭相國輔佐?
【劉盈:阿母說酂侯行事無差錯。】
這劉盈真打算立穩媽寶男人設?
秦念不由得再次被逗樂。
【秦念:蕭何當相國當得實在太完美,就被劉邦所忌憚,逼得他不得不“賤強買民田宅數千萬”來自汙名節。】
【劉邦:竟是如此?某必不會再犯此事!】
劉邦果斷認錯。
他說的是不會再逼蕭何自汙名節,但不代表不忌憚。
話說出口時,劉邦還有點擔憂被天幕所阻——
有點擔憂但不多。
就算天幕認定這是謊言,蕭何身為文臣,隻要他沒死蕭何就不可能反。
即便他死了,有娥姁和韓信在,蕭何也還是不可能反。
當然,天幕沒有將此話視作謊言,那就更好不過。
蕭何對陛下感激不儘。
他不是看不出其中深意,但他必須感激,也隻能感激。
【秦念:跟你說話真沒勁,沒劉小豬有意思。】
【劉徹:你不要得寸進尺!】
【秦念:咦?你什麼時候給朕讓了寸?朕怎麼不知道。】
【劉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