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36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36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起義?

秦念視謀逆為起義?

嬴政眉頭緊皺,
但沒有出言駁斥。

秦念於數朝之後複秦,所行之事恐怕亦是“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許多郡縣的官員都被民眾殺死”——

嬴政暫且按捺住殺心。

若是六國餘孽作祟,
秦念應不會言“起義”之說。

何況代秦之漢的劉邦亦非六國餘孽。

“出身布衣”。

………

朱元璋張口欲要追問“起義”之說。

可話到嘴邊,竟是沒能說下去。

他突然想起秦念此前那句“從未忘記自己出身布衣”。

【秦念:蕭何曹參原本都是縣令的部下,他想殺他們,這兩人卻輕易逃脫,翻牆出去找你。你用帛寫一封信附在箭上射入城內,沛縣百姓竟然就都知道了信中的內容,殺死縣令開門迎接你。】

嬴政沒有在天幕上令泗水郡守拿人。

秦念言罪不及尚未犯罪之人,他若於天幕出此言便是駁斥秦念。

一縣之地,竟然養出了這麼一條“地頭蛇”。

大秦各郡縣又有多少“劉季”?

嬴政命蒙毅親去沛縣徹查,
不僅秦念所提及的反賊要一並帶回,
最重要的是調查清楚為何縣令會為亭長所製。

此外,
沛縣縣令為泗水亭長壓製,如此廢物,亦不足以任縣令之職。

【秦念:這沛縣,還有人依附於縣令嗎?】

沛縣縣令恐慌至極。

事實上,
大王命郡尉拿人時,
他就已經慌得緊閉家門,
就怕劉季就此造反,先殺他祭旗。

可他又怕劉季就此逃跑,待郡尉來捕其三族卻找不到人。

現在嬴政改稱皇帝、將“陛下”作為臣民對他的稱呼的詔令,還沒有傳至此地。

嬴政也沒有在天幕上言及此事,故而大秦境內未得詔令之處,
依舊多以“大王”相稱。

劉季沒有逃亡,
也不打算在此時造反。

“秦念要抓活的,
這未嘗不是一條通天之路!”

劉季呼朋喚友,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天幕之現,反秦已無可能。

與其在外逃亡惶惶不可終日,不如搏上一搏。

就賭“祖龍”敢不敢用他!

【劉邦:唉。】

劉邦搖搖頭。

狡辯失敗。

不過也無妨,始皇帝應不會為這等小事殺他。

以泗水亭長的官職控製一縣之地,又何嘗不是體現了他的能力?

【李世民:許負相麵之事,是真是假?】

先前所言的“神異”皆為一人之言,亦或數人同謀一事,僅止於一代帝王。

唯獨許負相麵之說,從漢高祖劉邦至漢文帝劉恒,延續數代帝王。

故李世民有此問。

倘若許負相麵亦為假,這相麵之說可休矣。

………

假。

秦念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很簡單:

作為現代的皇帝聊天群,既然這麼追究真實性沉浸感,那就一定會依據科學發展觀。

最重要的是——

她多次反對天命論,甲方還繼續雇傭她,顯然這是尊重科學的甲方。

那大家手裡的劇本就都應該尊重科學。

【秦念:《史記》《漢書》皆沒有記載許負被封為鳴雌亭侯。劉徹,她封侯了嗎?】

鳴雌亭侯最早見於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引述《楚漢春秋》。

《楚漢春秋》是西漢陸賈所著,就是那個多次出使南越,勸趙佗臣屬漢朝的陸賈。

他所寫的這本書早已失傳,隻見於《史記索隱》等書。

秦念不認為許負曾被封侯。

《史記》明確記錄了許負為劉恒之母薄姬、周亞夫兩人相麵,卻沒有記錄許負封侯。

其次《楚漢春秋》記錄的是“高祖封許負為鳴雌亭侯”——

然而漢高祖的太子是劉盈、更易太子時想的也是劉如意,不是劉恒。

他不可能因為許負對薄姬的相麵給許負封侯。

許負為劉邦相麵更是未見於任何正史。

既然許負的相術沒有在漢高祖時期體現出來,那麼漢高祖又怎麼會封許負為鳴雌亭侯?

更彆說東漢纔有亭侯這個爵位。

至於漢文帝時許負給鄧通相麵的說法,這並不可信。

《史記》的原文是“上使善相者相通,曰‘當貧餓死’”,沒有提及許負之名。

有趣的是如果把這次算上,那麼鄧通和周亞夫的“相麵”就有著相當驚人的巧合:

都是在漢文帝劉恒時期發生的預言,都應驗於漢景帝劉啟時期,且都不是完全應驗。

鄧通之死在《史記》的記載是“寄死人家“,也就是死在寄居的彆人家裡,死前身無分文。

但他不是餓死的,因為“長公主乃令假衣食”,即館陶長公主賜他衣服和食物。

而周亞夫雖然是絕食而亡,但時間和預言內容對不上。

基於相術不科學的原則,秦念有理由懷疑這兩起預言都是“大漢棋聖”劉啟的傑作。

至於漢景帝為什麼要這麼做——

有可能是想表達“這兩人都是命中註定要死的,不是朕非要讓他們死”。

不完全“應驗”,則或許是為了留點破綻,防止後世太過信任相士。

當然,這純屬秦唸的猜測。

【劉徹:許負封侯?這又是誰在編造謠言?】

秦念點點頭,看來這個群的基調就是科學。

【趙匡胤:後世朝代編的。】

【趙匡胤:武曌。】

趙匡胤原想直接說出司馬貞之名,可惜被天幕所阻。

後來靈機一動,將以上兩句話分開說,竟然成功說了出來。

………

秦念記下這一點。

原來兩句話分開說,也可以視為繞過規則。

【武曌:?】

秦念理解武曌這個問號。

司馬貞生於679年,武皇去世時他也才二十七歲,這時候大概率還沒有編寫《史記索隱》。

其實也不一定是司馬貞編的,有可能是《楚漢春秋》在流傳中摻入偽史,對他造成了誤導。

【李世民:竟是謠傳出許負封侯?那許負相麵?】

【秦念:第一次相麵是說許負給薄姬相麵,說她會生天子,所以魏豹叛漢,與楚連和。後魏豹死,劉邦納薄姬,生劉恒。】

【秦念:劉邦,你怎麼看?】

【劉邦:朕這就遣人去問薄姬。】

李世民輕歎。

漢高祖竟然不知道這件事,那許負相麵之說就已是極為不可信。

就算薄姬說此事為真,李世民也很難相信她說的是真的。

薄姬的言語不會受到天幕的限製。

………

反正秦念不信薄姬之事。

不是她對許負有什麼惡意,她就是作為唯物主義的忠實擁躉,單純地不相信相麵之說。

哪怕真有這件事,她也有充足的理由懷疑許負相薄姬時,是為了討好魏豹才刻意這麼說,最後歪打正著。

至於什麼理由——

那當然是這麼厲害的相士,怎麼就隻有兩次相麵記載於史冊?

這不合理吧?

漢高祖漢文帝不得把她供起來,就負責看相,這不得天下英才儘入彀中?

哪裡還需要什麼察舉製。

【劉恒:此事為假。】

【劉邦:薄姬在你身側?】

【劉恒:……朕編的。】

【劉邦:……】

【李世民:……】

【劉徹:大父你……】

秦念忍俊不禁。

劉恒這認領得太搞了!

史書當然沒有記載說許負為薄姬相麵是劉恒所編造,但仔細想想就知道:

薄姬的預言最有利於劉恒,說是他編的合情合理。

劉恒因呂後之亂而登基,非常缺乏正統性,許負相麵之說有助於他穩定朝局。

等等,要是這麼算——

漢武帝的曾祖父、祖父、父親、母親都在編神異故事。

漢武帝迷信可太正常了!

………

劉恒承認得這麼乾脆,當然是因為他現在已不缺正統。

天意認定他聲譽榜民心榜皆在前列。

漢高祖親口改立他為太子。

這種編造的讖語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作用,反倒會誤導皇孫劉徹。

【秦念:《史記》記載薄姬承寵前對劉邦說“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也是你編的吧?】

這絕對是假的。

秦念都不需要用科學來論證,隻需要說薄姬的謹慎——

她隻要不是瘋了,就不會對劉邦說這種幾乎等同於明牌“我要生太子”的話。

薄姬若不是足夠小心謹慎,她能帶著劉恒從呂雉手裡活下來?

王娡會這麼說,是因為王娡就是想幫兒子爭寵,甚至她都不敢編“龍”這個寓意指向過於明顯的意向。

【劉恒:……是。】

【劉邦:哈哈哈哈哈!】

劉邦現在才知道,原來劉恒纔是最像他的兒子!

正在淮陰侯府外哭的七歲劉恒頓了頓。

然後繼續哭。

【秦念:劉小豬,你現在怎麼看天命?】

【劉徹:……】

劉徹險些失去表情管理。

他的先祖們,怎麼都是些騙子!

………

嬴政看著漢朝的這一係列鬨劇,對方士的長生之言產生了嚴重的懷疑。

且他最終也未能得長生,大秦二世而亡。

“抓捕各地方士與相士。”

嬴政下令。

【李世民:那許負的第二次相麵?】

【秦念:那是之後的事了,現在無法討論。朕隻能給你一個忠告:彆跟劉小豬似的被人騙著玩。】

【李世民:……】

【劉徹:夠了!】

【秦念:朕覺得不夠,除非你說你再也不信天命了。】

劉徹氣得捶桌。

但他知道說不出來。

雖然見到了很多騙局,但他還是覺得不會所有的事都是騙局。

比如周亞夫的讖語怎麼會假?

那麼多人可以作證!

“許負為周亞夫相麵之事,如今有誰知情?”

天幕上不能問,劉徹可以詢問臣民。

今日休沐,他先問身邊的侍中。

若侍中不知,他還可以尋周亞夫的後人相詢。

“陛下,史書記載許負言‘侯八歲為將相’‘其後九歲而餓死’,但故丞相周亞夫實為侯十二年拜相,相七年後絕食而死。”

有侍中答道。

劉徹:“……”

時間對不上,顯然此事也不太可能為真。

若是編造,就隻有可能是阿父所為。

阿父為什麼要編這樣的謠言?

………

秦念又敲了甲方的窗。

出現了始皇帝與劉邦同時在場的史實,這能不能提?

【甲方:可以。】

秦念放心了。

【秦念:劉邦,史書記載“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所以經常東巡壓製。你覺得那是說自己,所以在芒碭山之間躲藏。然後呂雉每次都能找到你,你覺得奇怪,呂雉回答說她能看到天子氣?】

【嬴政:……?】

【劉邦:咳咳咳。】

【秦念:你是真敢編啊。】

漢朝的史官們人都傻了。

目前高祖起事之前的那些曆史,除了羹頡侯一事,其他有一個算一個都是編的?

【秦念:劉徹,這就是“天子氣”的出處。這群騙子連話術都是跟你家漢高祖學的。】

【劉徹:……】

秦念這話可不是無的放矢。

“天子氣”這個詞,最早就是來自於《史記·高祖本紀》。

【秦念:跟天命有關的部分,朕都知道是假的。但你曾去鹹陽服徭役,見到祖龍,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是真是假?】

【劉邦:真!】

漢朝史官們鬆了口氣。

總算有真的了。

………

嬴政板著臉。

因這等小事而喜,會影響他的威儀。

【朱元璋: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則天下影從皆反秦,何故?】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