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40章
【劉邦:……】
劉邦抹了把臉。
雖然他不怎麼在乎個人聲譽,
但他的聲譽關係到整個漢室的聲譽。
若是正常的皇帝,必然不可能為武將如此不平。
隻應以韓信謀逆身死之事,警示後世武將為臣之道。
但這個秦念明顯不正常!
太過肖似始皇帝,
自信到完全可以說是自負。
他明知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為天下臣民所知。
卻執意將君王的過錯如此清晰地袒露出來,儼然是鼓勵臣民不平則反。
是了。
秦念不僅不擔憂有人造反,甚至不在乎改朝換代!
純粹的瘋子。
【秦念:“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覆蓋戰國時期齊楚兩國的核心地帶,將近漢初疆域的四分之一,是其餘諸侯王封地加起來的總和!】
劉恒小口喝著溫水,眼睛直直地盯著天幕。
自陳以東傅海!
可義父最終卻隻得到楚地,改封為楚王。
……現在連楚地都沒了,
隻剩淮陰縣。
各朝讀書人大多知道韓信之名。
但直到此刻,
許多人才突然意識到韓信對大漢的功績究竟有多高。
………
關於挾製稱王,
秦念在讀史時並不覺得韓信這一舉動很突然。
韓信滅趙之後,採納李左車的建議派使者說降燕國。
隨後“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其國。漢王許之,
乃立張耳為趙王”。
也就是張耳的趙王之位,
是韓信為他請的。
但李左車的建議中並不包括立張耳為趙王,
隻是建議“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
秦念有理由懷疑李左車的真正目的,是建議韓信藉此自請封王,但韓信卻是為張耳請封。
——就算李左車不是這麼想的,力勸韓信叛漢的蒯徹應該也會勸韓信自請封王。
以韓信連樊噲周勃都看不起的傲慢態度,
他也不像是會為張耳請封的人。
那就有可能是韓信拒絕了李左車的好意與蒯徹的建議,
通過為張耳請封趙王的方式,
彆扭地提醒劉邦該給他封王。
但劉邦裝瞎。
這時候蒯徹大概率會拿劉邦裝瞎的事實可勁勸韓信,於是就有了攻取齊國之後,韓信向正在被圍的劉邦自請封“假王”。
兩次請封的理由甚至極為相似,都是為了“鎮國”:
請封張耳,是為了“鎮撫其國”。
自請封假齊王,是“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
不過這隻是猜測,且依據不多,秦念也就不好放在群裡說。
【秦念:垓下之戰後你奪其兵權,所作的承諾直接作廢,還將他從已經經營一年的齊地改封至楚地——劉邦,換作彆人這麼對你,你對這個人會是什麼態度?】
在這個時期,諸侯王對封地有著高度自治權,是法理上的“國中之國”。
有封地的韓信,對於漢高祖而言,威脅程度都不隻是翻番的問題。
秦念能夠理解楚漢之戰一結束,劉邦就迫不及待地收回兵權,背棄承諾,並立即更改韓信的封地。
她不能理解的,是韓信對劉邦的作為居然沒有怨言,甚至還在幻想君臣相得。
韓信居然還敢在劉邦偽遊雲夢澤的時候,獨自一人去見劉邦!
隻能說他真的太在乎那段“解衣衣我”的君臣之情。
【秦念:哦,不用假設。項羽把本該“入關者王”的你封到巴蜀漢中,將關中分給三名秦將以遏製你。】
【秦念:“漢王怒,欲謀攻項羽”,隻是你打不過項羽,被蕭何他們勸下來了。】
【秦念:但韓信打你,那真是有手就行。】
【劉邦:……】
秦唸的連續發言,讓群內諸帝皆寂然。
他們顧慮重重,不可能如秦念一般替韓信說話。
秦念之言句句屬實,也沒人能幫劉邦開脫。
就連劉姓的皇帝都無法為漢高祖辯駁。
字字為真,字字不作假。
【嬴政:朕必會善待韓信。】
唯一附和秦念所言的是始皇帝嬴政。
也隻能是他。
未滿十歲的韓信正與阿母一道前往鹹陽,是由淮陰縣縣尉親自帶領精兵進行護送。
由於韓信尚幼,遇水則行舟,陸路則是緩行的馬車。
“大王說會善待我。”
小韓信開心地與阿母炫耀。
韓母眼睛泛紅:“你要好好效忠大王。”
如果沒有天幕,她的信兒將會受多少委屈?
【秦念:祖龍,韓信必不會讓您失望。】
幫韓信回答祖龍,應該能讓祖龍劇本裡的韓信過得更好一點。
之後秦念繼續針對劉邦。
【秦念:劉邦,你食言而肥,韓信沒有怨言,也沒有準備造反,甚至依舊很信任你,才會有你偽遊雲夢時的獨自覲見。】
【秦念:而此時楚國剛定,韓信擊敗項羽,太多楚人死在他手上,他巡行縣邑時“陳兵出入”有什麼不對嗎?】
【劉邦:……無不妥。】
漢初時,諸侯王在其封地內本就有完全的軍事自主權,陳兵出入就是韓信的權力。
這就是為什麼劉濞能夠調兵二十萬造反。
直到七國之亂後,漢景帝以“中尉如郡都尉”,才削減諸侯王的軍權,取消獨立軍事指揮權。
韓信“行縣邑,陳兵出入”完全合法。
楚國剛定,他巡行各縣邑時也不可能不帶兵。
秦念問這話,當然是要引出韓信被廢為侯的罪名。
【秦念:“徙楚,坐擅發兵,廢為淮陰侯”——解釋一下?他怎麼發兵的?發哪了?】
【劉邦:……】
解釋不了。
本就是故意加諸的罪名。
韓信繃著臉,不想在義子麵前失態。
正是因為被誣受囚,他才會對劉邦極為怨恨。
但韓信不知道,正是他絲毫不掩飾這種怨恨,才會讓劉邦不得不殺他。
一個對皇帝有怨恨的兵仙,誰能容得下他?
誰敢留他性命?
萬一韓信被他的舊部救出長安,後果不堪設想。
【秦念:史書上還記載,有人告韓信謀反,你問諸將,諸將說:“亟發兵,坑豎子耳!”】
【秦念:來,說說看,是哪些將軍敢這麼大言不慚,要發兵攻打楚國坑殺韓信?】
【劉邦:……】
劉邦默然。
坐下週勃、灌嬰等將亦皆默然。
借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說出這樣的話。
韓信被軟禁在長安期間,曾言“羞與絳、灌等列”“生乃與噲等為伍”,他們聽說之後都覺得有道理。
他們這樣的武將怎配與楚王同列?
【秦念:漢史還記錄了項羽部下鐘離眜逃到楚國的事。朕就好奇了,你朝的史官是怎麼能寫出鐘離眜在自刎前說出“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這種離奇的話?】
【秦念:你不敢攻打楚國分明是無將能與韓信爭鋒,跟鐘離眜有什麼關係?】
【劉邦:……】
秦念之所以認定這段話純屬《史記》造謠,是因為司馬遷在左右互搏。
當然,也有可能是太史公察覺不對勁,故意用史筆刻畫其中的矛盾。
有人建議韓信賣鐘離眜以求“上必喜,無患”。
鐘離眜說完這段離奇的話後,怒罵韓信不是“長者”,然後自刎。
然而上一段分明就是陳平問“陛下精兵孰與楚”“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漢高祖確定武力攻打楚國純屬作大死後,採納陳平的諫言偽遊雲夢。
可見這兩段話完全就是自相矛盾。
鐘離眜是什麼戰績彪炳的將領嗎?
彆說跟韓信比肩,就是樊噲周勃也能壓他一頭。
這樣的人憑什麼說“漢王不攻打楚國是因為他在韓信身邊”這種話?
搞笑呢?
【秦念:這段話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貶低韓信目光短淺、賣友求生、不仁不義!】
韓信再度怒火中燒!
後世史書居然如此記載他與鐘離眜之事?
他與鐘離眜確實是舊識,都曾在項羽麾下任職,但也算不得“友”。
鐘離眜逃到楚國,韓信確實沒有立即將他交出去。
那是因為季布同為項羽部下,為朱家所藏,朱家通過夏侯嬰向劉邦為季布說情。
劉邦召見季布後不僅赦免了他,還拜為郎中。
韓信留下鐘離眜,是認為以劉邦的寬厚,遲早也會饒恕他。
隻是鐘離眜行蹤暴露,劉邦詔令楚國逮捕他,鐘離眜因此自刎。
結果漢史竟如此汙衊貶低他?
“義父!孤定不會讓史官如此造語!”
劉恒連忙安撫再度暴怒的韓信。
小孩的聲音依舊嘶啞,又口口聲聲喊他“義父”。
韓信隻能冷著臉看天幕。
【劉邦:……這是朕的過錯,往後不會如此。】
劉邦認了。
雖然現在韓信還沒死,史官沒有這麼記錄韓信的過往。
但劉邦知道,這是他做得出來的事情。
那就隻能認錯。
………
後世因鐘離眜之事貶低韓信的皇帝皆愧然。
他們是真沒想到韓信會被史書如此汙衊。
若隻是被偽造的漢史所欺,他們還不至於愧疚。
但秦念看到的史書與他們無二,而秦念能發現史書中的謬誤,他們卻未能看穿。
或者說,在儒家觀唸的影響下,他們不會刻意去質疑正史的記載。
尤其是有益於君臣之道的記載。
【秦念:陳平建議你偽遊雲夢,召見韓信並擒下他,憑的不就是你倆都相信韓信會聽命獨自前來,而不是帶著軍隊過來嗎?】
【秦念:史書卻寫什麼“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這是什麼邏輯不通的玩意?】
這段話翻譯過來是這個意思:
劉邦到了楚國邊境,韓信就想造反,但又覺得自己無罪,打算去拜見,又害怕被抓。
秦念想到這句話就想笑。
——韓信究竟想不想反、有沒有罪?
韓信若是真有“欲發兵反”這個念頭,他又怎麼會覺得自己無罪?又怎麼會獨自去見劉邦?
如果他覺得隻是有這個念頭,彆人又不知情,所以算無罪,那他又為什麼要害怕被劉邦所擒?
之後還畫蛇添足,說有人告訴韓信,把鐘離昧殺了,劉邦就會高興,就沒有隱患了。
於是就有了鐘離昧在自刎前說出“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這樣離奇的話。
倒也不必為劉邦找補,說韓信自知藏匿鐘離昧是罪。
有人勸韓信“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這件事,是發生在韓信“恐見禽”之後。
也就是在此之前,韓信就是“自度無罪”,他壓根不覺得藏匿鐘離昧是罪。
《史記》的這段記載,充滿了自相矛盾的美感。
【秦念:你編造偽史時,是實在沒法自圓其說,才會這麼漏洞百出嗎?】
在之前的質問中,劉邦的沉默與痛快認錯,秦念就確定劉邦的扮演者接受了她對史書的解讀。
不接受也不行,這些漏洞太明顯了。
漢高祖本人來了都不好補救。
【劉邦:吾……唉……】
陳平暗歎。
沒錯,他就是篤定韓信不想反也不會反,才會建議陛下親自去楚國西部境內的陳縣擒韓信。
史書刻意描述韓信想反——
不這麼寫,怎麼解釋陛下廢楚王為淮陰侯?
可秦念為什麼要將這些全都說出來?
他先前想方設法讓太子拜韓信為義父,不就是想要韓信得以善終嗎?
以韓信的性格,得知自己死後被如此汙衊,隻會對陛下更加怨恨。
韓信確實越發怨恨劉邦。
他本以為受誣謀反被誅已經是劉邦做的最辜負他的事情,萬萬沒想到死後還會被如此貶低!
劉恒小小年紀人都麻了,隻能努力安撫義父。
阿父的行徑,就是他也看不下去。
看阿父迅速下跌的民心,就知道黔首們也看不下去。
【秦念:而第二次汙衊韓信謀反,更是招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