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84章
【趙匡胤:何為三冗?】
【秦念:冗兵冗官冗費。冗費中包含給異族各國納貢的錢——這保護費隻要不再變成大慫就用不著交。】
其實冗費中的保護費占比極低。
但秦念不打算這點說出來,
畢竟說出來就是給宋朝挽尊,這種尊嚴實在沒必要挽救。
【趙匡胤:……】
異族、各國?
後世的大宋交保護費的物件還不僅一國?
秦念曾解釋過保護費的含義:
“保護費,保的是他們不被攻打的費用,
能收多高就收多高——無法治理的地方,可不代表不能派兵去摧毀。”
大宋成了需要用保護費來乞求不被攻打的國家?
趙匡胤深吸了一口氣。
真就是“大慫”。
【秦念:冗兵。一在趙光義“製圖授略,文臣監軍”的治軍理念下,宋朝軍隊戰鬥力低下,隻能不斷擴張軍隊。】
【趙匡胤:……】
再次被提及的趙光義臉色蒼白。
他知道自己在治軍上的名聲,或將比紙上談兵的趙括還要難聽。
大宋兩朝皆是。
不,是看得到天幕的各朝皆如此。
【秦念:二在你的“守內虛外”。禁軍主力駐守京師,地方軍隊孱弱,卻又需要在邊境屯重兵來防禦異族。】
話是這麼說,
秦念也知道宋太祖的“守內虛外”是時代背景下的不得已。
以五代十國篡位的頻繁程度,
實在是不能指望武將的忠誠。
開封又沒有山河屏障,
就隻能加強禁軍以護中央。
【趙匡胤:秦皇有何建議?】
趙匡胤也知此事用不著解釋,秦念必然知道原因。
若秦念能夠給出好的建議,對他而言是件好事。
隻希望彆是建議遷都。
遷都不是不行,而是費時費力,
必然耽誤北伐程序。
在得知遼國蕭綽是英主之後,
他就愈發迫切想要儘快攻滅遼國,
至少要拿回燕雲十六州。
讓德昭麵對青史留名的蕭綽,趙匡胤實在不放心。
【秦念:學劉徹。】
【劉徹:?】
【趙匡胤:還請詳言!】
不是遷都?
趙匡胤眼前一亮。
不愧是秦皇,總會有其特殊的處置之法!
【秦念:精兵不是養出來的,是打出來的。你朝的禁軍越往後越弱,麵對異族甚至達到了聞鼓潰逃的地步。】
【趙匡胤:朕此時的宋軍是常勝之軍。】
看到“聞鼓潰逃”四個字,
趙匡胤才明白秦念此前為何說雍熙慘敗致使大宋轉攻為守。
如此孱弱的禁軍……還能叫做禁軍?
不管如何,
趙匡胤必須先為此時的宋軍辯言,
否則秦念此言將會使得士氣低落。
【秦念:朕讓你學劉徹,是指訓練更多精騎主動襲擾遼國——宋遼之戰的勝負最終還是得落在騎兵上,你朝現在的騎兵數量,少了。】
趙匡胤統一中原時的對手是各種割據政權,兵力以步兵為主,騎兵數量明顯不足。
《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載,宋太祖曾設封樁庫,打算積蓄滿“十萬”就向遼國贖回燕雲十六州。
——《王文正筆錄》中記載的是“百萬”。
如果不能贖回,就用這筆錢招募勇士,武力攻取。
秦念覺得蕭太後肯定不會同意贖買,宋朝想要拿回燕雲十六州,就隻能武力攻打。
【趙匡胤:秦皇應知朕之顧慮。】
趙匡胤的顧慮,就在於不敢把軍隊徹底交給某個武將。
漢武帝的帝國雙璧若是出現在此時,那就是謀朝篡位的最大威脅。
這種需要長途奔襲的精騎,必然不可能經常換將。
不能換將,就有篡國之危。
【秦念:“襲擾”,沒讓你宋騎去封狼居胥。就你大宋被燕山山脈封鎖的現狀,也不可能組織萬騎去襲取遼國五京。】
【秦念:千騎為營即可,目的就是練兵,各營之間可相互獨立。待到幽州之戰,就得指望這些騎兵能夠防住遼騎繞後。】
高梁河之戰趙光義輸得那麼慘,就是因為遼騎的繞後增援。
趙光義嚴重低估了遼騎的支援速度。
反正是紙上談兵,秦念說得毫無壓力。
說白了,她針對解決“禁軍主力駐守京師,地方軍隊孱弱,卻又需要在邊境屯重兵來防禦異族”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
把遼國乾掉後,就不需要再在邊境屯重兵防範遼國。
………
看到“封狼居胥”,劉徹很是得意。
不過看到“燕山山脈封鎖”,他就意識到局勢不對。
這宋朝竟然是被異族堵在燕山之內?
此時的燕山指的是原燕國的低山丘陵,但聯係趙光義毀太原城,再結合“不可能組織萬騎去襲取遼國五京”——
不難猜出宋朝的具體疆域。
中原的屏障竟然落在異族手中?
………
李世民驟然色變。
他此刻才確定宋朝的處境!
此前隻知“太原”“幽州”等地名,隻當宋遼呈交錯之勢,不想竟是中原屏障已然變成異族的屏障!
這不就是中原對異族門戶大開?
………
千騎為營?
趙匡胤略作思索,發覺此事大有可為。
隻是千騎,遠不足以對中央形成威脅,甚至難以攻占小城。
這千騎之兵,也不可能生擁立千騎之將的心思。
以千騎襲擾遼境……
此時正逢大宋收複江南,遼國來使求和。
宋遼已締結和約。
但天幕一出,宋遼必有一戰的訊息肯定會傳到遼國。
攻滅太原之戰必須提前!
趙匡胤已然作出決定。
【趙匡胤:曹彬、黨進、潘美……】
秦念懵了下。
她不明白趙匡胤怎麼就開始大點兵了。
是打算讓這些武將去領千騎精兵?還是要這些武將推薦千騎營的人選?
可越往下看越不對勁。
嗯?
這是要打太原?!
開寶八年正是大宋滅南唐之戰。
趙匡胤不太可能兩線作戰,那就是江南已定。
但李煜投降的時間已經是開寶八年十一月,所以趙匡胤的時間最晚也就是十二月底。
這是要重演趙光義的作死行為,打完江南就打太原?
趙匡胤的人設肯定不會崩得這麼奇怪。
秦念代入趙匡胤的思維,意識到他急於攻打太原的唯一變數就是天幕。
天幕所有人可見。
趙匡胤是擔憂遼國一旦得知宋滅北漢後有意攻遼,會全力支援北漢?
是了,北漢是遼國的屬國。
開寶元年和開寶二年,趙匡胤兩次出兵攻打北漢,都是因為遼國支援北漢而未能攻下太原。
【秦念:開寶九年,遼國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迪裡支援北漢;太平興國四年,遼國以數萬騎支援北漢,宋軍擊退援軍之後才迫使北漢投降。】
【秦念:這是原本的曆史,天幕之變下是否有異,不好說。】
【趙匡胤:多謝秦皇告知。】
秦念耐心地等待趙匡胤派兵部署。
七路兵馬奔赴太原?
史書記載的是五路。
但有天幕這種設定,也必然會改變曆史,若是與史書完全一致,那纔是偷懶。
或許是有著天幕的存在,趙匡胤的民心排名上升,可以調離更多禁軍去攻打北漢。
也有可能是剛攻滅江南,宋軍疲憊,應當再加兩路軍隊。
【秦念:如果北漢降了,或許那裡的漢人也能看到天幕。】
【秦念:有一個現在叫做劉繼業的武將,如果降了記得給他改名楊業。】
【趙匡胤:……?】
趙匡胤知道劉繼業。
北漢之將,驍勇善戰,北漢人給他起了個綽號“無敵”。
但在趙匡胤眼中,劉繼業還算不上“無敵”。
六年前他親征北漢,劉繼業率數百騎兵突襲,為黨進所敗。
若無北漢援兵助他逃回太原,早就被俘虜了。
僅過去三個月,這劉繼業又出城夜襲,墜馬傷足再退入城中。
此人為何會為秦念所知?
所知也就罷了,為何還一定要改名“楊業”?
【秦念:劉繼業本姓楊。他降宋後參與雍熙北伐,被趙光義任命的那個蠢貨監軍逼迫出戰,為遼軍所俘後絕食三日而死。楊家將英勇之名流傳後世,朕甚敬之。】
楊業之所以會降宋,是因為北漢皇帝劉繼元已經降了,是他勸據守的楊業降宋。
秦念認為應該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楊業認同自己是漢人。
開寶二年,趙匡胤親征北漢。
當時楊業認為契丹人貪利棄信,遲早會吞並北漢,於是勸劉繼元歸附宋朝,並自薦要襲擊遼國的援兵:
“願襲取之,獲馬數萬,因籍河東之地以歸中國,使晉人免於塗炭,陛下長享貴寵。”
隻可惜劉繼元沒答應。
【趙匡胤:原來如此,若他此番降宋,朕必會善待於他!】
趙匡胤同樣敬之。
絕食三日而死——
如此忠勇的將軍,在這個時期尤為可貴!
【趙匡胤:冗兵一事,是否還有其他緣由?】
花了較長的時間用於安排此次北伐,趙匡胤擔憂秦念不能儘道大宋之弊,連忙繼續詢問。
【秦念:有。如果說其一是趙光義作大死,其二算你迫不得已,那其三就純屬你在發癲。】
【趙匡胤:……】
趙匡胤歎氣。
他也沒躲過秦念這難聽的譏諷。
究竟是做錯了什麼,纔有這等評價?
【秦念:“吾家之事,唯養兵為百代之利。蓋凶年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這話是你說的嗎?】
這句話不是出自正史,而是出自宋朝的《邵氏聞見後錄》。
秦念不確定趙匡胤的人設是否采用這句話。
當然,就算不是也沒關係。
這句話與正史的內容相互映證,“凶年饑歲募民為兵”在正史中也有體現。
那就是宋太祖在發癲。
【趙匡胤:……是。】
趙匡胤原本不覺得這話有什麼問題。
但這話被秦念於“冗兵”之事提起……
他就知道是什麼問題了。
【秦念:遇上災年,就招募災民充軍,讓他們在軍隊裡終身服役——你可真是個人才啊!】
【趙匡胤:朕以為災民不會太多……】
【秦念:嗬嗬。】
不用秦念細說,趙匡胤也知道流民的數量必然遠遠超出他的預計。
秦念此前就提及數十年後黃河水患將會變得極其嚴重,這必然帶來遠超他預計數量的流民。
他讓流民饑民充軍,是認為災年時流民進入軍隊至少不會挨餓,就可以防止災民起義。
而在豐年,隻要百姓不叛變,叛亂的士兵也不至於危及國本。
趙匡胤苦笑。
他想起大宋農民起義近乎大唐的兩倍。
如此看來,招募災民充軍並不能阻止百姓造反,反倒還造成了冗兵的問題。
【趙匡胤:時逢災年,又當如何安置流民饑民?】
【秦念:以工代賑:雇傭災民興修水利、道路、糧倉、房舍、墾荒等一切有利於恢複民生的工程,直到將災民安置好。這不比你把人關進軍隊一輩子強得多?】
早在齊景公時期,晏子就借修築“路寢之台”來雇傭饑民乾活,“台成而民振”。
宋仁宗時期也有以工代賑的做法:
範仲淹任杭州太守時,以興建寺廟、糧倉等工程雇傭災民。
當然,秦念肯定不會把“寺廟”加進去。
………
各朝皇帝儘皆眼前一亮。
這以工代賑之策極佳!
【趙匡胤:災民原本的住所與田地不一定適合居住,若是湧入他地……】
問題還沒問完,趙匡胤自己就已經得出了答案。
他顧慮的是災民湧入無災之地,無法為其提供建設“房舍”與墾荒之地。
可秦念已經提及“房舍”,這明顯是指要為災民建造屋舍。
隻問出一半,他就知道秦念會怎麼答。
【秦念:能把人強征進軍隊,卻不能把災民引去合適的地方開墾荒地?你大宋不打算開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