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91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91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李治跳過李顯,
是因為天幕已經給出了“幾近昏君”的排名。

唯有懷太子的具體情況不提。

【李世民:武曌,此事屬實?】

李世民眉頭緊皺。

他還沒接受武曌為雉奴的太子妃,現在就得知她誣害雉奴的嫡次子?

嫡次子……

武曌既為皇後,李賢也當是她的子嗣。

她心狠至此?

【武曌:……】

秦念搖搖頭。

她要是武曌的扮演者,就不會認下這件事。

史書記載上也是說“於東宮馬坊搜得皂甲數百領”,屬於謀反證據充足。

雖然這謀反證據相當草率,且李賢謀反的動機也不夠。

李賢已是太子,李治又沒有寵愛李顯李旦甚於他,
他也沒有足疾。

何必謀反?

李賢的墓誌銘上更是有“禍構江充,
釁生伊戾”暗示他是被誣陷。

禍構江充指的就是劉據被江充構陷,
釁生伊戾是指春秋時期宋國宦官伊戾構陷世子痤謀反,致使世子痤枉死。

既然是曆史爭議話題,武曌就可以依據史書記載否認這件事。

但不否認,也符合武曌的人設。

【李世民:雉奴,
你是放任皇後謀害太子,
還是不知情?】

說是詢問,
李世民心中其實已有答案。

連後世都知道李賢是被誣陷,沒道理聰慧如雉奴卻不知情!

【李治:……】

如今太子還是弘兒,未來的事李治當然不知情。

但他無法否認,若皇後為了奪權誣陷賢兒,他……不會追究。

他或許會護佑次子的性命,
也可能不會。

李弘心中巨震。

既是無法理解慈如母後怎麼會謀害二弟,
更是無法理解阿耶的沉默。

這個世界……為何是這般模樣?

“不能正視人性之惡”。

他怎麼能接受這樣的人性之惡!

………

秦念倒是能理解李治的沉默。

武則天構陷李賢的手段相當簡陋,
李治不應該看不出來。

李賢被流放時衣服多有破損,其仆從更是衣服單薄,還是李顯上表請求帝後賜予他們春冬時服。

可見李治的感情可能真的隻給了武則天和長子李弘。

總之唐高宗的不作為隻有兩種可能:

一是他無能,完全被武則天所矇蔽,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想。

正如《新唐書》的評價:

“高宗既昏懦,而繼以武氏之亂,毒流天下,幾至於亡。”

可如果李治是昏懦的皇帝,那麼他所有功績都得算在武皇頭上,畢竟是她在替這個昏君治政。

二是他什麼都知道,但就是不願追究。

冒天下之大不韙娶父皇嬪妃、執意立她為皇後、甚至還想將皇位禪讓,也確實是戀愛腦。

秦念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廢王立武,默許長孫無忌構陷兄弟姐妹,再哭著把舅舅長孫無忌也以謀反的罪名乾掉,最後還若無其事地為長孫無忌平反,追複官爵並陪葬昭陵。

妥妥一朵黑蓮花。

【李世民:你……】

李世民想起雉奴的風疾,竟是不忍斥責。

就算武曌無德,也唯有她能夠助雉奴分憂。

秦念評價李賢為“反對武曌乾政,自己能力又不足”。

倘若以李賢為太子,也對大唐的社稷不利。

【秦念:李治,李旭輪就是李旦,聲譽排名你也看得到。】

秦念拉回話題,免得二鳳跟李治又對著哭。

李旦原名李旭輪,總章二年改名李輪,永淳二年改名李旦。

現在的李治不知道李旭輪改名,才會詢問他是否適合當太子。

不過秦念感覺李治這麼問是為了讓李世民死心。

畢竟之前李治就被朱元璋指出這時已經有禪讓的想法。

【李治:……】

長子過仁,次子無能,三子近昏,四子平庸。

李治對這個結果並不感到意外。

早在看到今日入群的三名李姓皇帝聲譽排名都很難看時,他就覺得皇後篡位情有可原。

但他不能說,否則必會引起阿耶的不悅。

【武曌:朕當傳位何人?】

以往李顯是眾望所歸。

武曌知道這並非是因為李顯多有能力,而是李唐皇室深入人心。

既是太宗皇帝餘蔭,又因高宗皇帝以李顯為太子。

如今卻是不然。

李顯幾近昏庸,她若執意立李顯為太子反而不妥。

如今天幕當空,她既是在問秦念,也是讓兩位唐皇作為見證。

此時作出的決定,天下必會遵從。

她突然插話也是為雉奴解圍。

雉奴重情且難作決斷,常為煩緒自擾,故而風疾早於太宗皇帝發作。

【秦念:首選太平公主。她有能力有魄力,問題在於過於驕奢,你要是能改了她這個毛病,應該不會差。】

太平公主心臟狂跳!

她沒想到秦念會以她為首選!

驕奢……

她能改,她可以立即就改!

她過於似母,此前若不驕奢,陛下豈能容她?

………

秦念認為太平公主強於李顯李旦的理由很充分:

她起初給武皇送麵首,鞏固自身地位,從而獲得部分權力。

在該倒向李顯時果斷參與誅殺二張兄弟,得到李顯的信任,受封“鎮國太平公主”。

等到李顯死後,太平公主又參與李隆基誅殺韋後的行動,擁立李旦複位,此後“軍國大政,事必參決”。

可以說每一步都很驚險卻步步不錯。

李旦一朝,“其時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

史書記載李旦禪讓的原因,是術士說天象不祥,皇太子應當天子。

於是李旦就決定“傳德避災”。

這個理由著實有點離譜,秦念懷疑李旦禪讓卻不交出全部權力,是因為李隆基在與太平公主的爭權中已經處於下風。

按《舊唐書》的記載,太平公主甚至滲透禁軍,李隆基即位之後,左右羽林軍將軍要與她同謀作亂。

李旦想在妹妹和兒子之間尋求平衡,並借兩人內鬥穩固自己的權勢。

卻沒想到將皇位讓給李隆基後,李隆基就能以皇帝的名義帶人誅殺依附太平公主的禁軍將領與重臣,而被剪除黨羽的太平公主隻能自儘。

太平公主一死,李旦這個太上皇就歸政於皇帝,顯然是平衡術玩崩了。

從能力上看,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同一檔次,而李顯李旦遠遠比不上他倆。

至於為什麼覺得太平公主比李隆基更適合當儲君——

隻要不整出安史之亂,她就比李隆基合適。

【李治:太平公主?】

【秦念:你和武曌的次女,生年不可考,不確定你現在的時期是否已經出生。】

【李治:已出生!】

李治自是喜悅。

“有能力有魄力”,這個評價已經足夠高。

太平……好名字。

幼女尚未起名,以後就稱為太平吧。

“以太平為儲君,可好?”李治詢問皇後。

若皇後執意要稱帝,隻要皇位終究傳給太平,李治不會反對。

武照聽出這番詢問的言外之意,目光柔和:

“甚好。”

【李世民:李弘、李賢、李旦,雉奴還有一子是誰?】

秦念再度感慨群成員們的敬業。

她就沒注意到論李治之子時漏了李顯。

李治越過李顯不問,應是基於“能夠看到天幕”這個設定,他知道李顯是他的第三子,且聲譽排名不好看。

【李顯:……】

【李世民:……】

現在李世民知道雉奴為何不問李顯了。

這排名已幾乎算得上是昏君,還不如隻是平庸的李旦。

猶豫許久後,李世民終究沒有阻止雉奴擇定太平公主為皇儲。

雖然以公主為儲君前無古人。

但相比皇後,李世民更願意接受以公主為儲君。

【朱元璋:給武曌送麵首的太平公主?送的還是兄弟倆。】

秦念猶豫了一下,沒有打字反駁。

畢竟以“太平公主隻送了弟弟張昌宗,哥哥張易之是弟弟舉薦”為由進行反駁,就很像杠精。

【李世民:???】

【李治:???】

【武曌:……咳。】

【劉徹:采。】

劉徹由衷驚歎。

這李唐皇室被宋朝造謠也不冤啊。

確實很亂。

………

武照目光飄忽,有點不敢看陛下。

李治震驚。

但礙於弘兒就在麵前,且諸臣亦在,李治隻能咬著牙把質問嚥下去。

退朝後再問!

【秦念:這有什麼?李治也不是隻有皇後一人啊,後宮不也有妃嬪嗎?】

【秦念:不過李治你放心,武曌的遺詔是與你合葬乾陵。可見你就算是死了,也依舊是她認定的唯一正宮。】

【李治:……】

李治側目盯了皇後片刻。

武照從未有過如此如芒刺背之感。

【李世民:……】

李世民深呼吸。

雉奴還小,年僅三歲。

現在去教訓雉奴還為時尚早……

不能再在朝臣麵前失態,待退朝之後再去教育子嗣也不晚。

【武曌:……】

秦念這番倒反天罡的言論,讓武曌都難以招架。

畢竟以秦念之言,豈不是她視雉奴為正宮,以太宗皇帝為妃?

這話她實在是沒法接。

………

原本秦念這番言辭道於天際,必然招致各朝天下人的口誅筆伐。

可當“儒學大謬”“上古女子為尊”“皇帝隻看能力”這些言論深入人心之後,這些人竟然覺得秦念這話說得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都是皇帝,武曌是李治的正宮皇後,那反過來不就是……

咳。

至於新入群的三朝,眾多儒生自是怒發衝冠,直呼有辱斯文。

但他們的發言無法現於天際。

【朱元璋:秦念,你就不怕你的皇後也行此事?】

朱元璋冷笑。

其實他懷疑秦念如始皇帝一般,根本不打算立皇後。

說起話來才會如此肆無忌憚。

【秦念:朕為什麼要怕?假如朕的皇後有武曌的治國天賦,後代又都是廢物,這皇位傳給他,朕又沒意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