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92章
秦念說得毫無顧忌。
她又沒有皇位。
就算人設上有皇位,
但沒說有皇後有後代。
那不是隨便說?
出於謹慎,秦念說的甚至是“假如”。
既可以理解為假如她的皇後有這樣的能力,也可以理解為假如她有這麼一個皇後。
………
嬴政眉頭緊皺。
他對秦念有百般滿意,
唯有一點,秦念不該對自身及社稷看得太輕。
但秦以二世而亡,後世又有如此多的朝代更疊,他明白秦念為何如此。
等等——
他?
【劉徹:他?】
劉徹大驚。
他不過是有男寵,這秦念居然直接封男皇後?
那秦念憑什麼總以“一家三口”譏諷他?!
【秦念:朕是女子,封男子為後很奇怪嗎?】
【劉徹:??!】
“這不可能!!”
朱元璋脫口而出——然後被天幕視為謊言。
是否為謊言,是論己心而定。
朱元璋臉色相當難看。
他明白方纔脫口而出的否定,實則是他不願相信事實,而非真的不信。
秦念沒必要假裝自己是女子,
她就是女帝。
又一個武曌!
不,
她不是武曌。
朱元璋不得不再度想到秦念此前所說的上古時期“以女子為尊”。
男尊女卑之說,
從來就不是天經地義。
………
各朝各代的臣民皆大驚!
這民心所向、造反登基、用兵強於唐太宗、文治古今第一的秦念——
是女子?!
不僅是百姓愕然,群裡也陷入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寂靜。
不是沒人懷疑秦念是以武曌的方式篡位,但很快他們就想起秦念此前的言論:
“山河重整,百廢已興。”
這句話的背後,
是山河破碎。
加上秦念自認皇帝之中用兵第一,
就足以證明她是起兵造反。
………
武曌隻是微怔,
就露出笑容。
原來如此。
果真如此。
當初秦念為陳皇後不平時,武曌就在猜測秦念或是女子。
隻是武曌知道女子起兵造反成功的難度極高,因此否定了原先的猜測。
現在想來,以秦念展現出來的能力,她起兵造反又有何難?
僅是其針砭時弊、治國理政之才,
就是古今罕見。
【劉徹:你是女子?!】
【秦念:嗯。】
秦唸的回答過於理所當然,
以至於劉徹一時間不知該作何反應。
恍惚了幾息,
劉徹才開始回想秦念此前所言:
造反登基,重整山河再興百業。
麵對三境強敵,不惜放棄修建陵寢甚至盜掘曆代帝陵,對異族無所不用其極。
以科舉開民智、興農工商三業,依法治國。
這樣的皇帝——居然是女子?
劉徹並非輕視女子。
高後女主稱製,政不出房戶,使得天下晏然。
這就足見女子亦有治政之能。
劉徹從不輕視女子,正相反,在竇太後壓製下被迫藏鋒數年,他對女子乾政極為警惕。
但秦念——
她竟以女子之身做到如此地步?
………
嬴政同樣震驚。
秦念是女子,她之前怎能說出……之語?
想到秦念曾言治軍之事,嬴政似乎明白了什麼。
接受這個後人是女子的現實後,他開始思索儲君之事。
若無天幕,就隻有諸公子會被視為儲君候選者。
甚至秦念此前提及李治當以“太平公主”為儲君時,嬴政也隻當是李治的公子皆無能之故。
可如今得知秦念是女子,嬴政就不得不思索——
若有公主的能力勝於公子,儲君之位當如何選擇?
【劉邦:秦皇真奇女子。】
劉邦不由得感慨。
此前四個話題、尤其在自身話題中,他與秦念相談甚歡。
他全然未覺秦念是女子。
可見才能確實與性彆無關——
武曌、秦念,皆是極其出色的皇帝。
【秦念:倒算不上“奇”。古今女性政治家並不少,就像你朝能夠延續數百年,漢朝太後們的臨朝稱製功不可沒。】
秦念意識到這是同事在找她幫忙:
在知道武曌以太後之身篡位之後,劉邦必然要重新考慮呂雉的問題。
甚至呂雉還不同於武曌。
武曌有子嗣,且她的子嗣都是李治的血脈。
皇位最終還是會落在李唐皇室,所以李世民的劇本能夠輕易改寫為接受武曌。
但劉恒不是呂雉所出,那問題就很複雜了。
【劉邦:朕的皇後應是其中之一。】
皇後呂雉麵無表情。
哪怕她知道天幕接下來的對話,將會決定她的命運。
【秦念:漢史中呂雉位列記載帝王事跡的“本紀”,她與皇帝唯一的區彆是沒有稱帝——若無呂後治政,你朝或許早就亡了。】
朱元璋當即就想反駁秦念此言——
呂雉亂政,接連害死漢高祖三子,違背“非劉氏不王”的約定封呂氏為王,“天命幾墜”。
漢光武帝因此將其遷出高廟!
但話到嘴邊,朱元璋驟然想到哪怕是東漢編纂的《漢書》,也是為呂雉著《高後紀》,並盛讚:
“高後女主製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漢朝諸侯王作亂,是在漢景帝一朝。
而自己同樣分封藩王,觀天幕聲譽榜卻是在朱允炆一朝,老四就篡位登基。
漢朝為何直至景帝纔有七國之亂——或許就是因為呂雉誅殺數王。
不認可呂雉的漢帝,實則僅有漢光武帝,班固著《漢書》正是漢明帝一朝。
漢明帝是漢光武帝之子。
【劉邦:太平是武曌的子嗣……】
劉邦沒有往下說。
他知道秦念必然看得出未竟之言是:
“但恒兒不是呂雉的子嗣。”
【秦念:武曌能稱帝正與她的子嗣都是李唐皇室有關。而且她與李治二聖臨朝二十年,朝臣多是她與李治一同提拔,而你朝的宗室與開國文臣武將都不會接受呂雉稱帝。】
【劉邦:那朕就可以放心了。】
得知武曌是如何篡位,劉邦便鬆了口氣。
武曌的子嗣都是李唐皇室,李唐宗室都知道未來依舊會是她與李治的子嗣繼位,故而接受她稱帝。
秦念曾說李世民的風疾發作於“貞觀二十年”,李治又與武曌“二聖臨朝”二十年——
這超過四十年的時間,李唐開國的文臣武將們應多已去世,故而朝中官員多是武曌所提拔,她登基的阻力不大。
但如今不同,大漢建國也就十年,恒兒已有七歲。
待十四年後,恒兒就可以親政,此時大漢建國也才二十四年,開國功臣們應猶在。
譬如韓信。
秦念當初讓恒兒拜韓信為義父,又言定諸王,救下諸多異姓諸侯——英布等人已儘皆入長安,皆削為侯。
恐怕就已經想到了今日。
呂雉的目光聚焦於“呂雉位列記載帝王事跡的‘本紀’,她與皇帝唯一的區彆是沒有稱帝”。
………
太後呂雉知道自己篡位登基的可能性很低,哪怕沒有韓信,成功的可能性也極低。
而對於年輕的她,有韓信、以及其他被秦念救下的異姓諸侯,先帝也必將對呂氏族人作出限製,她已不可能篡位。
自己呢?
要賭嗎?
勝的概率極低,敗則呂氏全族皆誅,自己也將聲名狼藉。
不賭,以太後之身躋身“本紀”,為後世稱頌。
呂雉作出了決定。
劉恒入京以來,待她極為恭敬孝順。
後世的漢皇雖然不是她的血脈,但劉恒的後人沒有抹去她的功績。
【朱元璋:武曌曾想讓武氏子侄繼位。】
李治疑惑地看向皇後。
武照比他更疑惑。
【武曌:朕從未有過這種想法。】
武曌此前猶豫不決,但猶豫的是立武輪還是武顯。
——當然,一看天幕就知道,這兩兒子之後都改回了李姓。
李顯是雉奴立的太子,登基後為她所廢,武曌不用想都知道他再度登基,隻會立即改回李姓。
她逼迫李旦登基後禪讓於她,此後降李旦為皇嗣,改名武輪,徙居東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卻沒有直接立他為皇太子。
其目的,一是儲君之位空懸,可以讓武氏族人對她忠心不二,竭力助她穩固皇權。
二則就是讓李旦為太子之位敬奉於她,結果這兒子膽小懦弱,不敢展現半點對皇位的覬覦。
武曌清楚,這不能怪李旦。
倘若李旦表現得野心勃勃,武曌也不敢說自己就容得下他。
但武曌從未想過要立武姓侄子為儲君。
【秦念:朱八八,你又被宋朝偽史給騙了?】
秦念知道武曌的扮演者為什麼否定朱元璋的話。
《舊唐書·李昭德傳》記載,武曌任命武承嗣為文昌左相時,李昭德就提醒武曌“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況在姑侄”。
於是武曌就改任武承嗣為太子少保,罷免知政事的官職。
“延載初,鳳閣舍人張嘉福令洛陽人王慶之率輕薄惡少數百人詣闕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則天不許。”
武則天反對後,王慶之等人繼續請求,武則天就讓李昭德去責問王慶之,李昭德趁機將王慶之等人杖殺。
回來後上奏:“臣聞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豈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以親親言之,則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傳之子孫,為萬代計。況陛下承天皇顧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
——好玩的是這裡有九五cp的嗑點,最後一句翻譯過來就是:武則天因李治的托付纔有天下,假如立武承嗣為太子,李治的祭祀就要斷了。
其實這段《舊唐書》的記載有點前後矛盾:
不知道為什麼李昭德的勸說後有一句“則天寤之,乃止”——
武則天明明對立武承嗣為太子一事的態度一直是“不許”,她需要“止”什麼?
《舊唐書·外戚傳》中也明確記載:
“承嗣自為次當為皇儲,令鳳閣舍人張嘉福諷諭百姓,抗表陳請,則天竟不許。如意元年,授特進,尋拜太子太保,罷知政事。承嗣以不得立為皇太子,怏怏而卒”。
至於武三思——《舊唐書》就沒有武則天想立他當儲君的相關記載。
而在宋編的《新唐書》中,卻出現了“會後欲以武三思為太子”。
狄仁傑則以“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為由勸阻武則天。
這分明就是將《舊唐書》中李昭德的“豈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進行了張冠李戴。
李顯即位後,繼續重用武三思,也可見武三思跟皇位並沒有關係,這段史實就是宋朝史官的造謠。
《舊唐書》中狄仁傑對武曌的勸說,是以母子親情勸武曌複立李顯為皇太子,“仁傑前後匡複奏對凡數萬言”,跟武承嗣武三思毫無關係。
【朱元璋:……】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
這該死的宋朝儒家史官!
天幕為證,武曌所言不是謊言,那就隻能是宋朝的史官又在編造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