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97章
秦念刻意提及“不勞作亦不抵禦外敵”,
就是在給同事鋪台階:
雖然係統的“現殺”曆曆在目,隻要理論上說得過去,他們三個的劇本走向就會是順利處理土地兼並。
但她還是想鋪墊得更合理。
責任心與日薪正相關,
甲方給得太多。
李太平的扮演者也迅速接戲:拉攏軍隊與功勳貴族,先遷移豪富與世家。
——李太平時期是府兵製,將士多來自農戶。
——勳貴之家,在唐朝指代的是因功勳獲得高官顯爵的家族,多為武將出身。
“此番全國遷移地主”,李太平又沒說下次不動勳貴之家。
這就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
李太平時期。
絕大多數將士都放下心來。
他們知道天意既然禁止謊言,陛下所言必然不會為假。
陛下要懲治的是“不勞作亦不抵禦外敵的地主”,不是他們!
——軍中將士立下軍功獲得賞賜後,大多會用這些賞賜購置土地,
但這種購置往往違背唐律。
文臣大多看得出這位新陛下此時放過“勳貴之家”可能是權宜之計。
但有天幕穩定天下民心,
陛下又不動武將的利益,
文臣縱有再多疑慮,此刻也無可奈何。
何況既然是權宜,誰又知道以後如何?
【李隆基(28):附議。】
僅相隔四年,李隆基與姑母麵臨的處境差不多。
處理辦法當然也差不多。
現在李隆基倒是對流放姑母去西域一事再無抵觸。
他清楚處理土地兼並問題必然不是朝夕之功。
稍有不慎,
這些“地主”極有可能勾結異族為患。
姑母去鎮守西域,
能夠減輕邊防壓力。
【李隆基(56):諸節度使,
即刻入京覲見,商討遷移豪富入邊一事。】
已即位數十年,又是王朝鼎盛之時,李隆基對大唐的掌控力度遠超年輕的自己。
十二萬禁軍為長從宿衛,多為征募而來,
都不會是豪富出身。
如今最大的隱患是節度使。
李隆基借遷移豪富召集節度使,
正是準備處理這一隱患。
………
秦念知道扮演老年李隆基的同事為何這麼自信。
天寶十二年,
因楊國忠屢次上奏安祿山必反,唐玄宗召安祿山進京,安祿山冒著極大風險覲見,來表現自己的忠誠。
56歲的李隆基處於開元二十八年。
這個時期憂國憂民的杜甫還在齊趙一帶漫遊,寫下許多壯誌豪情的詩句,可見當時的唐人多為生活富足。
開元盛世雖然是透支未來,但如果在巔峰時期就勵精圖治,確實有可能處理好節度使與土地兼並的隱患。
曆史上李隆基在最適合改革的時期擺爛,沉溺享樂不問政事,最終釀成安史之亂。
【秦念:武曌,你現在是哪一年?】
此時太平公主正入朝覲見。
文武百官皆知儲君已定。
【武曌:聖曆元年。】
【秦念:你還有七年的壽數。】
“此後你就改名為李太平。”
早在讓李顯回京之時,武曌就已經放棄延續大周之念。
“兒臣遵詔。”
李太平極為恭敬,不見半點驕色。
得知李賢被逼令自儘的那一刻開始,李太平就清楚陛下隻是陛下。
等到她即位之後,陛下纔是阿孃。
【武曌:謝秦皇告知。】
【秦念:幾月幾日?】
武曌凝神。
秦念此前並未追問得如此詳細。
必是今年有大變故。
【武曌:六月初六。】
【秦念:那就是你還沒有命武延秀前往突厥和親,也不必派了。史書記載突厥八月就會入侵媯、檀等州,可以先做好反擊準備。】
武曌冷下臉。
此前默啜歸降,並在前年的營州之亂中,主動請求率部落兵馬為大周攻打契丹。
然去年平定契丹之後,趁機佔領部分契丹故地。
此番求親,果然心懷不軌,僅兩月後就欲南侵?
【李世民:突厥何時複叛?】
【秦念:早在李治時期突厥就已複叛。二鳳,你的羈縻之策對突厥的同化效果真就約等於零。】
【李世民:……】
說起突厥叛亂,秦念就想起有人指責武則天丟失大片領土。
至於突厥叛於唐高宗時期?
不管,那時唐高宗已經五十二歲,年老多病,武則天纔是實權掌控者,肯定是武則天的過錯。
要按這個邏輯,李治三十三歲就風疾,那他三十三歲後的政績都得算是武則天的功績。
總不能說功績歸唐高宗,過錯歸武則天吧?
唐高宗死前數月還在長安洛陽兩都來回跑,怎麼著也算不上神誌不清。
何況突厥問題的本質,是唐太宗那“柔遠人”的羈縻之策。
【秦念:當然,儒家不認為這是羈縻之策的過錯,反而歸咎於在突厥二十四州叛唐時,李治處決投降的突厥首領阿史那伏念,加劇突厥部落對唐朝的不信任,才致使兩年後突厥幾乎全境叛唐。】
【李治:……】
如今突厥還沒有叛唐,李治並不知後事,隻能保持沉默。
【武曌:可笑。難道儒家以為不殺阿史那伏念,突厥就不會再叛?那又是什麼致使阿史那伏念叛唐?】
秦念給這位同事點讚。
看史書的記載,多認為是大唐先背信,致使突厥各部失去對唐朝的信任,後突厥汗國才得以崛起,迅速成為大唐的心腹大患。
——凡是能幫異族推卸責任的事件,儒家史官一定會大書特書。
可阿史那伏念得先叛變,纔有投降之說。
——調露元年阿史那伏念掀起叛亂,被裴行儉打得隻剩殘軍,次年裴行儉再次率軍征討,以離間計迫使他投降。
若是背信才致使突厥離心,那殺降之前,二十四州突厥部落為什麼會跟隨阿史那德溫傅叛亂?
他們是一邊信任大唐一邊叛變?
分明就是突厥毫無忠誠度可言,突厥的貴族想要獲得更高的權力,叛亂那是遲早的事。
儒史將過錯歸咎唐高宗,就是為了洗白儒家推崇的羈縻懷柔政策。
羈縻數十年的結果是突厥反叛,同化程度幾乎為零。
那當然得把黑鍋扣在唐高宗頭上,怪他對異族降臣不夠懷柔,太強硬了才導致突厥全叛。
至於李治背信——裴行儉承諾不會殺降,以反間計迫使阿史那伏念降唐。但侍中裴炎嫉妒他的功勞,說阿史那伏念是在其他將軍的武力追逐下計窮而降,李治因此誅殺阿史那伏念。
這事是有點不地道,但還算不上突厥離心的緣由。
何況如果投降就能免死,難道就不會進一步引發突厥的野心?
【李世民:雉奴,是朕連累了你。】
李世民也看出突厥之叛絕非雉奴的過錯。
秦念此前所說無誤,懷柔無法同化異族,其反叛就是必然!
先是二十四州叛唐,再是幾乎全境叛唐——果真是同化度幾乎為零。
一想到後世史官如此詆毀雉奴,李世民就感到極為愧疚。
【李治:突厥此時還未叛……縱已然發生,亦是後世儒家不辨黑白之故,與阿耶無關。】
李治目光陰沉。
他當然不怪阿耶,但不辨黑白的儒家、以及必將叛亂的突厥,他就不得不厭惡。
【朱棣:秦皇,你如何看待龍朔二年唐朝討伐叛亂的龜茲時,阿史那步真誣阿史那彌射謀反,阿史那彌射被唐將蘇海政枉殺,致使西突厥十姓部落衰弱,吐蕃趁虛而入?】
朱棣詢此問不是在質疑秦唸的判斷。
隻是阿史那彌射之死帶來的後果相當嚴重,這似乎是“不夠懷柔”的後果。
他對此感到很疑惑。
其實朱棣也做好了這個問題問不出來的準備:龍朔二年是唐高宗時期,正是唐高宗泰山封禪的四年前。
能夠現於天幕,顯然不算違規。
那就應是唐高宗時期的曆史,也被視作與武則天有關。
【秦念:因果錯了。西突厥十姓部落衰落的根源不在於唐將枉殺阿史那彌射,而是十姓部落的內鬥。】
【秦念:一邊懷柔一邊以夷製夷,曆史證明儒家這種羈縻之策隻會帶來兩種後果:要麼一方獨大整合其餘部落興起叛亂,要麼內鬥不止逐漸衰弱,被其他異族趁虛而入。】
其實要是在異族內鬥衰弱之際,華夏介入將其徹底吞並,這倒是個好辦法。
可惜儒家要求“柔遠人”,就算吞並了,也會為了讓其“歸心”,依舊冊封當地首領世襲治理當地。
於是回到最初的,同化進度依舊約等於零。
說起這羈縻之策,秦念想起還有人認為突厥之所以反叛,是因為李治和武曌經常征召突厥軍隊作戰,激起突厥各部落的不滿。
但是不收取賦稅,也不征召突厥人作戰,突厥人難道是大唐的人上人?
不通過戰爭消耗突厥的人力物力,這是打算讓突厥默默發育,等到反叛時就能一舉驚豔所有人?
【朱棣:謝秦皇解惑。】
【李世民:柔遠人確實後患無窮。】
李世民輕歎。
難怪秦念譏諷“天可汗”之說。
他因信奉儒家的懷柔,致使雉奴不得不麵對他留下的外族大患。
【武曌:秦皇,可有應對突厥之策?】
已是皇帝的李太平猶豫了一會,沒有提議應派李顯李旦去與突厥和親。
秦念既然知道武延秀和親一事,就必然知道默啜是以武延秀非唐室諸王為由擄掠邊境。
顯然,秦念認為突厥擄掠與派誰和親沒有關係,那隻是擄掠的藉口。
【秦念:首先把你那群武姓親戚全部廢為庶人,這群廢物對國政有害無益,你被後人詬病的過錯多是這群武姓廢物帶來的。】
【武曌:……全部?】
武曌確定武懿宗是廢物。
但武家就沒一個秦念看得過眼的族人?
【秦念:全部。】
【武曌:……】
【秦念:尤其那個武懿宗,征契丹時聞敵而遁致使大軍潰敗,後又虐殺被迫降敵的河北諸州百姓。你要是不誅殺這個又毒又蠢的廢物,那朕可就得罵你了。】
【武曌:……】
武懿宗驚恐地望著天幕。
他清楚陛下對他的庇護,皆是因為武之一姓。
作為武姓,他不可能背叛陛下。
除了謀反以外,他無論犯下什麼樣的重罪都不會被追究。
因為陛下需要武姓族人來鞏固統治。
但此刻陛下不需要了。
太宗皇帝默許、高宗皇帝預設,且陛下已決定還政李唐,她已無需武姓族人的忠誠!
【武曌:武懿宗,現在自儘,朕留你全屍。】
武曌看著上升的民心,歎了口氣。
這不是百姓的感激,而是她先前刻意忽視的民怨。
得位不正,她就隻能重用武姓族人。
而縱容族人的結果,是這些過錯將永遠伴隨她的身後名。
錯,就是錯。
【秦念:其他的武姓廢物你還沒處置。】
李太平沒有為丈夫武攸暨出言。
武攸暨被廢為庶人,對於身為皇儲的她反而是件好事。
一直想要當太子的武承嗣慘笑。
早在陛下迎回李哲時,他就知道自己已無成為太子的可能。
怏鬱之際,還遇見天幕橫空。
“武姓廢物”。
這就是後世對他的評價?
然回顧前生所作所為,武承嗣竟然無以反駁。
他與武三思一樣隻知道阿諛奉承,甚至爭相為陛下的男寵執鞭轡。
此刻的武三思麵色扭曲,卻不敢語出不敬。
【武曌:儘皆廢為庶人。】
武曌沒有猶豫,全部予以罷黜。
她是天幕定論的聲譽榜前九的皇帝,皇位已然穩固,無需武姓族人相助。
何況隻是廢為庶人,又不是儘皆誅之。
處置他們,以換取秦唸的應對突厥之策。
她無需猶豫。
【秦念:讓你的臣子好好查查這些年哪些州的稅賦在下降,將降幅最大的三十州列入軍事管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