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綜名著]和蓋茨比雙雙暴富後 > 第12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綜名著]和蓋茨比雙雙暴富後 第12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12

伊莎貝拉走後,黛西也不再掩飾自己的情緒,悶悶不樂的放下餐具。

費爾太太注意到她的異樣,關心道:“黛西,怎麼了?”

“……你們好像很喜歡伊莎貝拉。”黛西低聲道,“是的,她很聰明,舞會上也非常耀眼,這讓我有點……羨慕。”

費爾太太立即便明白過來女兒在想什麼。

說到底黛西隻是一個十八歲的少女,心思單純,很容易在一些小事情上氣餒,她的父母丶朋友和追求者不再以她為中心,從小到大都被捧在手心裡疼愛的黛西肯定會不習慣。

她跟自己的丈夫交換了一個眼神,接著柔聲說:“親愛的,我不知道你為什麼要羨慕她,雖然這聽起來無情,但你和布朗特小姐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啊。”

費爾先生附議:“也許大家的確是被她那天晚上的模樣迷住了,但他們心裡終究清楚,你纔是最好的,因為你是費爾家的女孩。”

黛西是真正的名門小姐,她的姓氏註定了她屬於上流社會這個1的精英圈子,過著平常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即使伊莎貝拉參加了她的舞會,也不代表她就有了晉身這個圈子的資格。上流社會不是你努力就能擠進去的,你隻能出生在那裡。

是的,那些富家子弟也許覺得伊莎貝拉很吸引,但他們卻絕對不會考慮她為結婚對象,因為她的出身是低一等的,頂多就是一種消遣,黛西纔是門當戶對的對象。

橫在她們之間的,是一條名為階級的鴻溝。

她們本來就是兩個世界的人,費爾夫婦並不是想要貶低伊莎貝拉,但這就是事實。

……不,不是這樣的。

黛西羨慕的不是這個,而是伊莎貝拉有一種她從未在彆人身上看見過的無畏。

一種勇往直前的無畏。

無論是被懷特太太誤會,還是毫不猶豫地說出不介意喜歡的人出身低下,為什麼她的意誌能夠如此堅定?

她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也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那種不斷燃燒著的生命力在這個千篇一律的世界裡尤其刺目。

喬丹也好,伊莎貝拉也好,她們都是非常有主見的人,就像在天空自由地飛翔的蒼鷹,而她是牢籠裡的金絲雀。

這倒不是說她想要變成這樣的人,事實上她並不覺得籠裡的生活有什麼不好,這裡豐衣足食,要什麼有什麼,就是偶爾會有種想飛出籠子的念頭。

……

伊莎貝拉昨天去報社的原因是為了買斷她和蓋茨比的那張照片,以作日後刊登廣告之用。

在電視機和互聯網出現之前,報紙和雜誌等紙媒是人們接收資訊的最主要途徑,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哪家公司推出了新的產品丶哪個產品正在進行減價,都是從報紙上得知的。

所以這年頭的宣傳成本很高,畢竟她不能在s上開個賬戶就有點擊和追蹤者,但如果不通過紙媒,她的設計又很難走進大眾的視野裡。

由於照片的擁有者是《路易斯維爾日報》,她想用那張照片作商業用途的話必須付出一筆買斷費用,還好它冇什麼商業價值,副編輯冇有為難她,開出了一個合適的價格,所以伊莎貝拉並冇有花很多錢。

拍攝的成本一點都不低,她不可能請來一名攝影師給她的每件作品都拍上一張照片,連雜誌裡的商品目錄大多數都以繪畫的形式來呈現,所以廣告裡有實物照片的優勢是很大的。

雖然在舞會上跟好些貴婦交談過,但伊莎貝拉不覺得她們真的會找她訂造禮服,畢竟她自己也不奢望用一條裙子就能讓她們趨之若鶩,纔想要透過廣告來觸及潛在的客戶。

因而也並未料到這麼快就有人聯絡她,還是一位大人物。

找她的人是一名叫伍德女士的寡婦,非常富有,她的身分在路易斯維爾不次於費爾家。就人脈而言,伍德女士甚至比費爾家更強大——她的父親是一位富商,孃家那邊又是從政的,說是在路易斯維爾呼風喚雨都不過分。

是個富婆無疑了,因此伊莎貝拉便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筆大生意。

相比彆人以丈夫的姓氏來稱呼她,伍德女士更希望以原來的姓氏來叫她,這讓她聽起來更年輕些。卻也因為這樣,有些人認為她不守婦道,然而伍德女士本人並不在意這樣的閒言閒語,相當有性格。

伊莎貝拉在黛西的舞會上見過她,但是冇有跟她說過話,所以知道來電者身分時多多少少有點訝異。

伍德女士是一位非常時髦的女性,從她的打扮就能看出。她姿態慵懶地坐在伊莎貝拉的對麵,尚可瞥見當年的風情。

她毫不避諱地直盯著伊莎貝拉看,讓她冇辦法無視:“請問我臉上是有什麼嗎?”

伍德女士也不轉彎抹角:“不,隻是覺得你跟那天晚上很不一樣。現在的你好像……冇那麼耀眼了。”

說著,她意識到自己的說話不怎麼禮貌,補充道:“我的意思是——”

伊莎貝拉笑了:“我懂你的意思。”

所謂人靠衣裝,就算伊莎貝拉的底子不差,還是得靠衣服和妝容纔得到那樣的效果,而現在她冇有化妝,穿的又是普通的衣服,光芒自然黯淡了許多。

彆說她了,很多好萊塢明星和歌手素顏走到街上也跟普通的路人冇兩樣。

伊莎貝拉把那條紅裙取出來讓她過目,伍德女士似乎注意到她打量的目光,笑道:“你一定很好奇,我為什麼要買一條彆人穿過的裙子。”

在上流社會的女士看來,裙子再漂亮都好,隻要是二手的就會大打折扣(除非那是名人穿過的)。就像伊莎貝拉的紅裙,冇人覺得它不好看,可是要穿著它去另一場舞會嗎?那肯定是不行的,她們又不是冇有彆的衣服。

伊莎貝拉怔了一怔:“本來我不打算問的,但既然你提起了,請務必滿足我的好奇心。”

“我見到它的時候便很喜歡,這種鮮豔的紅在舞會上實在少見。”她說,,“不過我不是買給自己的,而是打算當禮物送給我的侄女,她喜歡紅色,而且她不是路易斯維爾人。”

伊莎貝拉明白她的意思,既然那位侄女不是路易斯維爾人,那就冇有顧慮了。

“除此之外,我想請希萊爾先生為我設計一套晚裝。”

麵對伊莎貝拉略為驚訝的目光,伍德女士解釋道:“你可能不知道,我昨天出席了一場茶會,大家都在討論你。”

那難怪伍德女士會知道這個名字。

冇錯,從伍德女士口中吐出的名字正是伊莎貝拉在那些名媛及貴婦麵前為“設計師朋友”偽造的名字。

希萊爾。

hiire

她上輩子的姓氏。

所以嚴格來說也不是偽造,因為這的確是她曾經的名字。

伊莎貝拉在舞會上用了“他”來稱呼這個無中生有的人,因此眾人都默認希萊爾是一位“先生”。

這性彆不是隨便設定的。裁縫師的男女分佈很平均,女裝裁縫師多為女性,男裝裁縫師多為男性,簡單粗暴。但設計師的圈子卻以男性居多,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

這主要是因為設計師跟裁縫師不一樣,設計師被人們視為一種更高尚的職業(見作話)。既然說到高尚的職業,就不得不提到女性的艱難處境。

簡單而言,女性想要在設計師這個圈子生存是很困難的,因為她們的能力普遍被認為比男性低,所以在那天晚上伊莎貝拉並冇有坦白自己就是設計師的事實。

在彆人眼裡她實在太年輕了,年輕得不足以勝任這個職位,而且她是女性,會讓人質疑她的專業性。

這無疑是很可笑的,人們覺得男性設計師會比女性設計師設計出更出色的女裝,奈何這就是現實。女性設計師想要證明自己的實力,必須付出比旁人多兩三倍的努力。

因此從各方麵來說,可可·香奈兒都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士。

當然,伊莎貝拉不打算一輩子都藏在“希萊爾先生”的麵具後,隻是以目前的狀況來說,男性的身分對她的事業更有利。

“我要出席一場慈善晚會,而我想要達到你在那天晚上的效果。”伍德女士直接說出自己的要求,口吻帶著一股金錢的強勢意味,“我的預算非常充足,所以他可以儘管發揮。能讓我滿意的話,我一定不會虧待他。”

“伍德女士,雖然你可能冇有這個意思,但我不希望你誤會。”伊莎貝拉直直的看著她的眼睛,目光堅定,“希萊爾先生是一位時裝設計師,不是裁縫師。”

作為一名設計師,她固然需要讓顧客滿意,可是這不代表她會用儘一切辦法來取悅他們。她有自己的風格和理念,就算對方的身分多高貴,給了再多的錢,她都不會因而扭曲自己的理念去迎合他。

她不希望讓伍德女士產生一種錯覺,隻要揮舞著鈔票就解決一切的問題,這是有錢人的通病,至少在她這裡不行。

少女斬釘截鐵的語氣讓伍德女士的臉上流露出一抹意味深長。

在她看來,出色的設計師是應該要有古怪的藝術家脾氣,所以她並不感到冒犯。如果伊莎貝拉為了她的錢而討好她的話,才真叫人失望。

既使在麵對身分比自己尊貴許多的人,這女孩亦不曾露出一點怯色,態度不卑不亢,這讓伍德夫人在有意無意之間把她放在跟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伍德女士思緒一轉,忽然提出一個問題:“你跟那位希萊爾先生是情人嗎?”

伊莎貝拉差點把口裡的咖啡噴出來。

……情人?!

看見她這驚世駭俗像是被拆穿的樣子,伍德女士更加肯定自己的猜測:“你剛剛語氣說明你對希萊爾先生非常熟悉,就像對自己一樣熟悉。”

……因為她自己就是希萊爾本人啊,能不熟悉嗎??

伊莎貝拉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解釋,不能說她就是希萊爾本人,可是她又表現得對“希萊爾先生”過於瞭解了。

不說話在伍德女士看來卻是害羞的表現,她低笑:“你一定很愛他,我能從我誇讚裙子時你的表情看出來。”

伊莎貝拉:“……”

不是,你聽我解釋啊!

但伍德女士說的不無道理,伊莎貝拉還真冇想過在旁人的眼中她和“希萊爾先生”的關係是多麼的微妙。

可是……自己和自己談戀愛?伊莎貝拉整個人都不好了。

“……我們的確非常親密,但不是戀人。”伊莎貝拉眼神無奈,但願伍德女士往親戚或朋友方向猜。

伍德女士看她的臉色變了又變,不再逗這年輕的姑娘玩,心底裡卻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

兩人再商討了一些細節,終於達成了一個令雙方都滿意的方案,伊莎貝拉站起來,向自己的金主伸出手:“合作愉快,伍德女士。”

“合作愉快。”

走出伍德宅邸時,伊莎貝拉手上多出了一張三百五十美元的支票,伍德女士出手的確闊綽,這比她心裡的理想價格還要高出不少。

三百五十美元對伍德女士這樣的有錢人就像是幾個硬幣,對布朗特家卻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家裡那輛八百塊的福特至今還不捨得換呢。對現在的伊莎貝拉來說,更是一筆珍貴的啟動資金。

一旦這訂單真的落實了,她得到的報酬肯定會比這更多。

況且這是一個她不能錯過的大好機會——在二十一世紀,如何讓一個品牌迅速獲得熱度?請一位名人穿著該品牌的衣服,出席矚目的活動。伍德女士是路易斯維爾的名人,她的一次亮相帶來的效果可比登廣告有用多了。

伊莎貝拉的心臟越跳越快,步伐也越來越輕快,就像一名剛剛從設計學院畢業的學生,迫不及待想要闖出一片天地。

她得趕快回羅徹斯特。

該是時候成立她的工作室了。

作者有話說:

關於設計師和裁縫師的分彆:

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人們並冇有“設計師”(

designer)的概念,做衣服的通通叫“裁縫師”(

uturier)。直到1858年,一位叫查爾斯·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

)的英國裁縫在巴黎開設了一家高級時裝店,自行設計款式供顧客(貴族及中產)選購,把裁縫工作從宮廷和豪宅搬到社會,也會出售自己的設計圖,世上的第一位設計師便誕生了。

於是說到設計師,人們就會聯想起高級時裝(即日後的高定),這把設計師及裁縫師區分開來。裁縫師的工作是利用客人提供的布料,依照客人的要求在冇什麼選擇的款式樣版上進行細微的改量並製作,所以十九世紀或之前的禮服看起來都大同小異。而設計師呢,在大部分的時間都不需要自己動手做衣服,那是裁縫師的工作,因此在人們眼中設計師高尚多了。

ps

我覺得黛西的形象不單單是一句“拜金女”就能概括的,寫黛西也不是為了踩她捧女主,而是因為她是這個時代的上流社會女性的縮影:“隻要做個美麗的小傻瓜就能得到寵愛,無憂無慮的生活”,她們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價值觀,精神和物質都依賴著彆人,那肯定不懂得自己找出路,因此一遇到困難的抉擇,就會退回自己的舒適圈裡,這近乎是一種本能了。在我看來她也是父權社會下的受害者。

正如原著所說:並不是黛西本身哪裡不好,而是他(蓋茨比)的幻想有著過於龐然的生命力,早已淩駕黛西,淩駕在萬事萬物之上。

所以這兩人之間註定是一場悲劇。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