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新中華帝國的崛起 第316章 波蘭的戰後建設(三)
華沙總理府的議事廳裡,1922年的晨光透過彩繪玻璃窗,在“波蘭土地改革法案”的羊皮紙草案上投下斑駁光影。波蘭總理瓦迪斯瓦夫·格拉布斯基的手指重重敲在“沒收超過50公頃大地主土地,分配給無地農民”的條款上,對麵的農業部長卡齊米日·索斯恩科夫斯基臉色凝重,手中攥著來自立陶宛貴族的抗議信——信中“改革是對私有財產的掠奪”的字眼,幾乎要被憤怒的筆跡戳破。
“卡齊米日,我知道大地主們在抗議,連揚·紮莫伊斯基伯爵都親自去維也納找哈布斯堡王室求情了,儘管哈布斯堡王室已經失去了帝位,但影響力還是有的,”瓦迪斯瓦夫的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不過我們沒有選擇——去年農業產值隻恢複到戰前的55,90的農民沒有土地,隻能靠租種地主的土地過活,地租高達收成的60,再不改,波蘭的農業就要徹底崩潰,工業更無從談起。”
卡齊米日遞過一份農業報表,紅色數字格外刺眼:“可總理先生,我們的農機缺口達80,連播種機都要靠從聯合帝國進口;金龍集團(聯合帝國壟斷全球食品市場)雖然承諾提供100萬噸小麥,但要求我們用40的黑麥出口來償還——要是大地主們聯合起來抵製改革,拒絕交出土地,我們連種子都沒法播下去,更彆說償還貸款了。”
話音剛落,議事廳的門被猛地推開,揚·紮莫伊斯基伯爵帶著一群地主代表闖了進來,他的貂皮大衣上還沾著旅途的塵土,語氣帶著怒火:“格拉布斯基總理,你這是在摧毀波蘭的貴族傳統!我的家族在馬佐夫舍地區擁有土地已經300年,你憑什麼說沒收就沒收?要是你堅持推行法案,我們就停止向華沙供應糧食,讓城裡的人都餓肚子!”
瓦迪斯瓦夫站起身,目光掃過憤怒的地主們:“紮莫伊斯基伯爵,波蘭不是貴族的波蘭,是全體波蘭人的波蘭。蘇波戰爭後,我們有200萬農民流離失所,要是不給他們土地,他們就會倒向蘇聯的布林什維克——你願意看到波蘭變成第二個蘇俄嗎?”他話鋒一轉,語氣緩和了些,“政府可以給大地主補償——用黃金集團(聯合帝國四黨合資機構)的貸款,按土地市場價的70收購,還能優先獲得華鼎公司(聯合帝國南方黨控製)的紡織裝置,用來開辦工廠,從農業轉向工業,這比守著落後的土地更有前景。”
揚·紮莫伊斯基愣住了,他沒想到政府會提出這樣的補償方案。旁邊的地主代表們竊竊私語,有人動心——華鼎公司的紡織裝置在歐洲以質量好聞名,要是能開辦紡織廠,利潤確實比種地高。揚·紮莫伊斯基沉默片刻,咬牙道:“補償比例要提到85,而且我們要自主選擇工廠選址,政府不能乾涉。”
“80,不能再高了。”瓦迪斯瓦夫立刻答應,“工廠選址可以自主,但必須雇傭當地農民,解決就業問題——這是我的底線。”
土地改革的僵局暫時打破,可工業的困境仍像巨石壓在瓦迪斯瓦夫心頭。當天下午,工業部長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拿著工業報表走進總理辦公室,語氣帶著焦慮:“總理先生,西部原德國統治區的鋼鐵廠隻恢複了40產能,缺少特種鋼;中部原俄國統治區的紡織廠更慘,戰爭期間80的裝置被炸毀,華鼎公司的裝置要下個月才能運到,而法國的紡織機械商又在漲價,比華鼎貴15;東部和南部原奧匈統治區,所謂的‘煉油廠’其實就是手工作坊,機械化率連30都不到,提煉的石油質量差,根本沒法給汽車用——龍武集團(聯合帝國北方黨關聯,壟斷亞洲大洋洲能源市場)的代表說,要是我們允許他們參與煉油廠改造,就能提供先進裝置,還能包銷所有石油。”
瓦迪斯瓦夫揉著發脹的太陽穴,龍武集團的條件像誘餌,卻也藏著鉤子——接受改造,東部的石油利益就會被北方黨控製;不接受,煉油廠永遠隻能生產劣質石油。“先讓龍武集團提供裝置清單和合作方案,不要急著答應。”他頓了頓,“另外,聯係英國的阿奇博爾德·默裡專員(英國駐波蘭專員),問問印度帝國的棉花能不能提前運到——中部紡織廠要是再等下去,工人就要失業了。”
斯坦尼斯瓦夫麵露難色:“默裡專員說了,印度帝國的棉花可以提前運,但要我們的紡織廠優先采購英國的染料,而且棉花價格要比國際市場價高5——他們是想趁機壟斷我們的紡織產業鏈。”
“這些列強,沒一個是真心幫我們的。”瓦迪斯瓦夫歎了口氣,“答應他們,但要加上‘染料質量必須符合華鼎公司的標準’,要是質量不行,我們有權拒收。同時讓華鼎公司加快裝置運輸,告訴李默(華鼎駐波蘭代表),要是能提前一週到貨,我們可以再增加10的裝置訂單。”
就在波蘭政府艱難推進改革時,聯合帝國駐波蘭大使張遠(北方黨人)正與龍武集團代表密謀。“波蘭東部的煉油廠改造必須拿下,這是牽製蘇聯的關鍵——隻要我們控製了波蘭的石油供應,蘇聯想通過石油換煤炭滲透波蘭就沒那麼容易。”張遠的手指在地圖上劃過波蘭東部的盧布林地區,“另外,告訴秦樹賢總督(東西伯利亞總督,北方黨人),可以從勒拿河調運一批鋼鐵,低價賣給波蘭西部的鋼鐵廠,條件是他們的鋼鐵優先供應永恒集團(聯合帝國壟斷全球交通市場)的鐵路工程。”
龍武集團代表點頭:“我們已經跟波蘭煉油廠的負責人談過,他們擔心蘇聯的石油競爭,很願意跟我們合作。不過華鼎公司最近在搶我們的風頭,李默跟波蘭中部的紡織廠簽了長期供貨協議,還承諾幫他們培訓技術工人——南方黨這是想獨占波蘭的紡織市場。”
“沒關係,我們有石油和鋼鐵,南方黨隻有紡織裝置,誰也離不開誰。”張遠冷笑一聲,“李光首相說了,聯合帝國四黨在波蘭的利益要‘平衡’,南方黨想獨占?沒那麼容易。下週我會去見瓦迪斯瓦夫,提出‘鋼鐵換石油’的方案,讓波蘭用東部的石油開采權換我們的特種鋼,逼南方黨讓步。”
與此同時,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格奧爾基·契切林秘密抵達華沙,在一家不起眼的咖啡館會見波蘭外交部長亞曆山大·斯克熱圖斯基。“斯克熱圖斯基先生,蘇聯願意以低於國際市場價10的價格,給波蘭提供巴庫石油,條件是你們用中部的煤炭來換——我們的拖拉機廠需要煤炭,你們的煉油廠需要石油,這是雙贏的合作。”契切林的語氣帶著誠意,“而且,我們不會像聯合帝國那樣提附加條件,不會乾涉波蘭的內部改革。”
亞曆山大心中一動,蘇聯的石油確實能解東部煉油廠的燃眉之急,但他也清楚,接受蘇聯的援助會得罪聯合帝國。“契切林先生,我需要時間跟總理商量。另外,蘇聯能否保證石油供應的穩定性?去年冬天,你們因為饑荒中斷過對芬蘭的石油出口,我們不能冒這個風險。”
“我可以以蘇聯政府的名義承諾,隻要波蘭按時供應煤炭,石油供應絕不會中斷。”契切林遞過一份協議草案,“而且,我們可以幫助你們改造煉油廠,提供技術人員,不收取任何費用——這比龍武集團的‘包銷’方案更劃算,不是嗎?”
亞曆山大接過草案,手指在“不收取技術費用”的條款上停頓——這確實比龍武集團的條件優厚,但背後的政治風險也更大。他抬頭看向契切林:“我會儘快給你答複,但請你保密,要是聯合帝國知道了,我們的改革會更難推進。”
1922年的波蘭,就像一艘在風暴中航行的船——土地改革引發的貴族抗議、工業不均衡的沉屙、列強環伺的博弈,每一個浪頭都可能將其掀翻。瓦迪斯瓦夫站在總理府的陽台上,望著遠處重建中的華沙城牆,心中清楚:土地改革隻是第一步,工業的複蘇、列強的製衡、內部的團結,還有更長的路要走。而聯合帝國、英國、蘇聯的暗箱操作,更讓這場改革充滿了未知——波蘭的未來,不僅取決於自身的努力,更取決於大國博弈的天平向哪一方傾斜。
幾天後,華鼎公司的紡織裝置提前運抵波蘭中部,李默在交接儀式上笑容滿麵;龍武集團的裝置清單送到了瓦迪斯瓦夫的案頭,條款裡藏著石油開采權的要求;蘇聯的協議草案被鎖進了總理府的保險櫃,等待著最終的決策。波蘭的改革,在內外勢力的拉扯中,艱難地邁出了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