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14章 散星:化整為零布烽煙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1937年的日子 第14章 散星:化整為零布烽煙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散星:化整為零布烽煙

一、祠堂夜議

秋夜的祠堂裡,油燈將二十多個身影投在斑駁的牆上,像一群蓄勢待發的剪影。長條木桌上攤著張泛黃的地圖,縣城的位置被硃砂圈了三道,周邊十二個村鎮用墨點標記,恰似圍繞著圓心的星子。

李明遠的手指劃過縣城輪廓,停在標注“炮樓”的黑三角上,指腹碾過粗糙的紙麵:“城裡駐著一個小隊的鬼子,三個偽軍中隊,光炮樓就有七座。咱們手裡這點家當——步槍不足百支,子彈湊不齊千發,連像樣的炸藥都沒有——硬衝就是拿雞蛋碰石頭。”

三排長趙鐵山“啪”地拍了下桌子,粗瓷碗裡的水晃出半盞:“那咱就眼睜睜看著鬼子在城裡征糧抓人?上週剛聽說,王家莊又被拉走五個壯丁,說是去修炮樓,多半是有去無回。”

“誰說要眼睜睜看著?”李明遠從牆角拖過個破舊的陶罐,倒出裡麵的東西——不是糧食,是十幾個用桑皮紙包好的小包,“這裡是十二份《鄉約》,每包一份。從明天起,咱這百十來號人拆成十二個小隊,每隊**個人,揣著這個往周邊村鎮紮。”

他拿起一份《鄉約》念道:“一、幫百姓挑水劈柴,不拿一針一線;二、教娃娃識字,教婦女紡線;三、遇鬼子搶糧,先護人再護糧;四、見偽軍欺壓百姓,悄悄記下,攢著賬……”

“就憑這個?”二排長周桂蘭皺著眉,她衣襟上還彆著給傷員包紮用的布條,“鬼子的刺刀不認這些字。”

“刺刀認骨頭,”李明遠把《鄉約》折成巴掌大的方塊,塞進粗布口袋,“咱先在百姓心裡紮根,讓他們知道,咱不是來打仗的,是來跟他們過日子的。等十二個村鎮都成了咱的地盤,縣城就是甕裡的鱉。”

窗外的風卷著落葉打在窗欞上,像有人在叩門。祠堂裡沒人再說話,隻有油燈的火苗在眾人眼裡跳動——那火苗裡,有趙鐵山磨得鋥亮的柴刀,有周桂蘭藥箱裡的草藥,還有十幾個年輕人攥緊的拳頭。

二、十二路星火

柳樹屯的“貨郎擔”

趙鐵山的小隊挑著貨郎擔進了柳樹屯,擔子裡擺著些針線、火柴,底層卻藏著五支拆開的步槍。第一天就遇上鬼子“清鄉”,他趕緊讓弟兄們把槍零件塞進貨箱夾層,自己搖著撥浪鼓跟在鬼子屁股後麵:“太君買火鐮不?鋼口好,能劈柴!”

夜裡,他們借住在村西頭的破廟裡,趙鐵山帶著人幫張老漢修漏雨的屋頂,周桂蘭的妹妹周桂香給李家嬸子的孫子治燙傷。天後,貨郎擔成了“救命擔”——誰家缺鹽了,趙鐵山悄悄塞一小包;誰被偽軍打了,周桂香的草藥一敷就好。

一個月後,張老漢把藏在炕洞裡的兩杆老土炮翻出來:“鐵山兄弟,這玩意兒打鳥不行,打鬼子夠勁不?”

黑風口的“燒炭人”

四排長馬老根帶著人鑽進黑風口的林子,搭了個炭窯。他們白天燒炭,晚上就著炭火給獵戶修獵槍。有次鬼子進山搜捕“可疑分子”,獵戶們扛著獵槍圍著炭窯喊:“這是俺們雇的燒炭的,你們要抓,先過俺們這關!”

馬老根的炭窯越燒越旺,燒出的炭一半送百姓,一半偷偷運給根據地。三個月後,黑風口的獵戶們自發組織了“護林隊”,二十多杆獵槍在林子裡巡邏,鬼子的巡邏隊再也不敢深入半步。

杏花村的“識字班”

周桂蘭帶著四個女兵在杏花村辦起識字班,祠堂的供桌成了課桌,孩子們用燒焦的樹枝在地上寫字。有天鬼子小隊長帶著偽軍來“檢查”,周桂蘭讓孩子們背剛學的《三字經》,自己則給小隊長的兒子治咳嗽——那孩子被鬼子強拉來當“人質”,咳得直不起腰。

“先生的藥比城裡的好。”小隊長的婆娘悄悄塞給周桂蘭一塊布料,“下次來,給你帶雙布鞋。”後來,正是這婆娘偷偷報信,讓識字班躲過了鬼子的突襲。

河灣村的“擺渡人”

五排長水生的小隊在河灣村撐船,船頭掛著“擺渡不要錢”的木牌。他們把鬼子運糧的船幫鑿出細縫,讓糧食在水裡泡成漿糊;又教村民紮木筏,說是“防洪水”,實則練水上功夫。

有次偽軍來搶船,全村人劃著木筏圍住他們,水生站在船頭喊:“這河是咱的命根子,誰敢動,就把誰沉底!”偽軍看著滿河的木筏和村民手裡的魚叉,灰溜溜地走了。

三、紮根的智慧

藏槍

各村鎮的“藏槍術”花樣百出:柳樹屯的貨郎擔夾層能藏步槍零件,黑風口的炭窯磚縫裡塞著手榴彈,杏花村的炕洞裡藏著子彈,河灣村的船底暗格能放兩挺機槍。周桂蘭的藥箱最絕,藥膏盒子裡挖個洞,正好放得下一支勃朗寧。

攢人

趙鐵山在柳樹屯幫人修農具,順帶教年輕人練劈柴的力氣——實則是練刺殺;馬老根的炭窯招了十幾個“燒炭工”,全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白天燒炭,晚上練槍法;水生的擺渡隊裡,七個撐船的都是被鬼子逼得家破人亡的漁民,水裡功夫比鬼子的汽艇還靈活。

聯村

各村鎮悄悄建了“訊息樹”:柳樹屯的老槐樹一倒,說明鬼子從東邊來;黑風口的煙筒冒黑煙,是偽軍要進山;河灣村的擺渡船掛起紅燈籠,代表鬼子運糧隊出發了。一個村子有動靜,半天內十二個村鎮全知道。

有次鬼子從縣城調了一個小隊去“清剿”杏花村,訊息樹倒了五棵,等鬼子走到半路,黑風口的“燒炭工”從山上滾石頭,河灣村的“擺渡人”在河裡鑿沉了他們的給養船,最後隻剩三個鬼子灰溜溜地跑回縣城。

四、烽煙漸起

半年後的臘月初,李明遠收到十二個小隊的回信,不是筆墨寫的,是各村鎮的“暗號”:

-柳樹屯送來一串紅辣椒,每顆辣椒蒂上都係著黑線——代表他們攢了十二杆槍,二十個能打的漢子。

-黑風口托人捎來塊燒焦的木炭,上麵刻著“五”——五個偽軍小隊暗地裡投了誠,願意裡應外合。

-杏花村的孩子們送來十二隻紙船,每隻船上都站著個紙人——十二戶人家的後生願意參軍。

-河灣村的冰洞裡藏著封信,水生用炭筆寫著:“河上能走冰船了,載三十人沒問題。”

李明遠把這些“回信”擺在祠堂的供桌上,紅辣椒、焦木炭、紙船、冰洞裡的信……像一串星星落在桌上。他對剛趕來的趙鐵山說:“你帶的隊攢了多少糧?”

“夠三百人吃三個月,”趙鐵山拍著胸脯,“各村把秋糧都藏在咱挖的地窖裡,鬼子征糧隻能征到糠皮。”

周桂蘭掀開藥箱,裡麵不是藥膏,是張地圖:“縣城周邊的井裡都下了藥——不是毒藥,是巴豆,鬼子喝了就得跑茅房。”

“該添柴了。”李明遠往火塘裡添了塊大木頭,火苗“騰”地竄起來,映得滿牆的人影都在晃,“通知各小隊,正月十五哄元宵時,給縣城裡的鬼子送份‘厚禮’。”

五、遍地星火

臘月二十四,趕集的日子。柳樹屯的貨郎擔進了縣城,趙鐵山搖著撥浪鼓走過鬼子炮樓,擔子底下的夾層裡,是十二包用豬油紙包好的火藥——黑風口的炭窯燒出來的,威力比鬼子的炸藥還猛。

周桂蘭帶著識字班的孩子們去縣城“拜年”,孩子們手裡的燈籠看著喜慶,燈籠骨卻是用鐵條做的,能當短棍;燈籠油裡摻了煤油,一點就著。

水生的冰船在護城河上鑿了個洞,十幾個“漁夫”潛進城裡,他們腰裡的魚叉磨得比刺刀還鋒利。馬老根的“燒炭工”推著炭車進了城,炭堆裡埋著二十把柴刀——都是趙鐵山親手打的,砍樹能劈成兩半,砍鬼子脖子更利索。

除夕夜裡,縣城的鬼子正在喝酒,突然聽見城外此起彼伏的鑼聲。先是東門外的糧倉著了火,火光映紅了半邊天;再是西城門的偽軍崗哨被人敲了悶棍,崗樓頂上插了麵紅布旗;最後連鬼子司令部的電話線都被人剪了,聽筒裡隻剩“滋滋”的雜音。

鬼子小隊長帶著人衝出司令部,卻被滿街跑的孩子攔住——孩子們舉著點燃的燈籠,見了鬼子就往他們身上扔。燈籠炸開的火苗燎著了鬼子的軍裝,也照亮了牆上用炭寫的字:“十二村百姓,討血債來了!”

這夜,縣城周邊的十二個村鎮,家家屋頂都亮著燈。柳樹屯的張老漢帶著人往縣城方向趕,手裡的土炮上綁著紅綢子;杏花村的婦女們煮了一鍋鍋薑湯,等著給“自家娃”暖身子;河灣村的冰船在護城河上來回穿梭,接送著傷員和彈藥。

李明遠站在祠堂門口,看著縣城方向的火光,又望向遠處的星空。那十二顆代表村鎮的墨點,此刻都成了跳動的火苗,而火苗連成一片,終會燒透黑夜。他知道,不用多久,那座被鬼子盤踞的縣城,就會飄起屬於百姓的炊煙。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