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日子 第22章 工業根係紮深土,軍民合力築鐵壁
工業根係紮深土,軍民合力築鐵壁
一、鐵水奔流:黑風口高爐的“三班倒”
立秋的太陽把黑風口的山坳曬得滾燙,三座土高爐的煙囪噴出的濃煙在藍天上拉成三條灰帶,與遠處的雲絮連在一起。馬老根把礦工們分成三班,高爐晝夜不停——白天用陽光照著看火候,夜裡點著鬆油燈,爐膛裡的火光映得每個人臉上都泛著紅。
“加焦炭!”趙鐵柱光著膀子,往爐口填著新煉的焦塊。這焦炭是用黑風口的優質煤燜燒的,比以前耐燒三倍,爐膛溫度穩穩維持在一千兩百度,鐵水流出時不再是暗紅,而是亮得刺眼的金黃。
第二十爐鋼水出爐時,陳參謀用長鐵棍蘸了點鐵水,冷卻後敲了敲,聲音清脆。“含碳量03,低碳鋼!”他笑著把鋼塊遞給李明遠,“能造槍管、炮管,甚至能軋鐵軌!”
軋鐵軌的活兒最累。鐵廠新造了軋鋼機,用兩根鋼輥子,靠四匹馬拉動轉盤帶動,把燒紅的鋼坯壓成一尺寬的鐵軌。趙鐵山的隊伍輪流來幫忙,拉馬的戰士汗流浹背,喊號子的聲音震得鐵棚子嗡嗡響:“一使勁,鋼成條;二使勁,軌成道;鋪到縣城外,把鬼子趕跑……”
到秋收時,黑風口鐵廠已軋出兩百丈鐵軌,足夠把之前的三條簡易軌道連起來,軌道車能從鐵礦直接開到鐵廠,再從鐵廠開到兵工倉庫,一趟能運兩千斤鋼坯,比最初的獨輪車效率翻了十倍。
“這軌鋪得值!”張老漢推著滿載子彈殼的軌道車,看著鐵軌接縫處用水泥抹得平平整整,“以前運一趟得走大半天,現在一個時辰就到,還不顛。”
二、水泥成林:從炮樓到“地下長城”
河灣村的水泥坊擴成了五座窯,周桂蘭帶著婦女隊和村民們輪班燒窯,窯火晝夜不熄,像五顆落在河邊的星星。她們用新造的水泥和河沙混合,製成“混凝土預製塊”——長三尺、寬一尺的方塊,曬乾後堅硬如石,運到工地就能直接砌牆。
第一個用混凝土預製塊砌成的是青石鎮外圍的炮樓。三丈高的炮樓,牆厚三尺,裡麵嵌著鐵軌當鋼筋,陳參謀讓人用迫擊炮試射,炮彈打在牆上隻留下個白印。“鬼子的九二式步兵炮,頂多能炸掉層皮。”他拍著炮樓的牆,聲音洪亮。
更絕的是“地下長城”。水生帶著村民在根據地的山坳裡挖地道,用混凝土預製塊砌牆、封頂,地道寬三尺、高五尺,能容兩人並排走,每隔五十步就有個射擊孔,遇到鬼子“清剿”,既能藏人,又能打仗。
“這地道比縣誌裡的‘防匪洞’厲害多了。”李家莊的王老漢在地道裡走著,摸著光滑的混凝土牆,“以前的洞矮得直不起腰,這地道能跑、能打、能存糧,還通著水井,住半年都沒問題。”
水泥還被用來修水渠、建糧倉。新修的水渠用混凝土襯砌,水漏不出去,流量比以前大了三成;糧倉的地麵和牆壁都抹了水泥,防潮、防鼠,糧食能存到來年夏天不發黴。周小滿在糧倉賬本上記著:“新糧入倉五千石,損耗不到百分之一。”
三、彈藥庫的“新家夥”與兵工廠的“標準化”
兵工倉庫的彈藥越堆越多,新家夥讓人眼花繚亂:
-趙鐵柱的鐵廠造出了“黑風口式步槍”——仿三八式,但槍管用低碳鋼,射程六十步,能裝五發子彈,比之前的土造步槍精準得多,月產三十支。
-老顧的炸藥坊用提純硝石和硫磺造出了“卵形手榴彈”——鑄鐵外殼,裡麵裝著五十克炸藥,爆炸時能產生三十多塊碎片,威力接近鬼子的“九七式”手榴彈。
-馬老根的礦工們用厚鋼管造出了“土製榴彈發射器”——架在步槍上,能把手榴彈扔到兩百步外,彌補了迫擊炮數量不足的短板。
最讓人振奮的是“標準化生產”。陳參謀製定了《武器生產標準》:步槍槍管必須長三尺二寸,誤差不能超過半寸;手榴彈的引信必須燒四秒爆炸,早一秒、晚一秒都算不合格;連子彈的口徑都統一成“七九式”,不管是繳獲的還是土造的,都能通用。
“以前造槍像捏泥人,造出來的槍一把一個樣。”趙鐵柱拿著卡尺量槍管,“現在按標準來,零件能互換,壞了一個零件,換個新的就能用,省了多少事!”
兵工廠的牆上掛著“質量獎懲榜”:趙鐵柱的鐵廠因為連續三個月造出的步槍合格率達到九成,獎了五十斤豬肉;老顧的炸藥坊因為一批手榴彈引信不合格,罰了三天工分,老顧自己在榜上寫了“下次絕不再犯”。
四、後勤網:從“村村冒煙”到“區域聯動”
根據地的後勤不再是各村各自為戰,而是形成了“區域聯動網”:
-原料區:黑風口(鐵礦、煤礦)、河灣村(石灰石)、杏花村(硝土、棉花)負責提供原材料,用軌道車、漁船運到加工區。
-加工區:青石鎮(鐵廠、兵工廠)、河灣村(水泥坊)、柳樹屯(紡織廠)負責生產武器、彈藥、被服,產品統一送兵工倉庫。
-補給區:各村鎮的供銷點變成“前線補給站”,儲存糧食、藥品、彈藥,部隊路過時能隨時補充。
周小滿成了“後勤總管”,手裡拿著三本賬:《原料賬》記著每天運來多少鐵礦、煤炭;《生產賬》記著鐵廠造了多少槍、炸藥坊出了多少手榴彈;《補給賬》記著各補給站有多少存糧、藥品。三本賬每天核對,哪裡缺了、哪裡多了,一目瞭然。
運輸也成了體係。張老漢的運輸隊擴到了五十人,有軌道車二十輛、漁船十五艘、獨輪車三十輛,還馴養了二十頭毛驢,專門走山路。他們按“運輸排程表”送貨:黑風口的鐵礦粉早上運到鐵廠,水泥坊的預製塊下午送到地道工地,紡織廠的土布傍晚送到被服廠。
“以前送貨像瞎裝,現在按表走,準得很。”張老漢看著排程表,上麵用紅筆標著“急送”“緩送”,“昨天趙營長的隊伍要五十顆手榴彈,咱中午接到單,傍晚就送到了,不誤事。”
五、軍民合力:工業的根紮在泥土裡
根據地的工業能發展這麼快,靠的是軍民一心。百姓們把最好的礦石、煤炭送到工廠,把最壯的勞力派去開礦、修路,甚至把家裡的鐵器、布料捐出來——李家莊的王老漢把傳了三代的鐵鍋捐給鐵廠當原料,說:“鍋沒了能再造,打跑鬼子比啥都強。”
工廠也用實實在在的好處回報百姓。鐵廠給送廢鐵的百姓記工分,工分能換糧食、布料;水泥坊雇傭村民乾活,一天給兩斤小米;紡織廠收棉花時,比鬼子的收購價高兩成,還能用棉花換布匹、藥品。
“跟著八路軍,不光能打鬼子,還能過好日子。”杏花村的張嬸算著賬,她給紡織廠紡線,一個月能換五尺布、兩斤鹽,“以前給鬼子乾活,累死累活還吃不飽,現在不一樣了。”
孩子們也參與進來。識字班的學生幫兵工廠記賬、給高爐看火候,最小的才十歲,卻能準確報出鐵水的溫度(看火苗顏色:橘紅是千度,亮黃是千二度)。狗剩發明瞭“竹筒測距法”——用兩節竹筒套在一起,能大概測出敵人的距離,被陳參謀推廣到偵察隊。
連縣城裡的百姓都偷偷幫著根據地。偽縣政府的賬房先生夜裡把鬼子的佈防圖藏在菜籃子裡,讓進城賣菜的張老漢帶出來;火車站的扳道工故意給鬼子的運糧車指錯路,讓糧食“誤”卸到根據地邊緣的村子。
“民心是最好的工業原料。”李明遠看著百姓們推著軌道車、扛著預製塊、紡著棉線,心裡感慨萬千,“沒有他們,這高爐燒不起來,這水泥煉不成,這槍也造不出來。”
六、兵強馬壯:訓練場上的新氣象
根據地的隊伍擴編到了一千人,編成三個營:趙鐵山的一營負責攻堅,馬老根的二營(礦工為主)負責爆破和防禦,水生的三營負責偵察和遊擊戰。他們的裝備煥然一新,訓練也更加正規。
一營的訓練場上,戰士們拿著“黑風口式步槍”練瞄準,臥姿、跪姿、立姿,每個姿勢練一百次,陳參謀用秒錶計時,用望遠鏡檢查瞄準線。“三點一線,心平氣和,扣扳機要穩。”神槍手王二柱給新兵示範,“五十步外打酒瓶,十發至少中八發纔算合格。”
二營在練習“混凝土工事攻防”。他們用預製塊快速搭建掩體,再用土製榴彈發射器和手榴彈攻擊“敵人”,馬老根喊著:“工事要修得快,炸得準,既要能護住自己,又要能打掉敵人!”
三營的偵察兵在林子裡練“潛行”。他們穿著用草木染色的軍裝,趴在草叢裡一動不動,連鳥都敢落在他們肩上。水生教他們用“聽診法”聽遠處的動靜:“趴在地上,耳朵貼地,能聽到三裡外的馬蹄聲、車輪聲。”
最讓人振奮的是“步炮協同”演練。趙鐵山的一營衝鋒,馬老根的二營用土製榴彈發射器和迫擊炮壓製“敵人”火力,水生的三營從側翼迂迴,三個營配合默契,像一台精密的機器。演練結束後,陳參謀拿著秒錶說:“從發起進攻到拿下‘陣地’,比上個月快了三分鐘,傷亡率降低一半。”
戰士們的夥食也好了。糧倉裡的糧食充足,每天能保證兩頓乾飯,周桂蘭的醫療隊還讓夥房每天加一頓菜湯——用海帶、蘿卜、豆子煮的,有營養,能補充鹽分。趙鐵山拍著戰士們的肩膀,笑著說:“以前打仗前才能吃頓飽的,現在天天吃飽,個個壯得像牛!”
七、山雨欲來:根據地的底氣
深秋的風帶著涼意,吹過黑風口的高爐、河灣村的水泥坊、青石鎮的兵工廠,吹過訓練場上戰士們的笑臉、地道裡村民們的腳步聲。根據地像一棵紮深了根的大樹,工業是它的枝乾,民心是它的根須,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李明遠站在山巔,看著這一切,手裡拿著陳參謀剛做的《根據地實力統計表》:
-工業:月產步槍30支、手榴彈500顆、炸藥200斤、水泥500袋、鐵軌50丈。
-後勤:存糧5000石、藥品能供1000人使用、彈藥夠打三次中等規模戰鬥。
-兵力:一千人,裝備“黑風口式步槍”400支、手榴彈2000顆、土製迫擊炮4門、榴彈發射器20具,另有地道網、炮樓群等防禦工事。
“鬆井要是再敢來‘清剿’,咱讓他有來無回。”趙鐵山扛著新步槍走過來,槍上的刺刀閃著寒光。
“不光能打退他,”水生接過話,“咱還能摸到縣城邊上,給他來個‘黑虎掏心’!”
周桂蘭抱著藥箱走來,裡麵的繃帶、藥品整齊排列:“不管打多大的仗,咱的醫療隊都能跟上。”
李明遠望著縣城的方向,那裡的鬼子還不知道,曾經被他們嘲笑的“土八路”,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工業、自己的後勤、自己的鋼鐵隊伍。他知道,再次攻打縣城的時機還沒到,但根據地的工業根係已經紮進泥土,隻要再給點時間,這棵大樹就會結出勝利的果實。
山風吹過,高爐的煙、水泥坊的灰、訓練場上的塵土混在一起,落在地上,像給這片土地蓋上了一層堅韌的鎧甲。根據地的星火,正在工業與民心的滋養下,慢慢彙聚成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