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23章 山洞工廠與人才網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1937年的日子 第23章 山洞工廠與人才網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山洞工廠與人才網

一、防空警報與鑿山計劃

深秋的防空警報第一次拉響時,李明遠正在鐵廠檢查新出爐的槍管。刺耳的尖嘯穿透廠房,他抬頭看見三架敵機像醜陋的鐵鳥,正往黑風口的方向俯衝。

“快撤!”他拽起身邊的趙鐵柱就往外跑,身後的鐵廠屋頂瞬間被炸彈掀飛,通紅的鋼水混著碎磚傾瀉而下,映紅了半邊天。

這是鬼子的第三次轟炸。前兩次隻炸了外圍的農田,這次卻精準地盯上了鐵廠和兵工廠。陳參謀拿著被炸爛的裝置殘骸,臉色鐵青:“必須把工廠搬進山裡,不然再多家當,也經不住這麼炸。”

鑿山的計劃連夜製定出來。黑風口背後的狼牙山是片硬岩,山肚子是空的,縣誌記載“唐時曾為避兵洞”,正好能改造成防空洞工廠。但鑿山需要炸藥——比之前造手榴彈多十倍的炸藥,還需要懂爆破的人、會開礦的人、能設計洞體結構的人。

“炸藥我來解決。”老顧拍著胸脯,他的炸藥坊剛研究出“硝銨炸藥”,威力比之前的黑火藥強五倍,“隻要給夠硝石和硫磺,我能供上全山的爆破量。”

“開礦的人手我找。”馬老根卷著煙,“黑風口的礦工都聽我的,他們打了一輩子石頭,鑿山比吃飯還熟。”

最難的是找“懂結構”的人。陳參謀翻遍了根據地的戶籍冊,終於在青石鎮找到個退休的老石匠——王老爺子,年輕時參與過皇陵修建,最懂山體承重。

李明遠親自去請,老爺子正在門檻上抽旱煙,聽明來意,磕了磕煙鍋:“鑿山不難,難在不塌。得先勘脈,再定洞,最後按‘九宮格’分洞,柱要粗,梁要實,不然炸山時震一下,全完。”

“請您出山。”李明遠彎腰鞠躬,“所有工匠聽您調遣,吃的住的,絕不含糊。”

王老爺子看著他眼裡的懇切,又看了看窗外被炸彈炸塌的民房,歎了口氣:“鬼子都騎到脖子上了,我這把老骨頭,也該再硬氣一次。”

二、爆破與九宮格洞體

狼牙山的鑿洞工程,從丈量山體開始。

王老爺子帶著徒弟們在山上轉悠了三天,用羅盤測方位,用錘子敲岩石聽回聲,最後在山腹畫了個巨大的“九宮格”:中間是主通道,四周八個洞分彆對應鐵廠、兵工廠、倉庫、宿舍,每個洞都有獨立的通風口和逃生道。

“這叫‘九洞連環,一洞受損,八洞無傷’。”老爺子拿著圖紙給眾人講解,“主通道寬兩丈,能過軌道車;支洞寬一丈,柱石得用整根花崗岩,埋進山體三丈深才穩。”

爆破隊由馬老根的礦工組成。他們按王老爺子畫的線鑽炮眼,裝炸藥時,老顧親自盯著:“硝銨炸藥得按比例混柴油,不然炸不勻,容易留啞炮。”

第一聲爆破響在黎明,山石崩裂的巨響震落了枝頭的霜,卻沒驚到洞裡的測量隊——王老爺子早就算好了震幅,在關鍵位置墊了鬆木,緩衝了大半震動。

張老漢的運輸隊成了“洞料運輸隊”。軌道車從山腳鋪到洞口,礦工們推著裝滿鋼釺、炸藥、工具的車往洞裡送,號子聲在山腹裡回蕩:“嘿喲!往前行喲!鑿山洞喲!防鬼子喲!”

李明遠和王老爺子守在洞口的監測點,每炸一次,就看山體裂縫儀的資料。老爺子撚著胡須:“裂度超過半寸,就得停。山是活的,得順著它的性子來。”

張桂蘭的婦女隊負責給工匠們送飯菜。她們提著籃子往洞裡走,石板路上的冰碴子滑得很,卻沒人摔過——走在前麵的總會回頭扶後麵的,像串在繩上的葫蘆,彼此牽掛著。

最險的一次,爆破時一塊巨石從洞頂墜下,正好砸在主通道的鋼軌上。馬老根眼疾手快,推開了旁邊的學徒,自己被濺起的鋼屑劃傷了胳膊。

“逞什麼能!”李明遠給她包紮時,語氣裡帶著火,手上的動作卻輕得很。

馬老根咧嘴笑:“那孩子才十六,比我家老三還小呢。”

洞裡的燈亮了起來,是用鐵皮做的油燈,掛在花崗岩柱子上,昏黃的光把每個人的影子拉得很長。鐵廠的工人們開始在洞裡煉鋼,火星濺在岩壁上,與油燈的光融為一體,像撒了把星星。

王老爺子站在主通道,看著九宮格洞體慢慢成型,突然對李明遠說:“你看這洞,像不像人的五臟六腑?各有各的用處,卻連著一根主心骨。”

李明遠望著通向山外的主通道,那裡的軌道車正轟隆隆地運著礦石,車聲、錘聲、鋼水的沸騰聲在洞裡交織,像山的心跳。

三、人才網與師徒製

山洞工廠缺的不隻是力氣,更是技術。

鐵廠的槍管總出沙眼,兵工廠的手榴彈引信總不準,水泥坊的預製塊總裂角——王老爺子說:“缺人才,就像做飯缺鹽,再好的米也寡淡。”

李明遠開始建“人才網”。他讓各村的保長統計有手藝的人:會打鐵的、會木工的、會算賬的、甚至會唱戲的(能教識字),隻要有一技之長,都登記在冊。

登記冊很快堆成了小山:

-青石鎮的劉鐵匠,能打十八種農具,還會修槍械;

-河灣村的周先生,曾在洋學堂學過化學,能提純硝石;

-連杏花村那個唱小調的瘋婆子,都能背出三百多首草藥歌,比醫書還管用。

李明遠給他們開了“特殊待遇”:每月多兩斤小米,不用出苦力,隻需要帶徒弟。劉鐵匠帶了五個徒弟,教他們“淬火要快,回火要慢”;周先生辦了個“化學班”,教孩子們算配平公式;瘋婆子被請去醫療隊,教姑娘們認草藥,唱著“金銀花治瘡,艾草驅寒”,比課本好記百倍。

張桂蘭的醫療隊也來了個“大拿”——縣醫院退休的張醫生,鬼子占了縣城後,他躲在鄉下,被李明遠的人找到時,正給老鄉治瘧疾。

“我以為八路隻會打仗。”張醫生看著山洞裡的消毒室、手術台,還有周桂蘭她們學縫合的認真勁兒,“沒想到還有模有樣的。”

“缺您這樣的醫生。”李明遠遞給他一套新做的白大褂,“條件簡陋,但能救命。”

張醫生留了下來。他教醫療隊用“煮沸法”消毒器械,教她們算輸液劑量(體重乘以30,就是一天的液量),還教了個“土辦法”:把青黴素瓶子泡在酒精裡,能延長保質期三天。

師徒製在山洞裡紮了根。老工匠帶新學徒,像棵大樹發新枝:

-劉鐵匠的徒弟能打出合格的槍管了,沙眼率從三成降到了一成;

-周先生的學生能獨立提純硝石,純度比以前高了兩成;

-張醫生帶的護士們,縫合傷口時手不抖了,連打結都比以前快。

王老爺子看著這一切,在九宮格圖紙上添了筆:“人纔是柱,技術是梁,沒柱沒梁,洞體早晚塌。”

李明遠把這句話刻在了主通道的石碑上。軌道車從碑前經過時,叮當的鈴聲像是在應和,山腹裡的機器聲、讀書聲、師徒間的吆喝聲,混在一起,成了狼牙山最動聽的迴音。

四、通風難題與智慧

山洞工廠的第一個冬天,出了大問題——通風不足。

鐵廠的煤煙、兵工廠的火藥味、宿舍的潮氣混在一起,在洞裡彌漫不散。周桂蘭的醫療隊裡,三天就有五個學徒病倒,咳嗽、發燒,跟染上了風寒似的。

“再這麼下去,不用鬼子炸,咱們自己先垮了。”趙鐵山捂著鼻子衝進李明遠的辦公室,他的鐵廠工人已經暈倒兩個了。

王老爺子拄著柺杖來看,在每個洞口轉了轉,說:“九宮格是死的,風是活的。得讓風從陽麵進,陰麵出,才能把濁氣帶出去。”

可山腹裡的風哪有那麼聽話?李明遠組織人在陽麵洞口裝了風車,想把風抽進來,結果風車轉得飛快,風卻卡在主通道裡,像頭亂撞的野獸。

“得用‘穿堂術’。”周先生突然說,他指著化學課本上的“氣壓原理”,“熱空氣輕,往上走;冷空氣重,往下沉。咱們在陽麵洞口燒火,讓空氣變熱上升,陰麵洞口開天窗,冷空氣自然會鑽進來補位。”

試驗那天,陽麵洞口堆了柴火,周先生拿著溫度計蹲在主通道。火點燃後,熱空氣果然順著通道往上湧,陰麵洞口的紙條被吸得獵獵作響——風真的動了!

但新問題來了:鐵廠的煤煙還是排不出去,總往宿舍飄。張醫生說這煤煙含硫,聞多了會中毒。

馬老根的礦工們想出個招:在鐵廠頂上鑿個豎井,直通山頂,再用鐵皮做個“拔風筒”。豎井裡裝了扇活板,煤煙多了就拉開,讓煙往上跑。

第一次試拔風筒時,劉鐵匠正在煉鋼,濃煙突然被吸向豎井,車間裡瞬間清亮了。他愣了愣,突然大笑:“這玩意兒比我家煙囪還管用!”

通風係統越來越完善:陽麵洞口的風車帶起熱流,主通道的氣壓推著空氣走,各支洞的小風扇負責把濁氣往豎井趕,陰麵的天窗像個大嘴巴,把所有臟東西都吐出去。

周桂蘭的醫療隊再也沒人病倒。她帶著姑娘們在洞口種了排薄荷,風從洞口吹過,帶著清涼的香味,把山洞裡的煙火氣都染得甜絲絲的。

李明遠站在主通道,看著氣流帶動紙條飄動的方向,突然明白:工業不隻是鋼鐵和炸藥,更是讓風流動的智慧,讓人才生長的土壤,讓每個普通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包容。

狼牙山的洞體裡,終於有了健康的呼吸。

五、擴大生產與人才儲備

開春時,九宮格山洞工廠正式投產。

鐵廠的新裝置是劉鐵匠帶著徒弟們仿造的“軋鋼機”,能把鋼坯軋成均勻的槍管;兵工廠用上了周先生改良的“硝化甘油”,手榴彈的威力翻了一倍;水泥坊用王老爺子的“石灰糯米漿”配方,預製塊硬得能扛住炮彈碎片。

李明遠的“人才網”也織得更密了。他在青石鎮開了所“工學堂”,白天教孩子們識字、算術,晚上給工匠們開“夜校”,講機械原理、化學公式,連王老爺子都來聽“山體力學”課,聽得比誰都認真。

張醫生的兒子在學堂裡讀書,小家夥總纏著李明遠問:“李叔叔,什麼時候能把鬼子打跑?我想回縣城上學。”

李明遠摸著他的頭:“等咱們的槍夠多了,炮彈夠響了,就帶你回家。”

為了這個承諾,山洞裡的生產節奏快得像上了發條:

-鐵廠月產步槍從30支提到50支,槍管合格率穩定在九成;

-兵工廠的手榴彈日產200顆,引信誤差控製在半秒內;

-水泥坊擴到三座窯,預製塊不僅夠自己用,還能支援鄰縣的根據地。

運輸隊也鳥槍換炮,軌道車換成了帶馬達的“土火車”——用柴油機改造的動力車,拉貨量比以前多五倍,張老漢的腰桿都直了,說這是“咱自己的火車”。

這天劉鐵匠的徒弟造出了第一把“狼牙山式”步槍,槍托上刻著“保家衛國”四個字。他舉著槍跑到李明遠麵前,手都在抖:“師父說,這槍能打穿鬼子的鋼盔。”

李明遠接過槍,沉甸甸的槍管帶著溫度,像握著一團火。他走到洞口,對著遠處的靶場扣動扳機,子彈精準地穿透靶心,激起的塵土在陽光下散開。

山風吹過洞口的薄荷叢,帶來遠處工學堂的讀書聲:“少年強則國強……”

李明遠望著狼牙山深處,那裡的九宮格山洞像頭蟄伏的巨獸,藏著鋼鐵,藏著智慧,藏著無數普通人的希望。他知道,擴大工業的路還很長,但隻要有人,有技術,有這股子不服輸的勁兒,就一定能走到天亮。

而那些藏在山洞裡的人才,那些在師徒間傳遞的手藝,那些隨著風流動的智慧,終將彙聚成一股力量,把侵略者趕出去,把家園建起來。

這力量,比鋼鐵更硬,比炸藥更烈,因為它的根,紮在每個中國人的心裡。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