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糕裡的光陰 第164章 公益與商業的良性迴圈
第四卷:瀚海揚帆
第一百六十四章:公益與商業的良性迴圈
第一家純公益社羣的穩定運營,如同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出靜心坊在踐行思利他,積善行宗旨道路上的堅持與收獲。林靜和團隊欣慰地發現,當初那顆公益的種子,不僅在社會土壤中生根發芽,更開始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反哺著商業主體,悄然形成了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良性迴圈。
一、
品牌美譽度的實質轉化
公益社羣帶來的社會讚譽,不再是停留在媒體層麵的虛名,而是切切實實體現在市場端。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策時,會將靜心坊的公益形象納入考量。一位新客戶在社群裡分享:我之前對比過好幾個品牌的阿膠產品,最終選擇靜心坊,不僅是因為你們阿膠塊的道地和八大膏方的功效明確,更是因為我知道,我花的每一分錢,都可能間接支援到那些需要幫助的姐妹。這讓我覺得我的消費更有意義。
這種基於價值認同的消費行為,帶來了更高的客戶忠誠度和更低的獲客成本。許多原本對價格敏感的客戶,因為認同品牌的公益理念,反而表現出更強的包容度和複購意願。公益行動無形中為品牌構築了一道深厚的情感護城河。
二、
團隊凝聚力與使命感的升華
對於數萬人的團隊而言,公益社羣的存在,是他們向潛在客戶介紹品牌時最有力、也最自豪的。
一位團隊長在分享時說:以前我跟客戶講我們產品多好,有時候還會心虛,怕人家覺得我就是為了賣貨。但現在,我可以很坦然地說,我們是一個有社會責任的品牌,我們的禦炎複元膏賣得好,就意味著我們有更多能力去幫助像社羣裡王奶奶那樣需要扶元固本的老人。這種底氣,是任何話術都無法替代的。
參與過公益驛站輪值的誌願者們,回到自己的市場崗位後,眼神中多了幾分堅定和從容。她們在服務自己客戶時,更能發自內心地傳遞關愛與專業,因為她們在公益實踐中已經將內化於心。這種精神的富足,極大地降低了團隊的流失率,並吸引了一批同樣秉持利他之心的高素質人才加入。
三、
產品價值的深度驗證與優化
公益社羣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一個特殊的產品試用場需求發現地。
在嚴格遵守不進行商業推銷的前提下,誌願者們通過觀察和溝通,收集到了許多來自真實生活場景的寶貴反饋。例如,社羣裡一些體質虛弱、經濟條件有限的老人,在持續食用公益提供的阿膠糕體驗裝後,氣色和精神狀態的改善非常明顯,這從另一個側麵驗證了產品基礎調理的有效性。
同時,誌願者們也發現,社羣裡很多中年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疲勞、失眠問題,但對傳統膏方的接受度需要一個過程。這個資訊反饋到研發部門,促使他們開始思考,能否開發一款更便捷、口感更易接受、價格更親民的精力膏或安神膏衍生產品,讓健康調理能惠及更廣泛的人群。公益實踐為產品創新提供了來自真實世界的洞察。
四、
商業反哺公益的可持續路徑
隨著主營業務收入的穩步增長,靜心坊有了更堅實的財力來支援公益事業的擴大。林靜提議並經過團隊決議,正式設立了靜心公益基金,每年從企業利潤中劃撥固定比例注入該基金,確保公益社羣乃至未來更多公益專案的長期、穩定運營。
我們不做殺雞取卵的事,陳致遠在解釋這一機製時說,商業是引擎,公益是翅膀。引擎越強勁,翅膀才能飛得越高、越遠,去覆蓋和溫暖更多的地方。反之,公益帶來的品牌提升和團隊凝聚力,又會讓我們的引擎更有效率。這是一個正向迴圈。
五、
行業與社會影響力的悄然生長
靜心坊公益社羣模式,也開始引起行業內其他有社會責任感企業的關注和借鑒。一些合作渠道商在參觀後,深受觸動,也開始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嘗試類似的社羣服務。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在慢慢改變著行業的生態,讓商業向善成為一股新的潮流。
同時,政府對靜心坊紮根社羣、長期賦能的公益模式也給予了更多關注和政策上的便利,為企業的長遠發展營造了更友好的外部環境。
林靜的筆記新篇:
今日觀之,公益與商業,非截然對立,實乃相輔相成、共生共榮之共同體。
公益之行,予品牌以溫度,賦團隊以靈魂,此乃商業持續發展之深厚根基。商業之成,反哺公益以資源,拓公益之疆域,此乃善行長久踐行之保障。
初見‘靜心守護驛站’內,受助者之笑顏,團隊成員之自豪,市場客戶之認同,乃至產品創新之靈感,皆為此良性迴圈之明證。
‘思利他’,終達‘利己’之長遠;‘積善行’,終成商業之大道。此迴圈既成,我‘靜心坊’之事業,便如活水,源源不斷,生生不息。未來之路,當沿此軌跡,深耕不輟,讓商業之成功與公益之善意,如雙翼齊飛,承載我等駛向更浩瀚之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