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修煉下山 第35章 遼寧省錦州市大蘆花景區
顧傾城與陳曉陽二人,時隔數載,竟又機緣巧合地一同踏上了遼寧省錦州市這片土地,目的地依舊是那座在歲月長河中靜靜矗立的興隆寺。
當他們再次站在興隆寺古樸的山門前,彷彿時光倒流。山門依舊是記憶中的模樣,斑駁的朱漆訴說著百年的風雨滄桑,門楣上那塊鐫刻著“興隆寺”三個遒勁大字的匾額,在午後的陽光下,雖有塵埃,卻更顯莊重與威嚴。兩側的石獅,曆經歲月打磨,輪廓雖不如當年那般銳利,卻多了一份溫潤與沉靜,彷彿兩位沉默的守護者,見證著無數香客的往來與變遷。
顧傾城輕輕拂去衣衫上沾染的些許旅途風塵,目光悠遠,似乎在透過眼前的山門,追尋著往昔的印記。她記得多年前第一次來時,自己尚是懵懂少年,對寺中一切都充滿了好奇與敬畏。而今重遊,心境已全然不同,多了幾分曆經世事後的從容與淡然。
陳曉陽則顯得更為感慨,他上前一步,伸出手,指尖輕輕觸碰著山門那冰涼而粗糙的木質紋理,彷彿能感受到曆史的脈搏在指尖跳動。“真沒想到,我們還能一起回到這裡。”他低聲說道,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你看這山門,好像比以前更蒼老了些,但也更有味道了。”
他們相視一笑,一同邁步踏入寺中。腳下的青石板路,被無數代人的足跡打磨得光滑鋥亮,走在上麵,發出輕微的“踏踏”聲,在這寂靜的寺院中顯得格外清晰。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和古老建築特有的木質氣息,深吸一口,彷彿能洗滌掉心中所有的煩躁與喧囂。
庭院內,幾株上了年歲的古柏依舊枝繁葉茂,虯曲的枝乾伸向天空,投下濃密的綠蔭。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隨風輕輕晃動。不遠處,幾位僧人正手持掃帚,安靜地清掃著庭院,動作舒緩而虔誠,與這古寺的氛圍融為一體。
顧傾城和陳曉陽沿著熟悉的路徑,緩緩前行。他們走過大雄寶殿,殿內傳來隱約的誦經聲,莊嚴而肅穆。殿前的香爐裡,青煙嫋嫋,緩緩升騰,彷彿承載著無數善男信女的心願。他們又來到當年曾駐足良久的那座偏殿,殿內的壁畫雖有些許褪色,但依舊能看出當年畫師精湛的技藝和傳神的筆觸。
“還記得嗎?當年我們就在這裡,為了辨認壁畫上的一個典故,爭論了半天。”陳曉陽笑著回憶道。
顧傾城也莞爾:“怎麼不記得,最後還是一位老和尚給我們解了惑。不知道那位老師傅如今可好?”
時光荏苒,興隆寺依舊,而他們卻已不是當年的少年。重遊故地,不僅是對往昔歲月的追憶,更是對彼此情誼的一種沉澱與升華。他們在寺中慢慢走著,聊著過往,談著現在,也暢想著未來,每一步都踏在曆史的塵埃上,每一句話都飽含著歲月的深情。興隆寺的寧靜與古樸,彷彿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港灣,讓他們得以暫時忘卻塵世的煩惱,沉浸在這份難得的重逢與靜謐之中。
顧傾城和陳曉陽二人,時隔數載,懷著一份對過往的追憶與對寧靜的嚮往,再次踏上了遼寧省錦州市這片土地,目的地依舊是那座深藏於喧囂之外的佛光寺。
車子緩緩駛離市區的繁華,窗外的景緻逐漸染上了幾分古樸與清幽。當那熟悉的飛簷翹角、紅牆黛瓦在綠樹掩映中若隱若現時,兩人心中都湧起一股莫名的親切感。彷彿昨日才剛剛離開,今日又循著那份心靈的指引,悄然歸來。
寺廟的山門依舊莊嚴,“佛光寺”三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透著一股曆經歲月沉澱的肅穆與祥和。踏上門前的石階,耳畔似乎已縈繞起隱隱的梵音與清脆的鐘聲,將塵世的浮躁與喧囂輕輕滌蕩。
顧傾城深吸一口氣,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與草木的清新,讓人心曠神怡。她側頭看向身旁的陳曉陽,他眼中也帶著同樣的感慨與寧靜。“還記得嗎?”顧傾城輕聲道,“上次我們來,也是這樣一個初秋的午後,寺裡的桂花開得正盛。”
陳曉陽微微頷首,目光投向寺內深處,彷彿能穿透時光,看到昔日的身影。“是啊,時光過得真快。但這裡,似乎一點都沒變,還是這樣讓人安心。”
他們緩步走入寺中,腳下的青石板路被歲月磨得光滑,每一步都像是踏在曆史的脈絡上。庭院深深,古柏參天,幾隻鴿子悠閒地在地上踱步,見有人來,也隻是不驚不擾地咕咕叫上兩聲。香火繚繞中,偶有僧人穿著樸素的僧袍,手持念珠,安靜地走過,臉上帶著平和的微笑。
大雄寶殿巍峨矗立,殿內的佛像莊嚴肅穆,接受著善男信女的虔誠朝拜。顧傾城和陳曉陽也隨著人流,恭敬地行禮,心中默默祈禱。那一刻,所有的紛擾似乎都煙消雲散,隻剩下內心的澄澈與安寧。
他們沿著迴廊漫步,欣賞著壁上的石刻與壁畫,感受著那份濃厚的文化底蘊與宗教氛圍。或許是在某個轉角,他們又看到了當年曾駐足過的那株銀杏樹,如今它的枝葉更加繁茂,彷彿一位沉默的老者,見證著來來往往的香客與歲月的流轉。
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落在他們身上,溫暖而寧靜。顧傾城和陳曉陽相視一笑,無需過多言語,彼此都能從對方眼中讀懂那份因重遊故地而生出的滿足與愜意。佛光寺,這座承載著他們共同記憶的古刹,再次以它獨有的包容與祥和,擁抱了這兩位歸來的友人,讓他們在喧囂的塵世中,尋得了片刻的心靈棲息之所。
顧傾城和陳曉陽這對好友,帶著對北國風情的嚮往與對特色物產的好奇,再次踏上了遼寧省錦州市的土地。這座曆史悠久又充滿活力的城市,不僅有著遼沈戰役紀念館的紅色記憶、筆架山“天橋”的自然奇觀,更以其琳琅滿目的“土特產”讓他們流連忘返,樂此不疲地開啟了一場舌尖與文化的探索之旅。
一踏入錦州,那股子濃鬱的地方特色氣息便撲麵而來。首當其衝的,便是那讓人垂涎欲滴的**錦州燒烤**。雖然燒烤算不得傳統意義上的“特產”,但其在錦州的地位早已超越了普通小吃,成為一張響當當的城市名片。顧傾城和陳曉陽自然不會錯過。傍晚時分,他們尋到一家煙火氣十足的燒烤老店,隻見各式新鮮的食材在烤架上滋滋作響,撒上秘製的調料,香氣瞬間彌漫開來。無論是外焦裡嫩的烤羊肉串、q彈入味的烤筋皮,還是鮮甜多汁的烤海鮮、獨具特色的烤蔬菜,都讓他們大快朵頤,直呼過癮。陳曉陽一邊擦著嘴角的油,一邊感歎:“果然名不虛傳,這錦州燒烤的魅力,真是讓人無法抗拒!”
除了這“移動的美味”,錦州的傳統名優特產更是他們此行重點“搜刮”的物件。
他們首先來到了當地著名的乾貨市場,目標直指**錦州小菜**。這可不是普通的鹹菜,而是有著百年曆史的地方名產。那琥珀色的蝦油小黃瓜、清脆爽口的什錦醬菜、鹹鮮適度的油椒醬,每一款都透著精緻與匠心。顧傾城仔細挑選著,“這錦州小菜可是老牌子了,用傳統工藝醃製,風味獨特,無論是配粥還是下飯,都是一絕,帶幾瓶回去送人和自己吃都好。”貨架上,一瓶瓶、一罐罐包裝精美的小菜整齊排列,散發著誘人的醬香。
接著,陳曉陽被一旁攤位上金黃誘人的**溝幫子熏雞**吸引了目光。那雞皮油亮,肉質緊實,還未靠近便能聞到一股獨特的煙熏香味。“這溝幫子熏雞可是錦州北鎮市溝幫子鎮的特產,屬於東北老字號了,以其‘色澤棗紅明亮,味道芳香,肉質細嫩,爛而連絲’而聞名。”攤主熱情地介紹著。顧傾城和陳曉陽當即決定買上一隻,現場品嘗。果然,雞肉鹹淡適中,熏香濃鬱,越嚼越有味道,口感層次豐富,讓他們讚不絕口。
在探尋的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錦州蘋果**的身影。雖然不是豐收的季節,但提及錦州蘋果,兩人都肅然起敬。這裡不僅是著名的“錦州蘋果”產地,更有著“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的紅色佳話。他們瞭解到,如今的錦州蘋果品種繁多,口感脆甜多汁,是當地生態農業的代表之一。雖然未能親手采摘,但能感受到這份沉甸甸的曆史與文化底蘊,也讓他們覺得不虛此行。
此外,他們還在市場裡看到了晶瑩剔透的**瑪瑙製品**。錦州的瑪瑙雕刻工藝曆史悠久,當地產出的瑪瑙色澤豔麗,質地優良,雕刻出的擺件、首飾等工藝品精美絕倫,巧奪天工,極具收藏和觀賞價值。顧傾城對一款瑪瑙手鐲愛不釋手,細細把玩,感受著那份溫潤與靈氣。
顧傾城和陳曉陽的錦州特產之旅,不僅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入瞭解當地風土人情和曆史文化的過程。他們提著裝滿各種特色物產的行囊,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這些帶著錦州獨特印記的美味與手工藝品,不僅是饋贈親友的佳品,更是他們此次錦州之行最鮮活、最美好的回憶。每一樣特產背後,都承載著錦州人民的智慧與勤勞,也讓他們對這座城市的喜愛又加深了幾分。
顧傾城和陳曉陽這對老友,時隔數載,竟又不約而同地將腳步停留在了遼寧省錦州市這片承載著厚重曆史的土地上。這一次,他們的目的地更為具體——那靜靜矗立在城郊,見證了千年風霜的八塔山。
車子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上行,窗外的景緻漸漸從城市的喧囂切換為山野的寧靜。遠遠地,幾座錯落有致的塔影便映入眼簾,雖不似都市高樓那般巍峨,卻自有一種古樸莊嚴、遺世獨立的韻味,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更顯滄桑。
“終於又到了,”陳曉陽推開車門,深吸了一口山間清冽的空氣,帶著一絲感慨,“記得上回來,還是十年前吧?那時候我們……”
顧傾城微微一笑,接過話頭:“那時候我們還是毛頭小子\\/丫頭,隻覺得這些塔古老,拍了幾張照片就覺得逛完了。如今再來,心境果然不同了。”她的目光投向那幾座塔,眼神中多了幾分探究與敬畏。
他們沿著新修的石階拾級而上。石階兩旁,草木蔥蘢,偶有不知名的野花點綴其間,散發著淡淡的幽香。越往上走,八塔的輪廓愈發清晰。這八座塔,雖大小不一,高矮有彆,但都為實心磚塔,造型多為覆缽式,也有部分帶有密簷式的特征,塔身大多斑駁,爬滿了歲月的痕跡,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風雨侵蝕後留下的凹痕和苔蘚。
“你看這座,”顧傾城停在一座稍顯高大的塔前,指著塔身上模糊的浮雕,“好像是佛教題材的圖案,雖然看不清細節了,但能想象當年建造時的精工細作。”
陳曉陽湊近了些,仔細辨認著:“是啊,相傳這八塔是遼代所建,對應著佛祖的八大聖跡,或者代表著八位護法天神。每一座塔都有它獨特的寓意和故事。”他頓了頓,又道:“曆經近千年的風吹日曬、兵荒馬亂,還能儲存下來,實屬不易。”
他們一座塔一座塔地細細觀摩,時而駐足沉思,時而低聲交流。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古老的塔身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彷彿時光在這一刻緩緩流淌。山風吹過,帶來鬆濤陣陣,更添了幾分清幽與肅穆。
站在最高處的塔旁,極目遠眺,錦州城的輪廓隱約可見,遠處的田野阡陌縱橫。顧傾城憑欄而立,輕聲道:“每次來到這種有曆史感的地方,都覺得自己很渺小,但也很踏實。這些古塔,就像沉默的智者,守護著這片土地,也見證著世事變遷。”
陳曉陽點頭附和:“所以我們才會‘又’來到這裡。有些地方,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讓人念念不忘,總想再來看看,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對話。”
下山時,兩人的腳步似乎比來時更沉重了些,那是曆史的分量,也是歲月的沉澱。八塔山之行,不僅是一次故地重遊,更像是一場與古老文明的深度對話,讓他們在喧囂的塵世中,尋得了片刻的寧靜與感悟。而這份記憶,也將如同這些古塔一般,在他們心中,長久地矗立下去。
秋意漸濃,午後的陽光帶著幾分慵懶,透過層疊的枝葉,在遼寧省錦州市蕭軍公園的石板路上灑下斑駁的光影。顧傾城和陳曉陽並肩走著,腳下偶爾踢到幾片枯黃的落葉,發出輕微的“沙沙”聲,為這寧靜的重逢更添了幾分詩意。
“沒想到,咱們又一起來到這裡了。”顧傾城微微側頭,看著身旁的陳曉陽,眼中帶著一絲感慨。上一次來,似乎還是幾年前,那時的心境與如今相比,已是截然不同。
陳曉陽望著不遠處矗立的蕭軍先生雕像,雕像在夕陽的餘暉中顯得格外莊重。他深吸了一口氣,空氣中似乎還殘留著書卷的墨香與曆史的厚重感。“是啊,時間過得真快。這裡還是老樣子,隻是感覺樹更茂密了些,也更安靜了。”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公園裡悠閒散步的老人、追逐嬉戲的孩童,“每次來,都覺得能靜下心來,彷彿能聽到蕭軍先生筆下那些鮮活人物的低語。”
他們沿著熟悉的小徑慢慢前行,路旁的花壇裡,幾株遲開的月季仍在努力綻放著最後的嬌豔。顧傾城停下腳步,輕輕拂過一片被秋霜染紅的楓葉,葉片的紋理清晰可見,帶著生命輪回的印記。“記得上次我們在這裡討論蕭軍先生的《八月的鄉村》,你還為裡麵的人物命運爭得麵紅耳赤呢。”她嘴角揚起一抹溫柔的笑意,往事如昨,曆曆在目。
陳曉陽也笑了,撓了撓頭:“那時候年輕氣盛,總覺得自己的理解纔是最對的。現在想來,文學的魅力不就在於此嗎?每個人都能從中讀到自己的感悟。”他指著不遠處的一座小亭子,“走,去那邊坐坐吧,正好歇歇腳。”
兩人在亭中坐下,秋日的微風拂過臉頰,帶著一絲涼意,卻也吹散了心中的浮躁。他們聊著近況,聊著彼此對文學、對生活的新的理解,也聊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蕭軍公園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友,靜靜地聆聽著他們的話語,見證著他們的成長與重逢。
遠處的湖麵波光粼粼,幾隻野鴨悠閒地遊弋著,偶爾撲騰起翅膀,打破水麵的平靜,又很快恢複了寧靜。顧傾城望著這如畫的景色,心中充滿了平和與喜悅。“真好,”她輕聲說,“能和老朋友一起,在這樣的地方,聊聊天,真好。”
陳曉陽深有同感地點點頭,目光再次投向蕭軍先生的雕像,心中充滿了敬意。這座公園,不僅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也珍藏著他和顧傾城之間珍貴的友誼。或許,這就是他們不約而同,又再次來到這裡的原因吧。在這片浸潤著文學氣息的土地上,他們總能找到心靈的慰藉與共鳴。
秋意漸濃,天朗氣清,顧傾城與陳曉陽這對好友,再次踏上了前往遼寧省錦州市大蘆花景區的旅程。與初識時的懵懂新奇不同,此番故地重遊,心中更多了幾分熟稔的期待與重逢的喜悅。
車子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上行,窗外的景緻也漸漸染上了深秋的斑斕色彩。層林儘染,疊翠流金,遠遠望去,大蘆花景區那標誌性的山巒輪廓,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更顯得雄偉而富有詩意。空氣中似乎已經彌漫開山間特有的清新與草木的芬芳,夾雜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屬於蘆花的淡淡飄逸氣息,讓人心曠神怡。
“還記得上次我們來,也是這樣的好天氣,隻是葉子還沒這麼紅。”陳曉陽握著方向盤,側頭看向身旁的顧傾城,眼中帶著笑意。
顧傾城微微頷首,目光早已被窗外的景緻吸引,嘴角噙著一抹溫柔的笑意:“是啊,時間過得真快。不過,秋天的大蘆花,應該另有一番風味吧?尤其是那漫山遍野的蘆花,想必已經如雪般盛開了。”
兩人一路談笑風生,回憶著上次遊覽時的趣聞軼事,也暢想著此次的新發現。當車子終於抵達景區入口,那份熟悉的親切感撲麵而來。相較於前次,或許是季節的緣故,此時的遊客雖不算摩肩接踵,卻也透著一股秋遊的熱鬨勁兒。
他們沿著熟悉的路徑拾級而上,腳下的石板路被歲月打磨得光滑,路邊的野花雖已凋零,卻有不知名的野果點綴其間,紅得似火,黃得如金。秋風拂過,帶來陣陣鬆濤,也吹動了遠處山坳裡那一片望不到邊際的蘆葦蕩。
“快看!”顧傾城興奮地指向遠方,隻見在陽光的照耀下,那大片的蘆花如同潔白的海浪,隨風起伏,翻湧著,蕩漾著,
indeed如她所料,如雪浪滔天,又似白雲鋪地,蔚為壯觀。“比想象中還要美!”
陳曉陽也駐足遠眺,眼中滿是讚歎:“‘大蘆花’果然名不虛傳。這秋日的蘆花,既有春日的爛漫,又有冬日的純淨,更添了幾分秋日的蕭瑟與堅韌,真是百看不厭。”
他們放慢腳步,不再急於登頂,而是細細品味著這份秋日獨有的寧靜與壯美。時而在掛滿紅燈籠的仿古亭台歇腳,俯瞰山下的風光;時而鑽進蘆葦蕩邊的小徑,近距離感受蘆花輕盈的質感,任花絮拂過臉頰,留下一絲微癢的愜意。山風微涼,卻吹不散他們心中的暖意與對這片山水的喜愛。
這一次,他們決定要去探尋一些上次未曾涉足的角落,或許是一條隱秘的步道,或許是一座幽靜的古寺,期待著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發現更多未知的驚喜,也為他們的友誼,再添一段溫馨而難忘的旅程印記。大蘆花的秋,正以它最迷人的姿態,迎接著這兩位故友的再次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