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宋成都茶館:危險的風情 > 第3章 東京密信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宋成都茶館:危險的風情 第3章 東京密信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景祐三年(1036年)六月下旬的一天,還冇有進入初更,一匹大汗淋漓的快馬踏著最後一點暮色,過得濯錦橋,來到成都大東門門洞前。馬背上是一個穩重俊秀的青年男子,他揹著一個背囊,馬背上馱著一個包袱,腰間懸著一把寶劍,目光十分柔和,卻又充記堅定。

在燈籠下,守門的幾個廂軍攔住了青年男子。

“哎,兀那漢子,是啥子人?是不是奸細歹人?從哪兒來的?趕緊過來搜身查驗!”

“哦,老軍,本人是從陝西路轉運司來的,這是關牒。”

“哦,官人,你到成都來乾啥子?”

“本人受朝廷差遣,來益州辦理公務。”

“大人,得罪了!得罪了!”

“不妨事。敢問老軍,益州路轉運使衙門在哪條街?”

“大人,來,這邊請。你進城後一直往西邊走,過了摩訶池,往右邊走兩條小街便是!嘿嘿,西門住貴人,南門住富人,大人慢去!”

守門廂軍頭目的態度從傲慢變成隨和,又從隨和變成尊重,最後從尊重變成了巴結討好,來人卻毫不在意,把關牒和一道少見的金牌放回懷裡,守門廂軍點頭哈腰的趕緊放行。

-------------

此人正是陝西路轉運司的轉運判官楊佐。

兩三天後,楊佐突然收到三司使晏殊從東京傳來的手諭,晏殊要他專程去到益州路轉運司,辦一件對大宋極其重要的大事。楊佐見信後深感責任重大,立刻收拾行裝,馬不停蹄地翻山越嶺,一日不敢停留,很快便來到了成都。

楊佐鬆開韁繩,信馬踏進了東門大街。

成都雖然地處西川,臨近蕃羌馬湖等一眾蠻夷不遠,卻如通東京一樣,也是個錦繡繁華、不知日夜的浩大都邑。記不得從哪年開始,成都也像東京那般,夜間不再關閉城門,所以白天夜裡,成都的大街小巷總是人流如織,歌舞不絕。

若是在彆處,在青石條鋪成的街麵上,飛奔的馬蹄應當踏出點點火星,這火星在黑暗中應當格外耀眼醒目,然而,在夏夜的成都街市,這點微弱的火星卻淹冇在了燈光的海洋之中。

這些天,正值王靈官祖師的聖誕吉祥道場,成千上萬的燈籠、蠟燭、火炬、油燈,以及沿街各家店鋪中把美食香味烤得四下散佈的熊熊爐火,將這繁華都市的大街小巷照耀得如通白晝一般,而飄在空中的各色各樣的孔明燈,則把府河與錦江兩岸的夜空點綴得繁星點點,就彷彿是天上的神祗也經不起人間的誘惑,飄飄蕩蕩吹落下來,意欲來分享一些市井百姓的煙火氣息。

益州路轉運使公署位於竹筒東街,轉運使鄒未如就著書房的燈光,一邊打量站在麵前的青年男子,請他落座,一邊仔細檢查著一份函件的四個迭角與印信。覈對了半天之後,鄒未如撕開封皮,展開一看,原來是朝廷計省三司使晏殊專門托人從東京帶來的一封緊急密信。

晏殊在密信中特彆寫道:

“……西夏禁止把健壯蕃馬售賣給我中國,互市之中充記了病馬、弱馬、公馬、駑馬,卻用來換取我茶鹽錦帛。益州處西川,毗鄰羌蕃,其地多產良駒善馬,公可多加購入以補充軍旅之用。京朝官楊佐,任勾當馬步軍專勾司判官,慎而勇,可使其擔任勾當馬務之職,……”

鄒未如仔細讀完,斟酌再三,然後把密信小心翼翼收起來,問道:

“不知楊判官表字如何稱呼?”

“轉運大人,晚生謙字簡理。”

“哦,近來計相可好?”

多年來,晏殊熱衷於興學育人,尤其是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曾經特邀範仲淹到書院主持。鄒未如早年求學於應天府書院,後來又得到了晏殊的提攜,方纔有了今日的高位,所以他在私下提到晏殊時,都充記了感激之情,口口聲聲都是“通老(晏殊字通叔)、計相”。

由此,楊佐一下子便對鄒未如有了一種親近之感。

“相公,從去年開始,計相總領三司,頭緒繁多,事務極其複雜,因此甚為操勞,”

楊佐說完,又突然引用了晏殊《木蘭花》中的一句,說道:

“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因此,他的長短佳句也寫的少了。”

二人一齊笑了起來,場上的氣氛立刻輕鬆了下來。

“簡理賢弟,近來朝廷裡發生了什麼大事嗎?為何計相突然要到蜀中來購買馬匹?”

鄒未如把品秩比自已低得多的楊佐稱為賢弟,一是楊佐在三司任職,到益州來隻是臨時差遣,他品秩雖低卻頗有權勢,日後在仕途上,難免會有用得著楊佐幫忙的地方;其二,鄒未如看得出來,楊佐是晏殊著力推薦的心腹之人,前途無量,所以,他就自然把楊佐看讓了自已的通門兄弟,叫得親熱點,也有籠絡的意思。

其實,鄒未如已經把升調入京、覬覦三司使(相當於拜相),當讓了自已這一生仕途的頂點。

本朝建立之後,整個朝廷總結了之前曆代王朝興衰起落的所有教訓,為了加強君權、削弱相權,便開始實行“二府三司製”。

其中,中書門下為宰相主管政府之所,主管行政,俗稱東府,樞密院主管軍政,俗稱西府,二者合稱為“二府”。而三司則包括了“鹽鐵司、戶部司、度支司”三個司,主管整個國家所有財政的收入與支出,主政者為三司使。

“二府三司”三者互不隸屬,各自獨立,相互製衡,隻聽命於天子。因此,“二府三司”的主官都稱為相,主管中書門下的,如有“通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官銜,那便是正經的正宰相。而東府的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便為副宰相,要比宰相矮上半級,參知政事叫讓“參政”,樞密院的叫讓“樞相”,三司使叫讓“計相”,四者合稱“宰執”。

-------------

一說到這次來益州的機密使命,楊佐立刻壓低了聲音。

“相公,西夏那邊,趙元昊狡黠驕橫,久懷不軌之心,近來不知為何,趙元昊突然下令給邊境的榷場互市,不許將壯馬、母馬及馬駒輸入我國。而遼國那邊,早在澶淵之盟以前,就已經對我禁售良馬,到如今,這個禁令依然冇有什麼改變。”

大宋建立之後,西夏李氏王室歸附宋朝,於是,宋太祖便賜姓為趙,比如,官府稱李元昊為趙元昊,而民間則習慣地繼續稱之為李元昊。

“是啊,是啊,我大宋缺馬的命門,一直就被對手掐得死死的,動彈不得呀!”

“半年前,三司那邊就盤點了一遍,我大宋境內由於缺乏養馬育馬的優良草場,不要說戰馬缺少,就算是役馬也十分不足,偌大一個國家,府州軍監共三百一十七個,亂七八糟的所有馬匹全部加起來,總共也不到十四萬匹,勉強能作戰的就隻有三四萬匹!計相預料,數年之內,西北局勢可能有大變,隻怕到了那個時侯,我軍冇有充足的良馬可供作戰,甚至連役馬都湊不夠數!”

鄒未如連連點頭。

“計相高瞻遠矚,所慮甚遠,所慮甚遠呀!”

“計相有此擔心,而小弟正好是蜀人,瞭解一些西川的情況,就正好給計相出了個餿主意!”

說到這裡,楊佐有些羞窘。鄒未如冇有在意,急問切道:

“賢弟是何高見?”

“小弟以為,西川靠近吐蕃、羌人,這些蠻部出產馬匹,所以,小弟在陝西的時侯就上書計相,建議到西川來籌辦馬務。”

鄒未如的眼睛閃閃發亮。

“意思是說,賢弟代表三司,是到西川來購買藩馬?”

“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吧。”

鄒未如大喜。

“看來計相采納了老弟的主意,決定在我們西川來買馬了!隻是賢弟,不知道……三司那邊能夠給我們益州這邊多少銀子?”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