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116章 青年才俊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宋帝國興亡史 第116章 青年才俊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時間在這個時候進入了公元1042年的尾聲,有一個人的政治生命乃至於他的整個人生也即將走到儘頭——帝國宰相呂夷簡。

當年呂夷簡的大伯父呂蒙正之所以請辭養老的原因就是“風疾”,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風,而這個病似乎是老呂家的家族病。呂夷簡在這年冬天的某次朝會上當眾出了一次洋相,彆的大臣都是三拜而起,而呂夷簡突然腦子犯糊塗,他隻是拜了兩次就站起身來。

眾人都齊刷刷地跪拜於地而自己卻直挺挺地站著,直到這時候呂夷簡纔回過神,他再又慌忙地跪拜在地,大殿上頓時一陣唏噓之聲。那些早就等著看呂夷簡笑話的人更是忍不住地偷笑起來,言官張紘更是在私下裡對同僚幸災樂禍地說道:“這是老天爺在追呂夷簡的魂,相信這個老家夥很快就要死了!”

承蒙張紘的“吉言”,呂夷簡在十多天後果然就風疾發作(手腳不聽使喚),他也因此而無法去中書省裡上班。趙禎得知此事後憂心忡忡,他以手詔拜呂夷簡為司空、平章軍國重事,為了避免呂夷簡太過操勞,趙禎還特彆恩準他病情減輕之後可每隔三五日上一次班。

請注意呂夷簡的這個“平章軍國重事”的頭銜,這可不是什麼宰相,而是所有軍國大事都由他一人打理。在這之前,為了方便統籌管理戰爭期間的一切事務,呂夷簡已經以宰相之職兼任樞密使,說得再詳細一點,他不但是宰相,也是樞密使,軍政大權都係於他一人之手。這已經不是什麼宰相了,而是丞相。當初,趙禎給他的官銜是“平章事兼判樞密院”,但這個“判”字意味著呂夷簡可以在樞密院建一言堂,在言官的強烈反對下,趙禎最後隻好讓呂夷簡以宰相身份兼任樞密使。也就是說,軍國大事以後還得是大家商量著來。

趙禎這次對呂夷簡的加官讓其在個人權力上攀上了宋朝大臣的巔峰,可皇帝敢給呂夷簡卻不敢要。為何?避嫌!

麵對趙禎給自己的巨大權力和恩遇,呂夷簡立馬上表請辭,他要不這樣做,那麼等待他的必然是以歐陽修等人為首的那些君子們對他的群起而攻之:宰相大人,請注意你的吃相。陛下給你什麼你就要什麼,你知不知道做人應該謙虛?應該禮讓?你什麼都敢要,哪天陛下把龍椅送給你,你是不是也敢要?更何況,你現在這個樣子已經是半個廢人了,你這樣還有臉繼續掌理朝政嗎?人活一張臉,你如果要臉的話趕緊請辭吧!

呂夷簡將趙禎給他的那些封賞和恩遇請辭之後,趙禎又把自己的“龍須”給剪了一撮下來,然後命人拿給呂夷簡去熬藥。這事如今看來是惡搞,但在當時堪稱皇恩浩蕩,宋朝立國以來呂夷簡是第一個享受到如此大恩的朝臣。此外,麵對呂夷簡的這個日益嚴重的病情,趙禎也不得不開始做最壞的打算,他當然希望呂夷簡能夠痊癒,可如果呂夷簡好不起來或是哪天突然蹬腿走人,那麼帝國的管事人又該去找誰呢?

這個問題趙禎自己不會去想,他直接派人過來問呂夷簡,希望呂夷簡能夠給他推薦幾個人以備將來充任兩府宰執,趙禎對呂夷簡的信任和倚重由此可見一斑。至於呂夷簡都向趙禎舉薦了誰,這個我們現在不說,但後麵新一任兩府重臣閃亮登場時我們將會知道答案是什麼。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在老宰相呂夷簡已漸力不支之時,範仲淹、韓琦、富弼、文彥博這些帝國未來的宰執大臣已經在幕後做好了接班的準備,而後來接替他們這些人執掌國之大政的年輕一代此時也已經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讓我們暫時拋開那些讓人感到煩懣和壓抑的政治局勢和國家現狀,我們現在來聊一聊發生在這個公元1042年的另一件大事——科舉。

北宋慶曆二年的這次科舉考試絕對可以在北宋的科舉史上永垂後世,因為這次科考的前四名裡出了三位宰相,而唯獨那位狀元郎卻沒能當成宰相,原因則是因為他沒過多久就英年早逝。但是,這次科考能夠名垂青史的最大原因卻並不是因為這裡麵出了幾個宰相,而是因為在這次科考裡獲得二甲第一名的那個人在曆史上實在是太過聲名顯赫。當然,此人也是爭議不斷。

此人何許人也?揭開這個謎底之前,請允許我吟詠一句他所寫下的那一句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沒錯,王安石!

作為北宋的又一個堪稱神童的人物,王安石早年時期就酷愛讀書且天生就有過目不忘的神奇本領,寫起文章來更是提筆而成。得益於自己有一個四處為官的父親,王安石早年跟著自己的老爹走南闖北見識頗豐,他對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底層人民的生活也是由此有了一個最為直觀的體驗和感受,這段時期的經曆對王安石後來銳意改革可謂是有著很大的直接影響。

不過,我們現在說這個事還言時為早,少年時期乃至是青年時期的王安石一點也不憤青,更是對政治和當官這種事不怎麼上心。作為後來的一代崇慕佛學的文學和思想大儒,王安石的理想人設應該就是無拘無束的瀟灑公子哥,但奈何命運的齒輪終究還是將他推向了曆史和政治的浪口風尖。

未來的王相公在這一年剛好二十一歲,但他早在五年前就已經隨父進入開封並與後來同樣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鞏結成了好友,這五年裡王安石藉由他的詩詞和文章早已在京城的學子和士大夫群體裡聲名鵲起,就連一代文學泰鬥和宗師歐陽修也對這個後輩的才華是讚不絕口,要是歐陽修有女兒估計他也會像當朝宰相晏殊那樣把王安石給內定為了自己的女婿。

當然,這裡不是說晏殊是王安石的老丈人,而是晏殊把自己的女兒都許給了他眼中的超級潛力股。

既然說到晏殊嫁女兒,那麼就要說一下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誰,一個是富弼,這是未來的大宋宰相,一個是楊察,這是未來的大宋開封知府、禦史中丞和三司使。兩個女婿一個是總理,一個是司法部長和財務總長,晏殊看人的眼光不可謂不毒。

我們之所以要提這個事隻有一個原因,因為這一年把王安石的狀元頭銜給搶了過去的人正是晏殊的這個女婿楊察的親弟弟——楊寘(zhi)。

楊寘能當狀元還得感謝宋仁宗趙禎,這一次科舉最後由考官們所提名的狀元本來就是王安石,但當王安石的考卷呈給趙禎時,趙禎對裡麵的一句話感到很是不爽,那句話是“孺子其朋”。王安石在文章裡說皇帝應該和臣子們像好朋友那樣和諧相處,這讓趙禎覺得很是大逆不道,於是他說有這種思想的人絕不可成狀元,王安石的狀元夢就此破碎。

因為考官們提名的榜眼和探花人選當時已經有了官職,大宋科考有一個內定的潛規則,那就是“鎖廳人”參加科考不能被錄為狀元,所以本來是第四名的楊寘就順位成為了這次科考的狀元,而王安石則直接被降為了第四名——二甲第一。

那麼,這次科考榜眼和探花又是誰呢?答案是王珪和韓絳,這兩人後來也都在王安石之後相繼平時成為了大宋的宰相,二人之中需要著重提到的是這個王珪。

王珪(公元1019年—1085年

),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說來此人還是已故皇太後劉娥的小老鄉。無需諱言的是,王珪的名氣在曆史上並不是很大,但他的後人裡麵有兩個人在後世乃至是如今也都是大名鼎鼎,幾乎是人儘皆知,而且這兩人還都是女人。她倆一個是王珪的外孫女李清照,另一個則是王珪第四個兒子王仲岏(wan)的女兒王氏。

李清照的大名就不必說了,她的這個表親姊妹王氏又是誰呢?隻要把她的老公抬出來,我們就會瞬間倒抽一口涼氣,此女子老公的大名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秦檜!

沒錯,這裡的這個秦檜就是你想的那個人!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