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那些美人是我的 第450章 荀彧書信
撤離亢父亭後,趙劍並未沿原路返回貝丘,令二十名騎兵留在任城至昌邑的官道上。
他指著官道兩側:“每隔十裡,燃三堆篝火,插十麵雁門軍旗,再把幾匹老馬拴在路邊,紮上幾刀,讓它們在路邊嘶鳴。”
他拍了拍領隊的肩,“等曹軍追來,你們就往泰山方向撤,我們在山外等你們。”
二十名騎兵領命,立刻在官道上忙活起來。
趙劍走了一盞茶後,官道上曹軍追兵殺至。望著連綿十裡的篝火與旌旗,聽著路邊老馬的嘶鳴,曹仁皺緊眉頭:“趙劍這是要設伏?”
他令兵士停下,派斥候去探查,斥候回報說篝火旁有馬蹄印,像是剛離開不久。
曹仁不敢貿然前進,隻好令隊伍在原地紮營,待天亮再探查。
這一耽擱,便是整整一日。
二十名騎兵與趙劍會合後,在一名當地向導帶領下,踏上了山中小徑,鑽密林,走崎路。
夜間,借著月光趕路。
白日,躲進山洞休整。
等曹仁察覺上當,派兵進山搜尋時,趙劍已帶著八百騎兵走出了泰山餘脈。
遠處的貝丘城輪廓清晰可見,新建的東城門上的“貝丘”二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趙劍勒住烏騅馬,回頭望向泰山方向,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就在趙劍回轉頭時,留守兗州治所昌邑的荀彧,在默默思考著雁門軍針對曹軍的這一係列動作。
趙劍突襲佔領貝丘城,袁紹真乃愚蠢至極!竟然看不到貝丘城的重要!
曹操出兵前,戲誌才的建議荀彧是讚同的,於龍湊斷雁門軍糧道的前提是,袁紹與趙劍的主力對決是在青州,在平原郡。
想不到袁紹並沒有重兵把守貝丘城,貝丘城丟失,袁紹即便兵馬再多,隻要突不破貝丘城,就無法進入青州作戰。
那,夏侯惇的這次龍湊斷糧,就意義不大了!
想了半天,荀彧提筆給曹操寫了一封信:
“主公抬見:
袁紹敗於貝丘,此公謀事不足,難成大器,主公不可與多謀。雁門軍佯攻任城、火焚糧囤、毀亢父亭驛站、留檄文傳話、設篝火疑陣,又於平原郡突襲曹洪部。
彧細察其跡,趙劍此舉,非為奪城占地,實乃因龍湊糧隊之怨,行報複之實,施威懾之謀。
趙劍此舉非與主公開戰之態,實為向主公示其之威:
其一,讓我軍知其能直插兗州腹地,後勤與通道皆在其威脅之下;其二,突襲曹洪部,既是報複,更是挫我軍心,使我軍忌憚。
趙劍之意,不在一戰定勝負,而在提醒主公,今後用兵時,不要窺視彼之轄區。
也說明趙劍目前不會與主公為敵。
今兗州防禦,當以‘穩’為要,切不可因怒、因勢而與雁門軍輕啟戰端。
彧有三策,供主公斟酌:
其一,固糧道以安根本。任城糧囤之失,已顯護糧之弊。
可即刻在兗州境內糧道設三重防線。
外層以斥候探路,中層以輕騎巡邏,內層以步卒護囤,囤周掘深溝、築土台,台上置水車與沙包,防其再用火攻。
兗州糧道穩固,則趙劍威懾之勢自破。
其二,安民心以固後方。雁門軍襲擾雖未攻城,卻已致沿邊百姓恐慌。
可令兗州各郡縣令鄉勇協助守軍巡查村落,以安民心。
民心定,則後方無動蕩之患。
其三,斂鋒芒以避其銳。趙劍所恃,在其騎兵多,機動性強,善打長途奔襲。
而我軍騎兵劣勢,暫難與其拚騎戰。若盲目與其騎兵對決,得不償失。
不如收縮外圍兵力,集中於昌邑、濮陽等重鎮,形成堅城壁壘。
避其銳,則我軍無無謂損耗之險。
兗州乃主公根基所在,絕非與趙劍糾纏之地。
今,主公當以積蓄力量為先,避與趙劍交戰之險,先謀定徐州及南陽,邊觀袁紹、公孫瓚之動向,再思對付雁門軍之時機。
以上乃彧肺腑之言,願主公審時度勢,莫發怒兵,以兗州穩固為重。
若有不妥,彧隨時待命,麵陳詳情。
荀彧
頓首”
荀彧書信送出當天,坐鎮曲阜東南鳧山之上的主帥大帳內,燭火搖曳,曹操看著貝丘戰報,和曹洪的軍情急報,指節因用力而泛白:“袁本初愚蠢至極!竟然丟失了貝丘城,讓我折損兩千兵馬!”
“主公息怒!”一旁的戲誌才勸道,“看來這袁本初果真是非審時度勢之人,目光短淺,五萬兵馬折戟貝丘。
主公,我軍當立即撤軍!
曹洪將軍遭遇此敗,趙劍定然不會隻此一役突襲,恐怕會奔襲我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