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落無聲 第212章 兩次投稿的“石沉大海”
2011年4月的深圳,初夏的風已經帶著燥熱,吹得窗外的鳳凰木葉子沙沙響。建軍每天早上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抓過手機查郵箱——自從上週把書稿投給兩家出版社後,他就沒睡過一個安穩覺,連夢裡都在等回複。
週三早上,手機“叮咚”響了一聲,螢幕彈出“新郵件”提示。建軍幾乎是從床上彈起來,手指抖著點開——發件人是“機械工業出版社-編輯室”,標題寫著“《物聯網終端實戰》書稿評審反饋”。他深吸一口氣,點開郵件,目光快速掃過正文,心卻一點點沉下去:
“尊敬的李建軍先生:您好!您的書稿《物聯網終端實戰》我們已評審完畢。書稿內容側重實操案例,理論深度不足,不符合我社‘學術類技術讀物’的選題方向,暫無法立項,感謝您的投稿,期待未來有合作機會。”
“理論深度不足……”建軍反複念著這幾個字,手指捏著手機,指節泛白。他想起寫書稿時,特意避開了晦澀的理論,隻寫“怎麼選晶片”“怎麼解決高並發”“怎麼跟商戶溝通”,因為他知道,像小王這樣的年輕技術人,像王姐這樣的商戶,需要的不是“學術理論”,是能直接用的方法。可現在,這卻成了被拒絕的理由。
他坐在床邊,愣了很久,直到秀蘭喊他吃早飯,才勉強把手機揣進口袋。餐桌上,李夢拿著麵包,興奮地說:“爸,老師問你書稿什麼時候出版,她想給我們班當參考資料呢!”
建軍勉強笑了笑:“還在等訊息,彆急。”秀蘭看他臉色不對,沒再多問,隻是默默給他碗裡加了個荷包蛋。
週五下午,第二封拒稿郵件來了,來自“人民郵電出版社”。這次的評語更直接:“物聯網終端領域受眾較窄,市場預期銷量有限,不符合我社重點選題規劃,建議您調整內容方向(如增加社交電商、智慧家居等熱門領域)後再投稿。”
“受眾窄……”建軍把郵件列印出來,鋪在書房的書桌上,兩張拒稿紙並排放在一起,“理論淺”“受眾窄”的評語像兩根刺,紮得他眼睛疼。他拿起桌角的物聯網終端樣品——這是2009年生產的第一版終端,機身側麵的漆已經被磨掉一塊,是當年幫商戶除錯時不小心蹭的。他摸著磨損的地方,突然想起王姐說的“這終端救了我的店”,想起福田區那家社羣超市,因為裝了終端,客流從每天50人漲到200人,老闆娘特意送他的那袋陝西蘋果,還帶著泥土的清香。
“難道這些都不算‘價值’嗎?”他對著終端樣品,小聲嘀咕,心裡第一次湧起強烈的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經驗真的太“土”了?是不是現在的市場,真的隻需要“熱門領域”的空話,不需要解決實際問題的乾貨?
他把書稿文件開啟,看著裡麵密密麻麻的案例和資料,突然覺得有點可笑——熬了三個多月的夜,整理了三年的經驗,到頭來連出版的資格都沒有。他甚至想過,要不要按出版社說的,加些“社交電商”的內容,可轉念一想,自己根本不懂社交電商,寫出來的東西也是空話,不是坑讀者嗎?
“還在看郵件呢?”秀蘭端著一杯涼茶走進書房,看見他對著兩張拒稿紙發呆,心裡就明白了大半。她沒提拒稿的事,隻是從衣櫃頂上翻出一個紙箱,開啟來,裡麵全是疊得整整齊齊的信封——都是這些年商戶寄來的感謝信。
“你看,這封是2009年南山那家水果店寄的,老闆說裝了終端,丟水果的人少了,因為顧客能精準找到攤位,不用亂逛;這封是羅湖的早餐店,說以前早上忙不過來,顧客找不到位置就走了,裝了終端的‘空位導航’,翻檯率高了三成……”秀蘭一封封地把信鋪在書桌上,很快就鋪了滿滿一桌,紅色的、白色的信封,有的上麵還畫著小小的終端圖案,“這麼多人因為你的技術受益,怎麼會‘受眾窄’?出版社不懂,不代表你的書沒用。”
建軍看著桌上的感謝信,眼眶慢慢熱了。有一封是2010年冬天寄來的,字跡歪歪扭扭,是一位60歲的社羣超市老闆寫的:“李工,謝謝你的終端,我眼神不好,以前記不住價格,現在終端能自動顯示,再也不怕賣錯了。我孫子說,你是‘技術好人’,我覺得也是。”
“再試一次吧。”秀蘭坐在他身邊,輕輕拍了拍他的肩,“就算再被拒,咱們也不後悔,至少你努力過。要是現在放棄,才真的可惜。”
週六上午,周老突然來家裡拜訪。他退休後住在深圳郊區,平時很少出門,這次特意坐了一個小時的公交過來,手裡還提著一袋新鮮的荔枝。“聽說你投稿被拒了?”周老喝了口茶,開門見山,“我跟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王編輯是老熟人,他專門做技術實操類的書,你把書稿給我看看,我幫你推薦推薦。”
建軍趕緊把書稿列印稿拿出來,周老戴上老花鏡,翻到“高並發危機的硬體冗餘解法”那一章,看得很仔細,偶爾還在旁邊畫圈。“好!好!”周老越看越興奮,拍著桌子,“這纔是真正的乾貨!你寫的‘雙伺服器分流’,連nginx的配置引數都寫了,年輕人照著做就能解決問題,比那些光說理論的書有用多了!那些出版社拒你,是他們不懂行業需求,現在做物聯網的,缺的就是你這種落地經驗!”
他指著書稿裡的商戶案例:“你看,你寫的‘城中村選抗乾擾晶片’,這都是你踩過的坑,彆人看了能少走多少彎路?電子工業出版社就需要這種書,我現在就給王編輯打電話,讓他重點看!”
周老當場撥通了王編輯的電話,開的擴音,聲音清晰地傳出來:“老王,我給你推薦個好稿子,《物聯網終端實戰》,作者是我老同事,有三年的落地經驗,裡麵全是實操案例,連跟供應商談判的技巧都有,你們不是要找‘硬體
網際網路融合’的書嗎?這就是!”
電話那頭,王編輯的聲音帶著興趣:“周老推薦的肯定靠譜,讓作者把書稿發我郵箱,我這兩天就看。”
掛了電話,周老拍了拍建軍的肩:“放心吧,王編輯是個懂行的,他肯定能看出你書稿的價值。”
那天晚上,建軍重新修改了投稿信,不再提“理論框架”,而是重點突出“100
家商戶落地案例”“硬體選型
網際網路介麵
商戶溝通的全流程實操”“解決過600家商戶的實際問題”,還在附件裡加了兩封最有代表性的商戶感謝信。
點選“傳送”按鈕的那一刻,建軍盯著螢幕上的“傳送成功”提示,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一點。窗外的夜色很濃,鳳凰木的影子映在窗戶上,像一幅安靜的畫。他想起秀蘭鋪在桌上的感謝信,想起周老興奮的樣子,想起李夢期待的眼神,突然覺得,就算再被拒,他也不會後悔——因為他知道,自己寫的不是一本“沒人要”的書,是能幫到人的“有用的知識”。
他關掉電腦,走出書房,看見客廳的燈還亮著,秀蘭正在給李夢縫校服上的紐扣。“投出去了?”秀蘭抬頭問,眼裡帶著期待。
“嗯,投出去了。”建軍走過去,坐在她身邊,“不管結果怎麼樣,我都想把這本書寫好,就算不能出版,也想整理出來,送給需要的人。”
秀蘭笑了,把縫好的校服放在一邊:“這就對了,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比什麼都強。”
那天夜裡,建軍終於睡了個安穩覺。他夢見自己的書出版了,王姐、周老、小吳都來給他道賀,李夢拿著書,驕傲地跟同學說“這是我爸爸寫的”。雖然隻是個夢,卻讓他有了繼續等下去的勇氣——他相信,總有懂行的人,能看見他書稿裡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