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帶領農民起義 第1371章 李岩論大彆山當坐寇可行性
李岩聽到李子建這話後便又立刻回到了正題上。
隻見那李岩眉飛色舞的對那王鐵說道:“大帥,屬下剛才也說了,這天底下適合當坐寇的地方都被官府給占了去,咱們即使搶到了那也未必能夠守護的住。”
“這膏腴之地雖然肥,但這好地方他有人跟咱們爭啊,那貧瘠之地雖然差,可這爛地方那沒人跟咱們搶啊!”
“這就好比是人人都想家裡良田千頃妻妾成群,住著三跨七進的大宅院,家中奴仆成群出門前呼後擁坐著十幾人抬著大轎子一樣。”
“可這種富貴他是一般人能夠享受的到的嗎?!”
“說句不好聽的,咱如今都已經這般田地,能夠找著一片地方坐下來就已經不錯了,咱何必又去挑三揀四的呢?!”
說到這裡,那李岩看向那王鐵問了一句道:“您說說看,是不是這個道理?!”
那王鐵聽到李岩這番話之後,認真的想了一想,這李岩說的話雖然刺耳,但是也確實有道理,王鐵沒那麼本事打下好地方當坐寇,那也就隻能選爛地方了。
於是王鐵歎了口氣點了點頭說道:“先生說的是,咱們確實沒得選!”
那李岩見王鐵讚同他這一個論點,於是便繼續對那王鐵說道:“大帥,這張順之在報告中說過在大彆山當坐寇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此地位於豫楚江北三地交界之處,在河南、湖廣、淮揚、應天四個巡撫的防區邊沿地帶。”
“這在大明朝當官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出了事能不管就儘量不管,沒好處的事能拖那就拖,有好處的事儘量自己占,有責任全往同僚的身上甩。“
“咱們若是在大彆山坐了下來,那這三地四撫必然是整天的推諉扯皮,將這進山搜剿的任務甩給對方,即使朝廷嚴令四撫進剿,那這四撫為了不擔責任也會虛應了事。”
“而咱們正好就可以趁著這明朝的昏官互相扯皮之際,在暗中發展勢力擴大自身的實力。”
李岩這話一出,那在一旁的李子建笑著對那李岩說道:“威明兄,有沒有一種可能,朝廷碰到你說的這種情況會設立一個專管大彆山的巡撫甚至是總督來對付咱們?!”
這李子建看問題那還是比較全麵的,這義軍渡過黃河進入中原之後,那朝廷果斷設立了一個六省剿總來對付流寇,這鐵營要是坐在了大彆山裡,那朝廷定然也會專門設立一個對付鐵營的剿總。
在原有曆史上,革左五營在崇禎十年之後就躲進了那大彆山裡麵去過起了半流半坐的生活,春秋兩季出來搶劫,冬夏兩季躲在山裡避暑過冬。
朝廷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將原來的安廬兵備道升級為安廬巡撫,並將湖廣、河南的部分大彆山區劃歸安廬巡撫管轄,專門對付在山裡的革左五營。
李子建雖然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是李子健通過研究朝廷的軍事政策,判斷這朝廷定然不會看著這三地四撫在哪裡因為進山剿賊的問題扯皮導致賊寇做大。
這大彆山離著南京可是非常的近,說是插到大明朝心臟上的一把劍也不為過,朝廷為了保證南都的安全,肯定是會設立的這個對付大彆山賊寇的軍鎮。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李子建不太讚同在大彆山當坐寇的原因。
...
那李岩對於李子建提出的這個看法自然也想到了,緊接著李岩便對李子建的這個看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子健兄,您剛才所言愚弟也想到過有這種可能,但兄長沒有在這官府中混過不太清楚這朝廷辦事效率。”
“這朝廷在地方上設立一巡撫所牽扯到的方方麵麵利益太大,那不是一拍腦袋下一道敕書發一顆關防就能立刻派員上任的。”
“等到哪朝廷察覺到咱們在山中當起了坐寇,再到朝廷商議討論對付咱們的辦法,最後到設立巡撫的方案落地,這個過程沒個一年半載那是很難施行的。”
“而等到朝廷正式在大彆山設立巡撫之時,那咱們估計也已經將這山中給掌控的差不多了,到那個時候咱們未必就沒有反圍剿的實力。”
這李岩說的也沒有錯,就拿這崇禎七年設立的六省剿總來說,早在崇禎五年義軍從山西蔓延到北直隸和豫北境內的時候,那朝中就有不少官員提出設立一個管轄多省軍務專辦流寇的總督。
但因為這崇禎皇帝不願意放權,再加上朝中的官員們這個意見持有不同看法的人也很多,所以一直拖到義軍渡河蔓延到中原之時,實在是拖不下去了,那朝中的君臣才達成一致意見設立一個六省剿總專辦流寇。
所以這李岩據此分析判斷認為,朝廷到時候也定然會因為要不要設立一個專辦山中流寇巡撫的問題上扯皮很長時間。
...
王鐵和李子建聽完李岩的這番話之後那立刻也就耳目一新,他們倆雖然考慮到了軍事上的問題,但是還確實沒有考慮到政治上的影響。
不過就這還不能說服王鐵和李子健選擇在大彆山裡麵當坐寇,緊接著隻見那李子建對李岩繼續說道:“威明兄,誠如您剛才所說,這朝廷會因為內部扯皮的情況,在設立巡撫的問題上會有所拖延。”
“但這醜媳婦總歸是要見公婆的,到時候咱們終究是要麵對朝廷的圍剿,即使您能指導我們在山裡搞好官府將這大彆山給他牢牢的控製住。”
“但這大彆山可不像豫西山區這麼封閉難以進出,也不比那川楚交界處的荊襄鄖夔大山那樣寥無人煙。”
“據那張順之在報告上說,這大彆山並非蠻荒煙瘴不毛之地,其山中水陸交通十分發達,從山外派遣大軍進山幾日時間便能直抵英霍山區的核心區域。”
“這種交通發達的地帶,雖有利於於我軍出山對官軍發動襲擊,但同時也有利於官軍對我軍展開軍事行動。”
“從軍事上來看,這大彆山區的反圍剿難度,遠比這豫西山區以及那荊襄鄖夔山區要大的多。”
李岩聽到李子建的這番話後略做思考,然後便對那李子建說道:“子健兄,剛才大帥也說了愚弟不通軍事,所以愚弟也就不跟您談軍事了。”
“愚弟就從您剛才所說的荊襄鄖夔山區,以及咱們所在的豫西山區說說看。”
“愚弟是河南本地人,對這豫西山區的情況可能瞭解的比較多,這豫西山區的核心地帶也就是咱們所處的毗鄰陝西的盧氏縣。”
“咱們要是在這豫西當坐寇,其主力肯定是要部署在盧氏縣到嵩縣這一片,那到時候咱們就完全處於那河南巡撫的防區之內,那朝廷在圍剿咱們的問題上不會出現扯皮的情況,根本就不會給咱們整合山中群賊的時間。”
“如此一來咱們沒有那個時候去做反圍剿的準備,那又該如何麵對官軍的進攻呢?!僅憑咱們現在的實力能夠擋的住嗎?!要是能夠擋的住咱們至於被從嵩山攆到這裡來?!”
“兄長所說的荊襄鄖夔山區愚弟雖然沒有去過,但是也看過不少國朝的曆史典故,正統、成化年間,鄖襄一帶就爆發過大規模的流民造反,但最終的結局這群造反的流民被朝廷鎮壓下去了。”
“如今大明朝的國力不比那正統、成化年間,但我鐵營的實力也不比那當時荊襄的百萬流民啊!”
“再則那鄖襄山區也有一個專門管控地方的鄖陽撫治,咱們往那地方鑽,跟留在豫西也沒什麼區彆,朝廷也一樣不會留給咱們整合山賊的時間。”
“所以愚弟才認為,隻有轉進到大彆山這個三地四撫轄區交彙處,那朝廷會在因為是否在設立專辦咱們的巡撫的問題上進行扯皮。”
“而咱們就利用朝廷扯皮的這個時候,把那山中的群賊整合到一塊,以此來麵對官軍接下來的圍剿。”
“雖然愚弟也認為這大彆山不是什麼好地方,但是這是咱們目前唯一一個能夠選擇的地方!”
這李岩其實也不願意進大彆山裡麵去當山賊,但也沒辦法,這進大彆山是鐵營目前唯一的選擇。
同時這李岩也急於發揮自己懂得行政技術的長處,所以才竭力的勸說王鐵趕緊進山當坐寇。
要不然的話,這一直跟著鐵營當流寇,他這一身本領也無處發揮有勁那也沒地方使。
其實這也不僅那張應昌、李岩想要王鐵進山當坐寇,就連那在大彆山的王經緯、趙勝也在給王鐵的信中說過該停下來當坐寇了。
...
李岩說完這番話之後,那李子建也基本上被這李岩給說動了,畢竟李子建和王鐵一樣不是那種喜歡跟人故意抬杠以顯示自己正確的人。
隻要李岩說的有道理說的對,不管是李子建還是王鐵都會承認,並付諸於行動。
於是那李子建便看向那王鐵建議道:“大帥,屬下認為李岩說的在理,咱們不妨給總管那邊去個信,讓他們就山中的情況再做一個詳細的調查送過來,咱們再好好的研究一下。”
王鐵聽到李子健的話後點了點頭說道:“我看可行,這事你安排一下吧!”
“是!”
那李岩見那王鐵點頭之後,便高興的起身對王鐵拱手行禮道:“大帥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