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相逢錦衣時 第五章 皇帝指婚
-
皇帝指婚
在北鎮撫司辦了一天的公事終於熬到可以回家了。一如既往的,何慶達先跑回家了。李頌之騎上馬慢慢走著,剛回自己的住宅就有下人前來請他去李府吃晚飯,這次被他拒絕了。
他一臉疲憊地說:“今天剛抓到那個縱火犯,辦了一天公事,改天吧。”
李府的下人走後,他一屁股坐下,用兩隻手使勁揉搓著臉,想緩解一下疲勞,不過突然想到白天宋姑娘在他麵前拘手拘腳的樣子,他倒忍不住笑了。
無論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李頌之見了不少,皇親國戚家的千金他也見過,可唯獨宋明鴻走進了他的心裡,一個外貌、性格和才情都是他喜歡的那種女子,又識字,正是他擇妻的標準。
那動人的眸子,還有那首詩,在他腦海裡揮散不去。
一想到宋明鴻,就算再疲憊他這嘴角也能露出一絲淺淺的笑。
可惜自己冇辦法為自己的婚姻做主,以他的身份也不能隨便接近宋姑娘,他也不知道人家是否也喜歡他,萬一人家有個心上人或者訂了婚,豈不遺憾。
更何況父母也在施加壓力,非逼著他娶彆人不可。
一邊是身份和門楣的差距,一邊是公務的阻隔,想到這兒他又靠在椅子上,仰著頭歎氣,也許這輩子就這麼錯過了。
一切都當時做了一場夢吧,等她離開了京城,他的夢就醒了,到時候他就會乖乖的按照父母的意思娶妻。
可他實在不想娶父母安排的女子為妻。
第二日傍晚,趁李頌之剛從北鎮撫司辦完公務回家,李旻親自去李頌之的住處,跟他說這次一要定下按察使錢宗的閨女,李頌之依然不同意。
李旻很不耐煩地說:“父母之命,你必須同意。”
李頌之支支吾吾地說:“父親,我最近遇上一位姑娘。”
李旻睜大眼睛看著兒子說:“你果然在外麵有相中的,隻要不是你抄家的時候看上的罪臣之女就行。”
“那倒不會,人家家世清白著呢。”
“家裡得有一官半職的,平民可不行。”
“她家確實有點官職。”
李頌之小聲回答著,多少有點底氣不足。
李敏口氣緩和地問:“那是哪家的千金啊。”
“她們家……是沿海一帶一個千戶所的百戶的孫女。”
“百戶?家世清白,有點官職,你這真是卡在最低要求上了。”
李旻瞬間黑了臉,李頌之都不敢直視他父親的眼睛。
李旻拉著臉說:“這麼多官家千金、侯門千金,你一個也看不上,你偏偏看上一個百戶的女兒。記著,今天你什麼都冇說,我也什麼都冇聽見。”
李頌之嘟囔一句:“父親,我挺願意的。”
“你少在這犟,我不願意,你母親也不會願意的,你彆跟我狡辯。一個百戶的孫女跟咱們家八竿子打不著。”
李旻打量了兒子一眼,嚴厲地問:“你在北鎮撫司任職,是怎麼遇上一個百戶的孫女的?什麼時候遇上的?”
“他們家來京城辦事,恰好就遇上了。”
李頌之低著頭,小聲回答。
“他家姓什麼?那姑娘多大了?來京辦什麼事?”
“他家姓宋,那姑娘大概二十歲了,她父親叫宋青川,來京城是辦理‘襲職誥敕’的。”
“你打聽的倒是挺清楚的。”
李頌之嘟囔著:“我是乾什麼的你又不是不知道。”
“你倆什麼時候好上的?”
李頌之尷尬地說:“什麼好上不好上的,人家壓根兒就不知道我喜歡她。”
“合著你在這自作多情啊。”
李頌之被罵的耳朵裡“嗡嗡”直響。
李旻氣的狠狠剜了他一眼,說:“你說什麼都冇用,我們要是不同意你非要娶,彆人揪著不放參你一本,說你家世不修、擅違父母之命,大不孝,皇上要是生了氣你是要被革職的。你可要想清楚了。”
李頌之也急了:“父親,我跟人家就是見過兩麵而已,我不是覬覦人家非要把人家弄到手,我也知道兩家門不當戶不對的,我隻是現在還不想成婚而已。”
作為父親李旻是看透了兒子的心思,兒子確實是真心實意看上人家了,兒子之所以不願意成婚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冇機會娶人家,所以就抗拒其他姑娘。
回到李府,李旻將這件事告訴了溫夫人,溫夫人氣的不行,對於兒子看上了百戶的孫女這件事,溫夫人是一萬個不同意,這幾日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勸兒子也勸不動。兒子從小就優秀也聽話,現如今怎麼就一頭紮進去了呢?
不過李旻倒不急,李旻勸溫夫人說:“等宋家辦完了事就會離開京城,到時候頌之也不敢追到城外去。到那時候再跟錢家商量婚事。”
又一天晚上,李旻又來看兒子。
李頌之還冇來得及吃飯,趕緊把父親迎進來。
李旻進來說:“還冇吃飯啊?要不就回去吃吧。”
“我就不去了,我這都做好了。”
“你是不想跟我們一起吃飯吧。”
“冇有的事。”李頌之一臉無奈。
“你不願意去,我就親自來,今天我來還是那件事,給你定下婚事,年底之前就成親。”
李頌之的臉色當場就慘白了。
李旻眼見自己兒子的臉色都變了,他也不絕可能讓步。
“你願不願意的,都得聽話。宋家辦完事就得離開京城,你又不能留下他們。”
李頌之也是有犟脾氣的,拉著臉說:“過兩天再說。”
“你弟弟老老實實按照我們的意思成了親,你這當哥哥的反倒不聽話。你到底想找什麼樣的?”
李頌之嘟囔著:“反正我想在還冇想好。”
“你都想了幾年了還冇想好,按照我和你母親的意思,你二十歲的時候就該成親了。”
李頌之看了他父親一眼,趕緊又把目光移開。
“你現在還想著那個百戶的孫女?”
李頌之眼中有些慌亂,嘴上犟著:“冇有”。
李旻什麼都明白了,他要兒子死心,兒子做不到。
“父親,人家本來是來京城辦事的,也冇想過要嫁給我,是我是真心看上她了。”
李旻滿臉不高興地問:“你到底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非要娶一個百戶的孫女,一個百戶冇有多大實權,跟咱們也是家門不當戶不對。你不想與朝臣聯姻是要受到那群文官排擠的。之前是有不少活生生的例子。”
李頌之認真的分析利弊:“父親,以我的身份和地位,就是娶一個二三品家的千金也綽綽有餘,可這朝堂上分“曹黨”和“白”黨,我娶誰都要被另一派文官懷疑和針對。宋姑娘出身確實比不上京城的千金,宋家無論如何也高攀不上咱家,可她祖父三十年多前曾參與抗倭,燒燬了倭寇的船隻,因抗倭有功,跟著千戶所指揮使進京獲封百戶,還得到先帝賞賜。咱們家看重門楣理所當然,但也要看重人品和家世清白。”
李旻反駁:“抗倭的將士又不止他們一家,朝廷上下受到賞賜的大有人在,你彆拿這個來糊弄我,你母親氣的渾身難受。一個百戶在朝廷上什麼都幫不了你。”
李頌之辯解:“可如果朝廷上有事,一個百戶也連累不到我。再說了我現在還需要那幫文官幫我嗎?他們自己乾的那些事不連累我也就罷了。”
“你考慮得也太多了,就算你是錦衣衛,你不跟他們聯姻,他們也照樣找機會參你一本。”
“父親,你再想想,錦衣衛指揮使娶得可是七品知縣之女,先帝曾讚其‘不附權貴’,覃溫川娶得是已過世的千戶的女兒。東廠前任提督德保抓捕大小官員的時候,他們倆可是從未受到牽扯。當初你們讓我娶熊總督的女兒,我也同意了,可這親事還冇定下來他就出了事,最後還是東廠把人給抓了。幸虧這婚事冇成,要不然我就要受到連累。”
李旻聽著若有所思,李頌之趁機提醒說:“父親,你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可宋姑娘好歹也是抗倭忠良之後,人家家世清白。再說了,人家也未必願意嫁給我。”
雖然兒子已經把利害關係仔細講清楚了,可李旻依然不為所動,既擔心兒子在朝廷上受到非議和排擠,又不甘心讓小門小戶的女子成為自家兒媳,於是說:“這事我不同意,我去求皇上給你指婚,你必須跟去我一起去。”
李頌之哀求:“父親……”
“你明天忙不忙?”
“明天在家休息。”
“那太好了,嘿嘿,明天就去,我就不信了,你還能到皇上麵前跟我犟。”
“父親,這事就不用麻煩皇上了。”
“你既然不聽話,那就請皇上裁奪吧。”
李旻甩袖而去,李頌之愁眉苦臉的坐下,雙手揉揉臉,越揉越愁。
第二日一大早,李旻果然登門而入。
看到父親來了,李頌之知道大事不好,兩腳都開始發軟了。
“他怯生生地叫了一聲:“父親”。
“你果然在家,現在跟我去見皇上。”說完拉著李頌之的胳膊邁開大步就走。
李頌之被拖拽著說:“父親……”
“趕緊跟我去。”
李頌之極不情願的跟著李旻進了宮。
皇上今天心情不錯,李旻看皇上滿臉笑意直接說:“今日有一事想請陛下做主。”
皇上問:“什麼事?”
“臣想請陛下給頌之指一門婚事。”
“頌之這年紀也該成婚了,怎麼你們到現在纔想給他娶親?”
“之前我們相中的個個都是大家閨秀,是他自己不同意,誰知道他近日竟然看上了一個姑娘,臣日夜發愁。”
“這不是好事嗎,你還有什麼發愁的?”
“這姑娘是沿海一個千戶所的百戶的孫女,跟我們李家實在匹配不上啊。”
李頌之規規矩矩在旁邊站著,緊張的直冒冷汗。
李旻說完後,皇帝很讚同:“以李家的身份和地位,五品以上官員家的女子娶哪一個都可以。一個沿海千戶所的百戶哪能跟你們李家攀比。”
李頌之趕緊回明:“陛下說得對,按身份品級,宋家確實夠不上我們李家,可這位姑孃的祖父在世的時候曾參與抗倭,四十多年前在膠州海一帶燒燬了倭寇的船隻,姑孃的父親至今還掌握著這種製作方法。好歹……他們家也是抗倭有功。”
“這姑娘姓什麼?他父親是誰?”
李頌之回明:“姑娘姓宋,她父親叫宋青川,他祖父剛過世不久。”
李旻接上話說:“這個宋青川來京城就是為了辦理‘襲職誥敕’的。”
皇帝:“頌之,你可想好了,以你的出身應該娶一個名門閨秀纔是。”
李頌之無言以對,閉上眼想著:“完了,大概皇上不會同意的。”
李旻趁機說:“還請皇上給頌之指一門可靠的婚事。”
皇帝在那兒沉思了一下,內心似乎在盤算什麼。
就在李頌之絕望的等待皇上給他指婚的時候,皇帝突然話鋒一轉,稱讚說:“不過宋家既然抗倭有功,頌之娶抗倭忠良之後,勝過娶京城千金啊。”
皇帝因何態度突變?因為皇帝有自己的心思,恰好李旻和李頌之獻上了機會。
皇帝對太監餘恩說:“餘恩,你去讓錦衣衛經曆司先查一下宋青川一家,看看有冇有做了不該做的事,說了不該說的話,若真是家世清白就讓內閣他們擬旨,宋青川世襲百戶,仍回原籍任職,其父抗倭有功,既然過世了就追贈從五品武略將軍,特恩準其長女許配給錦衣衛指揮僉事李頌之為妻。
李旻和李頌之一時之間難以捉摸皇帝的心思,父子倆相互看了一眼。
不過既然皇帝親自指了婚,李頌之也就放心了,李旻此時也無話可說,天子金口玉言他也不敢反駁。
父子倆跪謝之後離開了暖閣。
餘恩問:“這宋家就是跳著腳都夠不到安昌侯家的門楣,皇上怎麼就同意了呢?”
皇帝淡淡地說:“按照宋家的身份,的確是高攀不上李家的,但最近兩年東南沿海一帶倭寇又死灰複燃,抗倭將領死傷多人,朕為激勵將士們繼續英勇抗倭,必須表個態,將抗倭有功的百戶的孫女嫁與侯門是為了激勵抗倭將領。不過朕另外還有私心,自從德保出事後,朕決定不能再放任東廠,以後多少也要扶持北鎮撫司。頌之娶了宋家姑娘免不了要被嘲笑,但是,要是哪天某位朝廷命官陷入大案,頌之他就不會受到姻親連累的,一個小小的百戶冇有多大實權,也不會捲入朝廷命官的鬥爭裡,他可以毫無顧忌的替朕辦事。”
餘恩笑著說:“陛下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