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從胡椒到蒸汽機的大唐傳奇 > 第127章 胡椒副產品的開發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從胡椒到蒸汽機的大唐傳奇 第127章 胡椒副產品的開發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長安城的暑氣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把整座城市罩得嚴嚴實實。可司農寺後院的作坊裡,卻比這暑氣更熱鬨幾分。十幾個陶甕整齊地排列著,每個甕口都蓋著厚重的麻布蓋子,邊緣用泥封得嚴嚴實實。李傑蹲在最中間的那個陶甕前,小心翼翼地掀開麻布,一股混合著辛辣與醇厚的味道瞬間彌漫開來,像一隻無形的手,勾得人鼻尖發癢。

甕裡的高粱酒正浸泡著碾碎的胡椒粒,酒液已經變成了琥珀色,在透過窗欞的陽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澤,細小的氣泡從胡椒粒間緩緩升起,在液麵炸開一圈圈漣漪。「這發酵的火候正好。」李傑滿意地點點頭,從腰間解下一個小小的銀勺,伸進甕裡舀出半勺酒。

「大人,這胡椒酒真能好喝?」老李站在旁邊,手裡拿著個粗瓷碗,碗沿還有個小豁口,他滿臉懷疑地看著那琥珀色的酒液。他打小在長安長大,喝的都是自家釀的米酒、親戚送的果酒,最多嘗過西域來的葡萄酒,從沒聽說過往酒裡加胡椒的,那辛辣勁兒怕是能把人嗆暈過去,說不定還會鬨肚子。

李傑用銀勺舀出半碗酒,遞到嘴邊,用嘴唇輕輕抿了一下,辛辣中帶著濃鬱的酒香,回味還有點淡淡的甘甜,正是他想要的味道。「不僅好喝,還能驅寒祛濕。」他把碗遞給老李,「你試試,我加了蜂蜜調和,沒那麼衝,口感順滑著呢。」

老李半信半疑地接過碗,先用鼻子聞了聞,那股胡椒的辛辣味混著酒香鑽進鼻腔,倒也不算難聞。他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小口,酒液剛碰到舌尖,一股微辣的感覺就擴散開來,順著喉嚨嚥下去,卻像有一股暖流湧遍全身,胡椒的香氣在喉嚨裡久久不散,比尋常的米酒多了幾分獨特的勁道。

「嘿,還真不錯!」老李眼睛瞬間亮了,又喝了一大口,咂咂嘴道,「這酒看著辛辣,喝起來卻挺順,冬天喝上這麼一碗,保管渾身都暖和,再也不怕凍著了!」

這已經是李傑開發的第三種胡椒副產品了。自從關中、洛陽、揚州等地的胡椒種植規模擴大,收獲的胡椒越來越多,除了那些鮮紅飽滿、顆粒均勻的一等品能賣出高價,供給酒樓和富貴人家,剩下的那些未熟透的青果、采摘時不小心碰碎的果子,還有加工後剩下的果殼,堆積在倉庫裡占了不少地方。

老李看著那些堆積如山的「廢料」,每天都唉聲歎氣,總說「好好的東西就這麼浪費了,真是可惜了」。李傑卻不這麼認為,在現代,農產品的深加工可是提高收益的關鍵環節,胡椒這東西渾身是寶,果皮、果核都有利用價值,怎能就這麼白白浪費?

他先是盯上了那些青果。青胡椒的辣味較淡,帶著點清冽的草木香,不像紅胡椒那麼濃烈,最適合用來釀酒。他讓人把青果一個個挑選出來,用清水反複衝洗乾淨,放在竹匾裡在陰涼處晾乾,不能暴曬,否則會失去那股清香味。晾乾後,再用石臼小心翼翼地碾碎,不能太碎,保留一點顆粒感最好。

接著,把蒸熟的高粱晾到溫熱,和碾碎的青胡椒按十比一的比例混合,加入特製的酒麴,攪拌均勻後裝入陶甕。陶甕得提前用沸水燙過,殺死裡麵的雜菌,這樣發酵出來的酒纔不會變味。裝甕後,在表麵撒上一層薄薄的酒麴,用麻布蓋好,再用泥把邊緣封死,放在溫度適宜的房間裡發酵二十一天。

每天,李傑都會去檢視發酵情況,用特製的長勺舀出一點嘗嘗味道,看看發酵的程度。二十一天後,再把發酵好的酒醅倒進蒸餾器裡蒸餾提純,得到的酒液清澈透明,帶著淡淡的綠色。最後,按照每壇酒加半斤蜂蜜的比例調和,裝進乾淨的陶瓶裡,密封好再存放七天,這獨特的胡椒酒纔算完成。

試釀的第一批五十壇胡椒酒剛出坊,就被西市「醉仙樓」的王掌櫃聞著味找上門來。王掌櫃在長安做了十幾年酒生意,鼻子靈得很,一進作坊就被那股獨特的香味吸引了。他嘗了一小杯,當即拍板,一口氣訂了五十壇,還說要放在酒樓最顯眼的位置,作為招牌酒推薦。

緊接著開發的是胡椒醋。用的是三等的碎果和果殼,這些在以前都是直接扔掉的東西,李傑卻覺得用來釀醋再合適不過。把碎果和果殼用清水衝洗乾淨,放在太陽下曬乾,然後用石磨磨成粉,越細越好。再把蒸熟的小米晾涼,和胡椒粉按五比一的比例混合,加入醋曲,攪拌均勻後裝入陶甕,密封發酵三個月。

發酵期間,每隔十天就要開啟甕蓋攪拌一次,讓裡麵的原料充分接觸空氣,這樣發酵出來的醋才會酸香濃鬱。三個月後開啟甕蓋,一股酸香撲鼻而來,讓人忍不住流口水。這種醋比尋常米醋多了層辛辣味,用來涼拌黃瓜、醃蘿卜、燉肉都格外提味。

李傑讓廚房的師傅用胡椒醋拌了盤黃瓜,翠綠的黃瓜條上淋上琥珀色的胡椒醋,撒上一點芝麻,酸脆中帶著微辣,清爽可口。連素來口味清淡、吃飯隻吃七分飽的賬房先生,都忍不住多吃了半碗飯,還說「這醋拌什麼都好吃,以後家裡炒菜就用它了」。

最讓李傑得意的是胡椒藥粉。他記得農科院的老教授說過,胡椒性溫熱,有溫中散寒、下氣止痛的功效,外用還能消炎殺菌。他讓人把挑選出來的優質紅胡椒放在瓦片上慢慢烘乾,不能用明火烤,否則會破壞裡麵的有效成分。烘乾後,用石臼搗成細粉,過篩後得到細膩的胡椒麵。

然後,按照胡椒粉、當歸粉、紅花粉、獨活粉四比二比二比二的比例混合均勻,裝入油紙包,每包一兩重,上麵還印著用法:「外用,取適量用黃酒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每日一換。」

太醫署的劉太醫聽說後,特意親自跑了一趟司農寺。劉太醫是長安城裡有名的外傷大夫,專治跌打損傷,他拿著胡椒藥粉回去後,找了幾個骨折的病人試用。三天後,他就派弟子匆匆趕來,說這藥粉效果出奇的好,止痛效果比以前用的藥粉好了三成,傷口癒合的速度也快了不少,當場就訂了兩百包,還說以後要長期采購。

「大人,您這腦子是怎麼長的?」老張一邊給胡椒藥粉的油紙包貼標簽,標簽上是李傑親手寫的「胡椒止痛散」五個字,一邊嘖嘖稱奇,「連碎果殼都能變成金疙瘩,這下再也不用看著那些廢料心疼了,農戶們也能多賺點錢。」

李傑正在案幾上製定《胡椒分級標準》,聞言笑了笑:「不是我腦子好使,是這胡椒本就金貴,隻是以前沒人想到這麼多用法。」他指著桌上擺放的三個樣品盤,「你看,這第一個盤子裡的是一等品,都是紅透的鮮果,顆粒飽滿,大小均勻,辣味醇厚,用來做調味料,賣給酒樓和富貴人家,能賣出高價;第二個盤子裡的是二等品,是半熟的青果或者稍微有點瑕疵的紅果,辣味較淡,適合釀酒、做醬;第三個盤子裡的是三等品,就是這些碎果和果殼,用來釀醋、做藥粉,實在不能用的就曬乾粉碎,當肥料還田,給胡椒田施肥,算是物歸原主。」

他拿起毛筆,在宣紙上工工整整地寫下分級標準:「一等品:每顆直徑不小於半寸,色澤深紅,無破損、無蟲蛀,十斤裝,每斤一貫錢;二等品:直徑三分至半寸,青紅色或有輕微破損,二十斤裝,每斤七百文;三等品:破碎顆粒及果殼,五十斤裝,每斤三百文;廢料:無法加工的碎屑,每斤五十文……」

字跡工整,條理清晰,連一向挑剔的老李都看得連連點頭:「這樣一來,收購的時候就有了準頭,農戶們也知道該怎麼挑選、怎麼分類了,省得以前那樣好的壞的混在一起,賣不上價。」

標準製定好的第二天,李傑就派了十個得力的吏員,帶著分級樣品和詳細的收購價格表,奔赴各州縣的胡椒種植區。吏員們不僅要把標準和價格表傳達給農戶,還要親自示範如何分級,確保每個農戶都能明白。

農戶們看到價格表,都樂開了花。以前隻能扔掉的碎果殼,現在也能換錢了,雖然不多,但積少成多,也是一筆收入。誰還能不仔細采摘、認真挑選?一時間,各胡椒種植區掀起了一股「分級熱」,連小孩子都學著大人的樣子,拿著小篩子挑選胡椒。

訊息傳到長安,西市的商戶們炸開了鍋。綢緞莊的張老闆托人來說,想給胡椒酒定製一批錦緞包裝,上麵繡上胡椒圖案,肯定能賣出更高的價錢;城南「回春堂」的李掌櫃提著上好的茶葉上門,求購胡椒藥粉的獨家代理權,說願意出雙倍的價錢;連波斯來的胡商阿羅憾都找到了司農寺,阿羅憾在長安做了多年生意,主要把西域的香料賣到長安,再把長安的絲綢賣到西域,他說願意把胡椒醋運回西域,保證能賣出高價,還能給司農寺帶來西域的上等玉石。

李傑卻不急著答應這些請求,他有更長遠的打算。「咱們不能隻滿足於生產,還得建自己的銷售網路。」他對老李和老張說,「在長安東西兩市各開一家『胡椒坊』,專門銷售各種胡椒製品,明碼標價,童叟無欺,讓百姓們能買到正宗的胡椒產品。再跟漕運商隊合作,把胡椒酒、胡椒醋運到洛陽、揚州、益州這些大城市,讓江南、蜀地的百姓也嘗嘗鮮。」

說乾就乾,李傑讓人在西市選了個臨街的門麵,不大,隻有兩間房,但位置極好,來往的行人很多。他讓人把門麵重新粉刷一遍,裡麵鋪上木地板,靠牆做了一排貨架,還打了個漂亮的櫃台。半個月後,西市的「胡椒坊」就熱熱鬨鬨地開張了。

開張那天,李傑特意請了舞獅隊來表演,鑼鼓喧天,吸引了不少路人。門麵雖然不大,卻收拾得乾淨整潔,貨架上擺滿了各種胡椒製品:瓶裝的胡椒酒,瓶子是邢窯產的白瓷瓶,上麵貼著紅色的標簽;陶甕裝的胡椒醋,甕口用紅布紮著,顯得很喜慶;油紙包的胡椒藥粉,整整齊齊地碼在盒子裡;還有不同等級的胡椒粒,用透明的琉璃瓶裝著,能清楚地看到裡麵的顆粒。

夥計們穿著統一的青布短打,胸前繡著個小小的「椒」字,臉上帶著熱情的笑容,耐心地給顧客介紹各種產品的用法和好處。

開張第一天就門庭若市,擠滿了前來湊熱鬨的百姓。長安城裡的百姓早就聽說了胡椒的神奇,隻是以前價格昂貴,很少有人能用得起,如今見有這麼多新奇玩意兒,價格也不算太貴,都想來嘗嘗鮮。

一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穿著洗得發白的襴衫,猶豫了半天,終於買了一瓶胡椒酒,說要回去送給年邁的父親,父親每到冬天就關節疼痛,聽說這酒能驅寒;一個農婦抱著孩子,買了兩包胡椒藥粉,說是家裡男人在田裡乾活總磕磕碰碰,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試試這藥粉能不能管用;連皇宮裡的內侍都來了,說是替淑妃娘娘買胡椒醋,娘娘喜歡吃酸的,聽說這胡椒醋醃梅子特彆好吃。

傍晚盤點時,老李拿著算盤劈裡啪啦地算著,算完後,他激動地手都抖了,把賬本遞給李傑:「大人,您看,光今天就賣了三十多貫!這還沒算那些預訂的,王掌櫃又訂了一百壇胡椒酒,說明天就派人來拉!照這勢頭,用不了一個月就能回本了!」

李傑望著窗外漸漸散去的人群,臉上露出了笑容,心裡卻在盤算著下一步。胡椒產業鏈的成功隻是一個開始,他要做的,是讓大唐的農業、手工業都跟上時代的步伐,用先進的技術和理念,讓這片土地上的百姓,都能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欲知下文如何,請先關注收藏點讚!謝謝!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