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從胡椒到蒸汽機的大唐傳奇 > 第130章 朝堂上的提案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從胡椒到蒸汽機的大唐傳奇 第130章 朝堂上的提案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太極殿的晨霧還未散儘,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和燭油味。文武百官已按品級站好,身著各色朝服,頭戴進賢冠,朝服上的盤扣和玉帶在燭火下泛著微光。李傑站在工部官員佇列的末尾,心裡有些緊張,懷裡揣著那份連夜謄抄的《農具改良疏》,麻紙的邊緣都被手指撚得發皺了。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內侍監總管高力士那標誌性的尖嗓劃破了殿內的寂靜,在空曠的大殿裡回蕩。

李傑深吸一口氣,從佇列中邁了出來,整理了一下衣襟,躬身行禮:「臣,司農寺少卿李傑,有本啟奏。」他的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到了大殿的每個角落。

李世民坐在高高的龍椅上,目光從麵前的奏摺上移開,看向階下那個年輕的官員,嘴角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李傑?你有何事上奏?」自胡椒產業在全國鋪開後,這個年輕的司農寺少卿在朝堂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連戶部那些眼高於頂的老官,提起他都得敬三分。

「臣近日巡查關中,見農戶耕作艱難,心有不忍,特呈《農具改良疏》,懇請陛下聖裁。」李傑雙手捧起奏摺,高高舉過頭頂,由旁邊的內侍接過,轉呈上去。

李世民接過奏摺,展開來看。隻見奏摺上不僅寫著工整的楷書,還畫著各種犁具的圖樣,有現在常用的直轅犁,還有一種從未見過的曲轅犁,兩種犁具的差異被標注得清清楚楚,旁邊還附著密密麻麻的資料——「直轅犁日耕三畝,需兩牛三人,每日成本五十文」「曲轅犁日耕十畝,需一牛一人,每日成本二十文」「直轅犁使用壽命約一年,曲轅犁使用壽命約三年」……

「你在奏摺中說,現行的直轅犁有三大弊端?」李世民的目光從奏摺上抬起,落在李傑身上,聲音在大殿中回蕩。

「是,陛下。」李傑朗聲道,語氣堅定,「其一,轅長過丈,轉彎時需多人抬犁,費人費力,效率低下;其二,犁壁平直,翻土淺而不均,容易導致土地板結,影響糧食產量;其三,需多牛配合才能拉動,農戶養牛成本過高,一旦遇到災年,便無力耕作,隻能讓土地荒蕪。」

他頓了頓,語氣加重了幾分,帶著痛心:「臣在關中親眼所見,有一老農,為耕家中那幾畝坡地,先後累死了兩頭牛,最終實在無力繼續,隻能棄田而去,闔家遷往他鄉。如此農具,沿用千年而不曾改良,實乃百姓之苦,國家之損啊!」

話音剛落,戶部尚書戴胄就從佇列中走了出來,這位白發蒼蒼的老臣曾任民部尚書,掌管天下戶籍錢糧,最是講究規矩和傳統,他對著李世民躬身行禮,然後轉向李傑,語氣帶著不滿:「李少卿此言差矣!」

戴胄捋了捋胸前的花白鬍須,沉聲道:「古法農具沿用千年,能流傳至今,自有其道理。若輕易改動,恐失農本,動搖國之根基。況且全國農戶數百萬,更換犁具需耗費錢糧無數,國庫如今雖有盈餘,卻也經不起這般折騰,還望李少卿三思。」

「戴尚書此言不妥。」李傑毫不退讓,直視著戴胄,「正是因為沿用千年,才更需改良!時代在變,農具也當隨之而變。臣仔細算過一筆賬:一具曲轅犁的成本雖比直轅犁高三十文,但使用壽命延長兩倍,且能節省兩牛兩人的成本。以一戶農戶耕作十畝地計算,一年便可省出三石糧食,三年便能回本,其後皆是收益。長遠來看,不僅不會耗費國庫,反而能增加稅收,充盈糧倉。」

他從袖中取出一個精心製作的木製模型,高舉過頂:「陛下,各位大人,此乃曲轅犁的模型。」模型是用上好的梨木做的,通體打磨得光滑圓潤,曲轅的弧度優美流暢,犁壁圓潤飽滿,各個部件都清晰可見,「其曲轅角度為一百三十五度,可靈活轉彎,無需抬動;犁壁弧度六十度,翻土深達五寸,且均勻細碎;且隻需一牛牽引,一人扶犁,日耕十畝不在話下。是否可行,一試便知,懇請陛下給臣一個機會,也給天下農戶一個機會。」

殿內頓時議論紛紛,文武百官交頭接耳,神色各異。吏部尚書長孫無忌捋著胡須,眼神中帶著讚許,微微點了點頭;兵部尚書侯君集則皺著眉,手指在腰間的玉佩上摩挲著,似乎在盤算著軍屯若是用上這種新犁,能節省多少人力物力;而站在太子李承乾身後的王德仁,嘴角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不屑——他纔不信這小小的犁具能有多大用處,說不定就是李傑想邀功請賞的噱頭。

李承乾向前走了一步,對著李世民躬身行禮,語氣看似公允:「父皇,兒臣以為戴尚書所言有理。農具改良非一日之功,關乎國計民生,若倉促推行,恐生民怨,反而不美。不如先在司農寺內試驗,待技術成熟、確有成效後再議推廣之事,更為穩妥。」他這話聽著是為大局著想,實則是想拖延時間,最好能讓這改良犁胎死腹中,絕不能讓李傑再立奇功。

李傑正要反駁,李世民卻抬手止住了他。帝王的目光掃過眾臣,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李承乾之言雖有道理,但李傑的提議亦值得一試。」他頓了頓,聲音沉穩有力,「民為邦本,農為民生。農業乃國之根本,若新犁真能利農,能讓百姓多打糧食,能讓天下安定,花費些錢糧又何妨?」

他看向李傑,目光中帶著信任:「李傑,朕命你在關中先行打造百具曲轅犁,分發各州縣的示範田試用。三個月後,朕要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耕地畝數、農戶反饋、糧食預估產量,一樣都不能少。若真如你所說,朕便準你在全國推廣。」

「臣遵旨!」李傑躬身領命,聲音鏗鏘有力,帶著難以掩飾的激動。他知道,這不僅是皇帝的信任,更是千萬農戶的期盼,他絕不會辜負這份信任和期盼。

退朝後,官員們陸續走出太極殿。晨光灑在李傑身上,暖洋洋的,驅散了殿內的陰冷。戴胄從旁邊走過,看了他一眼,哼了一聲:「年輕人,莫要太自負。農具改良可不是畫圖紙那麼簡單,這裡麵的門道多著呢,到時候可彆打了退堂鼓。」

李傑笑著拱手,語氣謙遜卻堅定:「戴尚書放心,臣定會拿出成效讓您看,也讓天下人看。」

看著老尚書離去的背影,他握緊了手中的木製模型。陽光透過模型的縫隙,在地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像一片微型的田野。他知道,從這一刻起,大唐的犁鏵即將翻開新的一頁,而他,將親手握住這改變的犁柄。

回到司農寺,李傑沒有片刻停歇,立刻讓人去通知改良坊的工匠們,半個時辰後在工坊召開緊急會議。他自己則走進書房,攤開從關中帶回來的三本筆記,重新梳理農戶們反映的各種問題,將這些問題與曲轅犁的設計一一對應,看看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比如,有農戶提到,在多石的土地上耕作時,犁尖很容易損壞。李傑就在筆記上標注:「犁尖需采用高錳鋼材質,增加耐磨性」。還有農戶反映,犁柄的高度不合適,個子高的人扶著費勁,個子矮的人又夠不著。他便記下:「犁柄高度需可調節,設計三個檔位,適應不同身高的農戶」。

半個時辰後,改良坊的工匠們都趕到了司農寺的議事廳。王鐵匠、劉木匠等核心工匠坐在前排,臉上還帶著勞作後的疲憊,卻都眼神專注地看著李傑。

「各位師傅,陛下已經下旨,命咱們在三個月內打造出百具曲轅犁,分發到關中各州縣的示範田試用。」李傑開門見山,語氣嚴肅,「這不僅是陛下的信任,更是關中千萬農戶的期盼,咱們必須拿出十二分的精神,確保每一具曲轅犁都質量過硬,不能出任何差錯。」

王鐵匠站起身,黝黑的臉上露出堅定的神情:「大人放心,俺們保證完成任務!這段時間,俺們把熔爐的火再燒旺些,日夜趕工,絕不讓大人失望。」

劉木匠也跟著說:「曲轅的加工俺們已經摸索出了門道,鐵力木的處理也越來越熟練,保證每一根曲轅都弧度精準,結實耐用。」

其他工匠也紛紛表態,議事廳裡的氣氛頓時變得熱烈起來。

李傑滿意地點點頭:「好,有大家這句話,我就放心了。但光有決心還不夠,咱們得把工作細化到每一天。」他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進度表,上麵詳細列出了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務:「第一天到第十天,集中采購原材料,鐵力木、高錳鋼、鐵箍等,必須嚴格按照標準挑選,不合格的一律退回。第十一天到第三十天,製作曲轅和犁架,王師傅和劉師傅各帶一隊人,分頭負責,每天至少完成五套。第三十一天到第五十天,安裝犁壁、犁尖等部件,進行組裝除錯……」

他一項項地佈置著任務,條理清晰,分工明確。工匠們都認真地聽著,不時點頭記下,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當場提出,李傑一一耐心解答。

會議結束後,工匠們立刻行動起來。王鐵匠帶著幾個徒弟直奔鐵匠鋪,檢查熔爐的狀況,準備明天一早就開始鍛造犁尖和鐵箍;劉木匠則去倉庫清點鐵力木的數量,看看是否足夠,不夠的趕緊讓人去采購。

李傑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心裡稍稍安定了一些。但他知道,這隻是開始,接下來的三個月,還有無數的困難在等著他們。

果然,沒過幾天,問題就出現了。王鐵匠派人來報,說高錳鋼的鍛造遇到了難題,按照之前的配方,鍛造出來的鋼硬度是夠了,但韌性不足,很容易斷裂,不符合犁尖的要求。

李傑立刻趕到鐵匠鋪,隻見地上堆著十幾個斷裂的犁尖,王鐵匠正蹲在地上,愁眉苦臉地看著這些廢品。「大人,您看這……」王鐵匠見到李傑,臉上露出愧疚的神情,「俺們試了好幾次,調整了火候和鍛造的力度,可還是不行。」

李傑拿起一個斷裂的犁尖,仔細觀察著斷口,又用手掂了掂重量。他想起在農科院學到的金屬材料知識,高錳鋼的韌性確實是個難題,需要加入適量的其他金屬元素來改善。「王師傅,你試著在鋼裡加入一些鉻和鎳,比例大概是……」李傑報出一個具體的比例,「再加溫鍛造的時候,注意控製溫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保持在一千兩百度左右試試。」

王鐵匠半信半疑,但還是按照李傑說的去做了。三天後,他拿著一個新鍛造出來的犁尖興衝衝地來找李傑:「大人,成了!您看,這犁尖又硬又有韌性,用錘子砸都砸不斷!」他說著,拿起錘子就往犁尖上砸,「哐當」一聲,犁尖隻是微微變形,並沒有斷裂。

李傑笑著點點頭:「太好了,王師傅,這下犁尖的問題就解決了。」

解決了犁尖的問題,劉木匠那邊又出了狀況。鐵力木雖然堅硬,但在加工成曲轅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裂紋,尤其是在彎曲度最大的地方。劉木匠嘗試了多種方法,用溫水浸泡、用火烘烤,都效果不佳,報廢了不少材料。

李傑來到木工車間,看到地上扔著幾根有裂紋的曲轅,劉木匠正拿著一根曲轅,唉聲歎氣。「劉師傅,彆著急,咱們再想想辦法。」李傑安慰道,「鐵力木雖然堅硬,但也有它的特性,咱們得順著它的性子來。」

他仔細觀察著鐵力木的紋理,又回憶起相關的木材加工知識,說道:「劉師傅,你試試在彎曲度最大的地方,先鑽幾個小孔,減輕木材的應力,然後再慢慢彎曲,看看會不會好一些。」

劉木匠按照李傑的方法試了試,果然,曲轅出現裂紋的概率大大降低了。他高興地對李傑說:「大人,您這法子真管用!這下曲轅的加工就順利多了。」

就這樣,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李傑和工匠們一起,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曲轅犁的生產進度越來越快,質量也越來越穩定。

一個月後,第一批二十具曲轅犁製作完成了。李傑讓人把這些犁運到司農寺的試驗田,邀請了幾位有經驗的老農來試用。

老農們看著這些造型奇特的曲轅犁,都露出懷疑的神情。張老漢也在其中,他走到一具曲轅犁前,用手摸了摸彎曲的犁轅,又看了看圓潤的犁壁,疑惑地問:「李大人,這犁真能像您說的那樣,一牛一人就能耕十畝地?」

李傑笑著說:「張老漢,您親自試試就知道了。」

張老漢半信半疑地套上自己家的黃牛,握住犁柄。讓他沒想到的是,這曲轅犁看著沉甸甸的,拉起來卻異常輕鬆,黃牛不用費太大的勁就能拉動。他試著在地裡耕了起來,犁尖輕鬆地入土,翻起的土塊又深又均勻,順著圓潤的犁壁滑到一邊,整齊有序。

更讓他驚喜的是,在地裡轉彎的時候,根本不用像以前那樣抬犁,輕輕一拉犁柄就能輕鬆轉過來。「好家夥!這犁真是神了!」張老漢興奮地喊道,「比俺家那舊犁強太多了,省力不說,還快得多!」

其他老農也紛紛上前試用,一個個都讚不絕口。「這犁好啊,一天耕十畝地真不是吹牛!」「有了這犁,再也不用累死牛了!」「李大人,這犁啥時候能發到俺們村裡啊?」

聽著老農們的讚歎,李傑的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這些曲轅犁,一定能給農戶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三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一百具曲轅犁如期製作完成,分發到了關中各州縣的示範田。李傑讓人收集了各示範田的耕作資料:使用曲轅犁的農戶,平均每天能耕十畝地,比使用直轅犁提高了三倍多;耕地的深度也增加了兩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牛的死亡率更是大幅下降,幾乎沒有再出現牛累死的情況。

看著這些資料,李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整理好這些資料,準備在下次朝會上向李世民彙報。他知道,這隻是農具改良的第一步,接下來,他還要繼續改進曲轅犁,讓它更加完善,然後推廣到全國,讓更多的農戶受益。

夕陽西下,李傑站在司農寺的院子裡,望著遠處的農田,心裡充滿了希望。他彷彿看到,在不久的將來,大唐的田野上,到處都能看到曲轅犁在忙碌的身影,農戶們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而這,就是他農具改良的初心,是他穿越到這個時代,想要實現的夢想。

欲知下文如何,請先關注收藏點讚!謝謝!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