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狼煙北平開始 第21章 種養加閉環與全渠道突圍
2009
年春分的開原,黑土地剛解凍,泛著濕潤的油光。周明遠站在新落成的雜糧種植基地裡,手裡攥著把剛抽芽的穀子種
——
這是他聯合遼寧省農科院培育的
“遼穀
18
號”,顆粒飽滿還抗倒伏,專門用來做
“開原家廚”
的雜糧飯預製包。基地裡的田埂上插著彩色標牌,紅牌標
“有機種植區”,藍牌標
“訂單收購區”,遠處的灌溉管道像銀色的綢帶,繞著成片的農田鋪開。
“跟
200
戶農戶簽了訂單,統一供種、統一施肥,收的時候按高於市場價
15%
算。”
小雲踩著田埂走過來,手裡的平板顯示著農戶資訊,“張大爺家種了
5
畝穀子,說今年能多賺兩萬塊,比種玉米劃算多了。”
她指尖劃過
“區塊鏈溯源”
的圖示,“每袋穀子都能查到哪塊地種的、誰種的,比單純的‘有機認證’更讓消費者放心
——
這是咱們比老鄉雞上遊更紮深的地方,他們側重養殖,咱們把雜糧、蔬菜的源頭全攥住了。”
薇薇蹲在田邊,手裡捏著片穀子葉,突然眼睛一亮:“這穀子的麩皮彆浪費,能做成膳食纖維粉,加到早餐的豆漿裡,主打‘健康粗糧’概念;穀殼還能粉碎了做飼料,正好給咱們的笨雞養殖場用。”
這話讓周明遠猛地拍腿:“對!搞迴圈經濟!把種植的邊角料變養殖的飼料,養殖的雞糞再當種植的肥料,這樣上下遊就閉環了!”
“叮
——
隨機簽到觸發!地點:開原雜糧種植基地。獎勵:《農業迴圈經濟運營指南》,解鎖‘種養加一體化’技能!”
兩個月後的笨雞養殖場裡,上千隻蘆花雞在林間刨食,樹下的雞糞堆成小丘,正等著運去種植基地當肥料。馬大帥戴著草帽,手裡舉著飼料桶吆喝:“這些雞按‘210
天散養’標準來,比速成雞香多了,做小雞燉蘑菇預製包正好!”
他掀開旁邊的冷藏箱,裡麵的雞肉塊已經切好,裹著透明的保鮮膜:“中央廚房剛派人來收了
500
斤,今晚就能做成預製包,明天沈陽的門店就能賣。”
中央廚房的升級比預想中更快。新添的自動化生產線分了三條:一條做快餐用的預製菜基底,比如燉好的豬肉塊、焯好的酸菜;一條做家庭裝產品,比如兩三人份的東北亂燉、雜糧飯;還有一條專門做
b
端代工,給本地的連鎖酒店、企業團餐供貨。車間裡的電子屏實時顯示著產能:“今日產出預製菜
12
噸,代工訂單完成率
98%”。範德彪穿著白大褂,在生產線旁檢查包裝:“剛接了個大單子,給沈陽的‘東北風’連鎖酒店供酸菜白肉預製包,每月要
8
噸,比開兩家門店還賺錢!”
下遊渠道的拓展更見章法。社羣便民櫃新增了
“預訂自提”
功能,居民前一天在小程式下單,第二天就能到櫃裡取新鮮的預製菜
——
有個上班族媽媽說,再也不用下班慌慌張張去菜市場,訂份亂燉預製包,回家加熱就能給孩子做飯。線上渠道也炸開了花,薇薇在抖音開了
“開原家廚實驗室”
賬號,直播教大家用預製菜做創意菜:“把酸菜白肉包的肉切碎,和雜糧飯拌在一起,就是‘酸菜肉沫飯’,簡單又好吃!”
開播一個月,線上訂單翻了三倍,連南方的消費者都來買凍梨冰粉,說
“嘗個東北味”。
縣城市場的突破是個意外。鐵嶺昌圖縣的加盟商老王,原本是開小飯館的,看到
“開原家廚”
的加盟政策
——
中央廚房直供食材、免三年加盟費、提供管理手冊,當即決定轉型。他的門店開在縣城的中學旁,主打
“學生餐
家庭餐”,早上賣豆腐腦油餅,中午賣豬肉燉粉條套餐,晚上賣家庭裝預製菜,第一個月流水就破了
15
萬。範德彪去考察時,老王拉著他的手說:“之前開飯館天天愁采購,現在食材直接送上門,省了一半心,賺的還比以前多!”
深秋的供應鏈排程中心裡,周明遠盯著大螢幕上的物流資訊:紅色的圓點是種植基地,藍色的是養殖場,黃色的是中央廚房,綠色的是門店和便民櫃,無數條細線把它們連在一起,像一張覆蓋東北的網。束從軒再次來考察時,指著螢幕感歎:“你們這纔是真?產業鏈深化!從地裡的穀子到消費者手裡的飯,每一步都自己把控,成本比我們低,還能帶動這麼多老鄉就業
——
這模式能往全國複製。”
當晚的慶功宴設在中央廚房的食堂,桌上的菜全是產業鏈自己產的:雜糧飯、小雞燉蘑菇、酸菜白肉,連喝的豆漿都加了穀子麩皮做的膳食纖維粉。小雲翻著最新的財報:“今年營收比去年翻了兩倍,其中家庭裝和
b
端代工占了
40%,不再隻靠快餐門店賺錢。”
薇薇則掏出新研發的
“東北年貨禮盒”,裡麵有笨雞臘肉、雜糧禮包、凍梨乾:“準備下個月上線,主打‘家鄉味年貨’,線上線下一起賣。”
周明遠舉起酒杯,看著滿桌的人
——
馬大帥黝黑的臉上帶著笑,範德彪的領帶終於係正了,小雲和薇薇的眼裡閃著光。窗外的月光灑在中央廚房的屋頂上,遠處的種植基地和養殖場靜悄悄的,像在積蓄力量。他突然明白,產業鏈的深化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擴張,而是把每一個環節都變成
“共贏點”:讓農戶多賺錢,讓消費者吃放心飯,讓團隊有奔頭,讓家鄉的土地長出更多希望。
雪落的時候,種植基地的穀子已經收完,新種的冬小麥剛冒出綠芽。周明遠踩著雪去張大爺家,老人正坐在炕頭編筐,旁邊堆著剛賣穀子賺的現金。“明遠啊,明年俺還種穀子,再把鄰居也拉來跟你乾!”
張大爺的聲音洪亮,炕桌上的茶杯冒著熱氣。周明遠看著窗外的雪,心裡清楚:這條從田頭到餐桌的路,他會一直走下去,因為這不僅是生意,更是帶著一群人過日子的責任
——
就像這迴圈的產業鏈,生生不息,溫暖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