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太子! 第15章:太子名義的分量
-
宋濂致仕,一來確實是年齡大了,二來其實也是朱元璋的授意。
李善長都告老還鄉了,宋濂作為文臣之首,還在朝堂上是想乾嘛呢。
宋濂是個聰明人,自然也就順意致仕。
老朱多疑,有司馬懿前車之鑒,對於致仕官員也不放鬆警惕,規定官員致仕後不得乾預地方政務。
且對於重臣,更多加監控。
宋濂之所以請求每年返回京師,其實就是向老朱傳達,臣雖在鄉,仍在陛下掌控中,無任何其他小心思。
每年數月的往返奔波,亦是宋濂不得以而為之。
當然,從另外的方麵來看,宋濂每年來一趟京師數月,也能維持自身名聲跟關係,其他官員也不會小瞧了宋濂的影響力。
隻是他已致仕,今日太子卻把吏部的升遷文書拿來。
宋濂拿著文書,卻未展開,略微沉吟後欠身離座,雙手攏在袖中行了半禮,語氣平緩道:“殿下,老臣已經致仕半載,按大明律,致仕官員不得乾預朝政,私議官員遷黜,這份文書老臣不便細覽。”
宋濂是個謹慎的人,否則也不會自請每年返京了。
太子拿個文書來你就看,對吏部遷官置喙,這事要是傳到陛下那邊,會如何作想。
是你宋濂還有心退而不休?亦或是想利用自己曾經太子少傅的身份,影響朝堂決策?
朱標看著宋濂嚴肅的神情,微笑道:“先生不必多次顧慮大明律,孤今日召先生前來,非以朝臣問政,是以弟子身份求師。”
“今日之問,先生儘可直言,隻算探討。”
聽到太子這麼說,宋濂這才放下心來。
若是其他朝代,宋濂自是不敢,但朱標儲皇則不同,自古以來,王朝皇帝太子猜忌,從未有今日大明陛下於太子之看重。
對於這一點宋濂還是有很深刻的認知,
“既是如此,那老臣就鬥膽一閱。”
宋濂冇有過多推辭,太子開了口,哪怕傳出去陛下也不會因此而怪罪他,隨後翻看其文書官員名錄。
先是粗略的翻看一遍,而後先是點出兵部主事吳琳。
“此人老臣有印象,前年北平大雪,軍糧滯在居庸關,是他身先士卒,踏雪開路,這才運糧至於開平衛,賬目也記得清楚,後來戶部考攻,評的是勤敏乾練,升為兵部員外郎,倒也合乎規矩。”
再點揚州通判周冀,眉頭微皺:“此人去年在蘇州督糧,強征三戶民田抵稅,百姓上告應天府,卻被中書省壓下,年初老臣離京前,蘇州府呈文隻寫了查無實據,這人若升為知府,地方怕是不寧。”
宋濂一個個說著,朱標安靜的聽著。
在這方麵,宋濂冇有提淮西,也冇有說浙東,隻說實績,不偏不倚,隻論是非。
後麵幾個人名,讓宋濂語氣多了鄭重。
江西佈政使司經曆李嵩,對於他宋濂自是多有瞭解,江西佈政使司可謂是胡惟庸的大本營,江西佈政使李仁就是胡惟庸的心腹之一。
“李嵩是左丞相同鄉,這點老臣知曉,但評他不能看籍貫。”
“此人督運南糧三年,有兩次延誤,一次是因水患天災情有可原,然另一次是他自己算錯了船期,延誤時日,不如實報,卻讓屬下修改文書。”
“雖未貪墨,卻有欺瞞之嫌,升按察司僉事掌刑獄,怕是難當此任,刑獄之事,最忌不實。”
看到最後一人名,宋濂的語氣變得平淡許多,隱約帶著幾分不屑。
“浙江按察僉事趙行,任上斷過幾樁案子,卻偏向地方鄉紳,先前有佃戶告鄉紳強占良田,他直接判定佃戶誣告之罪,使人家破人亡。”
“若由他升為按察副使,怕是壓不住地方百姓怨氣。”
這番話不可謂不重,甚至脫離了先前宋濂客觀的說法,帶上了幾分主觀的不屑。
主要是這趙行太過荒唐,仗著淮西勳貴的身份貪贓枉法,魚肉鄉裡。
說完後,宋濂才發現自己方纔的話有些不對,畢竟這是太子詢問,便抬頭看向朱標解釋道:“殿下,老臣說這些,不是看誰哪一派,隻看能否做事,能否乾事。”
“譬如吳琳,哪怕他跟左丞相有舊,實績擺在那裡,自當值得用。”
“周冀,趙行之流,不管由誰舉薦,劣跡在身,當不得升。”
朱標點頭認可,宋濂的評價很中肯,哪怕後麵帶了些主觀情緒,那也是趙行這人做事太過肆無忌憚。
對於趙行此人,朱標就多加上心了。
而這麼細緻的點評,也隻有宋濂這樣的老臣,才知曉其中一些經曆。
國琦三人去查,哪裡可能查得這般詳細。
略微沉吟後,朱標說道:“先生既知這些人不堪重用,想必也清楚朝中哪些能臣可補其中空缺。”
“孤請先生推薦幾位賢臣,也好讓孤明日於朝會之上有個章程。”
宋濂聞言,當即再次欠身離座,躬身作揖:“致仕之臣評現任之官已是僭越,老臣現已致仕,按律不得舉薦官員。”
“吏部自有考功冊,殿下可讓六部覈查推薦,老臣不便多言。”
宋濂能在朝堂多年,政治智慧不低,他其實知道太子這麼問,後麵肯定會要他推薦,所以隻說律法,不說自己冇人可薦。
朱標擺手示意免禮,而後道:“先生不必多次顧慮,孤知曉先生是怕違反律法,然如今朝堂多故,左丞相舉薦之人多有不堪,這些孤是知道的,隻是不甚瞭解,這才召先生解惑。”
“若隻靠六部覈查舉薦,怕是難尋真正的賢才,先生識人廣,久經朝事,今日舉薦非是乾預朝政,是幫孤明辨賢愚,為大明社稷穩固,為地方百姓安危。”
“孤以太子名義擔保,今日舉薦之事,必不會讓先生遭受非議。”
宋濂趕忙起身:“老臣擔不得太子殿下如此。”
太子名義的分量太重了。
太子朱標,那是敢跟老朱麵對麵硬剛,指著鼻子罵昏君的。
最為主要的是,朱標的太子名義,老朱也是極其看重。
宋濂略微思索後,便緩緩開口:“老臣鬥膽提兩人,隻算舊聞,不算舉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