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太子! 第16章:左相
-
“老臣離京前,有幸看過吏部考功司的地方賢才冊,其中印象較為深刻者,是濟寧知州鄭辰,在任三年,修了兩條水渠,千畝旱田變水田,稅糧增收三成有餘。”
“聽說百姓還給立了鄭公碑,水渠命為鄭公渠。”
“還有廣東監察禦史周新,不畏強權,敢查敢言,去年彈劾兩個貪腐枉法的知縣,證據確鑿,即便是有人求情,也堅持斷案。”
“此二人,鄭辰懂治民,周新懂執紀,若能補上揚州知府,浙江按察副使的空缺,或許能讓地方安穩不少。”
說完後,又補充道:“當然,這些情況,是在臣離京前,如今已過半載,今日如何,臣不得知,還請殿下再讓吏部覈查一番。”
在說話辦事這塊,宋濂是滴水不露,說是舊聞,卻連鄭辰任期幾年,民聲如何都記得分明。
給自己也留足了餘地,特意補充不知今時情況,再讓吏部考覈,穩妥周全,始終把最終決定權交給太子,不越俎代庖,更不替吏部包攬覈查之責。
二十個官員升遷名額,太子要他薦舉,卻隻提兩人,這就是分寸。
其實也是宋濂無奈,浙東集團裡的文臣,可以拿得出手的,有實實在在政績的並不算多。
最為主要的是宋濂本身要知其本性,若是後麵出了事,壞的是他在太子心中的分量。
朱標微微點頭,冇有繼續逼迫宋濂。
他也知道,在這一塊,宋濂是有私心的。
尤其是在官職上,如浙江按察副使,宋濂籍貫便是在浙江浦江。
對於告老還鄉的宋濂來說,離開朝堂後,他的家族安全,鄉鄰關係,身後名譽,依賴於浙江地區的吏治清明跟地方穩定。
浙江按察副使這個職位,可以更好的使其受到保護,且能穩住浙東集團的根基。
揚州更不用說了,雖不屬浙東,卻是大明東南經濟樞紐,漕運連接揚州與浙江,鹽運則惠及浙東。
也就是說,宋濂薦舉的這兩個官職,可以從治安上,經濟上,維護浙東集團的根本利益。
朱標擺擺手,心中帶著幾分唏噓,讓蘇文給宋濂添茶。
若非有著後世見多識廣的記憶,他還真看不透宋濂的精明智慧。
一番話下來,避薦人失當之禍,乾預人事之嫌,以實立足,恪守臣下本分的禮儀,還維持了自身的客觀形象。
尤其是在精準匹配這快,恐怕在拿到官員升遷名錄的時候,就已經盯上了這兩個職位,且在腦海中搜尋浙東文臣中,能夠勝任並且有實績的官員。
看似隨口提的兩個人,實際上在心中已經不知篩選了多少人名。
再上一層,甚至於宋濂都推測出,當他說出這兩人,太子會察覺到他的私心。
但他更能明白太子的需求,是要打壓胡惟庸,補上空缺,安穩地方。
隻要人能用,地方能穩,即便有所私心,太子也能接受。
且自始至終,宋濂說話的點,都不在於私心這方麵,而在於誰能辦事,辦好事。
人非聖賢,皆有私心,但有私心不越界,比之野心勃勃的胡惟庸,誰能讓太子更為放心?
宋濂規避了自身所有風險,也精準迴應了太子需求,這就是作為老臣的周全智慧。
餘下朱標也冇有直接說確定此二人,宋濂也再不談及此事。
盞茶後,宋濂行辭行之禮,即兩次拱手躬身,無需叩首。
朱標則起身送至廳堂階下。
-----
中書省衙署後堂。
三名國子監學子,以太子名義覈查吏治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胡惟庸的耳朵裡。
六部上下,儘皆有胡惟庸耳目,國琦三人才進官署大院,就有人來給胡惟庸報信了。
“看來太子是對著官員升遷名錄來的呀。”
心思微轉,胡惟庸很快就看透了太子目的。
右禦史大夫陳寧有些擔憂道:“太子方纔病癒,今日都未上朝,朝會上諸多事宜,為何就盯上了這升遷名錄,莫非這其中有陛下暗中授意?”
陳寧冇有懷疑左丞相的判斷,且對於他們來說,其他的事情不重要,這官員名單纔是重中之重,為了能夠更好的安排自己人上位。
為此把準備了很多事情上奏,就是想要分散陛下注意,暗度陳倉。
可惜現在直接被打到了七寸上。
“左相,此三人初生牛犢,又拿著太子名義,恐不知分寸輕重,在這六部裡查來查去,真要翻出一些事情來,隻怕是生起波瀾,下官可否讓人去攔一攔?”
對於自家有什麼貓膩,陳寧哪裡還不清楚,升遷名錄是一方麵,要是查出其他方麵的事情,甚至於會牽連上自己。
“攔?怎麼攔?”
胡惟庸冷笑道:“太子給的名頭,是覈查典籍,佐證吏治,還讓三人以東宮名義行事,你明著去攔,豈非是掩耳盜鈴。”
“壞了太子的麵子,若是叫上位知曉了,哪怕是什麼事都冇查出來,那還不能治你的罪了?”
陳寧一時語塞,問道:“可是左相咱們就這麼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去查?”
胡惟庸端起茶杯,淺飲一口,眼中閃過幾分算計,道:“攔自是不能攔,但可以拖。”
“看這情形,如此急切,想來太子明日便要上朝,你去給吏部文選司張郎中傳個話,就說各司典籍關乎官員考績,需按規製覈驗身份,登記在冊,每調一卷,都要覈對署名,不可錯漏。”
“且傳告各司,無論三人想要查什麼,看什麼,都可以,按切記要按章程辦事。”
“這般多典籍經曆,翻查,尋找,檢閱,覈查,哪個不需要功夫,本相倒要看看此三小兒,能查出個什麼子醜寅卯來。”
能替代李善長成為大明左相,得到朱元璋認可,力壓架空右相汪廣洋,胡惟庸本身的能力無須質疑。
否則也擔不起淮西勳貴集團的領袖。
陳寧聞言,當即拱手作揖:“左相英明,屬下這就去辦。”
胡惟庸卻歎了口氣,道:“太子插手,自要給足顏麵,名錄是不全了,然這揚州知府之職,卻是要想辦法爭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