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大唐胡女浮沉錄 > 第37章 (37)先祝聖人壽萬年 複禱宜家承百祿 (三) (情節重寫,內容與章節評論有出入)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唐胡女浮沉錄 第37章 (37)先祝聖人壽萬年 複禱宜家承百祿 (三) (情節重寫,內容與章節評論有出入)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37)先祝聖人壽萬年

複禱宜家承百祿

(三)

(情節重寫,內容與章節評論有出入)

咄陸懂得主人的心意,不待貍奴催動,便小跑起來,漸次將路邊的草樹和農田拋在身後。天穹之上白雲流動,清風拂過臉龐,洗去夏日陽光的熱意。長安城中似乎時時瀰漫著某種焦灼的氣味,能夠從那種氣味中脫身——哪怕隻是一日半日——亦足以使人暢懷。

楊炎見她快活得如同離籠的鳥,又是好笑,又是憐惜,默默跟在旁邊。過了半晌,貍奴終於想起旁邊還有一騎,頑心忽起,咧嘴笑道:“我走啦!”拍馬向前疾奔,要將他甩在後麵。

耳邊風聲呼呼作響,這是她自小常聽的聲音。她在馬上張開手,迎接流入懷中的清風,擁抱撲麵而來的青山和田野。離長安越遠,她就越輕鬆,離原野越近,她就越歡悅。直跑了快兩刻鐘,她才勒住馬:“噯呀,我自顧跑,可不知將他甩了多遠。”

“何六你怎地不走了”左後方有人笑道。貍奴一愕,轉過臉,揉了揉眼睛:“你……”

楊炎端坐在紫騮馬上,意態和雅,鬢髮不亂,衣襟平整,並無縱馬狂奔後的狼狽,宛如坐在花樹下,正在談玄論道、弈棋賞畫的烏衣子弟。

其實貍奴也不清楚什麼是烏衣子弟。她隻覺得,鞍馬嫻熟的幽州兒郎有很多很多,但那些人裡,冇有哪一個生得這麼好看,笑得這麼溫柔,姿態這麼清雅。

楊炎見她揉眼睛,便催馬走了兩步,到她近前:“塵土迷了眼麼”

“不是塵土迷了我的眼,是你。”她未及思索,張口說道。

“你……”楊炎愣住了,臉上閃過一抹紅色。

他少年登,可見孟浩然未必高興。”(1)

“黃鶴樓是什麼所在好看嗎”

“我也不曾去過,但想來……黃鶴樓俯瞰大江,應當雄壯非常。”

“倘若有一日,我能和你一同去黃鶴樓,就可以聽你講黃鶴樓的故事了。”貍奴舉目南眺,眼中唯見周原如黛,秦嶺似雲。楊炎摸了兩下她的頭髮,歎道:“總有那一日。”

二人靜了片刻。楊炎續道:“你聽伶人唱了好多回,想必明白,這首絕句寫得極好。但李翰林還有一首詩,寫道:‘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這……好像……”貍奴扳著手指細數,“有七八分相似無非……法,聖人也覺得棘手,難以麵對安將軍和朝中眾臣。他隻好痛罵楊國忠一回,再……”張忠誌一瞟安慶宗,無奈地說下去,“補償安大郎。”

安慶宗聽到“補償”二字,冷然笑了,蒼白的臉頰被日光染上一層血色:“為輔你不必說得那樣謹慎。難道不是補償麼我一個胡人能娶宗室女,是多麼大的榮光”

他仍舊站在那裡,望著太陽,臉上笑意甚是刺目。貍奴口中苦澀,想問榮義郡主是誰的女兒,性情如何,到底也冇問出口——是誰的女兒或女侄,於安大郎而言,又有何異他不願娶婦,不願在長安娶婦,他們都曉得。

張忠誌走到安慶宗身邊,與他一同仰望紅日:“聖人既賜了婚,恐怕會叫安將軍來京城觀禮。”

“為輔當真機智,我竟忘了。”安慶宗擡手撫平眉心,“命阿耶來觀禮,可表安撫,可作試探,聖人豈有不這樣做的道理我這就傳信告訴阿耶。還有這回的事……阿耶應當會叫嚴莊為他寫奏表,向聖人申訴。”

“我猜,以眼下的情勢,安將軍不來觀禮,更為穩妥。但……”張忠誌斟酌著,冇有說完。貍奴心緒越發沉鬱,續上他的話:“但安將軍不來的話,安大郎在這裡就更加艱難了。”

“你們不要說這些話。”安慶宗收了初時的哂笑之色,“還能比戍守榆關艱難麼在饒樂水邊和奚人契丹人作戰,在陰山腳下乩敵,在隴右攻打石堡城……大雨濕了弓弩,弓弦儘弛,敵軍卻已到了麵前……哪一樁不比住在長安艱難我在長安娶一位郡主,有什麼可憐的”

貍奴怔怔的,彷彿初次發覺,安慶宗的那雙眼眸,原來是和他父親一樣的褐色。安祿山掌兵垂二十載,被朝廷製書褒讚“河嶽誕寶、萬裡長城”,又有旁人絕難企及的心機和城府,其昂首燕南、平眸薊北的氣度,固非他尚不足三十歲的長子可比。但在這個瞬間,她竟冇來由地感到,安大郎確然有一雙得自他父親的眼睛。

張忠誌則抿緊了嘴唇。安慶宗話音落處,他腦中閃過那一夜安慶宗隨著他的奚琴聲,高歌“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的情景。

過了近半刻鐘,貍奴才強笑著問道:“婚期定了麼”

“定了。就在六月。”安慶宗道。貍奴和張忠誌彼此一顧,都說道:“倘或有什麼要我們做的,你隻管吩咐。”

安慶宗應了:“郡主是宗室女,太常寺、宗正寺都要派人來幫忙。有一些要緊的高官貴人,須得我自己去送喜帖,以儘禮數,此外大約就冇有大事了……但娶婦麼,禮儀多得很。我多半得請你們來幫我。”

“好。”二人同聲道。貍奴懸心半日,唯恐安慶宗問她那天晚上是如何逃脫的,不想他全冇問起,最後隻提了一件事:“何六娘多來陪一陪我阿孃,好麼多謝你了。她那日受了些驚嚇。”

安祿山雖受楊國忠逼迫,畢竟是三鎮節帥。他的長子在京中成婚,娶的還是郡主,儀禮勢必盛大,賓客勢必眾多。待送的喜帖,待安慶宗親往呈送的喜帖,都遠遠多於他的預料。簾卷幕褰之間數日光陰流去,夏風愈熱,堂前一叢開得美豔無儔的芍藥已漸露衰勢,他的喜帖猶未送完。這一日安慶宗坐在園中的樹下,與幾名心腹共同檢點剩餘的帖子,翻到其中一封時,忽然道:“這一家的帖子,我自去送。”

(1)曾智安《李白贈孟浩然詩發微》,《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第108-115頁。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