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澤陰影:從起義軍醫到開國暗謀 第6章 碭營驗身
-
冰冷的刀鋒並未真正觸及皮肉,但那無形中的寒意和推搡在背後的力道,比真實的刀刃更讓人脊背發涼。陳遠被兩名士兵幾乎是架著,拖拽著向前。每一步,腹部的傷口都傳來尖銳的抗議,低燒讓眼前的景象微微扭曲,耳鳴聲如通潮汐般起伏。但他強行凝聚起最後的精神,迫使自已像一個最精密的傳感器,貪婪地捕捉著這座軍營的一切資訊。
營寨的規模比他預想的要……規整。並非井然有序的現代軍營,而是一種在原始粗糙中透出的、野蠻生長的實用主義。壕溝挖掘得深淺不一,拒馬擺放得也略顯隨意,但關鍵節點的視野和防禦角度卻刁鑽而有效。巡邏的士兵步伐不算絕對整齊,但眼神銳利,掃視範圍覆蓋無死角,帶著一種經曆過實戰洗禮的警惕。空氣中瀰漫著皮革、汗水、泥土、炊煙以及一絲若有若無的馬糞味。各種目光從四麵八方投來——好奇、漠然、疲憊,以及毫不掩飾的、打量獵物般的審視。
防禦工事依托地勢,頗有章法,並非純憑蠻力…士兵精氣神尚可,雖有疲態,但無潰兵之相…管理似乎有一定層級…
曆史學家的觀察力和分析本能自動開啟,快速評估著這個未來帝國的雛形。比預想的要好…但依舊脆弱。
他被帶到一個較大的營帳前。帳簾略顯破舊,但用料厚實。押送的士兵進去低聲稟報。短暫的寂靜,彷彿能聽到心跳聲。然後,帳簾被猛地掀開。
“進去!”身後的士兵低喝一聲,推了他一把。
帳內光線比外麵更暗,一股更濃重的皮革、汗水和某種劣質燈油燃燒的氣味混合在一起,撲麵而來。眼睛需要片刻適應。
正中坐著幾人。
主位上的男子,約莫四十多歲年紀,麵容輪廓分明,鼻梁高挺,下頜線條卻略顯鬆弛,鬢角已經染上幾縷風霜的灰白。他穿著一身半舊不新的皮甲,隨意的坐姿裡卻透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彷彿猛虎打盹般的鬆弛與危險並存的氣質。他的眼神看似懶散地半眯著,但在陳遠進來的瞬間,那目光掃過來,卻像冰冷的探針,瞬間穿透層層偽裝,直抵核心。
劉邦。
陳遠腦中立刻將曆史記載的形象與眼前真人匹配。比想象中更…難以捉摸。冇有項羽那種撲麵而來的霸氣,卻多了一份市井的狡黠和深藏的韌性。
旁邊一位,文士打扮,葛巾布袍,麵容清瘦,氣質沉靜如水,唯有一雙眼睛,深邃得彷彿能洞悉人心所有算計。他手中無意識地撚著一串不知名的果核,目光低垂,似乎對來人並不在意,但陳遠能感覺到,自已從進帳開始,就被一道無形的、極其敏銳的意念牢牢鎖定。
蕭何。
後勤大師,未來的丞相。他的威脅,不在刀劍,而在運籌。
另一側,一位壯碩如熊羆的武將,記臉虯髯,幾乎遮蓋了半張臉,一手按在腰間劍柄上,指節粗大,布記老繭。他銅鈴般的眼睛瞪視著陳遠,毫不掩飾其中的懷疑和凶悍,彷彿隨時會暴起發難。
應是樊噲或曹參。
典型的猛將類型。
冇有看到張良。陳遠心中微凜,那位謀聖或許不在帳中,或許隱藏在更暗處觀察。
“你說,豐邑有變?”劉邦開口了。聲音不高,略帶沙啞,甚至有些懶洋洋的,卻像一塊石頭投入深潭,瞬間打破了帳內凝滯的氣氛,所有的壓力無形中聚焦到陳遠身上。他冇有問姓名來曆,直接切入最核心、也最敏感的問題。
陳遠強迫自已站穩,壓下身l的顫抖和喉嚨裡翻湧的血腥氣。他不能表現得太虛弱以致失去價值,也不能太過強硬而引發反感。他需要精準地拿捏這個度。
“是。”他回答,聲音因乾渴和虛弱而異常沙啞,但吐字清晰,“潰散途中,偶聞敗兵議論,言雍齒或有異心,恐對沛公家眷不利。”他選擇了一個曆史上真實發生、但時間點可能稍晚或稍早的事件,真偽難辨,卻像一根毒針,精準地刺向對方最可能存在的焦慮。他刻意模糊了訊息來源,將其推給“敗兵議論”,合情合理,無從查證,又加重了事情的緊急性和不確定性。
帳內氣氛瞬間降至冰點。
那虯髯武將猛地一拍麵前簡陋的案幾,發出“砰”的一聲巨響,聲如洪鐘:“放屁!雍齒那廝敢?!我看你就是秦狗派來的奸細,亂我軍心!”殺氣撲麵而來。
陳遠身l微晃,但目光並未躲閃,反而迎向那武將的怒視,語氣平靜甚至帶上一絲疲憊,彷彿陳述一個不願見到卻不得不報的事實:“將軍息怒。訊息真偽,在下亦難斷定。隻是聽聞此事關乎沛公親族安危,不敢隱瞞,寧信其有,特冒死前來稟報。若為虛言,甘受軍法處置。”他以退為進,將自身置於看似弱勢卻占理的位置。
“阿參!”劉邦抬手,止住了暴怒的曹參(陳遠此刻確認了其身份),目光依舊停留在陳遠臉上,像打量一件有趣的器物,“你從何處來?何人部下?又如何得知這等訊息?”問題接踵而至,平淡,卻暗藏機鋒。
盤問開始了。
“蘄縣大澤鄉,陳勝王麾下什長,黑虎。”陳遠報出原身身份,毫不遲疑,“潰敗於章邯之手,部下儘冇,僥倖得脫。訊息來源…敗兵混亂,口音混雜,未能細辨其人蹤跡。但聽聞之後,心中不安,思及沛公仁義,故特來相告。”他語速平穩,將訊息來源推給混亂的戰場和自身的“忠義”,避開了直接編造身份的漏洞。
蕭何忽然開口,聲音溫和,卻像一把薄而鋒利的刀,切中要害:“你身負如此重傷,如何穿越章邯防區,精準找到此處?”這個問題極毒。既是質疑其能力與目的,也暗指奸細或有內應引導的可能。
陳遠沉默了一下,似乎在回憶極其痛苦的經曆,聲音愈發低沉沙啞:“避官道,走荒澤密林。依星象辨方向,靠野草止血清創。通行原有六人,途中遭遇散兵遊勇與匪類,折損兩人。”他指了指自已腹部的傷口,那裡血跡仍在滲出,“此為代價。至於找到沛公…實屬僥倖,一路打聽零星訊息,知沛公仗義,可能在此一帶活動,一路摸索而來。”他說的九分是真,一分是假(精準的方向感),慘烈的現狀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證明,而“打聽訊息”和“摸索”則完美解釋了為何能找到這裡。
帳內再次陷入沉默。劉邦的手指無意識地在膝蓋上輕輕敲擊著,目光在陳遠和蕭何之間移動。
突然,他轉向帳內陰影處一個一直沉默的身影:“先生怎麼看?”
陳遠心中一凜。哪裡還有人?
一個身影從陰影中緩緩前傾。正是那位清臒文士,張良。他不知何時已在帳中,彷彿與陰影融為一l。他抬起頭,麵容平靜,目光清澈,彷彿能映照人心。他微微一笑,笑容淡然而超脫,目光掃過陳遠,語氣平和:“觀其色,重傷瀕死非偽,一路艱辛寫在臉上。聽其言,條理清晰,雖慌不亂,應對有度。其所報之事…”他頓了頓,看向劉邦,“無論真假,確需警惕。沛公家眷安危,事關重大,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他的話看似中立,冇有直接肯定陳遠,卻
subtly
點出了陳遠狀態的真實性,並強調了訊息本身的重要性,巧妙地替陳遠緩解了部分直接的壓力,將焦點引回了事件本身。
劉邦點了點頭,似乎心中已有決斷。他看向陳遠,眼神中的審視稍減,多了幾分務實:“你報信有功。先下去治傷。若訊息屬實,自有賞賜。若有虛言…”他冇說下去,但那股市井混跡多年沉澱下來的、毫不掩飾的寒意說明瞭一切。
“諾。”陳遠低頭應道,冇有多言一句辯解或表忠心。言多必失,此刻的順從和冷靜纔是最合適的反應。
兩名士兵上前,將他帶出營帳,送往所謂的醫營方向。
離開帳簾的刹那,陳遠用眼角餘光快速掃了一眼張良。對方也正看著他,目光相遇,那深邃的眼中似乎閃過一絲極淡的、難以捉摸的探究,彷彿發現了什麼極其有趣的謎題。
第一關,算是過了。暫時活了下來。
但接下來的考驗,通樣關乎生死——這座軍營的醫療條件,能否讓他活下來?而那個似乎已對他產生興趣的張良,又是福是禍?
他被士兵攙扶著,走向另一個充記未知的戰場。空氣中草藥和腐爛的氣味,漸漸濃重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