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派好感係統:從祁同偉開始改變 第112章 即將到來的決戰
隨著季鴻遠的命令下達,下屬立刻開始部署。半個月後,係列文章和專題報道密集上線。
《環球時報》上的《寬容是文明的底色——中日合作的新契機》一文,詳細描繪了所謂「日本老兵山崎健一」的「懺悔經曆」:
「山崎健一曾參與當年的戰爭,晚年成立『中日和解基金會』,募集資金援助中國貧困地區教育,他多次在公開場合下跪道歉,聲稱『要用餘生彌補戰爭罪孽』。」
文章結尾寫道:「銘記曆史是為了不讓悲劇重演,而非延續仇恨。在中日貿易額持續增長的今天,我們更應拿出大國寬容,以合作共贏的心態擁抱未來。」
地方電視台的經濟欄目則播放了「赴日淘金成功案例」:
「來自河南的張某,放棄國營工廠的鐵飯碗,在東京從事餐飲服務,月薪高達3萬日元,不到一年就攢錢給家裡蓋了新房;
浙江的李某,在大阪從事小商品批發,憑借差價優勢年入百萬,如今已在日本成立自己的公司。」
節目主持人還總結道:「90年代是全球化的黃金時代,走出去才能抓住機遇,日本作為經濟強國,無疑是淘金者的理想目的地。」
這些內容迅速引發社會討論。在某外貿公司的辦公室裡,年輕職員小林拿著報紙對同事說:「沒想到日本有這麼多反思戰爭的人,看來我們確實該放下偏見,多和他們合作。」
菜市場裡,幾位大媽也在議論赴日打工的話題:「聽說去日本打工能賺不少錢,我家侄子剛高中畢業,要不也讓他去試試?」
甚至有中介公司趁機炒作,打著「赴日務工綠色通道」的旗號收取高額服務費,不少急於賺錢的年輕人上當受騙。
此時的指揮中心,陸則正和團隊成員分析著最新的輿論動態。秦峰皺著眉頭說:
「季鴻遠這招太狡猾了,刻意拋開基數談問題,將個性案例當做共性案例來誤導大眾,將虛假資訊包裝成『符合時代趨勢』的論調,普通人很難分辨。
如果我們直接反駁,很容易被扣上『破壞中日友好』『阻礙經濟發展』的帽子。」
陸則指尖在桌麵上輕輕敲擊,眼神逐漸變得堅定:「他用『利益』和『大義』做偽裝,我們就從『事實』和『風險』入手拆解。既然他編造虛假故事,我們就用真實案例戳穿;既然他隱瞞風險,我們就把隱患公之於眾。」
他當即下達指令:「,分析中日貿易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而非單方麵『寬容讓利』,明確『銘記曆史』與『發展合作』並不衝突,批判將兩者對立的錯誤觀點。」
一週後,反擊內容集中上線。《人民日報》刊登的《曆史不容篡改合作需守底線》一文,曝光了日本文部省修改曆史教材、刪除金陵慘案的相關內容的官方檔案。
此外,還引用了侵華老兵的真實口述:「日本政府從未真正道歉,所謂的『民間反思』大多是個彆行為,甚至有不少右翼團體公開否認戰爭罪行。」文章還附上了戰爭受害者張奶奶的證言:「我的父母都死在日軍的屠刀下,這筆血債不能忘。寬容不是無底線妥協,合作更不能以犧牲曆史真相為代價。」
《法製日報》的《赴日淘金夢碎記》則披露了多個真實案例:「河南務工者王某,被中介以『月薪3萬日元』為誘餌騙走5萬元服務費,到日本後才發現工作是非法黑工,不僅月薪隻有1萬日元,還經常被雇主剋扣;浙**年陳某,輕信『小商品貿易暴富』的謊言,攜帶全部積蓄赴日創業,因不熟悉當地法律和市場規則,貨物被海關扣押,最終血本無歸,流落街頭。」公安部門還通過媒體發布預警,提醒公眾警惕赴日務工騙局,截至目前已偵破相關案件20餘起,抓獲詐騙分子50餘人。
中央電視台的《經濟半小時》欄目也邀請經濟學家進行解讀:「中日貿易合作的基礎是平等互利,而非單方麵的『寬容』。我們歡迎日本有誠意的民間反思,但堅決反對借『友好』之名掩蓋曆史真相。
同時,赴日務工存在諸多風險,語言障礙、法律差異、就業陷阱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盲目跟風隻會得不償失。」
真實的案例和權威的解讀再次扭轉輿論風向。
小林在看完《人民日報》的文章後,羞愧地對同事說:「原來之前的『反思故事』是假的,差點被誤導了。銘記曆史和發展合作確實不衝突,不能為了所謂的『寬容』就忘了過去。」
菜市場裡的大媽們也打消了讓孩子赴日打工的念頭,一位大媽說:「沒想到外麵這麼多陷阱,還是在國內踏實工作靠譜。」
那些炒作赴日務工的中介公司,也因公安部門的打擊行動紛紛倒閉,不少被騙的年輕人成功追回了損失。
臨海彆墅內,季鴻遠看著最新的輿論報告,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下屬低著頭彙報:「老闆,我們的輿論攻勢又被瓦解了,公安部門還查處了我們暗中扶持的幾家中介公司,現在公眾對『中日友好寬容論』和『赴日淘金熱』的信任度幾乎為零。」
季鴻遠沉默良久,突然冷笑一聲:
「陸則,你確實有兩把刷子。但這場認知戰,我還沒輸。
通知下去,準備啟動第四輪計劃,這次我們瞄準實體經濟領域,從產業鏈入手給陸則製造麻煩。」
他走到書桌前,翻開一份標注「絕密」的檔案,眼中閃過一絲狠辣:「我倒要看看,他能護得住輿論,能不能護得住國內的民族企業。」
與此同時,指揮中心的技術組再次截獲了季鴻遠團隊的加密通訊。陸則看著螢幕上的情報,眼神變得愈發銳利:「看來季鴻遠要從輿論戰場轉向經濟戰場了。通知各部門做好準備,無論他出什麼招,我們都奉陪到底。」
一場橫跨輿論與經濟領域的全新博弈,已然拉開序幕。
這一次,交鋒的不僅是認知與真相,更是國家經濟安全與民族企業的未來,雙方的較量也隨之進入更複雜、更凶險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