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沉浮:從選調生到封疆大吏 第284章 春潮潤民生
-
長河鎮社區服務中心前的廣場,彷彿被投入了一顆滾燙的石子,沸騰的人聲鼎沸,熱浪撲麵而來。巨大的紅色橫幅——“雲峽區重點企業專場招聘會暨技能培訓對接會”——在春日陽光下格外醒目。廣場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空氣中瀰漫著汗味、油墨味和一種久違的、帶著焦灼與期盼的勃勃生氣。
“神農集團!招工啦!流水線操作員、質檢員、倉儲管理員、叉車司機……崗位多著呢!簽正式合同!五險一金!包培訓!”
“山海文旅!雲棲穀度假區!急招客房服務、餐飲接待、安保、園林養護、溫泉引導員!本地戶籍優先!待遇從優!”
“清源綠能!農光互補基地!招光伏板日常巡檢員、板下種植技術員、設備維護工!有電工證、農技經驗優先!”
“雲創孵化園!入駐企業聯合招聘!軟件開發、硬體測試、新媒體運營、電商客服……學曆要求放寬,能力優先!”
……
幾十個企業招聘攤位如同一個個磁石,吸引著從四麵八方湧來的人群。招聘人員嗓子都快喊啞了,手中的宣傳單如同雪片般被一搶而空。谘詢台前更是排起了長龍,人們伸長脖子,急切地詢問著崗位要求、薪資待遇、工作地點。
人群中,有穿著褪色工裝、眼神帶著下崗後迷茫與渴望的中年漢子;有皮膚黝黑、指節粗大、剛從田間地頭趕來的農民;也有揹著簡單行囊、從外地返鄉尋找機會的年輕人。他們的臉上,交織著對未來的不確定和一種被點燃的、實實在在的希望。
“老王叔!您也來啦?”河灣村的王強一眼就看到了擠在“神農集團”攤位前的老王頭。
老王頭回過頭,臉上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窘迫,但更多的是躍躍欲試:“強子!你報的啥?”
“我報的叉車司機!有證!”王強興奮地揚了揚手裡的報名錶,“神農那邊說培訓一個月就能上崗!工資比我在鎮上打零工強多了!”
老王頭點點頭,目光又投向旁邊的“清源綠能”攤位:“我……我想試試那個板下種植技術員……人家說培訓合格就能上崗,就在咱河灣那塊地!離家近!”
“那敢情好!”王強用力拍了下老爹的肩膀,“爸,您種了一輩子地,這活兒肯定行!”
老王頭咧開嘴笑了,露出一口被煙燻黃的牙。他擠進隊伍,粗糙的手指緊緊捏著那張薄薄的報名錶,彷彿捏住了後半生的安穩和尊嚴。不遠處,幾個曾因孫凱時代征地補償糾紛而常年上訪的老麵孔,此刻也擠在“山海文旅”的攤位前,認真谘詢著保安和保潔的崗位要求。生活的重壓和對溫飽的渴望,終究蓋過了往日的怨氣,將他們推向了這條新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生計之路。
河灣村村委會大院。
今天的氣氛與往日不同。院子裡支起了幾張長條桌,鋪上了嶄新的紅絨布。桌上冇有瓜果點心,而是整齊碼放著一摞摞嶄新的、印著“長河農業合作社”字樣的股權證和分紅存摺。院牆上掛著醒目的電子顯示屏,上麵滾動播放著合作社章程、年度財務審計報告摘要以及本次分紅明細表。
村民們早早地就來了,成群地聚在一起,低聲議論著,眼神裡充滿了期待和一絲難以置信的忐忑。老王頭也來了,蹲在牆角吧嗒著旱菸,眼睛時不時瞟向那堆紅彤彤的本子。
“鄉親們!安靜啦!”村支書老張拿著擴音喇叭,聲音洪亮,帶著抑製不住的激動,“長河農業合作社,2024年程和社員代表大會決議,本次分紅,按社員土地入股麵積和參與合作社勞務積分加權計算!最高分紅戶:李有田,土地入股52畝,勞務積分滿額,分紅金額:人民幣3680元!”
“嘩——!”人群一陣騷動,羨慕的目光投向一個憨厚的中年漢子。
“最低分紅戶:王翠花,土地入股18畝,勞務積分中等,分紅金額:人民幣980元!”
“好!有就好!”一個頭髮花白的老太太抹了抹眼角,連聲說。
“所有明細,包括每一戶的土地麵積、積分、分紅金額,全部在‘陽光監督’平台合作社專欄公開可查!隨時接受大家監督!”老張的聲音帶著底氣,“現在,唸到名字的,上來簽字按手印,領證領錢!”
“張衛國!”
“到!”
“李有田!”
“到!”
……
老王頭聽到自己名字,趕緊掐滅菸頭,搓了搓手,走上前。工作人員覈驗身份,將一本深紅色的股權證和一張嶄新的存摺遞到他手裡。老王頭顫抖著手翻開股權證,上麵清晰地印著他的名字、身份證號、入股土地麵積(35畝)、股權編號。存摺上,列印著本次分紅金額:2480元。
“老王叔,拿好嘍!這是您作為合作社股東的本錢和程寫了,以後盈利多了,還要搞集體養老基金、助學基金!咱村的日子,真有奔頭了!”
老王頭抬起頭,看著螢幕上那些充滿希望的藍圖,又低頭看看手中沉甸甸的股權證和存摺,佈滿皺紋的臉上,終於綻開了一個無比踏實、無比燦爛的笑容。這笑容,比拿到兒子打工寄回的錢時,更加厚重,更加安心。因為他知道,自己和腳下這片土地的聯絡,從未如此緊密;未來的盼頭,從未如此清晰!
雲棲穀深處,溪水潺潺的古村落“竹溪村”。
曾經沉寂破敗的村口,如今掛上了嶄新的木牌——“竹溪非遺文化體驗村”。幾棟依山傍水、修舊如舊的老屋煥然一新,門口掛著“竹溪山居”、“聽溪小築”等雅緻的民宿招牌。
李大孃家的院子最熱鬨。她家老屋被山海文旅集團統一設計改造,保留了青瓦木梁的原始風貌,內部卻煥然一新,現代化的衛浴、地暖一應俱全。此刻,她正繫著嶄新的藍印花布圍裙,手腳麻利地在廚房裡忙活。灶台上,大鐵鍋裡燉著香氣四溢的竹筍臘肉,蒸籠裡是剛捏好的野菜糰子。
“李大姐!再來一份臘肉!城裡客人說您做的味道太地道了!”民宿管家小陳掀開廚房簾子喊道。
“好嘞!馬上!”李大娘響亮地應著,臉上笑開了花。她家老屋改造後,自己冇花一分錢,山海集團負責運營,她每月能拿到固定租金,年底還有分紅。更讓她冇想到的是,集團看中了她醃臘肉、做野菜糰子的好手藝,聘請她當民宿餐廳的“顧問”,專門負責幾道特色菜!每月又多了一份工資!
院外,她老伴張木匠也冇閒著。他年輕時學的竹編手藝,荒廢了幾十年,如今被村裡的“非遺工坊”重新發掘出來。他正坐在院門口的老槐樹下,手指翻飛,用油亮的竹篾編織著精巧的竹籃、筆筒。旁邊的小攤上,擺著幾個編好的成品,標著“竹溪手作”的標簽,價格不菲,卻不時有路過的遊客駐足詢問、購買。
“老張頭,這籃子真漂亮!給我包兩個!”一對年輕情侶挑中了兩個小巧的果籃。
“好!好!”張木匠樂嗬嗬地應著,接過錢,粗糙的手指撚著嶄新的鈔票,心裡美滋滋的。這手藝,以前隻能編個筐自家用,現在居然能換錢了!
村口的小廣場上,幾個穿著統一工服的村民正在山海文旅的培訓師指導下,練習著標準的接待禮儀和導遊解說詞。他們都是村裡選出來的首批服務人員,經過培訓後,將在度假區酒店或村裡的體驗項目上崗。
“以前守著金山要飯吃!”村支書陪著秦風視察,指著眼前熱鬨的景象,感慨萬千,“現在好了!房子租出去收錢,手藝能賣錢,還能去大酒店上班!連咱村後山那些冇人要的野花野草,被城裡來的設計師一搗鼓,做成香包、乾花束,都成了搶手貨!秦風書記,您看那邊‘竹溪工坊’裡,幾個婆娘做的草藥香囊,一天能賣上百個!”
秦風順著望去,工坊裡,幾位中年婦女正圍坐在一起,說笑著將曬乾的艾草、薄荷葉仔細裝入繡著“竹溪”字樣的錦囊中。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她們洋溢著笑容的臉上,也灑在那些承載著鄉土氣息、如今卻煥發新生機的文創產品上。
遠處,山穀間,嶄新的度假酒店主體結構已拔地而起,工地上塔吊林立。更遠處,蜿蜒的生態步道上,已有三三兩兩的遊客在漫步,欣賞著初春的山色。
山風拂過,帶來草木的清新氣息,也帶來了村落裡此起彼伏的歡笑聲、鍋碗瓢盆的碰撞聲、遊客的讚歎聲。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彙成了一麴生機勃勃的山鄉交響樂。這樂聲,不再是往日的沉寂與歎息,而是被產業喚醒、被希望點燃的、屬於新時代山民的幸福樂章!
區委書記辦公室裡,秦風站在窗前。
窗外,城市的燈火次第亮起,勾勒出繁華的輪廓;更遠處,長河智慧農業示範園的玻璃溫室在夜色中如同璀璨的鑽石;雲棲穀的方向,隱約可見度假區工地的探照燈光柱刺破夜空。
他的辦公桌上,攤開著幾份報告:
《雲峽區三季度季度新增就業崗位統計報告》:新增穩定就業崗位4862個(其中被征地農民占比38,下崗再就業人員占比25);
《長河農業合作社模式推廣進展報告》:新增合作社社員戶,一季度戶均分紅1280元;
《雲棲穀項目帶動周邊村鎮增收初步評估》:預估直接間接帶動村民增收超3000萬元,戶均增收潛力超5000元年;
……
冰冷的數字背後,是老王頭摩挲股權證時顫抖的手,是李大娘灶台前忙碌卻帶笑的臉,是王強拿到叉車工錄用通知時眼中的光,是張木匠接過賣竹籃錢時咧開的嘴,是竹溪村婦女們縫製香囊時歡快的笑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