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的仕途傳奇 第24章 書簽裡的善意與新題
從圖書館出來後,秦宇軒把那張印著鐘樓鬥拱紋樣的書簽夾進了《明代西安城誌》扉頁,和那張民國老照片隔著薄薄一頁紙,像是給這段小插曲做了個溫柔的收尾。馬誌強一路唸叨著周明遠的“小題大做”,末了突然拍了下腦袋:“對了,下週六係裡有場‘數學建模與曆史資料’的講座,聽說會用古建築尺寸資料做案例,咱們一起去?”秦宇軒眼睛亮了亮,當即點頭——既能補數學知識,又能和剛查的西安城誌內容呼應,倒是個意外的收獲。
接下來的兩天,秦宇軒把大部分時間泡在自習室。他對照著《明代西安城誌》裡的城牆高度、城門間距記載,在筆記本上畫了簡單的示意圖,又從圖書館借了本《中國古代建築測量史》,試圖理清文獻中“丈”“尺”等古單位與現代米製的換算關係。可翻到“明製一尺約合今32厘米”的記載時,他卻犯了難:文獻裡寫“西安城牆高三丈五尺”,按換算應是112米,但他上週查的現代資料顯示城牆實際高度約12米,這18米的差距該怎麼解釋?是文獻記載有誤,還是後世修繕時加高了?
週五傍晚,秦宇軒抱著書去圖書館還書,恰好碰到陳老師在整理新到的地方史書籍。他猶豫了片刻,還是走了過去,把自己的疑問說了出來。陳老師聽完,從書架上抽出一本《西安城牆修繕檔案(1949-1970)》,翻到某一頁遞給她:“你看,1973年那次大修,為了加固城牆,區域性加高了約08米,再加上明代到現在的地基沉降,實際高度和文獻記載有偏差很正常。”她頓了頓,又補充道,“研究曆史文獻,不能隻看單一記載,要結合考古報告、修繕記錄交叉驗證,這和你們做數學題時要檢查步驟是一個道理。”
秦宇軒接過書,看著檔案裡清晰的修繕前後對比圖,瞬間豁然開朗。他正想道謝,陳老師忽然從抽屜裡拿出一張影印件:“這是1956年西安城牆考古勘探時的原始資料,裡麵有不同地段的城牆原始高度,你要是需要,拿去參考。”秦宇軒接過影印件,指尖觸到紙頁上淡淡的油墨香,心裡又一次泛起暖意——上次是書簽,這次是考古資料,陳老師的善意總在不經意間幫他解開難題。
離開圖書館時,夕陽正斜照在門前的梧桐樹上,把影子拉得很長。秦宇軒低頭看著手裡的影印件,忽然想起馬誌強說的那場講座。他掏出手機給馬誌強發了條訊息:“講座那天,咱們可以提前查下鐘樓的原始尺寸資料,說不定能在現場試著建個簡單的模型。”沒過幾秒,馬誌強回複了一個“沒問題”的表情包,後麵還跟著一句:“果然學霸的思路就是不一樣,我這就去查資料!”
秦宇軒忍不住笑了笑,把影印件和《明代西安城誌》一起抱在懷裡。晚風掠過,書頁輕輕翻動,夾在裡麵的鬥拱書簽露了出來,陽光落在紋樣上,細小的紋路彷彿都亮了起來。他忽然覺得,那些看似枯燥的文獻和資料,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藏著曆史溫度的線索——而他要做的,就是沿著這些線索,一點點揭開更多關於西安城的秘密,也一點點把自己的大學時光,填滿有意義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