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的仕途傳奇 第25章 講座裡的啟發與意外之遇
週六上午的講座設在學校大禮堂,離開始還有半小時,秦宇軒和馬誌強就找了靠前的位置坐下。禮堂裡漸漸坐滿了人,大多是數學係和曆史係的學生,後排還零星坐著幾位帶筆記本的老師。秦宇軒掏出提前列印好的鐘樓尺寸資料,在空白處標注出文獻記載的“通高三十六丈”,正琢磨著換算成現代單位的數值,講台旁忽然傳來一道熟悉的聲音。
“同學,能借過一下嗎?”
秦宇軒抬頭,竟看到了周明光。對方抱著一台膝上型電腦,身後還跟著兩個計算機係的同學,顯然是負責講座的技術支援。四目相對,周明遠愣了愣,隨即略顯不自在地移開目光,側身從過道擠了過去。馬誌強湊到秦宇軒耳邊小聲嘀咕:“真巧,沒想到他也來摻和這個講座。”秦宇軒沒說話,隻是把標注好的資料往中間挪了挪——比起上次的摩擦,他更在意講座裡能不能找到解開曆史資料疑惑的新角度。
九點整,講座正式開始。主講人是鄰校的李教授,剛開啟投影,螢幕上就出現了西安鐘樓的模型。“今天我們不聊純數學,而是看看怎麼用數學工具‘複活’曆建築。”李教授指著模型上的鬥拱結構,“比如鐘樓的頂層簷角,看似對稱,實際每個鬥拱的尺寸都有細微差彆,這些資料藏在清代的修繕檔案裡,我們用建模軟體把它們轉化為坐標,就能還原出最接近原貌的形態。”
秦宇軒立刻坐直了身子,手裡的筆飛快地在紙上記錄。當李教授提到“用線性回歸分析不同朝代建築尺寸的變化規律”時,他忽然想起自己之前算的城牆高度偏差——如果把明代文獻資料、1956年考古資料和1970年修繕資料放進同一個模型裡,是不是就能算出地基沉降的年均值?他趕緊在筆記本上畫了個簡單的表格,把已知資料填進去,旁邊標注出“待補:清代修繕記錄”。
中場休息時,馬誌強拿著手機湊過來:“你看,我查到清代乾隆年間修過一次鐘樓,不過沒找到具體尺寸。”秦宇軒剛要說話,身後忽然有人遞來一張紙:“這個或許能幫到你們。”他回頭一看,竟是周明光。對方手裡還拿著一本《西安古建築修繕史料彙編》,遞過來的紙上抄著幾行字,正是乾隆年間鐘樓修繕時的簷角尺寸記錄。
“你……”秦宇軒有些意外。周明光撓了撓頭,語氣比上次緩和了不少:“上次在圖書館是我太急了,後來陳老師跟我說,你們是在做地方史的文獻檢索作業。”他指了指秦宇軒筆記本上的表格,“我正好有這本史料,裡麵還有明代鐘樓的原始設計圖影印件,要是需要,下午可以借你們看。”
馬誌強眼睛一亮,剛要答應,秦宇軒先道了謝:“那就麻煩你了,我們下午兩點在圖書館門口等?”周明光點點頭,轉身回到了後排。看著他的背影,馬誌強忍不住感慨:“沒想到他還挺好說話的,之前真是看錯人了。”秦宇軒笑了笑,把那張寫著資料的紙夾進筆記本——原來有時候,放下偏見,就能多一個幫你解決問題的人。
下半場講座裡,李教授展示的“曆史建築資料視覺化”案例,讓秦宇軒豁然開朗。他忽然意識到,自己之前隻想著換算資料、找偏差,卻沒考慮過用圖表把不同時期的城牆高度變化直觀地呈現出來。講座結束後,他特意留下來問李教授:“如果想把曆史資料和現代模型結合,有沒有推薦的入門軟體?”李教授不僅給了他兩個適合新手的建模軟體名稱,還加了他的微信,說之後有問題可以隨時請教。
下午兩點,秦宇軒和馬誌強準時到了圖書館門口。周明光已經在那兒等著了,手裡拿著那本史料和一張影印件——正是明代鐘樓的設計圖。“這張圖是我去年幫曆史係的學長整理資料時影印的,上麵標著鐘樓的柱高、梁長,比文獻裡的文字記載更清楚。”他把東西遞給秦宇軒,“你們用完記得還我就行,不用急。”
三人一起走進圖書館時,陳老師正在整理書架,看到他們,笑著打趣:“看來上次的小摩擦,倒成了你們一起研究問題的由頭了。”秦宇軒看著手裡的史料、筆記本上的表格,還有身邊的馬誌強和周明光,忽然覺得,大學就像一個裝滿拚圖的盒子,有時候不小心碰掉一塊,反而能拚出比原來更完整的圖案——而那些看似意外的相遇與和解,正是讓這幅拚圖變得溫暖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