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2章 錦州市《義縣》
義縣,位於遼寧省西部,錦州市北部,處在東經120°52′-121°44′、北緯41°17′-41°48′之間,版圖略呈菱角形,西南與東北斜長,突出兩角。全縣總麵積達247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306萬,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之地,漢、滿、蒙古、錫伯、回、朝鮮等27個民族在此共同生活。截至目前,義縣下轄2個街道、13個鎮、3個鄉,下轄14個社羣、239個村,縣政府駐錦州市義縣義州街道南關街a1號。
一、各鄉鎮特色
(一)義州街道
義州街道作為義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下轄9個社羣,分彆為站前街、振興街、東南街、西北街、東北街、西南街、鐵西街、建設街、友誼街。這裡交通便利,商業繁榮,各類商場、超市、酒店等一應俱全,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街道內儲存著許多古老的建築和曆史遺跡,如古老的城牆和傳統的民居,這些建築見證了義州街道悠久的曆史,也彰顯著獨特的文化底蘊。每逢傳統節日,街道上還會舉辦各種民俗活動,如舞龍舞獅、秧歌表演等,熱鬨非凡,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二)城關街道
城關街道下轄17個村,包括高家屯村、高家街村、東關村等。它緊鄰義州街道,地理位置優越,是義縣城鄉結合的重要區域。這裡農業發展良好,主要種植玉米、大豆、花生等農作物,農產品品質優良,為義縣的糧食供應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城關街道積極發展城郊經濟,利用靠近縣城的優勢,建設了多個工業園區,吸引了眾多企業入駐,涉及機械加工、食品加工等多個行業,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還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三)劉龍台鎮
劉龍台鎮地處義縣城西,屬於遼西重鎮,全鎮轄有劉東村、河南村、大白廟子村、大山底下村、全善堡村和六台村等6個行政村。這裡自然風光秀麗,山巒起伏,森林覆蓋率較高,空氣清新,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劉龍台鎮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是抗日英雄馬子丹的故鄉。馬子丹在「九一八」事變後,變賣家中500畝良田換取槍炮,組建抗日隊伍,多次打擊日本侵略軍,他的英勇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義縣人。如今,劉龍台鎮還儲存著一些與馬子丹相關的曆史遺跡和紀念場所,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緬懷先烈。
(四)七裡河鎮
七裡河鎮交通十分便利,省道鞍羊線、阜錦線穿鎮而過,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援。全鎮下轄多個村莊,主要以農業和工業為主。農業方麵,七裡河鎮是義縣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種植的西紅柿、黃瓜、茄子等蔬菜,不僅供應本地市場,還遠銷周邊城市。工業上,這裡形成了以建材、機械製造等為主的產業集群,多家大型企業在此落戶,推動了七裡河鎮的工業化程序。
(五)大榆樹堡鎮
大榆樹堡鎮位於義縣東部,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而聞名。鎮內有一條清澈的河流貫穿而過,河水潺潺,周邊綠樹成蔭,景色十分優美。大榆樹堡鎮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是義縣社火的主要流傳地之一。義縣社火始稱九龍十八會,每年的4月21-25日為會期,23日為正日,活動以娛神、娛人為內容,以歌舞、祭祀活動為載體,含有曆史、宗教、民俗、藝術、商貿等多種文化內容。屆時,村民們會身著盛裝,表演旱船、竹馬、抬竿、秧歌等節目,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賞。
(六)稍戶營子鎮
稍戶營子鎮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金、銀、銅、鋁、鋅、螢石、重晶石、膨潤土等,這些礦產資源為當地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鎮內的礦業開采和加工產業較為發達,擁有多家礦山企業和加工廠。同時,稍戶營子鎮還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在發展工業的同時,積極開展礦山複綠等工作,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調共進。此外,這裡的自然風光也彆具一格,山巒連綿,森林茂密,有著許多未被開發的自然景觀,吸引著一些探險愛好者前來探索。
(七)瓦子峪鎮
瓦子峪鎮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產業。農業上,主要種植玉米、高粱等糧食作物,同時還發展了特色農業,如種植樹莓、寒富蘋果等水果,這些水果品質優良,口感鮮美,在市場上深受歡迎。畜牧業方麵,瓦子峪鎮養殖的肉牛、肉羊等牲畜數量眾多,形成了一定的養殖規模。鎮內有多個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規模化養殖和科學管理,提高了養殖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此外,瓦子峪鎮還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當地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八)九道嶺鎮
九道嶺鎮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鎮內儲存著一些古老的村落和傳統建築,這些建築具有較高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九道嶺鎮的經濟以煤炭產業為主,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開采和加工是當地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九道嶺鎮積極探索轉型發展之路,一方麵加強煤炭企業的環保改造,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麵,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如光伏發電等,逐步實現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九)高台子鎮
高台子鎮自然風光優美,旅遊資源豐富。鎮內有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峰,山上植被茂盛,景色宜人,是登山愛好者的好去處。此外,高台子鎮還有一些曆史文化遺跡,如古老的寺廟和碑刻等,這些遺跡見證了高台子鎮的曆史變遷。近年來,高台子鎮依托豐富的旅遊資源,積極發展旅遊業,修建了旅遊步道、觀景台等設施,開發了農家樂等旅遊專案,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十)張家堡鎮
張家堡鎮農業基礎雄厚,土地肥沃,主要種植玉米、大豆、花生等農作物。這裡的農民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采用科學的種植技術,農產品產量高、質量好。張家堡鎮還注重農產品品牌建設,打造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提高了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同時,鎮內積極發展農村電商,通過網際網路平台將當地的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十一)頭道河鄉
頭道河鄉位於義縣西部,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這裡氣候適宜,光照充足,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花生等,其中花生是頭道河鄉的特色農產品,種植麵積廣泛,所產花生顆粒飽滿,出油率高,口感香脆,深受消費者喜愛。頭道河鄉還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森林覆蓋率較高,山上生長著許多鬆樹、柏樹等樹木,不僅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還為當地的生態環境增添了一抹綠色。
(十二)地藏寺滿族鄉
地藏寺滿族鄉是義縣唯一的滿族鄉,具有濃鬱的滿族文化特色。這裡的滿族居民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滿族習俗和文化,如滿族的傳統服飾、飲食、歌舞等。每逢滿族的傳統節日,如頒金節等,滿族居民們會身著盛裝,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表演滿族的傳統歌舞,品嘗滿族特色美食,如粘豆包、薩其馬等,讓遊客感受到獨特的滿族文化魅力。此外,地藏寺滿族鄉還注重滿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建立了滿族文化博物館,展示滿族的曆史、文化和傳統習俗,讓更多的人瞭解滿族文化。
(十三)留龍溝鎮
留龍溝鎮以種植水果和發展鄉村旅遊為主要特色。鎮內種植了大量的水果樹,如南紅果、遼峰葡萄、早金酥梨等,每到水果成熟的季節,漫山遍野的水果掛滿枝頭,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采摘。留龍溝鎮還利用優美的自然風光和鄉村田園風光,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建設了一些鄉村旅遊景點和農家樂,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鄉村生活,品嘗農家美食,感受鄉村的寧靜與美好。同時,留龍溝鎮還注重鄉村旅遊的品牌建設,打造了一些具有特色的鄉村旅遊專案,提高了鄉村旅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十四)聚糧屯鎮
聚糧屯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義縣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這裡的經濟以農業和商業為主,農業方麵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商業上,聚糧屯鎮有一個較大的農貿市場,每逢集市,周邊鄉鎮的村民都會前來趕集,市場上商品琳琅滿目,熱鬨非凡。聚糧屯鎮還積極發展鄉鎮企業,涉及農產品加工、服裝製造等行業,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五)白廟子鄉
白廟子鄉以農業和養殖業為主要產業。農業上,除了種植傳統的農作物外,還發展了一些特色農業,如種植花卉、中藥材等,為農民增加了收入來源。養殖業方麵,白廟子鄉主要養殖生豬、家禽等,養殖規模較大,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優勢。此外,白廟子鄉還注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村的交通、水利等條件,為農業和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六)大定堡滿族鄉
大定堡滿族鄉同樣具有豐富的滿族文化底蘊,這裡的滿族居民傳承著滿族的傳統習俗和文化。在建築風格上,一些滿族民居保留了獨特的滿族特色,如四合院式的佈局、精美的木雕和磚雕等。大定堡滿族鄉的自然風光也十分迷人,山水相依,景色秀麗。近年來,該鄉將滿族文化與自然風光相結合,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開發了一些具有滿族文化特色的旅遊專案,如滿族民俗體驗、滿族傳統手工藝製作等,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體驗滿族文化,欣賞自然風光。
(十七)前楊鎮
前楊鎮工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以機械製造、建材等為主的產業格局。鎮內有多個工業園區,入駐了許多企業,這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和裝置更新投入,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同時,前楊鎮還注重工業與農業的協調發展,在發展工業的同時,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廣農業新技術,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義縣曆史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後期、奴隸社會初期,根據境內稍戶營子花爾樓出土文物考證,就已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春秋時期,義縣地屬孤竹國。戰國時期,這裡歸屬燕國遼西郡,郡治在陽樂(今義縣劉龍台鎮古城子溝附近)。秦國滅燕後,此地仍為遼西郡。西漢時,在義縣境內始設交黎縣,為遼西郡東部都尉治所。東漢時期改為昌黎縣,屬遼東屬國。三國曹魏時期,義縣屬幽州昌黎郡,郡縣同治。西晉時,屬平州昌黎郡。
東晉十六國時期,義縣地先後屬前燕、前秦、後燕和北燕昌黎郡。前燕慕容廆曾在境內棘城定都,其子慕容皝也將平州(遼陽)昌黎郡治定在昌黎縣(今義縣)。東晉太元五年(380年),前秦滅前燕,義縣屬平州昌黎郡,郡治所遷至龍城(今朝陽市境)。太元九年(384年)慕容垂建後燕,馮跋於東晉義熙五年(409年)滅後燕建北燕,都龍城,義縣仍屬平州昌黎郡。
南北朝時期,義縣屬北魏拓跋氏,屬營州昌黎郡。東西魏時屬東魏拓拔氏。隋代初期隸屬營州,境內建燕郡(治所在義縣城),後置遼西郡,郡治遼西縣(今張家堡鄉王民屯附近)。唐代高祖武德年間在隋燕郡舊址建燕郡守捉城,初屬河北道營州,後屬安東都護府。德宗貞元二年(786年)升燕郡守捉城為軍城,置鎮安軍。
五代前期後梁、後唐時,義縣屬營州的燕郡,郡治所在燕郡城(今義縣城)。遼代聖宗統和八年(990年)設崇義軍節度使。遼興宗以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俘戶建宜州,屬中京道,宜州下轄弘政(今九道嶺鎮複興堡附近)、開義(今七裡河鎮開州附近)二縣。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改宜州為義州,屬北京路,下轄弘政、開義、同昌(今阜新境內)三縣。元代義州屬遼陽行省大寧路。明代初年,廢州置衛,改義州為義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永樂八年(1410年),廣寧後屯衛遷徙於義州衛城,一城有二衛。明宣德元年(1426年)都指揮使楚勇建磚城。
清代恢複義州之名。清初,為察哈爾王封地,後王叛,1675年平定後,設義州城守尉及巡檢司,初隸廣寧府(今北寧)。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巡檢司設知州,改屬錦州府。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改義州為義縣,屬奉天省遼沈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5月廢道製,直屬奉天省。同年末,東北易幟,奉天省更名為遼寧省,義縣屬遼寧省。日偽統治初期屬奉天省。民國二十三年,偽康德元年(1934年)12月實行新省製後,義縣改屬錦州省。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同月成立**遼西地委,義縣屬遼西地委至年末。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國民黨政府劃東北為九省,義縣屬遼寧省。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1日,義縣解放。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遼西省成立後,義縣屬遼西省。1954年8月,遼西、遼東兩省合並為遼寧省,義縣屬遼寧省。1955年12月1日成立遼寧省錦州專區,義縣屬錦州專區。1959年1月錦州專區撤消,改為市轄縣製,義縣屬錦州市。1965年12月恢複專區製,義縣再屬錦州專區。1968年12月錦州專區再度撤消,義縣再屬錦州市。
在義縣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湧現出了眾多傑出的曆史人物。「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曾在此拓疆開土;前燕皇族慕容廆在大淩河畔修築大棘皇城,為前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一代女中豪傑大遼太後蕭綽,她的家族封地就在義縣,蕭綽協助遼景宗處理朝政,在遼景宗駕崩後,以太後身份臨朝稱製,她重視義縣的發展,派將領鎮守,加強城池修繕和防禦工事建設,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發展商業,使義縣成為繁華的貿易中心,她的政治才能和對義縣的貢獻被義縣百姓代代傳頌;元初名相耶律楚材,其學識淵博,旁通天文、地理、律曆、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在政治、文化等方麵都有著卓越的成就;明代著名學者賀欽,他在學術研究上造詣頗深,對當地的文化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清代閩浙總督李賀年,在任期間為地方治理做出了貢獻;抗日英雄馬子丹,在「九一八」事變後,變賣家中良田換取槍炮,組建抗日隊伍,多次與日本侵略軍作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最終壯烈犧牲,他的愛國精神激勵著無數義縣人;遼沈戰役中犧牲的最高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朱瑞,他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其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
三、必遊景點
(一)奉國寺
奉國寺景區坐落於義縣古城的東街,始建於遼開泰九年(公元1020年),距今已有近千年曆史,占地麵積近六萬平方米,是一座集古代建築工程與文化藝術價值於一體的遼代皇家寺院。1961年,奉國寺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成功晉升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2012年憑借其獨特的遼代木構建築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在錦州新十景中被命名為「宜州大佛」,如今被中外遊客美譽為「天下第一寶殿·世間佛祖道場」。
奉國寺儲存完好的建築有外山門,清代的內山門、牌樓、鐘亭、碑亭、天王殿及核心建築遼代大雄殿等。大雄殿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遺存中規模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其單簷五脊的建築形式,氣勢恢宏。殿內供奉的佛祖「過去七佛」造像,是世界最古老、最大、最精美的泥塑彩色佛像群,七佛皆端坐於須彌座上,通高95米,衣紋流暢,神態莊嚴,曆經千年仍色彩如新。尤為特彆的是,七佛造像左側有一尊明代重塑的倒坐觀音像,造型靈動,與七佛的肅穆形成巧妙呼應。
大雄殿內的梁架與鬥拱結構堪稱古代建築的典範。七鋪作鬥拱層層疊疊,總高超過2米,僅用木材榫卯咬合便撐起近千噸的屋頂,沒有一根鐵釘,展現出遼代工匠精湛的建築技藝。梁枋間遺存的2400多平方米遼代彩繪,包含飛天、蓮花、寶相花等圖案,其中42幅飛天為男相,保留了唐代藝術遺風,線條舒展飄逸,色彩以朱紅、石綠、金黃為主,雖曆經歲月侵蝕,仍能想見當年的華麗。
殿內還儲存著10餘通曆代碑刻,其中遼代《宜州大奉國寺邑眾碑》詳細記載了寺院修建背景,金代《開泰寺碑》則記錄了寺院名稱演變,這些碑刻為研究遼金時期曆史、宗教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二)萬佛堂石窟
萬佛堂石窟坐落在義縣西北9公裡的大淩河北岸懸崖上,是東北地區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始建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由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為祈福禳災主持開鑿,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
石窟分東西兩區,東區有兩窟,西區有六窟,現存造像430餘尊。西區第一窟為最大洞窟,窟門兩側雕刻著二力士像,高3米有餘,肌肉虯結,神態威猛。窟內主佛為釋迦牟尼坐像,高約35米,身披千佛袈裟,兩側侍立二弟子、二菩薩,造像麵容豐滿,線條圓潤,帶有明顯的北魏「秀骨清像」向唐代「豐滿圓潤」過渡的特征。
西區第五窟的「元景造像碑」是石窟的核心遺存,碑文中記載了元景開鑿石窟的緣由及當時營州(今義縣)的地理沿革,字型為魏碑體,筆法剛勁有力,是書法史上的珍品,康有為曾評價其「天骨開張,光芒閃溢」。東區石窟雖規模較小,但其中一尊交腳彌勒像造型獨特,頭部微微前傾,雙手撫膝,衣紋呈階梯狀分佈,具有濃鬱的犍陀羅藝術風格。
石窟所在的懸崖下,大淩河緩緩流過,對岸是連綿的丘陵,古人選擇在此鑿窟,既借山水之勢彰顯佛法莊嚴,又巧妙利用岩壁硬度抵禦風化,使得這些造像得以儲存至今。如今,石窟周邊已修建了棧道與觀景台,遊客可近距離觀賞造像細節,感受北魏時期佛教藝術與自然山水的融合。
(三)廣勝寺塔
廣勝寺塔位於義縣古城西南隅,始建於遼代重熙年間(公元1032-1055年),為八角十三級密簷式磚塔,通高425米,是遼西地區現存最完整的遼代磚塔之一。
塔基為須彌座,雕刻著仰蓮、力士、伎樂天等圖案,力士像肌肉隆起,伎樂天手持樂器,姿態各異,雖經風化仍能辨認細節。塔身第一層正麵辟有券門,其餘七麵雕刻假門與佛像,佛像端坐於蓮花座上,兩側有脅侍菩薩,雕刻技法嫻熟。往上十三層密簷逐層收窄,每層簷角懸掛鐵鈴,風吹時聲傳數裡,故民間又稱「鈴鐺塔」。
塔內中空,原有木梯可登頂,現雖不對外開放,但從外部仍能清晰看到每層塔身的盲窗與浮雕。明代《義州誌》記載,此塔為遼代廣勝寺附屬建築,寺院雖已不存,但塔身為研究遼代建築與佛教傳播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四)寶林樓
寶林樓坐落於義縣張家堡鎮寶林溝內,始建於唐代,明清時期多次重修,是一座集佛、道文化於一體的山間古刹。寺院依山而建,分上、中、下三院,沿山勢逐層升高,占地麵積約5000平方米。
下院為山門與鐘鼓樓,中院以大雄寶殿為核心,供奉釋迦牟尼像,後院則為玉皇閣,供奉道教玉皇大帝,這種「佛道共處」的格局在遼西地區較為少見。寺院周圍古鬆環繞,其中一株「唐鬆」樹齡超過千年,樹乾粗壯需三人合抱,枝葉覆蓋半個院落。
寶林樓最特彆的是其「天然石室」景觀——玉皇閣後有一巨大岩石形成的石洞,洞內可容納數十人,洞壁刻有「寶林古刹」四字,傳為唐代高僧所題。洞頂有天然石縫,每逢雨天,雨水沿縫滴落,形成「天泉」,被視為靈水。
(五)大淩河國家濕地公園
大淩河是義縣的母親河,穿城而過,形成了約10平方公裡的濕地景觀。濕地公園以大淩河河道為核心,保留了大麵積的蘆葦蕩、淺灘與柳樹林,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每年春秋兩季,白鶴、灰鶴、大天鵝等數十種候鳥在此停歇,數量可達數千隻,成為觀鳥愛好者的勝地。
沿岸修建了5公裡木棧道,串聯起多個觀景台。從「淩河晚渡」觀景台遠眺,可見河水蜿蜒,對岸山巒起伏,夕陽西下時,河麵波光粼粼,與岸邊的奉國寺塔影相映,構成獨特的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景觀。濕地公園內還保留著多處遼代渡口遺址,出土過陶罐、船釘等文物,印證了大淩河在古代作為交通要道的曆史。
四、民俗風情
(一)義縣社火
義縣社火又稱「九龍十八會」,是流傳於大榆樹堡鎮等地的傳統民俗活動,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每年農曆四月廿三(傳說中關公誕辰),各村社火隊伍會聚集到鎮上表演,涵蓋舞龍、高蹺、旱船、竹馬、抬竿等18種形式,參與者超過千人。
其中「抬竿」最為獨特——表演者站在數米高的竹竿頂端,身著古裝做出各種動作,竹竿底部由數十人抬行,行走時穩如平地。「高蹺」則分「文蹺」與「武蹺」,文蹺表演戲曲故事,武蹺則有劈叉、跳躍等驚險動作。社火表演時,隊伍前有鑼鼓開道,後有秧歌跟隨,沿街村民會點燃鞭炮迎接,場麵熱烈。
(二)滿族剪紙與刺繡
地藏寺滿族鄉的滿族剪紙以醫巫閭山風光、滿族神話為題材,用剪刀在紅紙上剪出人物、山水、花鳥,線條粗獷有力,構圖飽滿。滿族刺繡則多用於服飾與荷包,以盤金繡、打籽繡為主,圖案多為吉祥八寶、福祿壽喜,色彩鮮豔,針法細膩。當地藝人常將剪紙與刺繡結合,製作成壁掛、服飾等手工藝品,傳承著滿族的生活智慧。
(三)傳統節慶
除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外,義縣還有「四月八廟會」(奉國寺廟會),當天香客雲集,寺內會舉行誦經法會,周邊村民擺攤售賣農具、小吃,還有戲曲表演,延續著「以寺興市」的古老傳統。農曆六月六「曬紅節」,滿族人家會將家中衣物、書籍搬出晾曬,據說此日陽光可祛黴避蟲,同時舉辦摔跤、射箭等傳統競技活動。
五、特色美食
(一)義縣水豆腐
義縣水豆腐以當地黃豆與大淩河泉水為原料,製作時將黃豆浸泡後磨成漿,用傳統鹵水點製,不壓製水分,成品嫩如凝脂,盛在碗中可晃動。食用時搭配特製調料——用大淩河蝦醬、蔥花、香菜、辣椒油調成醬汁,舀一勺豆腐蘸醬,入口滑嫩,豆香與醬香交融,是當地早餐的必備之品。
(二)伊斯蘭燒餅
由當地回族師傅創製,用麵粉、芝麻、花椒水為原料,麵團經反複揉搓後擀成薄片,刷油捲起製成燒餅坯,入爐烘烤至金黃。成品外酥內軟,層次分明,咬開後有花椒的清香,可直接食用,也可夾牛肉、油條,是街頭常見的風味小吃。
(三)烤全羊
選用本地散養的山羊,用秘製調料(含孜然、花椒、香葉等20餘種香料)醃製6小時,架在果木炭火上慢烤,烤至外皮金黃酥脆,內裡肉質鮮嫩。食用時搭配蒜蓉醬與薄餅,肉香濃鬱不膩,是節慶或宴請時的特色菜肴。
(四)閭山杏仁粥
以醫巫閭山產的甜杏仁為原料,去皮後磨成漿,與小米同煮,煮至粥體濃稠,加少許白糖調味。成品口感細膩,杏仁香醇厚,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是當地秋冬季節的家常粥品。
六、旅遊指南攻略
(一)交通方式
1外部交通:
-鐵路:沈山鐵路穿境而過,義縣站每日有往返沈陽、錦州、北京的旅客列車,從錦州站乘火車至義縣站約1小時,票價12元;從沈陽站出發約25小時,票價25元。
-公路:省道鞍羊線、阜錦線貫穿縣域,錦州長途汽車站有發往義縣的班車,每30分鐘一班,車程1小時,票價15元;自駕從錦州出發沿阜錦高速轉鞍羊線,約50分鐘可達縣城。
2內部交通:
-縣域內各鄉鎮均有公交班車,從縣城至奉國寺可乘1路公交(票價1元),至萬佛堂石窟需在縣城客運站乘專線班車(每日6班,票價5元,車程20分鐘)。
-計程車起步價5元(3公裡內),縣城至各景點可議價,如至萬佛堂約20元,至寶林樓約30元。
(二)最佳遊覽時間
-春季(4-5月):醫巫閭山山花盛開,大淩河濕地候鳥聚集,可賞自然風光,同時趕上四月八廟會。
-秋季(9-10月):天氣晴朗,氣溫適宜,適合登山與石窟遊覽,此時閭山紅葉漸染,景色宜人。
-冬季(12-2月):奉國寺、萬佛堂等古跡在雪景中更顯古樸,遊客較少,可靜心觀賞。
(三)線路推薦
1一日文化遊:
上午:參觀奉國寺,重點觀賞大雄殿建築與七佛造像,建議請講解員(50元/次)瞭解曆史背景。
中午:縣城品嘗水豆腐與伊斯蘭燒餅。
下午:前往萬佛堂石窟,看北魏造像與元景碑,傍晚沿大淩河濕地公園散步,觀日落。
2兩日深度遊:
第一天:奉國寺
萬佛堂石窟
縣城夜景(廣勝寺塔燈光秀)。
第二天:上午赴寶林樓,登山觀古刹與天然石洞;下午前往地藏寺滿族鄉,體驗滿族剪紙與刺繡製作,傍晚返程。
(四)注意事項
1奉國寺、萬佛堂石窟為文物保護單位,禁止觸控造像與碑刻,拍照時禁用閃光燈。
2大淩河濕地公園部分割槽域為原生態濕地,夏季蚊蟲較多,需備好驅蚊液。
3滿族鄉與回族聚居區有特殊習俗,如進入滿族家庭需脫鞋,回族餐館不食豬肉,應尊重當地文化。
義縣的每一處遺跡、每一種習俗,都承載著遼西大地的曆史記憶。從遼代的皇家寺院到北魏的石窟造像,從市井的水豆腐香到社火的鑼鼓聲,這裡的過去與現在交織,等待著人們用腳步丈量,用心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