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狂瀾:祁同偉再勝天半子 第135章 高育良的威望
侯亮平黯然離去,沙瑞金策略調整,轉向務實與蟄伏。漢東省的政治天平,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劇烈搖擺後,似乎終於找到了一個新的平衡點。而這個平衡點的絕對核心,毋庸置疑,便是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高育良。
如果說,在此次風波之前,高育良的威望更多是建立在其深耕漢東多年的資曆、其“漢大幫”精神領袖的地位以及其學者型官員的深厚理論功底之上,那麼,在成功化解了侯亮平這場來勢洶洶的“衝擊”之後,他的威望則被鍍上了一層更為現實、更為耀眼的光環——他不僅是值得追隨的“座師”,更是能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保護追隨者的“定海神針”。
一、省委會議上的“定調者”
一次討論全省政法係統下一步工作重點的省委常委會上,這種微妙的變化體現得淋漓儘致。
沙瑞金首先發言,他肯定了前階段政法係統在維護穩定方麵的工作,語氣平和,內容務實,主要圍繞如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司法保障等議題展開,基本迴避了此前敏感的、指向性明確的反腐話題。這與他之前的犀利風格判若兩人,在座的常委們都清晰地感受到了這種戰略性的退卻。
輪到高育良發言時,會場的氣氛自然而然地變得更加專注。高育良沒有急於表態,他先是端起茶杯,輕輕呷了一口,動作從容不迫。放下茶杯後,他才用他那特有的、帶有磁性和理論深度的嗓音開始闡述。
他沒有直接反駁沙瑞金,反而首先肯定了沙瑞金關於“服務發展大局”的論述非常及時、非常重要。但緊接著,他話鋒一轉,引經據典,從中國古代法家思想“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談到現代法治精神中的程式正義原則,再結合漢東的實際,深刻地總結了“侯亮平事件”的教訓。
“同誌們啊,”高育良的目光緩緩掃過全場,語氣沉痛中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這一次的教訓是深刻的,代價是沉重的。它再次提醒我們,政法工作是天底下最講究規矩、最需要敬畏的工作!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法治的軌道,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效率’而忽視程式,不能因為動機是好的,就可以忽略方式方法的正當性。這不僅是對法律的不尊重,也是對乾部隊伍的不負責任,最終會損害的是我們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他並沒有提高聲調,但每一句話都像重錘一樣敲在與會者的心上。這番話,既是對侯亮平事件的“蓋棺定論”,也是為漢東未來政法工作劃下的“紅線”。他將侯亮平的激進做法,定性為對法治和秩序的破壞,而將他們一方的反擊,則拔高到維護法治原則和保護乾部的高度。
“所以,我認為,我們漢東政法係統下一步的重點,”高育良清晰地闡述道,“一是要深入開展法治教育,特彆是程式意識的教育,讓每一位政法乾警都深刻理解,嚴格依法辦事就是最好的服務大局。二是要健全完善內部監督製約機製,確保權力在製度的籠子裡規範執行。三是要把隊伍的穩定放在突出位置,關心關愛乾警,對於那些在工作中出現失誤但本質是好的乾部,要以教育幫助為主,不能一棍子打死,要保護大家乾事創業的積極性。”
這番講話,邏輯嚴密,立意高遠,既回應了沙瑞金的“大局論”,又巧妙地將其引導到對自己有利的“穩定論”和“程式論”上,徹底掌握了話語的主導權。更重要的是,他明確提出了“保護乾部積極性”,這說到了在場許多本地派常委的心坎裡。誰能保證自己手下的人永遠不犯錯誤?高育良的態度,無疑給了他們一顆定心丸。
沙瑞金麵無表情地聽著,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其他常委,包括之前態度有些搖擺的田國富,都紛紛點頭表示讚同。會議的主導權,在無形中,已完全轉移到了高育良手中。他不再是那個需要與沙瑞金博弈的對手,而是成為了為漢東政法工作乃至更廣泛領域“定調”的人。這種定調的權威,正是其威望達到繁體的最直接體現。
二、“漢大幫”的鞏固與擴張
經此一役,“漢大幫”這個雖未明言卻實際存在的圈子,向心力空前增強。過去,或許還有一些乾部是出於利益考量或跟風心理依附於高育良麾下。但現在,他們更多了一份“士為知己者死”的感激情結和安全感認同。高書記不僅有能力帶領大家獲取政治利益,更有決心和手腕在危難時刻保護大家。這種領導,是值得死心塌地追隨的。
高育良的辦公室和家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熱哄”。前來彙報工作的、請示問題的、甚至隻是單純來表達敬意的乾部絡繹不絕。不僅有政法係統的舊部,還有許多其他廳局、地市的負責人。他們敏銳地察覺到,在沙瑞金書記暫時收縮戰線的情況下,高育良書記已經成為漢東實際上的“掌舵人”。
省公安廳廳長祁同偉,作為此次“反擊戰”的前線總指揮,其地位和威望也水漲船高,但與高育良相比,他依然保持著足夠的恭敬。他來得更勤了,但不再僅僅是彙報具體案件,更多的是請教一些宏觀的、涉及全省穩定和發展的大政方針。他在用實際行動表明,他祁同偉,依然是高老師最忠誠、最得力的學生和戰友,兩人的同盟關係更加牢固。
一些原本持觀望態度,或者與高育良若即若離的中間派乾部,也開始主動向高育良靠攏。他們私下裡議論:“還是高書記穩當啊!”“有高書記在,漢東就亂不了。”“跟著高書記走,方向不會錯。”這種輿論氛圍的形成,使得高育良的威望從核心圈層迅速向外圍擴散,幾乎形成了一種“眾望所歸”的局麵。
甚至,在沙瑞金主導的一些經濟專案和人事安排上,相關部門負責人在做出決定前,都會下意識地琢磨一下:“高書記那邊會不會有不同意見?”或者乾脆主動去向高育良彙報,聽取“指示”。這種無形的權力滲透,比任何正式的任命都更能說明問題。高育良並未刻意攬權,但他的意見,已經成為漢東許多事務能否順利推進的“潛在否決權”和“無形通行證”。
三、基層乾部的“口碑”與“想象”
高育良威望的提升,不僅體現在高層,更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在基層乾部中口耳相傳,甚至被一定程度的神化。
在各級機關的食堂、走廊、辦公室裡,私下討論起這次風波,基層乾部們普遍的看法是:侯亮平那種“空降兵”,不瞭解漢東實情,就想靠著背景硬搞“大清洗”,差點壞了漢東的“風水”;而高育良書記,沉著冷靜,堅持原則,頂住壓力,保護了一大批“無辜”的乾部,避免了漢東官場的大地震,是真正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
這種敘事,將一場複雜的政治博弈,簡化為“搗亂者”與“守護者”的對立,無疑極大地美化了高育良的形象。儘管很多基層乾部可能一輩子都沒機會和高育良說上一句話,但他們已經在心中將高育良塑造成了一個理想化的“好領導”形象:有水平、有擔當、愛護下屬。
這種“口碑”的形成,使得高育良在漢東乾部隊伍中的號召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他的指示,能夠更順暢地得到貫徹執行;他倡導的“穩健”作風,迅速成為官場主流;甚至他喜歡引用的某些古典名句,也開始在一些乾部的彙報材料中頻繁出現,成為一種風尚。這種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共同推崇,共同構築了高育良如日中天的威望大廈。
四、沙瑞金視角下的“陰影”
從沙瑞金的辦公室望出去,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高育良威望所形成的巨大“陰影”。
他批示的檔案,流轉速度似乎比以前更快了,但那種“快”,更像是一種程式化的高效,而非充滿活力的響應。他下去調研時,受到的接待更加周到、無可挑剔,但總能感覺到一層無形的隔膜,地方的乾部們禮貌而謹慎,很少再像以前那樣,敢於提出一些尖銳的問題或反映真實的困難(尤其是可能觸及某些勢力利益的困難)。
他提出的某些改革設想,在常委會上雖然能通過,但到了落實層麵,總會遇到各種“實際情況”的製約,變得不溫不火,效果大打折扣。他深知,這背後,是高育良那張無形卻無所不在的影響力網路在發揮作用。很多乾部,與其說是在執行省委的決策,不如說是在揣摩“高書記的真正意圖”。
這種無處不在的“軟阻力”,讓沙瑞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高育良的威望已經轉化為一種實實在在的、掌控局麵的能力。他現在麵對的,不再是一個具體的對手,而是整個漢東官場多年形成的、以高育良為樞紐的生態和慣性。挑戰這種生態,需要比之前更大的耐心和更巧妙的策略。
五、威望之巔的黃昏漫步
傍晚時分,高育良難得地有了一段閒暇,在省委大院後那片幽靜的園林裡散步。夕陽的餘暉透過稀疏的樹林,灑下斑駁的光點。吳惠芬老師陪在他身邊,兩人緩緩而行。
“經過這一場,你在漢東的聲望,怕是沒人能比了。”吳惠芬輕聲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欣慰,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
高育良雙手背在身後,步伐沉穩,臉上是一種經過大風大浪後的平靜與深邃。“聲望這東西,虛得很。今日眾星捧月,他日或許就門庭冷落。關鍵不在於彆人怎麼看,而在於我們自己要清醒。”
他停下腳步,望著一株蒼勁的古柏,緩緩道:“侯亮平走了,沙瑞金同誌也調整了策略,漢東看起來是穩定下來了。但這種穩定,是建立在新的平衡之上的。我們要做的,是珍惜這短暫的平靜期,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把基礎打得更牢。同時,眼睛也要看得更遠一些。”
他的話,既是對當前局麵的肯定,也透露出對未來的深遠考量。威望達到繁體,並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如何將這種威望轉化為漢東長遠發展的動力,如何應對沙瑞金下一步可能的舉措,如何駕馭祁同偉這柄越來越鋒利的“劍”,都是他需要深思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此刻,站在威望之巔,回望剛剛平息的那場風波,高育良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滿意。他成功地扞衛了自己的地位,保護了自己的陣營,並且向所有人證明,他高育良,纔是漢東這片土地上,真正能夠把握方向、決定節奏的“定海神針”。夕陽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彷彿也預示著,他在漢東的政治影響力,將籠罩一段不短的時期。漢東的故事,進入了以高育良的意誌和節奏為主導的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