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狂瀾:祁同偉再勝天半子 第186章 沙瑞金的新報告
京城西郊,一處環境清幽、門禁森嚴的智庫機構內,小會議室裡正進行著一場氣氛凝重的內部研討會。與會的多是些頭發花白、氣質儒雅的老者,也有幾位正值盛年的中年學者,他們麵前的桌上攤開著筆記本或平板電腦,偶爾低頭記錄,更多時候是凝神傾聽。
沙瑞金坐在靠窗的位置,衣著樸素,一件深灰色的夾克衫,與在漢東擔任書記時的形象相比,少了幾分封疆大吏的威嚴,多了幾分學者的沉靜。但他眼神中的銳利和思考時的專注度,卻絲毫未減。此刻,他並非會議的主角,而是一名專注的聽眾,同時也在心中默默梳理著自己的思路。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新時期地方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風險防範”,議題宏大而敏感。幾位學者先後發言,從宏觀經濟調控談到基層社會治理,從科技創新引領談到文化建設導向,觀點雖有差異,但大多在既定的框架內進行闡述。
輪到沙瑞金發言時,會議室內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的身上。他離開漢東已有段時日,但他在漢東那段不算太長卻波瀾起伏的主政經曆,尤其是在“漢大幫”勢力問題上采取的強硬姿態,在座的不少人都心知肚明。大家都想聽聽,這位從一線退下來的實乾派,會帶來怎樣的觀察與思考。
沙瑞金沒有急於開口,他輕輕扶了扶麵前的麥克風,視線緩緩掃過在場眾人,聲音沉穩而清晰:
“感謝主持人。剛才幾位專家的發言,高屋建瓴,深受啟發。我結合在地方工作的一些具體實踐和觀察,談一點不成熟的看法,主要是關於地方治理生態與長期穩定之間的關係問題,可能更側重於一些需要警惕的現象和潛在的挑戰。”
他頓了頓,選擇了非常審慎的措辭:“我們取得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要有憂患意識。我認為,當前在部分地方,可能存在幾種值得關注的傾向,如果任其發展,可能會侵蝕我們事業發展的根基,影響長期的和諧穩定。”
“第一種傾向,我稱之為‘權力執行的‘內部迴圈’與‘板結化’風險。’”沙瑞金引入了一個聽起來頗為學術化的概念,“在一些地區,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容易形成相對固化的權力結構和利益格局。決策過程可能過於依賴少數核心圈子,民主集中製的原則在某些環節被虛化,聽取不同意見的渠道不夠暢通。這會導致幾個問題:一是監督乏力,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容易滋生‘一言堂’和家長製作風;二是人才選拔的視野變窄,容易形成以人劃線、以地域劃界,甚至變相的‘裙帶關係’,使得乾部隊伍缺乏必要的流動性和活力;三是政策製定容易脫離實際,因為資訊在封閉係統內傳遞,失真度增加,難以真正反映基層的鮮活情況和群眾的真實訴求。”
他並沒有點名任何具體地區,但在座的都聽得出,這絕非無的放矢。有幾位學者微微頷首,表示認同。
“第二種傾向,是‘法治的形式化與選擇性執行’。”沙瑞金繼續說道,語氣變得更加嚴肅,“我們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但在具體實踐中,法治原則有時會讓位於短期的‘穩定’考量或地方利益。表現為:對法律法規采取實用主義態度,於己有利的則嚴格執行,於己不利的則拖延、變通甚至架空;將法治視為一種管理工具,主要用於約束群眾和社會,而未能完全實現對權力本身的有效規製。這種現象的危害極大,它會損害法律的權威和公信力,導致社會公平正義受損,最終會積累民怨,破壞黨和政府的形象。”
他舉了一個模糊但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比如,在處理一些曆史遺留問題或者涉及麵較廣的矛盾糾紛時,有些地方不是首先看法律政策是如何規定的,而是先算‘政治賬’‘穩定賬’,追求一時的息事寧人,甚至不惜突破法律底線。這看似解決了眼前問題,實則埋下了更大的隱患。”
“第三種傾向,是‘社會監督渠道的淤塞與形式化’。”沙瑞金將話題引向更廣闊的層麵,“健康的治理生態需要有效的社會監督。但現在一些地方,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的渠道看似多樣,但實際效果有限。主流媒體對負麵問題的報道空間狹窄,網路問政有時淪為‘秀場’,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在某些環節被‘過濾’‘攔截’,甚至遭到打擊報複。這導致基層的真實聲音難以有效上傳,上層掌握的資訊可能是不完整甚至是經過粉飾的。長此以往,小問題可能拖成大問題,區域性矛盾可能演變成全域性性風險。”
沙瑞金沒有停留在現象描述,他進一步分析了根源:“這些傾向的產生,有曆史文化的慣性,有發展階段的原因,但更與一些領導乾部的政績觀、權力觀出現偏差有直接關係。比如,過於追求顯性政績,忽視打基礎、利長遠的潛績;習慣於運用權力進行剛性管控,不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柔性治理;對自身權力來源的認識模糊,缺乏對人民群眾的敬畏之心。”
最後,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向:“要破解這些難題,維護長期穩定,關鍵在於深化改革,特彆是要聚焦於‘權力’這個核心要素。一是要強化權力的製度籠子,用更加細化、剛性的製度明確權力邊界、規範執行流程,減少自由裁量空間,讓權力在陽光下執行。二是要暢通監督渠道,特彆是要啟用體製內的異體監督和體製外的社會監督,真正發揮輿論和群眾的‘探頭’作用,讓權力時刻感受到約束。三是要優化政治生態,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打破各種‘小圈子’‘小山頭’,促進乾部能上能下、合理流動,保持乾部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四是要大力培育法治文化,讓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各級領導乾部的自覺行動,真正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
沙瑞金的發言持續了約四十分鐘,邏輯嚴密,層層遞進,既有理論高度,又充滿了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他沒有使用任何激烈的言辭,更沒有提及漢東或任何具體人物,但每一個觀點都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析著某些地方政治肌體上存在的病灶。會議室內一片寂靜,隻有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以及偶爾響起的輕微咳嗽聲。
發言結束後,主持人進行了簡要點評,高度肯定了沙瑞金觀察的敏銳性和思考的深刻性,認為其提出的問題具有普遍警示意義,建議的相關思路對推進治理現代化有重要參考價值。隨後進入自由討論環節,幾位學者就沙瑞金提出的觀點進行了進一步探討,氣氛熱烈而深入。
研討會結束後,沙瑞金婉拒了共進晚餐的邀請,獨自乘車離開。他知道,這種高層智庫的內部研討,形成的觀點和報告,雖然不會公開傳播,但會通過特定的渠道,送達決策層。他之所以選擇在這個平台,以這種方式發聲,正是希望用一種更理性、更建設性也更具分量的方式,將自己對地方治理,特彆是對漢東那種特殊政治生態的憂思,傳遞上去。這比單純的抱怨或指控,要有力得多。
幾天後,一份基於此次研討會成果,特彆是重點吸納了沙瑞金核心觀點的內部報告(或稱“內參”),以該智庫的名義被整理出來。報告的標題經過再三斟酌,定為《關於促進地方治理生態優化,築牢長期穩定根基的若乾思考》。報告係統闡述了地方治理中可能存在的“權力板結化”、“法治形式化”、“監督虛化”等風險,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報告語言嚴謹客觀,通篇是學術化的探討和政策性的建議,但字裡行間透露出的問題意識,足以讓瞭解地方實際情況的人心生警惕。
這份報告被印上“內部資料,注意保密”的字樣,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傳閱。它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雖然悄無聲息,卻不可避免地會激起圈內人才能感知的漣漪。
……
就在這份內參報告送出後不久,京城某部委家屬院,一棟靜謐的二層小樓內,書房燈光明亮。
鐘小艾的父親,那位雖然退休但仍關心時政、在特定圈層內保有影響力的老人,正戴著老花鏡,仔細閱讀著剛剛由一位老部下悄悄送來的這份材料。他閱讀的速度很慢,時不時會停下來,用指尖敲擊著某段文字,或者拿起旁邊的紅筆,在空白處劃上一道淺淺的痕跡。
當他讀到報告中關於“權力執行內部迴圈”、“變相裙帶關係”、“法治選擇性執行”等部分時,他的眉頭微微蹙起,臉色變得凝重。這些分析,雖然抽象,卻與他從女兒鐘小艾那裡斷斷續續聽到的關於漢東的情況,有著驚人的契合度。他彷彿能看到女婿侯亮平在漢東遭遇的無形阻力,能感受到那股盤根錯節、試圖掩蓋一切的力量。
他放下材料,摘掉老花鏡,揉了揉眉心,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良久,他輕輕歎了口氣,自語道:“這個沙瑞金,是看到了問題的根子啊……漢東的那潭水,看來比想象的要深得多。”
他知道,這份報告的出現,意味著關於漢東的問題,已經不再僅僅是侯亮平個人的遭遇,或者某些孤立的事件,而是開始以一種更宏觀、更理論化的方式,進入更高層次的視野。這或許是一個訊號,一個變革可能即將來臨的、微妙的訊號。他拿起桌上的內部電話,猶豫了一下,又放了回去。有些事,需要等待更合適的時機。但在他心中,對漢東局勢的判斷,已經因為這份報告,而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沙瑞金這把“軟刀子”,已經悄無聲息地揮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