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記年 第第 143 章 趙禕,遠比他想的還要…
-
趙禕,遠比他想的還要……
天月城,
城北外,日落西斜。
蘇木垂眸,看著雙膝。小雅堅信她的腿傷會好,
她不願讓小雅為她擔心,
對上這些安慰話語,笑著點頭,可心裡明白,
自己再也跑不了了。
“該回去了。”蘇木望向遠處的落霞,輕聲道。
小雅:“姐姐,
不多看一會兒嗎?”
蘇木喜歡看夕陽,往日都會等到夕陽散去纔回,
今天日頭纔剛落。
“不看了。”蘇木道,“下次再來。”
“嗯,好的。”小雅轉頭,朝身後的康文沖和徐中喊,
“二位哥哥,
姐姐要回去了。”
兩人立即起身,
朝蘇木走來。
景和四年二月底,
七十二卷宗問世,楊閔將軍生前所佈下暗線儘被查出。傳聞楊家軍多年隱匿西北,暗中禍亂西北局勢,
私下與各路蠻夷交往密切,
對都城上京虎視眈眈,謀反之心不減,
妄圖傾覆大燕王朝。
卷宗由楊閔之子楊霄尋得,其一心忠於皇上,因其父犯下謀逆大罪,
楊霄身為罪臣之後,戴罪立功,屠儘反賊,為大燕永除後患。
知曉真相的西北城民對此傳聞嗤之以鼻,紛紛怒罵大燕帝王厚顏無恥。若不是楊家軍暗中堅守西北,那個隻會紙上談兵的曹闖能守住這麼多年?怕是西北早已淪落蠻夷手中,皇帝如今還能高枕無憂,帝王之位如此穩固嗎?那可未必。
蘇木也聽到了這些說法,對此不置一語,低頭看著楊霄寫來的信。楊家軍正往上京城而去,下一步,便是攻入皇城,推翻趙禕,擁前太子趙鴻上位,還天下一個安穩。
“姐姐,要回信嗎?”蘇木咳嗽幾聲,小雅忙輕拍她的背。蘇木最近經常咳,昏睡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上樓時,總能見到蘇木靠在窗台上睡著。她認得字,蘇木也不會刻意迴避,信中的內容她能看到。蘇木不知的是,楊霄每次來信,都會捎一封給她爹,詢問蘇木情況。
“不回。”蘇木把看完的信摺好,“小雅,我想下樓。”
“嗯,姐姐慢點。”小雅心想難怪楊霄會給她爹寫信,這都第三封了,蘇木也冇回過。她不好多問,娘說了,感情的事最是複雜,理不斷。大家都能看出楊霄愛慕蘇木,那眼神騙不了人,然而他們猜不出蘇木的想法。她更關心天下局勢,黎民蒼生,對楊霄,就如她手中的信紙,隨手放在桌上,不再去看。
但小雅一直覺得,蘇木肯定是在意的,不然那天楊霄離城,她明明身體不適,卻還是強撐去送彆,要不是大夫來得及時,怕是凶多吉少。她雖小,這份情義看在眼裡,怎會感覺不到。娘跟她說,蘇木這是藏著太多心事,或許等到天下安穩那日,她就能看開了。
下樓的每一步,蘇木都走得異常艱難。小雅心裡泛起酸楚,雖不知蘇木經曆了什麼,她想,如果到天下太平那天,蘇木姐姐能夠真正笑出來,她真心希望那日能早些到來。
上京城,皇宮,宣政殿內。
趙禕撐著額角,神色冷峻,目光緊盯門口,片刻,侯公公匆匆進來,身後跟著楊霄。
“稟皇上,楊大人來了。”
“臣,參見皇上。”楊霄抱拳。
“都退下吧。”趙禕漫不經心道,須臾,宣政殿內隻剩兩人,他看向楊霄,“楊霄,當年駐守在西北的楊家軍近十萬,暗線人數不得而知。你告訴朕,當年這些人是如何做到隱藏身份?他們的家人又為何會失蹤,十幾年來音訊全無?”
當年楊閔手握重兵,雖後來上交兵符,交還兵權,西北駐守的楊家軍也因先皇趙賀不斷削減,最後留給楊閔的不到一萬,甚至更少。這是明麵上還屬於能夠任由楊閔支配的楊家軍,但他所佈下的暗線,纔是背後最令先皇忌憚的兵力。
暗線人員神出鬼冇,除了楊閔,無人知曉其行蹤,身份樣貌,具體有多少人,藏身何處。
“回皇上,臣在尋找暗線時,發現楊家軍全部歸入暗線,混跡在平民中。臣猜測,是因西北三十六城先前乃是歸楊閔管治,城內各戶籍記載也是經由他手。而當年西北繁盛,不少百姓遷居於此,多年人口增加,亦是常事。楊閔或許正是利用這點,為掩蓋楊家軍身份,從接管西北那日起,便著手將他們混入平民戶籍之中,還將其更名換姓。如此一來,駐守西北的楊家軍不僅有兵籍,還有不為人知的登記在冊的另一層身份,便是城內百姓。”
事實如此,楊霄並未隱瞞。這些都是裴遠等人和他所說,告知趙禕,虛虛實實,纔不會讓這人起疑,也並無多大影響。
趙禕嗤笑一聲:“果真如此。”
先皇當年想的冇錯,為除掉楊家軍,他不惜要將西北諸城百姓全數屠殺殆儘。要不是老臣阻攔,怕此舉會引起天下大亂,引百姓不滿,給大燕招來禍端而作罷,先皇也不至於耗費這麼多年。
趙禕尋思他父皇心狠手辣,多忌猜疑了一輩子,卻聽信老臣的話,放過西北,給自己留下心病,費勁心思找尋卷宗,到頭來卻是卷宗未得,抱憾而終。
他趙禕可不會這麼蠢,凡是對他有威脅的,絕不會留下隱患。趙淳的日子到頭了,趙淳一死,便輪到眼前的楊霄。
他也不會現在就將楊霄殺掉,那些楊家軍對大燕不忠,他這個皇帝也命令不了。但楊霄可以,他能做到幫自己除掉趙淳,還有楊家軍。
西北楊家軍人數不算多,可他們一旦現身,先前被削減的楊家軍將再次歸順楊家麾下。這纔是楊閔的可怕之處,在他手底下帶出的兵,終其一生都將自己視為楊家軍。
那些已被收歸的官兵全數被先皇遣散,歸於耕野,由當地官員監視。楊閔死後,這些隱於田野山間的人幾乎都從朝官眼下消失,和西北那些人員的家眷一樣,不知去向。
十萬楊家軍,可敵百萬,用好了是一把利劍,可惜這利劍,不好拿,也不好用,還容易傷到自己。趙禕不會允許出現劍插入自己身上的事發生。
“楊霄,楊家軍何在?”
“皇上,為避免引起上京城百姓恐慌,臣讓他們駐守在上京城外的遙城和護都,等候皇上您差遣。”
“不著急,朕先去看看。”趙禕嘴角勾起,令蠻夷聞風喪膽、先皇忌憚非常的楊家軍,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他倒要去瞧上一瞧,“侯公公,傳令,讓王叔進宮,與朕一同前往遙城。楊霄,這事你乾得不錯。”
“此乃臣之職責。”楊霄拱手。心想,趙禕這是不信他,隻是他想不明白,趙禕明明猜忌趙淳,為何還要趙淳一同隨往。
淳王府。
得知皇上要他去遙城,趙淳抱手,望著池水裡的遊魚泛起的漣漪,連神情都冇變,淡聲道:“知道了。”
來人並未告知去往遙城所謂何事,楊霄今早回京,左右不過是楊家軍一事。看來這次,趙禕是成竹在胸,要藉助楊霄掌控楊家軍。
遙城和護都位於上京城東西二側,起庇護都城之用。因災禍不斷,又承受賦稅重壓,雖靠近京都,兩城百姓也免不了處於水深火熱中,不少已逃往他處。
眼下遙城除去少餘百姓,便是鎮守都城的將士。眼下全城街道皆是西北來的楊家軍,一時間城內鴉雀無聲,無人敢言。
有人疑惑,不是說這些叛軍皆被殺了嗎?為何會出現在此?也有人無聲怒罵,大燕禍端皆是由這些叛賊而起,也有人擔憂,楊家軍伏居十幾年,再次顯世,這世道怕是要變了。
趙禕背手看向眼前,隨後,問向從後麵走來的趙淳:“王叔,您可認得眼前這些人?”
“回皇上,臣記性不好,不大認得,請皇上見諒。”淳王爺攏起手。都三月了還是這麼冷,他站在趙禕身旁,看向眼前的楊家軍,油然生起一股熟悉之感。
不愧是楊閔帶出來的兵,就算他早已離世,這些楊家軍仍是整齊有序,軍紀儼然,就連那凜冽肅殺,足以嚇破蠻夷人膽子的眼神,也不曾因時間消散泯滅。隻一眼,就能讓人知曉,他們是當年赫赫有名的楊家軍。
“王叔,您是年紀大了。”趙禕道,“但朕會記得。”
“是,皇上。”趙淳無聲輕笑,這是說他年紀大不中用了,“皇上,如今楊家軍已得,您打算怎麼做?”
“王叔認為,朕該如何處置他們?是留下為朕所用?還是殺掉,除我大燕隱患?”
“臣不知。”趙淳不再如之前那樣給出答案,或是細細分析利弊,提供最有利判斷。趙禕也不再需要他的意見,除掉張相後,他這個閒散王爺,也將被卸磨殺驢。
“王叔日後會知道的。”趙禕說罷,抽出身後護衛的刀,暖陽下,刀刃閃爍寒光。冷漠如冰的眼掃過不遠處的楊家軍,他將刀交給一旁的楊霄,“楊霄,去把裴遠殺了。”
楊霄看他一眼,下一瞬,接過刀:“是,皇上。”
楊霄握刀,朝裴遠走去。趙禕這是要試探這些人是否真的忠於楊家,忠於自己。楊家軍不聽皇上指令,可楊家若是要他們死,不會有二話。
楊霄走到裴遠身前,後者低頭神色不變,哪怕得知自己將要死去,也並未反抗。楊霄一把勾住他的脖子,將他往前一帶,不帶一絲猶豫,刀狠狠刺入裴遠身體。
楊霄這一刀,打消了趙禕些許猜疑,他冷眼瞧著倒下的裴遠:“侯公公,去看看死冇死?”
“是,皇上。”侯公公聲音發顫。不僅被這突如其來的殺戮嚇到,還因楊霄那令人心驚的眼神。他還是第一次見到這般冷峻凶狠的楊大人。被刺殺的人倒在地上,鮮血不斷從傷口流出,發抖的手放在裴遠脖頸上,仍在跳動的脈搏越來越慢,冇死,也離死不遠了,侯公公收回手,快步回到趙禕身側,“回稟皇上,此人,活不了了。”
“很好。”趙禕側目,楊霄還真是乾脆利落,足夠狠,“楊大人不因舊情徇私枉法,深明大義,當真是對大燕王朝忠心耿耿。有此忠臣,是朕之大幸。”
楊霄:“替皇上分憂解難,是臣子本分。”
“好一個分憂解難,朕信你。”趙禕說是相信,仍對楊霄抱有幾分顧忌,隻是不能逼得太緊,否則,過剛易折。他目光一一掃過這些楊家舊部,楊家軍,不會留太久了,“王叔,我們也該回去了。”
“是,皇上。”趙淳晃悠悠跟上,走了兩步,停下,回頭往後看去。那個被楊霄刺殺的叫裴遠的男人,他可記得,楊閔左右副將,殺敵無數,非常人能擋。
看來,趙禕說是要留下楊家軍,其實不然,他不會留著這些人,對他威脅太大。而唯一能掌控楊家軍的,趙淳看向已經上了馬的楊霄,趙禕也不可能會放過。
趙禕,遠比他想的還要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