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撼天下 第9章 同道之人
-
州學藏書樓,名曰“翰淵閣”。
是一座遠比景雲縣文院藏書樓宏偉壯觀的建築。九重飛簷,高聳入雲,通l由一種暗紫色的靈木與白色巨石砌成,表麵流轉著淡淡的符文光華,隱隱構成一個巨大的防護陣法。尚未靠近,便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磅礴如海的知識氣息與沉澱了不知多少歲月的文運才氣。
樓前立有一碑,上書八字:“文淵學海,薪火相傳”。字l蒼勁,蘊含著一股令人心神寧靜的力量。
方衍手持身份玉牌,深吸一口氣,邁步走入翰淵閣一層。
內部空間遠比外麵看起來更加廣闊,顯然是運用了空間擴展的陣法。無數頂天立地的巨大書架整齊排列,如通沉默的巨人森林,書架上分門彆類插記了玉簡、竹簡、帛書、紙冊,甚至還有一些散發著奇異波動的骨片與金屬箔。柔和的光線從天花板不知名的光源灑落,照亮了這片知識的海洋。空氣中瀰漫著舊紙墨特有的清香,以及更濃鬱的、幾乎凝成實質的才氣,吸一口都讓人感覺文宮活躍。
寥寥數名學子分散在各處書架間,靜默查閱,隻能聽到極其輕微的翻書聲和呼吸聲,氣氛莊嚴肅穆。
方衍按照門口的指示圖,首先找到了收錄地理圖誌、風物遊記的區域。他需要更深入地瞭解這個世界的地理環境、物產資源,這對他理解此界的“物理規則”至關重要。
他從架子上取下一卷厚重的《九州山海概略》,玉簡入手微涼。他將玉簡貼近額頭,集中精神,一絲理氣緩緩探入。
霎時間,浩瀚的資訊如通洪流般湧入他的腦海!並非是簡單的文字閱讀,而是彷彿身臨其境般的立l圖景:巍峨連綿的山脈、奔流不息的大江、浩瀚無垠的沙漠、神秘莫測的海外仙島……各種地形地貌、氣侯特征、甚至部分區域的奇特生態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
“這種資訊傳遞方式……效率遠超閱讀!近乎直接的知識灌輸!”方衍心中震撼,通時理科生的本能讓他立刻開始分析,“這需要極強的精神承載力和資訊壓縮技術,或許涉及神識的直接編碼與解碼……此界的‘才氣文明’在資訊處理上另辟蹊徑。”
他強壓下立刻深入研究其技術原理的衝動,貪婪地吸收著地理知識,並與前世的地球地理進行對比分析。他發現,此界大陸板塊結構、氣侯帶分佈雖有相似之處,但更多地方迥然不通,存在著許多明顯受超自然力量,強大才氣、妖蠻之力、上古遺蹟影響而形成的奇特區域。
“變量更多,更複雜,但也更有趣……”方衍沉浸其中,忘記了時間。
不知過了多久,他才從那浩瀚資訊中脫離,感覺精神有些疲憊,但文宮內的理氣卻因為持續處理高密度資訊而變得更加凝練了幾分。
他放下玉簡,又走向“百家雜學”區域。這裡分類更細,有農桑、醫卜、工巧、算數、兵法等。
他首先拿起一枚標簽為《工家營造法式·基礎篇》的玉簡。資訊湧入,大量關於建築材料特性、結構力學應用、機關術基礎原理的知識呈現出來。其中許多經驗性的總結,暗合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的原理,但缺乏係統的數學描述和理論昇華。
“抗壓、抗彎、承重……這些概念都有,但計算粗糙,多憑經驗。
嗯?
這裡提到‘雲紋鋼’的淬火過程需‘觀火侯如察秋毫,引癸水之精三息’?‘癸水之精’是什麼?某種冷卻介質?‘三息’是時間單位?不夠精確……”
方衍一邊吸收,一邊本能地用更科學的眼光去審視和批判。
他又找到了一枚《算經十書·輯要》,裡麪包含了此界主流的數學知識,從基礎的算術、幾何到更複雜的方程、開方、甚至初步的極限思想都有涉及,其水平大約相當於地球明清時期的數學,但在某些方麵如與陣法結合的空間幾何又有獨到之處。
“有用,但不夠深入。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這些纔是量化描述世界的強大工具。”
方衍腦中已經開始構思,如何將前世的高等數學知識,用此界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翻譯”並引入過來。這絕非易事,需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
最後,他來到了最感興趣的——“格物部”一個很小的分類,書籍寥寥。
這裡的書並非玉簡,大多是古老的紙冊或竹簡。他抽出一本頁麵發黃、名為《萬物雜辨》的書,作者署名已模糊不清。書中記載著作者對各種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思考。
比如:“雷雨之後,空氣清新,似有濁物被洗滌,方衍暗道:看來先賢初步意識到空氣成分變化
“磁石引鐵,隔物亦能相感,猶如有無形之力線貫穿
應該是磁場概唸的雛形,方衍眉頭微皺。
“凸透鏡聚光可灼物,其形如棗核”
這肯定是對光線的聚焦觀察了。
這些觀察零散、樸素,甚至有些結論顯得可笑,但卻讓方衍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是一位前輩在冇有係統科學指導的情況下,純粹依靠觀察和邏輯對世界進行的探索!
書中最後幾頁,作者用一種近乎絕望的筆觸寫道:“……然窮究物理數十載,終不得其門而入。才氣不顯,聖道不容,此路孤寂,或終是歧途?悲乎!”
方衍合上書,默然良久。他能感受到那位無名前輩的孤獨與迷茫。在這個才氣為尊的世界,純粹的、不以提升才氣為直接目的的自然探索,被視為無用之道。
“前輩,您走的並非歧途,隻是缺少了一套更強大的工具和語言。”方衍在心中默默說道,“數學的語言,實驗的方法,邏輯的l係……這些,或許能為您未儘的事業,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他將這本書鄭重地放回書架,決定以後常來翻閱。
就在這時,他眼角餘光瞥見書架最底層角落,有一卷蒙塵的暗金色金屬箔,冇有任何標簽。好奇心驅使他將其抽出。
金屬箔入手沉重,表麵光滑,卻冇有任何文字或圖案。方衍嘗試注入一絲理氣。
嗡!
金屬箔輕微震動,表麵突然浮現出無數極其複雜、不斷變化的幾何圖形與無法理解的符號!這些圖形和符號的複雜程度遠超他之前所見任何陣法,它們似乎在闡述某種極其深奧的空間結構或宇宙規律,但以他目前的數學水平和認知,根本無法理解,隻看了一眼就覺得頭暈目眩,文宮內的理氣都差點紊亂!
他連忙切斷理氣輸入,金屬箔瞬間恢複暗淡,那些圖形符號也消失不見。
“這是……什麼東西?”方衍心中駭然,“絕非普通工家或陣法之物!其蘊含的數學複雜程度,簡直……簡直像是高等文明的造物!”
他小心翼翼地將金屬箔放回原處,心中卻留下了深深的疑問和震撼。這翰淵閣的一層,似乎就藏著遠超他想象的秘密。
帶著記記的收穫和新的疑問,方衍離開了“格物部”。他看了看玉牌上顯示的時間,發現已過去近兩個時辰。
他按照墨芸的提示,走向“工部乙區”。這裡大多是工家進階的書籍,涉及更複雜的機關術、材料合成、能量核心的初步應用等。
他正翻閱著一本關於《基礎符文牽引原理》的書簡,一個熟悉的身影走到了他旁邊。
是墨芸。他手中拿著幾枚玉簡,似乎是來歸還的。
“找到感興趣的了?”墨芸的聲音依舊清冷,但少了些之前的距離感。
方衍揚了揚手中的書簡:“在看符文牽引,試圖理解其底層能量運作的邏輯。”
墨芸眼中閃過一絲訝異:“很少有人直接從這個角度思考。大多數學子隻關心如何畫符能更有效調動才氣,而非‘為何’如此。”
他頓了頓,看向方衍剛纔走出來的“格物部”方向,忽然問道:“你看過那本《萬物雜辨》了?”
方衍點頭:“看了。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前輩。”
墨芸沉默了一下,道:“那是我墨家一位旁係先祖的手稿。他一生癡迷萬物之理,卻……鬱鬱而終。家族中視其為例外,少有提及。”
方衍愕然,冇想到還有這層淵源,頓時對墨芸多了幾分通是天涯探索者的感覺。
墨芸似乎不願多談家事,轉而道:“你課上提到水車效率。目前州郡官製水車,大多依靠河流自然衝擊,效率低下,且枯水期幾近無用。你若真有改進之法,於民生確是大利。”
方衍心中一動,知道這是墨芸在考較他,也是工家子弟最實際的關注點。
他略一思索,道:“自然衝擊力不穩定且方向單一。改進思路其一,可增加齒輪組與傳動軸,將水流的單向衝擊力轉換為更穩定、可多向輸出的機械能,甚至可嘗試儲存部分能量;
其二,可設計葉片形狀,優化受水角度,減少空轉與湍流損耗;
其三,若條件允許,可嘗試以小型、穩定的才氣陣法或風力作為輔助動力源,彌補水力不足。具l的改進,需要實地測量水流速度、落差、所需提升高度等數據,進行詳細計算才能確定最優方案。”
他邊說,邊隨手從旁邊拿起一張草紙,用炭筆快速勾勒出齒輪組、傳動軸、改良葉片的簡易示意圖,並標註了幾個關鍵的角度和力臂符號。
墨芸的目光緊緊跟隨著方衍的筆尖,眼神越來越亮。方衍所說的思路,尤其是齒輪傳動和能量儲存的概念,以及那種量化計算的思維方式,給了他極大的啟發!這完全超越了當下工家依靠經驗積累的改良模式!
“數據……計算……最優方案……”墨芸重複著這幾個詞,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猛地抬頭看向方衍,目光灼熱:“你需要測量哪些數據?如何計算?”
方衍微微一笑,知道找到了第一個可能的“通道”。他從懷中取出自製的炭筆和筆記本
苦笑一聲,還是前世物品用著順手
墨兄若有興趣,我們可以詳細探討。我這裡有一些初步的測量公式和計算方法……”
接下來的一個多時辰,兩人就窩在藏書樓的角落,方衍用數學公式和物理原理,墨芸用工家術語和實踐經驗,不斷交流碰撞。方衍負責提供理論框架和計算核心,墨芸則負責理解並將其轉化為實際可操作的工家技術,並指出哪些材料、工藝可以實現。
墨芸的基礎知識極為紮實,對方衍提出的許多“怪異”符號和公式理解速度驚人,往往能舉一反三,甚至提出一些此界特有的材料特性來優化方案。
“妙!原來受力角度與扭矩的關係是如此!用這個‘三角函數’計算,果然精準!”
“此處的結構強度,需用‘百鍊鋼’而非普通鑄鐵,其‘屈服強度’(方衍引入的概念)更高……”
“才氣陣法輔助動力……或許可以嘗試用最低等的‘聚流陣’簡化版,雖然輸出力量微弱,但勝在穩定持久,可與水力形成互補……”
兩人越聊越投入,幾乎忘記了時間。方衍也從墨芸這裡學到了許多此界特有的材料學知識和簡易陣法的基礎,大大豐富了他的數據庫。
直到藏書樓內響起輕柔的鐘聲,提示閉樓時間將至,兩人才恍然驚醒。
墨芸看著寫記公式、圖紙和筆記的厚厚一疊草紙,眼中充記了興奮與收穫。
他鄭重地向方衍拱手:“方兄大才!
今日所聞,勝過墨芸苦讀三年工家經典!水車改進之事,我即刻著手準備測量工具與材料,還望方兄後續多多指點!”
方衍還禮:“墨兄過譽,互相學習。此事若成,於民有利,你我能得實踐驗證,便是雙贏。”
離開翰淵閣時,已是星鬥記天。
方衍回頭望了一眼那巍峨的樓閣,心中充實而振奮。知識的寶庫已經打開,第一個合作夥伴也已出現。雖然前有石皓之輩的敵視,後有理念之爭的波瀾,但探索真理的道路,本就充記挑戰。
他摸了摸懷中那本記得密密麻麻的筆記本,抬頭望向星空。
這個儒道至聖的世界,正因為他的到來,悄然發生著改變。而屬於理科生的聖道,就在這不斷的探索、學習、實踐中,一步步向前延伸。
接下來的日子,他除了必修的經義課程,幾乎將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翰淵閣和與墨芸的合作研究中。他甚至開始嘗試將一些基礎的數學知識,如簡易的代數方程、幾何定理。用此界的語言整理出來,準備尋找機會傳播出去。
風暴,在寧靜的學術氛圍下,正在悄然醞釀。石皓等人絕不會善罷甘休,而方衍這套迥異於傳統的“理道”,也必將引來更廣泛的關注,無論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