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4.學會選擇,懂得放棄
-
4學會選擇,懂得放棄
收購不像買古董,不是非買不可。
李嘉誠一向主張善意收購,麵對複雜的商場,並不是每一次交易都能賺錢,也不是每一次目標都能實現的。當他無法在善意的氛圍中收購一家公司,他寧可放棄股權,套取現金。對於他來說,這同樣也是一種勝利。
1987年,怡和置地公司慘淡經營,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外界對於財大氣粗的華商集團有意向置地公司收購的傳言四起。在這些被傳會收購置地公司當中,像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包玉剛的環球集團、鄭裕彤的新世界發展、李兆基的恒基兆業等,也的確都是實力不容小覷的角色。
其中被人們傳得最多最廣的還是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據說,李嘉誠也為此拜訪了西門·凱瑟克,他所提出的方案也是以每股17港幣的價格收購25%的置地股權。雖然這已經比置地公司當時每股10港幣左右的市價高出了很多,但是西門·凱瑟克還是不滿意,並留下一句讓大家感到模棱兩可的話:“談判的大門永遠向誠心收購者敞開,關鍵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雖然李嘉誠當時對置地公司股權的收購表示出了意願,也有跡象表明他確確實實已經開始行動,但是他始終冇有表現出太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股市投資運作中,可以說有了良好的時機就等於有了一切。那時香港股市形勢一片大好,很快便攀到曆史最高峰。李嘉誠知道這對於低價購買置地公司的股權來說並不是最好的時機,所以他一直按兵不動,靜靜地等待最佳時機到來。
1987年10月19日,扶搖直上的香港恒生指數因為受到華爾街大股災的影響,突然開始暴跌420多點,並在重新開始後繼續狂瀉1120多點。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大概就是指的當時股市愁雲密佈、投資者痛苦不堪的慘狀吧!這次股市的大幅下滑令香港商界人人惶恐不安,大家都在想辦法儘最大努力恢複元氣,當然冇有更多的精力去參與其他的收購活動了。當時,置地公司的股票又下跌大約40%,凱瑟克家族的人也為此感到惶恐不安。
幸而這次股災來得突然去得也快,1988年3月底恒生指數就開始慢慢回升。同時,銀行調整了貸款利率,房地產的經營狀況逐漸好轉,股市也漸漸恢複了繁榮和興旺。在形勢好轉的情況下,收購置地公司的傳言又再次被揚起。據一些媒體報道,李嘉誠在1988年三月間,曾多次會晤西門·凱瑟克及其高級參謀包偉世。當時股災已經結束了近半年,置地公司的股價從最低點回升後,仍然在每股8港幣左右的水準徘徊,還是比股災前的水準低很多。這個時候不管誰對置地公司進行低價收購,都是一樁有利可圖的買賣。
本來對於李嘉誠來說,這已經是放手一搏的大好時機,但是事情卻突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因為怡和公司的一乾人,麵對華商的挑戰,不願意束手就擒,凱瑟克和包偉世急忙進行磋商,開始著手計劃反收購行動。4月28日,怡策與他所控股的文華東方釋出了一則聯合聲明:由文華東方以每股4.15港幣的價格,發行10%的新股給怡策,使怡策持有文華東方的股權比重由35%增加到41%。
這對於做好充分準備以期收購置地公司的各路英雄好漢來說,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李嘉誠從變化的局勢中立刻看出:這雖然和置地公司冇有什麼關係,但這絕對是怡和公司對置地公司反收購的信號。怡和公司隨後還可能采取一係列的反收購措施,收購置地公司的最佳時機,可能已經不存在了。
為了有效地防止置地公司走上文華東方的路子,5月初,李嘉誠和鄭裕彤、李兆基以及榮智健等一起決定:趁怡和公司另一波反收購行動前向怡和公司攤牌。麵對西門·凱瑟克和包偉世,李嘉誠開門見山地說明瞭長江實業收購置地公司的誠意,並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以每股12港幣的價格,收購怡和公司所持有的置地公司25%的股權。
早已有所準備的凱瑟克毫不客氣地表達了自己否定的觀點:“不成,必須每股17港幣。這是去年大股災前你鄭重其事開出的價格。李先生素以信用為重,不可出爾反爾。置地公司隻是市價下降,實際資產並未有半點損失,如何能從每股17港幣降到12港幣呢”
對於凱瑟克的精明老到,李嘉誠顯得很平靜,他反問凱瑟克說:“每股17港幣的價格,並不是當初雙方商談的最終價格,大家都對此表示了願意繼續談判重新議價。市價是一切價格的依據,是商場活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目前置地公司的市價才每股8港幣多一點,以每股12港幣這樣高出近四元的價格收購,怎麼能算是收購價下跌”可惜,隨後鄭裕彤咄咄逼人,對包偉世挑戰說“既然談不攏,隻好市場上見,我們四大財團將宣佈以每股12港幣的價格全麵收購。”對此,包偉世強硬地表示願意奉陪到底。
至此,局勢對於李嘉誠來說已經明朗至極,收購置地公司的大好時機已經不複存在,而適時放手纔是當務之要。分析此中原因,主要是怡和麪對華資財團的收購併冇有坐以待斃,如他們真的像處理文華東方一樣對待置地公司,華商反而會處於一種被動和不利的地位。
因此,若要成功收購置地,就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李嘉誠並不是一個逞一時之能的人,在適當的時候放棄,是他投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而選擇放棄的時機也同樣尤為重要,過早也許會失去挽回局麵的機會,過晚則會在僵持不下的時間裡消耗大量元氣。
在收購置地公司這件事情上,華英雙方最後達成妥協: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和置地三家公司宣佈停牌。隨後怡和策略宣佈以每股8.95港幣的價格購入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恒基兆業以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這樣,怡和所持的置地股份由25%左右增加到33%;同時,協定中還有一項附加條款,長江實業等華資財團在7年內除了象征性的股份外,不得再購入怡和係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就這樣,一場數年來被炒得沸沸揚揚的置地公司收購戰終於宣告結束。很多看好華商集團的媒體對這個結果都非常失望,稱此為“一場不成功的收購”、“華商滑鐵盧”。但實際上,雖然李嘉誠等人冇有獲得最後成功的收購,但是在出賣股權後,他們仍然能獲得大約1億港幣的稅後利潤。而更重要的是,他們避免了惡意收購將會付出的巨大代價和更慘重的損失。
商場如戰場,誰勝誰敗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李嘉誠並非是神,這樣的結局對他來說再正常不過。但這其中,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放棄,卻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寶貴經驗。
[投資金律]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不斷放棄的。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力的追逐,隨遇而安,得到的是寧靜與淡泊;在生意場中,放棄對金錢無止境的掠奪,得到的是安心和快樂。古人雲:無慾則剛這其實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隻有我們學會了放棄,我們纔會擁有一份成熟,纔會活得坦然、充實和輕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