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悖論 第一次牽手
-
簡答題·第一次牽手
【題乾】
請以“第一次牽手”為主題,簡述事件經過、觸發契機、雙方心理活動,並說明該動作對後續合作的影響。要求:不得出現與愛情無關的描寫,字數≥1000。
——係統女聲落下,404宿舍的燈一盞盞熄滅,隻剩走廊儘頭那台老舊壁掛燈茍延殘喘。
答題時間:三十分鐘。
答題方式:口頭敘述,由係統語音實時轉錄。
提示燈閃了一下,像監考老師不耐煩的指尖。
聞溯擡眼,示意其餘三人後退半步,自己站到燈下。
“我來答。”
季瑉把相機收進揹包,靠在牆邊,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夏觀和林笙自覺背過身去,充當臨時隔音板。
倒計時
30:00
開始跳動。
時間:極晝醫院副本,第
17
小時
23
分。
地點:零下
40c的戶外停機坪,無影燈與極光混為一色。
背景:團隊需將傷員(npc)轉運至
800
米外的急救艙,途中遭遇暴風雪,能見度
5
米。
我與季瑉負責後段護送。
傷員左股動脈破裂,已用止血鉗夾閉,但低溫使血管愈發脆弱。
風雪第十分鐘,止血鉗因金屬疲勞突然斷裂,血噴
60。
我右手探入口袋,發現備用鉗已用完。
季瑉左手持相機,右手持保溫毯,手指凍得青白,卻第一時間把相機掛到脖子上,空出右手與我配合。
我單膝跪在雪裡,用左手壓住近心端,右手去摸他空出的掌心。
那一刻,手套與手套相貼,指縫對指縫,第一次完成“牽手”動作。
不是十指相扣,而是指根與指根的併攏——像兩把止血鉗的尖端,終於咬合在一條直線上。
隨後,我們共同完成二次加壓包紮,成功止血,把傷員送進急救艙。
整個動作持續
11
秒,風雪記錄溫度
-387c,脈搏平均
112
次/分。
1
客觀條件
止血鉗斷裂,屬於器械失效;
保溫毯需雙手展開,單人無法同時加壓與保溫。
2
主觀判斷
我評估:再換鉗需
30
秒,失血
600l,超出可承受範圍。
季瑉評估:相機可短暫離手,但保溫毯若落地,傷員失溫將不可逆。
雙方在同一
05
秒內完成判斷:必須犧牲各自“工具”的獨占性,以手為鉗,以指為杆。
於是伸手,成為唯一可行的“機械連接”。
第
秒
我:腦內出現紅色提示“失血過快,優先止血”。餘光掃到季瑉,已預判他會鬆相機。
季瑉:餘光掃到我的空右手,立刻計算“相機掛脖→空出
07
秒”。
第
1-3
秒
我:掌心觸到他的指根,溫度低於預期,像摸到不鏽鋼。
腦內閃回手術室裡“兩把蚊式鉗交叉”的畫麵。
季瑉:指根觸到我的掌紋,第一感覺是“穩”,第二感覺是“涼”。
腦內閃回戰地急救課——“雙手可替代器械
15
秒”。
第
4-6
秒
我:通過他的指背弧度,判斷他施力方向,微調指壓角度。
心理評分:合作係數
092(滿分
1)。
季瑉:通過我的腕部旋轉,判斷近心端壓力點,同步下壓
5°。
心理評分:同步係數
094。
第
7-9
秒
我:餘光看到血柱高度由
60
降至
20,確認動作有效。
腦內警報由紅色降至橙色。
季瑉:餘光看到保溫毯完全覆蓋傷員軀乾,確認失溫風險降至黃色。
第
10-11
秒
我:指尖因低溫開始麻木,但指根仍保持鉗形。
心理:時間夠,可以鬆手。
季瑉:同樣感到麻木,但保持力度,等待我指令。
第
11
秒末
我輕釦他指背三下,約定鬆開。
雙方同時收力,動作結束。
1
效率提升
此後副本中,凡需雙手配合的操作(包紮、搬運、解鎖),完成時間平均縮短
22。
2
誤差降低
因首次牽手建立了“指壓-角度”共同基準,後續醫療操作的出血量誤差從±15l
降至±5l。
3
默契固化
在後續“雨夜公交”副本中,遭遇急刹,我未發一言,季瑉已通過指背力度變化提前
03
秒穩住擔架,避免傷員二次損傷。
4
工具替代
雙方默認“雙手可互為備用鉗”,減少攜帶器械重量
300g,為團隊爭取額外
7
機動速度。
本次牽手動作,本質為“人體止血鉗”替代失效器械。
全程無皮膚直接接觸,僅雙層防寒手套摩擦;
無心跳加速、無體溫異常升高,心率曲線與任務前基線一致。
目的單一:止血、保溫、轉運。
後續影響亦僅限於操作層麵,無情感延伸。
第一次牽手,是一場
11
秒的“機械耦合”。
它讓兩把“手”變成一把“鉗”,把兩條“個體效率”合併爲一條“團隊函數”。
在之後的
63
小時
47
分鐘裡,我們因這次握手,累計多救回
2
條生命,提前
14
分鐘完成副本。
係統記錄:
“合作係數提升
18,誤差下降
67,無冗餘動作。”
燈光重新亮起,提示燈由紅轉綠。
聞溯收聲。
係統女聲毫無起伏地宣佈:
“簡答題完成,得分
100/100。”
走廊儘頭,下一道門緩緩開啟。
季瑉擡手,在空氣裡做了一個無聲的“勾手”動作。
聞溯點頭。
冇有言語,冇有眼神交錯,隻是掌心殘留的零下
387c,提醒他們:
下一次,指根與指根,仍會在最需要的
05
秒內,再次咬合。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