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認天子/三國穿著龍袍穿越了! 062
董卓的太陽穴突突直跳,費力地想要克製自己的怒火,卻終於在董旻看似認罪、實則無謂的模樣麵前,徹底變成了火山噴發。
“這就是你乾的好事!你怎麼不自己也被留下呢!”
遠處的劉協都聽到了這一聲怒喝,不由微不可見地往後挪動了兩步,但董卓的氣急,彷彿也預示著洛陽那邊出現了極大的轉機,又讓他目光中閃過了希冀,豎起了耳朵。
董卓此刻哪還能顧得上劉協,叉著腰向董旻斥道:“你把那個假貨留給了他,還讓他在洛陽百姓麵前儘顯恩義,你得到了什麼?你便是回頭搶人不成,直接將人殺了,都比現在這樣要好得多!”
董旻一噎,狡辯道:“……可我當時哪裡知道,來襲的那一路人就這麼些,居然連反攻虎牢關都做不到,就隻帶著那個假貨跑了。”
“你還敢說!”
董卓越說越是氣血上湧。
若是其他的將領乾出這等蠢事也就算了,偏偏捅出這最為關鍵一刀的不是彆人,而是他的親弟弟!母親還在此刻撤兵往關中的隊伍中呢!他能拿董旻怎麼辦?還不是隻能原諒他。
但回頭看著己方的情況,就如有一塊巨石壓在了他的心頭。
是,他現在手握著朝廷百官和一個小皇帝劉協,這不假,但對麵呢?
對麵不僅有兵有將,有玉璽在手,還有一座重新被奪回的洛陽城。
那個皇帝也不像是年幼的劉協一般,隻是個人儘皆知的權臣操縱下的傀儡,而是一個對忠臣仁義,為他鋪平後路;對百姓寬厚,歸罪於己身;甚至對將領士卒也指揮得當的英明君主!
董卓就算不在洛陽,也完全可以想象出,彼時會是一副怎樣的場麵。
洛陽的廢墟之上,重回皇位的君主舉起了失而複得的玉璽,與假扮他、助力他脫險的忠臣攜手,向百姓宣告何為從頭再來……
直接把他撤向長安,穩守關中的戰略性後退,對比出了落荒而逃的意思。
眼見董旻隻低頭認錯,卻拿不出什麼彌補的辦法來,像是吃準了他也隻能接受現實,董卓蹭的一下又冒起了火,一把抓起了手邊的佩劍,連著劍鞘一並往董旻身上打去。
但剛打出去一下,就聽到了李儒終於響起的勸架聲:“太尉,現在不是內訌的時候,為今之計,是抵達長安後該當如何做。”
董卓的動作一頓,又怒瞪了一眼如蒙大赦的董旻,一腳把他踹開到了一邊,在一旁坐了下來,向李儒道:“說來聽聽。”
劉辯,不,應該說,是將“劉辯”這個名字賜予了假弘農王,又自己改名為劉秉的新君,真是個可怕的皇帝,也是個可怕的對手!
他本以為,這趟冒險入洛,是讓自己尋到一條青雲直上的門路,卻不料,隻成功了一半便被真命天子驅逐出逃。
但他早已成了對方眼中的叛逆,是劉秉要發出檄文聲討的物件,就已經沒有了回頭的餘地,隻能,也必須繼續這樣走下去。
劉協也隻能成為最後勝利的那個皇帝,在他董卓的幫助下,擊敗他的兄長。
李儒蹲在了董卓的身邊,低聲道:“我們如今有三個優勢,務必要揚長避短,將它們發揮到極致。能否穩守,隨後反擊,就全在於此了。”
董卓的麵色和緩了不少,“你說吧。”
“其一,是正統。”
董卓眉頭皺起,對著開口的第一句就大覺意外:“可……”
“我說的不是傳國玉璽的正統,這種東西真是必需之物的話,我們抵達關中後也能尋塊寶玉雕琢而成,拿出去說是玉璽,又有何不可呢?我說的,是百官認定,尤其是,先帝認定的正統。”
李儒心中不無對劉秉反應的震驚,但他此刻的頭腦,也以遠比之前更快的速度運轉了起來,試圖從此刻的風雪茫茫中,找到一條去路。
“百官之中,知道先帝不喜弘農王,而偏愛陛下的人,並不少吧?換天子一事,除了袁隗,表示同意的黨人,也不在少數吧?”
董卓眼神一厲:“你的意思是,對外宣稱,洛陽的那位皇帝能夠登基,是何進大將軍攬權,與何太後裡應外合,篡改了先帝的遺詔,而我們要做的,也不過是忠君而已。忠的是死去的先帝,忠的是他認定的繼承人劉協!”
“是!”李儒回答得斬釘截鐵。
這就是他說的正統。
彆管這所謂的“忠誠於先帝”,扶持他心目中的皇帝繼承人,到底有多少人相信,起碼,不能讓對麵如此輕易地號令天下!
劉協在此,百官在此,憑什麼不能是被惡徒迫於險境的漢廷呢?
反正他們西涼人吹多了風沙,臉皮夠厚,這話說出來,也沒什麼心理負擔。
李儒也果然看到,董卓聞言笑了:“很好,你繼續說。”
“第二項優勢,是兵力。”
董卓又有點想罵人了。
說兵力這個優勢之前,是不是得先看看當下的情況?
先有段煨和賈詡投敵,後有李傕退兵時帶來了胡軫的死訊,再就是他這個倒黴兄弟,被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將嚇跑了。說出去誰還敢說,西涼軍兵強馬壯,乃是不可多得的悍勇邊軍?
李儒卻是語氣從容:“太尉是不是忘了,對麵的兵馬魚龍混雜,隻是占了一個我方兵馬分散的先手而已。如今隻守函穀關,情況又已不同了。皇甫嵩麾下三萬兵馬仍在關中,奪他兵權之事本已做了一半,何妨徹底做絕。再有,西涼兵馬多年間屢屢寇略三輔,自關中牟利,又是什麼緣故?”
董卓:“……由涼州入關中,遠比前往洛陽容易得多。”
皇甫嵩的兵馬,正可填補他在洛陽的損失,不僅能補缺,還有過之。有劉協在手,也不愁接管不過來這批人手,大不了直接把皇甫嵩打成叛逆就是了。不過,皇甫嵩的兒子與他有舊,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董卓也不想殺了皇甫嵩。
至於李儒說的後半句話,他也明白意思了。那就是抽調涼州的兵馬,填補關中的短缺。
“不僅僅是填補,也是為太尉您找兩個盟友。兩個在此時不得不提的盟友。”
盟友?
董卓若有所思:“你是說,馬騰和韓遂?”
李儒點頭:“正是!昔日羌氐起兵造反,韓遂本為州郡官吏,被敵軍挾從作亂,一晃五年,已成亂軍領袖。馬騰本為平叛將領,州中從事,倒戈敵軍,也成反賊將領。這二人自主帥死後爭權奪利,彼此勢弱,早知此道必不能長久,恐怕早已等著漢廷向他二人招安了,難道不正是您唾手可得的良將嗎?”
見董卓仍有疑色,李儒趁熱打鐵,繼續勸道:“您想想,關西關東之間的分歧,在今日的朝堂上已持續了多久?如今是您董太尉扶持皇帝,於關中重新建立朝廷,正是抹平這影響,向關西諸將示好的機會。就算您不說,恐怕馬騰和韓遂也會找上門來。”
“再有,這二人兩次落敗於您手,對您總比對旁人敬服,這也正是您能拿捏住他們的底氣所在。”
李儒的話,成功讓董卓的臉上多出了意動。
是啊,他是因準備不足,也輕看了對手,於是不慎落敗於劉秉,讓對方奪回洛陽,但細算他在涼州與韓遂、馬騰的交手,還是他的贏麵多。
中平二年,他圍攻韓遂不克,結果夜晚就有流星砸進了韓遂的軍營,驚得驢馬大叫。他趁著敵軍被這不祥之兆驚動,直接出兵進攻,大破韓遂,逼得對方退走。就憑這天時助力,比之光武又如何呢?
今年二月,涼州叛軍包圍陳倉無果,皇甫嵩力主反擊,董卓隨軍,再度大破韓遂馬騰等人,斬首一萬有餘。
找這樣曾為他手下敗將的盟友,給出些好聽的將領名號,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助力,助力他對抗劉秉,還當真可行!
這馬騰、韓遂,一定會為他董卓在關中立足添磚加瓦。
董卓揮了揮手,示意董旻自己去一邊反省,向李儒問道:“第三點優勢呢?”
李儒淡淡道:“關中漢中,龍興之地,就當圖個吉兆吧。”
他那前麵的兩個理由說得頭頭是道,到了第三個理由就成了這樣輕飄飄的一句,讓董卓都愣住了一下。可在回過神來的下一刻,董卓就已捧腹哈哈笑了出來。“好,好一個吉兆!”
不錯,吉兆這種東西,恰恰和前麵兩個優勢相比,是不必詳說的。
這一句話,也讓董卓先前聽聞洛陽近況的鬱氣一掃而空,就連此刻的寒風凜冽,也吹不滅他正要大展拳腳的雄心壯誌。
隻是當他餘光一掃,見到了被扈從攔在外麵的劉協時,眼中又蒙了一層陰雲。
他當即起身,大步向著劉協走去,心中已在一瞬間閃過了無數個念頭。
李儒和他說了那三個優勢,卻沒將有一個劣勢說出來。劉協他曾被稱為“董侯”,卻終究和他董卓不是一個“董”字。他的聰慧固然是好事,但等再長大幾歲,這聰明就反而成了負累。
洛陽的劉秉是自己在當皇帝,他董卓卻是拖著個未必聽話的皇帝在戰鬥!
麵色陰沉的董卓停在了劉協的麵前,低頭問道:“陛下何故來此?”
劉協瞳孔一震,因董卓威風迎麵,艱難地吞嚥了一下:“……”
他原本想問,他遠遠聽到的什麼真假弘農王,什麼賜予劉辯名字冊封滎陽王到底是什麼意思,明明他從始至終都覺得,那個被董卓派往前線的就是他的兄長。但他此刻的沉默,在董卓的眼中,卻彷彿有了另外的意思。
董卓冷笑了一聲:“陛下,恕老臣多嘴提醒您一句,您和那假扮弘農王的忠臣還不一樣,是真已當上了皇帝的人!我無退路,您也不可能與兄長友愛謙恭了!若您為洛陽重新有了個皇帝而高興,那您離死也不遠了。”
站在他麵前的這個小皇帝恐怕還為兄長脫險而高興,可他最好彆忘了自己的身份!
劉協眼神上揚,找回了說話的聲音:“我不是要來聽你說這個的!”
他音色稚嫩,話中卻重聚了膽魄:“董太尉從洛陽撤向長安,說什麼帶百官入關中,就是要讓遺骸留下一路,讓人人都知道,你不僅無能無為,兵敗洛陽,還不知尊師重道,先殺袁太傅,後又迫害朝廷的這些大儒,要致他們於死地嗎?”
他一張臉也不知道是被凍得通紅,還是被氣得,被嚇得,乃至於是被逼得通紅,但這一番話卻是說得不見半點停頓。
董卓的表情頓時冷了下來,陰惻惻地望著這個壯著膽子據理力爭的小皇帝。
李儒緩步走了過來,在他的身旁輕咳了一聲。
劉協像是已在剛才的那一番話中用儘了力氣,僵硬在了原地,甚至沒能伸手推開在他麵前半跪下來的李儒,眼看著他取出了一枚奇特的玉佩,然後,掛在了自己的腰上。
“難怪先帝屬意陛下接掌江山,繼承大統,還將此信物留給了您,原是因您年紀尚小,便有此等王者之風。”
李儒溫和地笑了笑,重新站了起來,向董卓投去了一個眼神。
像是收到了什麼訊號,董卓又一次朗聲笑了出來:“哈哈哈哈哈哈說的是啊,不怪先帝更希望看到陛下坐上皇位。您有所需,臣自當滿足!”
他轉向了一旁的守軍,喝道:“沒聽到陛下的命令嗎!還不速去尋找山中木柴,燒製木炭,供給諸位長者!”
他低下頭,宛如一隻暫時飽腹饜足的猛虎,向著麵前的獵物,發出了一句善意的保重慰問:“陛下現在可還滿意?”
劉協打了個哆嗦,答道:“……那就多謝太尉了。”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如何走回來的,就連迎麵的冷風,也沒讓現年不滿十歲的劉協感覺到清醒。
他呆呆地看到董卓的部將先將隊伍中為數不多的炭火給送到了抱病的荀爽處,才猛地一怔,也邁開了腳步走了過去。劉協顧不得這還算寬敞的車中其實已有數人,那些隨行的侍從隻來得及喊出一句“陛下”,他就已跳上了車。
車中的眾人也驚了一跳。
盧植因還算身體硬朗,過來搭了一把手,同在此地,一見劉協的舉動,最先一步扶住了他的身子。“陛下怎會來此?”
劉協的眼神動了動,卻不知該當如何回答。他知道,在場眾人被迫遷徙,或多或少與他有關,那麼現在說這炭火是他找董卓要來的,好像也並無多大的意義。
見到盧植的那一刻,劉協的心中更是突如其來地湧上了另外的一個問題,讓他一把回握住了盧植,迫切地問道:“盧公,我兄長和彆人互換身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董卓說你知道,我想來也是,若說滿堂朝臣之中,還有誰知道什麼偷天換日的大事,除了已被董卓殺死的袁公,也隻能是您了!”
盧植被這個問題,直接就問懵了:“……”
他更是看到,先前還因風寒倦倦躺下的荀爽,也像是捕捉到了什麼關鍵詞,直接半撐起了身子,用求知的眼神看向了盧植。
但盧植還未開口,一旁的唐姬已瞪大了眼睛:“陛下,怎麼連您也相信董卓的胡說八道?君侯固然被人廢黜了帝位,也終究是您的兄弟,我與他朝夕相對,怎會不知他的身份真偽,豈容賊人這般玷辱他的身份!”
“可……”劉協仍是困惑,“我剛才聽到,洛陽那邊傳來的訊息說,兄長已認了頂替的身份,重被賜名劉辯,得封滎陽王,河內的那位……在洛陽宣告,還找回了之前失傳的玉璽。這真偽……我也分不清啊!盧公——”
劉協抓著盧植的手握得更緊:“您不是曾為您的學生求來河東太守的身份嗎?您不是還被董卓說知道些內情嗎?您曾為尚書令,也是距離我父親位置最近的朝廷重臣之一,您一定知道什麼!”
“還有這玉佩!”劉協手忙腳亂地用另一隻手,彆扭地抬起了李儒係在他腰間的那枚玉佩,舉起在了盧植的麵前。
他的理解能力並不差。剛才李儒說,這東西是什麼父皇屬意繼承人的標誌,卻在此前從未出現在他麵前過。他所知道的兄長有一枚類似的東西,卻和眼前的玉佩有著天壤之彆。那麼,這應當就是董卓他們從真正的“繼承人”處得來的“信物”。
他向盧植急急發問:“您知不知道此物的由來?”
盧植已被劉協的這一連串的話弄得更迷惑了,甚至在懷疑,他是不是被荀爽傳染了風寒,頭腦開始昏沉,要不然為何會出現會出現一些奇怪的幻聽。
可他固然對劉協之前說出的什麼掉包一事一概不知,在劉協舉起那枚玉佩的刹那,他卻忽然靈光一現,聯想到了什麼。
這枚玉佩的大小,對應出形狀的話,好像……
好像正是彼時那封由“劉備”送來給他的書信中,一處處弧形痕跡的樣子!
周遭剛剛點起的炭火,照亮了盧植眼眸中一瞬的明悟。
……
而在此刻,袁紹卻仍是困惑,困惑於劉秉的身份!
奈何他的發小兼聯軍同伴,正在尊奉陛下的旨意,將他“押送”回汝南,等待他清點家產,送至洛陽用於朝廷的興複,他也隻能先移步上路,來不及再對那位陛下多加試探。
曹操瞥了他一眼,“你既已決定了要用破財消災的方式,洗脫自己身上的不忠不孝之名,為何還要在這裡長籲短歎呢,這隻會讓人覺得,你袁本初實是乾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要我說,決斷已下,就彆再反悔了。”
若是讓人發覺袁紹對於陛下的命令陽奉陰違,要折騰出什麼沒必要的花招,除了讓他引董卓入京一事變得更為出名,他害死袁隗袁基變成板上釘釘,他這四世三公之名毀於一旦,還有什麼其他的用處嗎?
袁紹擰著眉頭,毫不猶豫地答道:“我沒……”
“你沒什麼?你沒打算虛報?”曹操雖然不太理解,為何陛下非要讓他來陪同袁紹走這一遭,而不是用在其他更為緊要的地方,但仍能將袁紹的小心思看得明白。
不過,袁紹緊隨而來的表現,還真有點讓人意外。
袁紹拂袖歎道:“……跟你說不明白!”
真是要命!曹操隸屬於西園八校,而這西園八校是先帝用於製衡大將軍何進的軍隊,出於避嫌的考慮,曹操很少去見劉辯,就算有,也間隔著一段距離。
他袁紹認得出,此劉秉非彼劉辯,曹操卻認不出!
現在他又咬碎了牙齒往肚裡吞,被迫接受了劉秉的身份,還能說什麼?說曹操無知是福嗎!
天知道他剛才離開洛陽的時候,驚見真正的劉辯立於河橋前,用著含怒的目光看向他,而其他人又說那就是滎陽王的時候,袁紹的心中到底有多少震驚!
就好像他的過往記憶可能出現了問題,或者他見到的,從頭到尾都是那個替身。
結果曹操還在這裡喜滋滋地當上了監工,彷彿唯恐落後了他那個早至河內投靠陛下的兒子……
袁紹費力地把喉嚨裡又湧上來的血腥味吞嚥了回去,忍了又忍,還是覺得,不能隻有他一個人被這樣的問題所困擾:“你真的不覺得,陛下有些奇怪嗎?”
曹操心中閃過了一種古怪的情緒,回答袁紹的問題卻不見猶豫:“你這話說得著實冒犯,人經曆了突變總是要成長的,隻是性情與此前不同又算什麼。家仇國恨麵前,陛下有所成長,反而是好事。”
“本初……你到底想說什麼?”
袁紹:“……”
他想說陛下可能不是陛下,這有誰信?
洛陽兩場大火,殺死了太多的知情人,也帶走了一批。明明假冒皇帝是不容易辦到的事情,偏偏朝臣百官沒了,洛陽皇宮也沒了,所有的一切都要從頭建設,根本無法去查,“陛下”是不是對宮中之事知之甚少。
最可笑的是,他這個對陛下懷疑最多的人,也已認了!還正在回家取錢贖罪的路上!
“我想說……”袁紹無力地開口,“陛下重建朝廷不易,你我速去速回吧。”
曹操應道:“這是自然。”
而若是讓劉秉自己說的話,何止是重建朝廷不易啊,簡直就是又一個讓他抓著頭發哀嚎的問題擺在了他的麵前。
他的曆史沒那麼好,隻知道三公九卿、九品中正,三省六部之類的東西,再要往下細化,對不起,他的水平沒那麼高。
現在隻能半夜一邊惡補知識,一邊努力想想,在應付完了袁紹之後,應該如何應付接下來的事情。
荀攸望著劉秉眼下的青黑,又些擔憂地問道:“陛下昨夜又沒休息好?”
劉秉猛地回神,長歎了一口氣:“實是擔心被董卓帶走的阿弟,還有朝廷官員。如今洛陽百廢待興,本該儘快重新委任一批官員,以填補空缺,但又怕這訊息傳到他們耳中,讓這些受董卓挾製的百官心寒啊。”
荀攸又何嘗不擔心荀爽呢。但見陛下也是這般憂慮,他又忍不住繃著沉穩的麵色,出言安慰道:“陛下,既已決定了對峙,有些事或可拖延,卻不能拖延太久。”
“是,我知道。就拿眼下來說,京中急需胥吏百千人,還需有治政之才安排胥吏的職務,光隻靠著你,伯達,仲達,實在是力有不逮啊……”
劉秉目光一亮,快步走到了荀攸的麵前:“公達,你先前是不是曾和我說過,你荀氏眾人為了避禍,早早離開了洛陽,都遷往了冀州暫住。而那負責帶人避禍的,曾被人讚為頗有王佐之才?”
“朕……朕正當用人之時!請他,不,是請天下賢才,速來洛陽!”
【作者有話說】
人才來碗裡!!!(發出呐喊——)
重建洛陽重建司隸重建大漢人人有責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