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16章 產量提升
-
立春後的工坊內,竹製沙漏在祭台上投下均勻的陰影。周嬸盯著沙漏,手中的竹夾精準地在沸水中翻動山楂
——
這是林羽製定的
\\\"去核限時法\\\":每筐山楂必須在三柱香內完成去核,既保證果肉完整,又提升效率。工坊梁柱上掛著的《加工十二則》竹簡沙沙作響,最新增補的
\\\"標準化操作篇\\\"
用硃砂標著重點:\\\"蜜餞糖霜厚度需覆蓋果肉三分之一果醬熬煮需順時針攪動,每刻鐘記錄一次氣泡密度
\\\"。
\\\"張虎,新製的竹製量具夠不夠用?\\\"
林羽接過器械組送來的漏鬥,漏鬥內壁刻著五錢、一兩的刻度,\\\"下次在柄上刻麥穗紋,既防滑又好辨認。\\\"
\\\"夠二十個熬煮鍋同時用!\\\"
張虎晃了晃腰間的牛皮袋,裡麵裝著他改良的銅製量勺,\\\"李二哥用這勺子配蜂蜜,說比往年省了一成糖,味道卻更醇厚。\\\"
原料儲存區的柏木架上,新收的野葡萄堆成紫黑色的小山。林羽捏起一串青中透紫的果實,突然想起後山還有片烏梅林
——
那是去年旱災後萌發的新枝,結出的烏梅酸澀濃烈,正是做果酒的好材料。他轉頭對周嬸道:\\\"留兩筐半青的葡萄,咱們試做葡萄乾;烏梅全摘了,試試釀酒。\\\"
工坊西廂房很快變成臨時酒窖。林羽帶著張虎用黏土封了三口陶缸,缸底鋪著曬乾的艾草
——
這是從《齊民要術》裡改良的消毒法。他指著半開的木窗:\\\"酒窖要避光,卻不能全封,需留寸許縫隙讓
'
酒氣
'
流通,就像咱們給粟苗留通風道。\\\"
然而首次釀酒卻以失敗告終。七日後開缸,酸腐味撲鼻而來,李二捏著鼻子道:\\\"林農正,這比王財主家的潲水還難聞!\\\"
周嬸用竹勺舀起渾濁的液體,皺眉道:\\\"怕是冇煮透,雜菌壞了酒。\\\"
林羽卻不氣餒。他取出在縣學抄錄的《酒經》,對比現代發酵知識,發現問題出在溫度控製:\\\"上次封缸時天氣轉暖,雜菌滋生。\\\"
他讓張虎在後山尋了處背陰山洞,洞內恒溫如春秋,又將烏梅汁煮沸後冷卻,加入曬乾的桂花酵母
——
這是他從鎮上酒肆得來的老法子,混合現代的無菌操作理念。
第二次開缸時,酒香漫出山洞。張虎捧著陶碗,手卻在發抖:\\\"哥,成了!這酒比鎮上
'
醉仙居
'
的還香!\\\"
琥珀色的酒液在碗中搖晃,桂花香混著烏梅的酸甜,引得路過的貨郎駐足。
新產品的開髮帶動產量飆升。葡萄乾用竹製烘架陰乾,避免陽光直曬導致粘連;烏梅酒用小瓷瓶裝,瓶頸繫著曬乾的桂花,既美觀又能暗示風味。林羽還設計了
\\\"節氣限定\\\"
包裝:立春的葡萄乾印著嫩芽紋,清明的烏梅酒封著柳葉綠,讓每個產品都帶著時光的印記。
\\\"產量上去了,銷路也要拓寬。\\\"
林羽在月度集會上展開商路圖,\\\"張虎隨商隊去州府,帶兩壇烏梅酒給陳縣令的恩師;周嬸留守鎮上,在
'
醉仙居
'
旁設品酒攤
——
好酒不怕巷子深,但要讓酒香味先飄進貴人的鼻子。\\\"
然而拓展銷路並非一帆風順。州府的酒商嫌棄烏梅酒的陶瓶不夠精緻,張虎便帶著器械組熔了廢棄的銅器,打製出刻著麥穗紋的錫製酒蓋;鎮上的酒肆老闆擔憂烏梅酒搶了自家生意,周嬸便推出
\\\"買酒送葡萄乾\\\"
的搭配,讓酸甜滋味在舌尖打轉,引得酒客們紛紛稱奇。
穀雨前夜,林羽在工坊日誌裡記下:
果脯日產量達二十斤,較上月提升六成;
烏梅酒首釀成功,出酒率達七成,計劃端午前推出
\\\"祛暑烏梅酒\\\";
葡萄乾試銷反響良好,行商願以雙倍價格包銷秋季新品。
筆尖劃過
\\\"待解決\\\"
一欄,他寫下
\\\"玻璃瓶燒製\\\"——
這是提升酒品檔次的關鍵,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匠人。張虎突然推門而入,手裡攥著片碎玻璃:\\\"哥,我在鎮西頭的破窯裡發現的,聽老匠人說,隻要火候夠,咱們也能燒\\\"
窗外,春雷隱隱作響,工坊的晾曬架上,新收的野葡萄正在竹篩裡靜靜脫水,像無數等待破繭的紫瑪瑙。林羽望著張虎眼中的光,忽然想起現代實驗室裡的離心機、滅菌鍋,而此刻手中的碎玻璃,卻比任何精密儀器都更讓他感到沸騰
——
這是屬於牛角村的創新,是二十七個手掌在古老土地上,用智慧與汗水熬煮出的、比酒更濃烈的希望。
當第一滴春雨落在麥穗紋陶瓶上,烏梅酒的桂花香正順著商路飄向遠方。林羽知道,產量的提升從來不是終點,而是新的
——
就像他們改良的土地,每一次豐收都在孕育下一次耕耘,每一件新產品都在叩擊新的可能。而他手腕上的苧麻繩,終將係滿更多的繩結,每一個都刻著牛角村在大康朝農史上,留下的深深淺淺的足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