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22章 技術交流
-
小雪節氣,牛角村的曬穀場飄著細雪。陳縣令的官轎再次碾過結著薄冰的石板路,隨行的車馬載著兩木箱竹簡
——
這是他從州府借來的《江南農書》《河工圖考》等珍貴典籍,箱角還蓋著
\\\"勸農司\\\"
的火漆印。
\\\"林農正,看看這是什麼。\\\"
陳縣令掀開棉簾,露出半幅色彩斑駁的絹畫,畫中匠人正在水田裡使用一種三足鐵架,\\\"這是江南的
'
龍骨翻車
',可引水至三丈高的梯田,比咱們的竹筒滴灌更省人力。\\\"
林羽接過畫軸,目光落在鐵架的齒輪結構上,忽然想起張虎改良的風車篩糧機:\\\"此等巧思,若用後山的堅韌竹材替代部分鐵件,或許更適合西南山地。\\\"
他指向畫中翻車的接水槽,\\\"咱們的竹筒本就輕便,若與鐵架結合,既能借水力轉動,又可減少鏽蝕。\\\"
祠堂內,二十七個村民圍坐在火塘旁,聽縣學夫子解讀《河工圖考》。張虎盯著
\\\"水閘構造圖\\\",用炭筆在青磚上畫下簡易模型:\\\"若在暗河出口建個竹製水閘,旱時蓄水,澇時排水,比咱們的陶罐堵口強百倍。\\\"
\\\"可這鐵製閘門\\\"
張大叔敲著旱菸杆,\\\"咱村缺鐵啊。\\\"
\\\"不缺鐵,缺巧思。\\\"
林羽從器械組取來竹製閥門
——
這是張虎用浸過桐油的竹片製成的,\\\"將竹閥與鐵架結合,關鍵處用鐵箍加固,既能承重,又省鐵礦。\\\"
他忽然想起陳縣令帶來的《工部水利圖》,\\\"陳大人說,京城工部正在推廣
'
竹木代鐵
'
之法,正合咱們山地之用。\\\"
午後,眾人來到後山暗河。張虎帶著青壯漢子,按《河工圖考》的尺寸打下鬆木樁基,陳縣令親自指揮竹閥安裝,袖袍沾滿泥漿卻渾然不覺。當竹製水閘第一次閉合,清澈的山泉在蓄水池中形成小漩渦,趙大爺忽然抹了把眼睛:\\\"活了七十歲,頭回見水能聽人使喚。\\\"
技術交流不止於水利。在器械組廂房,林羽展開《江南農書》中的
\\\"曲轅犁改良圖\\\",與張虎的竹製農具對比:\\\"江南的犁轅呈十五度彎曲,咱們的山地犁可增至二十度,再加個竹製減震架
——\\\"
他指著犁頭的鐵刃,\\\"此處若嵌上後山的火石,破土時能減少阻力。\\\"
\\\"哥,試試這個!\\\"
張虎突然捧出個竹製部件,上麵纏著曬乾的葛根藤,\\\"用葛根藤編的減震網,比麻繩耐腐三倍,上次運糧時試過,竹簍裡的葡萄乾冇碎一顆。\\\"
陳縣令接過部件,驚歎道:\\\"此等因地製宜之法,勝過關中匠作的死規矩。\\\"
他忽然從袖中取出個小鐵盒,裡麵裝著從京城帶來的
\\\"硫磺防蟲粉\\\",\\\"江南茶農用來防蛀,你們的儲糧陶壇若撒上一層,可保兩年不生蟲。\\\"
訊息傳到加工坊,周嬸立刻帶著婦人做實驗。她們將撒了防蟲粉的粟米與未處理的粟米分置兩壇,封壇前在壇口繫上麥穗紋布條。小穗趴在壇邊數日子,每過七日便打開聞聞:\\\"撒粉的罈子裡,隻有粟米香,冇蟲尿味!\\\"
最讓林羽驚喜的是《齊民要術》中的
\\\"酪漿發酵法\\\"。他結合後山的山羊奶,指導周嬸嘗試製作奶豆腐:\\\"酪漿能去腥,還能讓豆腥味轉成醇厚味。\\\"
當第一塊成型的奶豆腐擺在祭台上,陳縣令嘗後拍案:\\\"此等美味,若能進貢京城,怕是要讓禦膳房的庖廚們臉紅。\\\"
然而技術融合併非一帆風順。當張虎試圖將江南的
\\\"育秧紙\\\"
用於粟米育苗時,遭遇了山地風大紙易破的難題。林羽帶著他蹲在育苗棚裡三日,最終用苧麻纖維與桑皮紙混合,製成了堅韌的
\\\"山地育秧布\\\",上麵還印著小小的麥穗紋
——
既是防偽,又能遮陽。
\\\"林農正,你這是把育秧布做成了咱們的
'
豐羽
'
招牌。\\\"
陳縣令看著育秧布上的標識,忽然壓低聲音,\\\"聽說州府要辦
'
農技比武
',你若帶著這育秧布和竹製水閘去,必能拔得頭籌。\\\"
技術交流持續了整月,祠堂的火塘從未熄滅。夜晚,林羽與陳縣令在賬房覈對《技術融合日誌》,燭光映著牆上的新舊圖紙:左邊是《河工圖考》的鐵製水閘,右邊是牛角村改良的竹閥水閘;上邊是江南的曲轅犁,下邊是嵌著火石的山地犁。
\\\"大人,其實咱們缺的不是技術,是讓技術生根的人。\\\"
林羽指向窗外,張虎正在教外村來學技術的漢子識彆蟲蛀果,周嬸的女兒舉著寫有
\\\"防蟲粉用法\\\"
的木牌,\\\"就像這防蟲粉,若冇人手把手教,百姓隻會覺得是妖藥。\\\"
陳縣令忽然輕笑,從袖中取出份公文:\\\"本縣已將你們的
'
竹筒滴灌改良法
'
和'
山地育秧布
'
申報州府勸農司,若能通過,每個推廣的州縣都會掛你們的麥穗標識。\\\"
他望著林羽腕上的苧麻繩,繩結裡還纏著葛根藤的碎屑,\\\"王家的員外郎再厲害,也擋不住天下耕者對好技術的渴求。\\\"
冬至前夜,技術交流大會在祠堂前舉行。張虎演示著改良後的竹製水閘,水流通過竹筒時發出清亮的響聲,驚飛了枝頭的山雀;周嬸端出撒著防蟲粉的粟米飯,香氣蓋過了冬日的蕭索;李二扛著嵌火石的山地犁,在結霜的土地上犁出筆直的壟溝,犁頭劃過處,凍土自動碎裂成適宜播種的顆粒。
\\\"這犁比鐵犁輕三成,卻比鐵犁快兩成!\\\"
李二的笑聲震落枝頭的積雪,\\\"陳大人,咱這犁能賣到京城嗎?\\\"
\\\"自然能。\\\"
陳縣令指向遠處的商隊,馬車上裝著標註
\\\"豐羽農技\\\"
的竹筒、育秧布和防蟲粉,\\\"明日它們便隨商隊去州府,若在農技比武中奪魁,天下耕者都會知道,西南道有個牛角村,能讓竹木鐵石都聽耕者的話。\\\"
是夜,林羽在《技術誌》裡寫下:
竹閥水閘:融合《河工圖考》鐵閘原理,以竹為主材,鐵箍加固,成本降七成,適用於山地;
山地育秧布:苧麻桑皮紙製,印麥穗紋,抗風遮陽,育苗成活率提升四成;
防蟲粉用法:混合硫磺與艾草灰,配麥穗紋木牌說明,消除百姓對
\\\"妖藥\\\"
的疑慮。
筆尖劃過
\\\"技術交流\\\"
四字,他忽然聽見窗外傳來張虎的笑聲
——
少年正在教小穗用防蟲粉在陶壇上畫麥穗紋,妹妹的銀鈴笑聲混著雪粒敲打竹筒的聲響,織成了冬日裡最溫暖的圖景。
陳縣令的話還在耳邊:\\\"農技如流水,唯有交彙融合,才能成江海。\\\"
林羽望向星空,想起現代實驗室的玻璃器皿與眼前的竹製器械,忽然明白:真正的技術交流,從來不是照搬典籍,而是讓每個耕者都能在土地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活計,就像後山的竹,既能做滴灌竹筒,也能編減震網,還能在風雪中挺直腰桿,長出新的竹鞭。
當更夫敲響冬至的梆子,祠堂的油燈依舊明亮。張虎抱著新製的竹製水閘模型睡著了,模型上的山雀浮雕振翅欲飛;周嬸在賬本上記錄著防蟲粉的用量,每筆賬後都畫著小小的麥穗;小穗趴在林羽腿上,用防蟲粉在羊皮紙上撒出
\\\"豐羽\\\"
二字,粉末在燈光下閃爍,像落在土地上的星星。
這一晚,牛角村的雪停了,後山的暗河在竹閥下靜靜流淌,新製的育秧布覆蓋著粟米幼苗,防蟲粉在陶壇裡守護著新收的糧食。而在更遠的州府,陳縣令的馬車正載著牛角村的技術資料疾馳,車輪碾過的雪地上,深深淺淺的車轍印,正像耕者們在土地上寫下的、關於技術與希望的詩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