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24章 科舉籌備
-
穀雨過後的第七日,陳縣令之子陳墨踩著露水踏進牛角村。這位十六歲的書生身著青衫,袖中露出半卷墨跡未乾的宣紙,正是林羽去年所寫的《山地輪作記》——
紙頁邊緣密密麻麻注滿蠅頭小楷,多是《孟子》《周禮》中的農政論述。
\\\"林兄,這密植法與《考工記》的
'
畝間疏數
'
可合?\\\"
陳墨一見麵就展開圖紙,上麵用紅筆圈著
\\\"五寸見方\\\"
的密植間距,\\\"前日在縣學與夫子爭論,說此等精耕細作當配
'
儘地力之教
',夫子卻笑我癡,言
'
士不務農,安知耕事
'。\\\"
林羽接過圖紙,看見小穗昨日新畫的瓢蟲治蟲圖被貼在邊角
——
那是她用硃砂筆描的,瓢蟲背上的黑點恰好組成麥穗形狀。\\\"《考工記》雲
'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
'。\\\"
他指向遠處的梯田,滴灌竹筒在晨光中折射出七彩光斑,\\\"咱們的密植法,正是順天時、量地力,與《管子》'
相地而衰征
'
同理。\\\"
陳墨的眼睛亮起來,立刻掏出鬆煙墨,在圖紙空白處寫下:\\\"夫地力者,非獨土壤之肥瘠,乃耕者之巧思也。\\\"
他忽然從袖中取出個錦囊,裡麵裝著曬乾的苜蓿芽:\\\"家嚴說,此草可作馬料,《齊民要術》卻未載其肥田之效,林兄能否詳說?\\\"
接下來的半個月,祠堂西廂房成了臨時書房。林羽翻出壓在箱底的《農政要覽》增補本,與陳墨逐字比對《周禮地官》的
\\\"稻人\\\"
篇,將滴灌係統與
\\\"以瀦蓄水,以防止水\\\"
的古製結合。小穗每天送來新烤的麥穗餅,餅上用蜜餞擺著
\\\"科考必勝\\\"
的字樣,有次竟誤將
\\\"必\\\"
字擺成了山雀形狀。
\\\"小穗妹妹的字,比縣學的描紅本還好看。\\\"
陳墨舉著餅笑道,餅渣落在《農政要覽》的蟲災圖示上,恰好蓋住了螆蟲的眼睛,\\\"若將治蟲之法寫入
'
農桑策論
',當以
'
以蟲治蟲
'
為奇策,比之熏煙捕打,更合
'
萬物相生
'
之道。\\\"
然而將實踐轉化為策論並非易事。當陳墨試圖用
\\\"木桶效應\\\"
解釋農田水利時,林羽打斷他:\\\"考場之上,當引《禹貢》'
導水東流
',再佐以咱們的竹閥水閘為例
——
考官重經典,亦重實證。\\\"
他取出張虎繪製的《水閘構造圖》,圖中竹閥的開合角度旁,特意標註了《河工圖考》的卷數。
最棘手的是如何將
\\\"豐羽\\\"
品牌理念融入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框架。陳墨蹙眉在竹簡上寫下:\\\"農者,國之本也;商者,農之翼也。\\\"
卻又劃去,覺得太過直白。林羽想了整夜,次日取出小穗係在他腕上的苧麻繩:\\\"《尚書》雲
'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咱們的保價回收、防偽標識,正是
'
勤'
與
'
信'
的註腳。\\\"
小滿前夜,陳墨對著燭火通讀策論第三稿,忽然拍案:\\\"有了!以《孟子》'
不違農時
'
為綱,分
'
辨土脈
''
治水患
''
明商道
'
三目,每目皆引牛角村事為例
——
密植法合
'
深耕易耨
',滴灌術應
'
使民以時
',品牌標識則是
'
通功易事
'
的現實踐行。\\\"
小穗趴在桌角,忽然指著
\\\"明商道\\\"
部分:\\\"哥哥的麥穗飛鳥,就是《論語》裡說的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呀!商客認咱們的標識,是因為咱們不騙他們。\\\"
她的話讓陳墨茅塞頓開,立刻在該節加了句:\\\"信者,商道之苗;誠者,耕者之肥。\\\"
科舉臨行前,陳墨特意去了後山的試驗田。林羽正在教張虎辨認粟穗的雌雄花,小穗舉著竹製放大鏡
——
這是張虎用碎玻璃磨製的,正在觀察葉片上的蚜蟲。\\\"陳公子你看,\\\"
她將放大鏡遞過去,蚜蟲在鏡片中放大數倍,\\\"瓢蟲的幼蟲比成蟲還能吃蟲,就像咱們學堂的學生,長大了更厲害。\\\"
陳墨忽然想起策論中
\\\"人才培養\\\"
的段落,提筆在袖口記下:\\\"育人如育苗,需辨其性、順其長,正如林兄之學堂,使耕者知其所以然,此乃百年之計也。\\\"
他轉身望向山下的曬穀場,周嬸正在教外村婦人給果醬貼麥穗紋標簽,李二扛著改良的山地犁走過,犁頭的火石在陽光下閃著微光。
啟程那日,陳墨的書箱裡多了三樣東西:小穗畫的《治蟲百圖》,每幅圖旁都注著《詩經》裡的蟲名;張虎新製的竹製鎮紙,刻著
\\\"豐羽\\\"
標識與
\\\"耕讀傳家\\\"
四字;還有林羽連夜抄錄的《牛角農社實證》,裡麵詳細記錄了三年來的畝產數據、災年應對、商路拓展,每一頁都蓋著小穗按的指印封蠟。
\\\"若考官問起,\\\"
林羽望著陳墨腰間的麥穗紋玉佩
——
那是小穗用山雀羽毛編的,\\\"便說這些實證,皆是二十七個耕者在土地上寫的
'
策論
',比之竹簡上的空言,更見天地良心。\\\"
陳墨重重點頭,忽然從袖中取出封信:\\\"家嚴讓我轉交,說京城工部有位年伯,素喜農器改良,若見了張虎的山地犁圖紙,必能助咱們推廣
'
竹木代鐵
'
之法。\\\"
他望向遠處的梯田,新插的水稻在滴灌竹筒下舒展葉片,\\\"待我高中,定要讓天下士子知道,真正的經世之學,不在書齋,而在這沾著泥星的手掌上。\\\"
是夜,林羽在《科舉備要》中寫下:
策論結構:以《孟子》為經,以牛角實證為緯,每引經典必落於
\\\"民食民利
民信\\\";
數據支撐:整理三年產量對比表、災年保價回收清單、技術改良成本效益冊,附二十七個村民的聯名指印;
溫情註腳:小穗的治蟲圖、張虎的鎮紙、周嬸的標簽,皆為
\\\"耕者有其智\\\"
的具象,讓策論不止於數據,更見煙火溫度。
筆尖劃過
\\\"耕讀傳家\\\"
四字,他聽見窗外傳來張虎的笑聲
——
少年正在教小穗用竹簡製作簡易羅盤,準備送給陳墨路上辨彆方向。月光漫過曬穀場,新收的粟米堆成小山,每粒米臍處的麥穗紋都在輕輕搖晃,彷彿在為即將赴考的書生送行。
科舉前夜,陳墨在客棧展開《牛角農社實證》,小穗的指印封蠟在油燈下泛著微光。他忽然想起在學堂看見的場景:林羽蹲在地上,用粟米在沙盤上教小穗寫
\\\"豐\\\"
字,每筆都像根飽滿的穗子;張虎趴在石桌上,用鑿子在竹簡邊緣刻下山雀,說這樣字就不會被蟲蛀。
\\\"此去經年,若能讓朝堂之上的袞袞諸公看見這些沾著露水的實證,\\\"
陳墨喃喃自語,\\\"便是對牛角村二十七個耕者,最好的答卷。\\\"
當更夫敲響子時的梆子,陳墨的筆尖落在策論末尾:\\\"願吾輩士子,不獨知
'
粒粒皆辛苦
',更知
'
粒粒皆巧思
'——
此巧思,在竹簡,在田壟,在每個握鋤的手掌,在每個望豐收的眼眸。\\\"
窗外,京城的燈火映著夜空中的北鬥星,而在千裡之外的牛角村,小穗正抱著寫滿山雀的識字本入睡,林羽腕上的苧麻繩又多了個繩結,繩頭墜著陳墨留下的半片竹簡,上麵是他改寫的《詩經》句子:\\\"芃芃黍苗,陰雨膏之;牛角之穗,耕者勞之。\\\"
這一晚,科舉的號角尚未吹響,而在牛角村的土地上,那些被精心整理的實證、被用心繪製的圖示、被耐心刻下的標識,早已在時光中埋下了種子
——
它們終將在某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在科舉的策論裡,在朝堂的奏疏中,在天下士子的筆尖下,長成一片遮風擋雨的豐美麥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