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95章 學府講學
-
大康四十七年暮春,應天府學的泮池邊,垂柳拂著碧水。林羽身著一襲青衫,懷揣著那本磨舊的《牛角農書》,踏上了太學的講堂。他的身後,跟著虎娃、小虎等一眾學徒,他們的眼神中滿是期待與緊張。
講堂內,士族學子們身著錦袍,交頭接耳,滿臉的不屑。而太學生們則正襟危坐,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林羽走上講台,清了清嗓子,開始講述:“諸位,今日我要為大家講解‘菌根固氮原理’。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到‘糞田之法’,然此法雖能肥田,卻不知菌根與土壤微生物之妙。”
此言一出,台下頓時炸開了鍋。士族學子陳啟賢霍然起身,冷笑一聲道:“哼,《齊民要術》乃農學經典,豈容你這般胡言亂語。菌根固氮?從未聽聞,不過是妖言惑眾罷了!”
其他士族學子也紛紛附和,一時間,講堂內喧囂聲四起。
林羽卻不為所動,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靜,說道:“諸位莫急,且聽我細細道來。所謂菌根固氮,乃是菌根真菌與植物根係形成共生關係,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植物可利用的養分。”
說著,他拿出一幅繪製精美的菌根圖,展示給大家看。
太學生李明站了起來,抱拳說道:“林先生所言非虛。我等曾在田間做過實測,菌糧間作田比單作田增產
23。這便是菌根固氮以及‘微生物肥田論’的有力證據。”
為了更直觀地證明,林羽和學徒們當場進行了演示。他們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兩塊試驗田模型,一塊是菌糧間作,一塊是單作。通過模擬種植過程,清晰地展示了菌根對植物生長的促進作用。眼見為實,不少士族學子開始麵露狐疑之色。
林羽繼續深入講解:“我們不能僅僅侷限於古法,農學亦需與時俱進。‘光合作用’讓植物利用光能製造養分,‘生態循環’則維持著農田的平衡。這些新的理念,將為農學帶來新的發展。”
士族學子們依舊難以接受,他們紛紛質問:“這些聞所未聞的概念,有何依據?不過是你一己之見罷了。”
林羽微笑著回答:“依據便在田間地頭,在我們一次次的實踐中。科學是不斷進步的,我們應勇於探索新的知識。”
太學博士在一旁靜靜地聆聽著,眼中閃爍著讚賞的光芒。他意識到,林羽帶來的這些新思想,或許將為傳統農學注入新的活力。
講學結束後,林羽的講稿被太學生們爭相傳抄。不久,講稿被刻成了《農科駁議》。這本書中,首次出現了
“光合作用”“生態循環”
等概念,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在農學領域激起了層層漣漪。
太學博士暗中將《農科駁議》列為農科必修,他深知,這些新的知識將培養出一批更具創新精神的農科人才。而那些曾經質疑林羽的士族學子,也在閱讀了講稿後,開始反思自己的保守與偏見。
在講學的過程中,林羽察覺到有一雙眼睛始終在暗處注視著他。散課後,他從一個太學生那裡得知,慎思堂的人也混入了講堂。他心中暗自警惕,知道自己的新思想雖然得到了認可,但也引來了敵人的關注。
應天府學的講堂外,春風拂麵,桃李芬芳。林羽望著那些年輕學子們充滿求知慾的臉龐,心中充滿了希望。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知識種子,終有一天會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數月後,《農科駁議》在各地流傳開來,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而慎思堂則在暗中研究書中的內容,試圖從中找到破解林羽技術的方法。他們不知道的是,林羽在書中巧妙地隱藏了一些關鍵的細節,隻有真正理解了科學本質的人才能領悟。在牛角村,林羽已經開始著手新的農業試驗,準備用更多的成果來驗證和完善自己的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