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破帷 > 第110章 執炬人未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破帷 第110章 執炬人未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林昭然的指尖在門閂上頓了頓。

晨霧裹著鼓聲湧進來,沾在她眉梢,涼得像落在心尖的雨。

三短一長一緩的鼓點,是程知微離開前用半塊碎瓷片刻在她掌心的暗號——“真話已出,天下有應”。

可此刻這“應”來得太急,鼓點急促得近乎撕裂,彷彿敲鼓人的指節已磨破,每一下都帶著皮肉與牛皮的黏連,血珠滲進纖維,像一句未說完的證詞。

“阿昭。”柳明漪的聲音從案後傳來。

繡繃上的金線在晨曦裡泛著暗啞的光,她正將最後一遝《真題錄》捆紮,發間銀簪碰著陶硯,叮的一聲,“貢使比預計早了三日。我剛才數過,送往京城的車轍印,有兩道是新填的浮土——有人連夜加運了。”

林昭然轉身時帶起一陣風,吹得案頭未封的答卷簌簌作響。

她掃過最上麵那張,族弟沈敘的名字在策論末尾,墨跡未乾時被指尖蹭過,暈開個淡青的月牙。

三日前孫奉說沈硯之對著阿阮的講稿歎氣,說首輔朱筆圈了“宰輔可臨機命題”,原來有些光,從來沒滅過,隻是被壓在紙背。

可帝王心深如淵,沈硯之的“執炬”二字,是引火還是護火?

“抽了這張。”她指尖點在沈敘的答捲上,“把名字用金線繡在《真題錄》封底,夾進送往京城的考箱。一旦事發,世人自會追問:為何首輔族弟也考了民間策論?”

柳明漪的針停在半空:“這是……”

“若事成,此書為證——證明首輔的族弟也考過民間策論,世家並非鐵板一塊。”林昭然伸手撫過答卷邊緣的焦痕,“若敗……”她的聲音輕得像落在紙頁上的灰,“這名字就是紮進沈硯之胸口的刀。他既敢說‘願為執炬’,便該知道火舌舔到衣襟時,痛的不隻是旁人。”

柳明漪的繡針落下時,金線在粗布上勾出細密的網。

林昭然看著那抹金慢慢爬進書頁褶皺,想起守拙先生臨終前說的“遞鑿子”——原來鑿子未必是銅鐵,也可能是一根線,勒得人不得不鬆手。

程知微來取襴衫時,晨霧剛散了些。

他袖中還沾著破廟後牆的青苔,手指卻把襴衫攥得發皺:“我混進禮部早朝傳令的序列。您說過,最危險的路,反而是最安全的。”

“記得把袖口的補丁理平整。”林昭然替他扯了扯衣襟,補丁下藏著半枚碎瓷,是她與程知微的聯絡信物,“若見著沈硯之……”她頓了頓,“看他袍角。昨夜下過細雨,若濕痕在腳腕以上,說明他走的是偏門;若到膝蓋……”

“明白。”程知微打斷她,喉結動了動,“他若真要鋪路,總會留些泥腳印。”

破廟的木門吱呀一聲合上時,林昭然聽見程知微的腳步聲混在晨市的喧嘩裡,像一粒石子沉進河底。

而當他穿過宮門禁道,踏上禮部丹墀時,晨露正浸亮青磚,也浸亮他袖中那件藏著碎瓷的襴衫。

禮部的丹墀被晨露浸得發亮。

程知微縮在傳令官隊伍最後,喉間還泛著破廟殘茶的苦澀,舌尖抵著上顎,彷彿還能嘗到昨夜炭火煨茶的焦香。

他看見沈硯之的玄色朝服轉過朱漆廊柱時,先注意到那抹濕痕——從左側袍角往上,不過三寸。

偏門,他默唸,偏門通向皇史宬。

“首輔大人早。”值門的小吏哈著腰,手裡的銅盆盛著盥手水,水波輕晃,映出沈硯之冷峻的輪廓。

沈硯之點頭,袖角掃過程知微的手背,一絲沉水香拂過鼻尖,混著舊紙的黴味——是皇史宬檔案閣的味道。

程知微指甲掐進掌心:昨夜買通的宮門守衛說,“首輔子時出宮,沒帶燈,隻提了個布囊。”此刻再看沈硯之腰間的玉牌,係繩比昨日鬆了半寸,是翻找過架上文書的痕跡。

朝會散後,程知微並未隨隊退出。

他藉口腹痛留在偏殿,直到日影移過三重屋脊,才借換茶之機,混進文淵閣值房。

他蹲在廊下兩個時辰,終於等到輪值小吏去領午膳。

午初時分,他借著換茶的由頭,掃過昨夜的值班簿——沈硯之的名字下,批註著“查閱《明堂策》原始批註本,未取卷,命移至‘待修要件’架”。

他的指甲掐進掌心,“待修要件”架上的文書,三日內必呈禦前備案。

原來沈硯之不是執炬,是在給火把鑄個鐵架子,風再大,也吹不滅。

沈硯之退朝歸府時,日頭已爬過東牆。

孫奉捧著溫水等在垂花門後,卻見自家大人袖中露出半片焦紙——正是《真題錄》封麵的摹本,焦痕處還沾著點墨漬,像顆未落的淚。

“內織坊今晨私議。”孫奉壓低聲音,“陛下翻那本《真題錄》翻了三遍,每到焦痕處,都把燭火撥得更亮些。”

沈硯之腳步微頓。

他走進書齋,將焦紙攤在案上,陽光透過窗欞落下來,把問號的豎筆拉得老長,像根捅破天幕的竿子。

忽然他抬眼:“取我私印。”

“大人?”孫奉手裡的銅盆差點落地,“那方‘硯田’是您祖父傳下的,從不用在官事上……”

“蓋在《資格試章程》副本上。”沈硯之的指節抵著案幾,骨節泛白,“民間私學授業資格認證的章程。我以首輔之印認它為‘可行之製’,天下會如何?”

孫奉喉間發緊。

他望著沈硯之鬢角新添的白發,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個雪夜,少年沈敘跪在祠堂外喊“兄長”,而眼前這人正握著戒尺,在族學的黑板上寫“禮”字——那夜他站在廊下,見大人熄了燈,卻沒開門。

昨夜大人焚毀《真題錄》摹本時,手抖了一下——那不是決絕,是掙紮。

此刻那方青田石印被捧在掌心,涼意透過錦帕滲進來,像極了當年落在沈敘肩頭的雪。

“孫奉。”沈硯之的聲音輕得像歎息,“去取印泥。要朱紅的,最豔的那種。”

程知微的快馬衝進破廟時,林昭然正把最後一摞《真題錄》捆上牛車。

他的衣襟沾著宮牆的土,卻笑得眼角發皺:“首輔昨夜去了皇史宬,今晨把《明堂策》批註本移到了待修架。還有……”他從懷裡掏出半片焦紙,“孫奉說,首輔要蓋私印。”

林昭然的手指在焦紙上輕輕一按,紙麵微糙,像撫過一段未愈的舊傷。

晨風吹來,她聽見遠處傳來刻工的鑿石聲——新學堂的地基上,石匠正把“問者不熄,燈自長明”刻進門楣,鐵鑿與青石相擊,火星四濺,如星火墜地。

她望著程知微發亮的眼睛,忽然想起守拙先生的話:“你要做的不是拆牆,是給牆裡的人遞把鑿子。”

而此刻,那把鑿子,正在沈硯之的書齋裡,沾著朱紅的印泥,等著蓋在一張民間章程上。

林昭然的指節抵在案角,指腹還留著程知微掌心的溫度——他衝進破廟時,掌心攥著半枚溫熱的印泥殘漬,那是從孫奉偷偷拓下的“硯田”私印模子上蹭來的。

“首輔用了祖父傳下的私印。”程知微的聲音還帶著跑過三條街的急促,“蓋在《資格試章程》副本上,說是‘可行之製’。”

她的呼吸頓了頓。

案頭燭火被穿堂風撩得忽明忽暗,在“硯田”二字的拓本上投下搖晃的影。

沈硯之的私印向來隻鈐在族學的課卷、祖祠的祭文上,是沈氏門楣最古老的憑證。

此刻這方青田石印落在民間章程上,等於把世家的信譽割下一塊,墊在改革的基石下。

“阿阮!”她突然提高聲音,驚得梁上棲鳥撲棱棱飛起。

盲女阿阮正蹲在牆角整理觸讀譜,聽見喚聲,指尖在磚縫上叩了兩下——這是她們約定的“速來”暗號。

她起身時,竹篾編的盲杖在地上敲出細碎的響,發間的銀鈴鐺跟著顫:“昭先生。”

“取十二州授業者名錄。”林昭然抓過案上的《章程》抄本,紙頁在她指下簌簌作響,“用觸讀譜速記全文,三日內要讓三百私學的先生們都摸得到這章程。”她的拇指撫過抄本邊緣,那裡還留著沈硯之朱筆圈改的痕跡,“那些目不能視的,就用指尖當眼睛;耳不能聞的,就用掌心傳心跳——要讓每個想辦學的人都知道,這章程不是虛紙。”

阿阮的手指輕輕拂過《章程》的字跡,忽然笑了:“前日在潤州,王盲公還說‘摸字比看字記得牢’。昭先生,我這就去叫繡娘姐妹們裁軟帛,用棉線繡出觸讀紋。”她轉身時,盲杖尖點在青石板上,像在敲一麵看不見的鼓,“今夜就能趕出第一卷。”

“明漪。”林昭然又轉向正在捆紮《真題錄》的柳明漪。

繡孃的銀簪在鬢邊晃了晃,抬頭時,眼底映著燭火的亮,“把首輔私印的拓本找出來。”林昭然從袖中抽出一方素絹,上麵是孫奉冒險拓下的“硯田”印模,“用金線繡在百幅信幡上,懸到各州學宮門前。”她的聲音低下來,像是怕驚碎了什麼,“金線要選最粗的,針腳要密,讓風吹雨打都磨不掉——這一印,是血契。”

柳明漪的指尖在素絹上輕輕一按,金線從繡繃上垂下來,像一道凝固的光:“我知道。從前繡貢緞時,最金貴的紋樣要繡七七四十九遍,每一針都要見肉。”她將素絹疊進繡囊,銀簪在燭火下劃出一道弧,“三日後,各州學宮的飛簷下,會掛起百麵金幡。”

破廟外忽然傳來馬蹄聲。

林昭然掀開門簾,晨霧裡,孫奉的青衫角一閃而過——他奉命巡查貢道,腰間的銅牌在霧中泛著冷光。

她望著那抹青影消失在巷口,轉身對程知微道:“盯著他。”程知微點頭,袖中摸出半塊碎瓷,那是他們的聯絡信物,“他若截下信幡,必定要查夾層。”

三日後,孫奉站在汴河渡口的茶棚裡,望著一隊商旅舉著金幡往京城去。

旗上“資格試”三字金線勾邊,在日光下亮得刺眼。

他摸出腰間的銅牌晃了晃,守渡的兵丁便放他上了船。

待商隊行至河心,他突然躍上船舷,手起刀落割下一角信幡。

展開後並非布帛,而是層層軟帛縫合,內裡夾著棉線繡成的觸讀紋——正是《資格試章程》全文,指尖撫過,凸起的線跡如微小的山脈。

孫奉捏著殘頁走進沈府時,暮色正漫過朱牆。

他將殘頁投進銅爐,火焰騰起一瞬,映出他眼角的濕光。

灰燼浮進沈硯之的茶盞,他端起,一飲而儘。

“紙燒了,字還在。”他望著窗外漸暗的天光,“心若不死,灰也能開花。”

次日卯初,沈硯之的書齋裡飄出沉水香。

孫奉捧著新茶進去時,見他正用黃絹封緘一疊文書,封皮上“硯田”印泥的朱紅還未乾透。

“試行三載,成效可驗。”沈硯之的聲音像浸在冷水裡的玉,“附上這八個字,呈給陛下。”孫奉接過文書時,觸到他指尖的涼,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雪夜,少年沈敘跪在祠堂外,而眼前這人正握著戒尺在黑板上寫“禮”字——那時的墨痕,如今竟化成了朱印。

林昭然是在破廟夜校裡收到皇帝口諭的。

盲童們正用指尖循著觸讀譜默誦“教化之本”,阿阮的聲音像山澗流水:“有教無類,非獨目見,當以心傳……”忽然,驛馬的嘶鳴驚破夜色,穿紅的驛卒掀開門簾,手中的金牌在燭火下泛著冷光:“林公子,陛下口諭:三日後大朝會,議科舉試點章程,著沈相主奏,林某列席備詢。”

程知微的手在她身後攥緊了。

他湊到她耳邊低語:“沈相用印,是信,也是局——他若倒,你便是替罪者。”林昭然望著紫宸殿方向,那裡的宮燈像一串未落的星子。

她握緊案頭的瓦當,那是從新學堂地基裡撿的,還沾著未乾的泥,粗糙的邊緣硌著掌心,像握著一段尚未凝固的未來。

“那便讓他看見,執炬之人,從不曾獨行。”

夜更深了。

這廟年久失修,殿後塌了一角,露出個半埋的地窖口,林昭然讓人用稻草蓋了,夜裡點燈議事便躲進去。

地窖的木門吱呀一聲開了條縫,程知微舉著燈籠探進頭來,臉上的陰影忽明忽暗:“昭然,禮部剛送來密報……”林昭然望著他手中泛黃的紙頁,忽然笑了。

晨霧漫進來,模糊了地窖的磚縫,卻模糊不了她眼底的光——那光裡有守拙先生的鑿子,有阿阮的觸讀譜,有柳明漪的金線,還有沈硯之案頭那方“硯田”私印。

執炬人未眠,而天,快亮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