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破帷 > 第147章 命走了,碑才立住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破帷 第147章 命走了,碑才立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林昭然回到補遺講學館時,案頭的《天下靜學錄》還攤開著,墨跡未乾的“三百六十七處講舍”幾個字在燭火下泛著暗金,像被夜露浸透的舊銅。

窗外傳來更夫敲過五更的梆子聲,一聲一聲拖得悠長,彷彿從記憶深處浮起。

她指尖無意識摩挲著書頁邊緣,紙麵粗糙的纖維刮過指腹,耳中仍回響著朱雀街頭人群的驚呼——那些因“神異顯文”而發亮的眼睛,此刻倒成了懸在她心口的秤砣,沉得讓她呼吸微滯。

“沈閣老最恨‘怪力亂神’。”她對著燭火輕聲道,聲音裡裹著夜露般的涼,“他若要清源,第一步必是坐實這牆是人為,再順藤摸瓜,把咱們的人一個個揪出來。”

門簾被風掀起一角,柳明漪抱著半卷繡樣進來,發間還沾著星子似的草屑,衣角帶著西市茶棚的煙火氣。

她將繡樣攤開,正是前日盲童阿福摸過的牆文拓本,絲線繡出的“大學之道”在月光下泛著暖絨絨的光,像是冬夜裡嗬出的一口氣,溫軟地落在紙上。

“方纔在西市茶棚,聽幾個老學究說,太醫院的人都去測牆根的土了,說要查是不是摻了什麼秘藥。”她的聲音低下去,指尖輕輕撫過“道”字的末筆,那根紅線微微翹起,像一道未愈的傷口。

林昭然伸手撫過繡樣上的“道”字,絲線紮得她掌心微微發疼,那痛感一路竄上心尖。

她閉了閉眼,聽見遠處巷口有孩童哼著不成調的《詩經》,斷續如風中殘燭。

“去傳我的話,召七州聯絡人今夜來聚義堂。”

柳明漪的手頓在繡樣上,繡針“叮”地掉在案幾,滾落至“之”字旁,像一顆驟然墜地的星。

她抬頭望向林昭然,眼中映著跳動的燭火:“先生是要……”

“歸塵令。”林昭然從袖中摸出一方青竹印,正是補遺講學館的信物,印身沁著寒意,觸手如冰。

“所有參與顯字、傳書、繡譜的人,三月內必須回歸本業,不得再以‘教者’自居。”

繡樣在柳明漪膝頭輕輕顫動,她忽然抬頭,眼底映著燭火,聲音微顫:“前日阿福還說,要跟著先生學完《孟子》。”

“正因為他要學。”林昭然將青竹印按在歸塵令上,硃砂染透紙背,像一滴凝固的血,“若人人都覺得隻有‘林昭然的先生’能教,那這牆倒成了新的枷鎖。等他們回到米行、繡坊、鐵匠鋪,在秤桿上教算籌,在繡繃上學《詩經》——”她望著窗外漸亮的天色,晨光如薄紗拂過簷角,“那時候,牆裡的字才真正活了。”

柳明漪突然起身,繡樣落在地上也顧不得撿。

她走到林昭然身後,替她理了理被夜風吹亂的發繩,指尖觸到她後頸的涼意,像摸到了一塊深埋地下的陶片。

“我這就去傳信。”她低聲道,“先生,你昨晚又沒閤眼吧?”

林昭然正要說話,窗外傳來急促的馬蹄聲,踏碎了黎明前最後的寂靜。

孫奉掀簾而入,腰間的銅鈴撞出碎響,像一串驚夢的符咒:“沈閣老動了工部!卯時三刻拆牆三尺,說是要查地基!”

林昭然霍然站起,青竹印“啪”地落在歸塵令上,震得燭火一晃,影子在牆上裂成兩半:“走!”

朱雀街的牆下已圍了一圈匠人,晨霧未散,濕氣凝在眉睫,像一層薄霜。

沈硯之的玄色大氅在人群中格外醒目,他背著手站在新掘的土坑前,晨露打濕了他靴邊的暗紋,連指尖沾的泥都凝著冷意,彷彿他本身就是從寒夜裡走出的一塊碑。

林昭然擠到人群邊緣時,正聽見匠頭顫聲彙報:“大人,牆基裡埋了好些陶片!”

土坑裡的陶片被小心捧出,林昭然一眼便認出——那是去年冬夜,她帶著學子們在護城河灘燒的陶胚,每個參與講學的人都刻了一句經義。

此刻這些陶片沾著濕土,有的刻著“有教無類”,有的是“民為貴”,最底下一片極小,刻著個“問”字——那是她特意留給自己的,取“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之意。

她蹲下身,指尖觸到那片“問”字陶片,泥土的涼意順著指縫爬上來,彷彿聽見了那一夜炭火劈啪、阿福的盲杖磕在冰麵上的聲音:“先生,燒這些做什麼?”

“等它們在牆裡睡夠了,就會替我們說話。”她當時答。

沈硯之接過那片“問”字陶片,指腹緩緩摩挲刻痕,動作極輕,像在撫摸一段舊夢。

林昭然看見他睫毛在眼下投出細碎的陰影,像被風吹動的竹簾。

他忽然抬頭,目光穿過人群直刺過來,林昭然下意識後退半步,卻撞進身後阿福的盲杖。

“先生?”阿福摸索著抓住她的衣角,指尖帶著孩童的溫熱,“是牆裡的字在說話嗎?”

沈硯之的目光軟了軟,又迅速冷硬如霜。

他將陶片輕輕放回土坑,對匠頭道:“原樣封回,覆土植草。”

匠頭愣住:“那……那牆根的顯文?”

“立塊小碑。”沈硯之轉身時,玄色大氅掃過土坑邊緣,帶起一陣微塵,“上書‘此下有文,非人力所滅’。”

林昭然怔在原地,指尖冰涼,彷彿聽見冬夜裡陶胚開裂的聲音。

她望著他遠去的背影,忽然記起前日他肩頭那片梧桐葉——原來他早把牆裡的秘密看得透透的,卻偏要留著這把火。

“先生,孫公公讓我給您帶話。”阿福從懷裡摸出個油紙包,遞過來時指尖還沾著芝麻糖的甜香,“他說《牆根顯文圖》已經送到內廷了,題的是‘地出文脈,民心思教’。”

林昭然拆開油紙,裡麵是幅未乾的畫稿:晨霧裡的牆,盲童摸字,沈硯之站在人後,衣袂翻飛如鬆。

她指尖撫過畫中沈硯之的眉眼,忽然明白孫奉的算計——借“河圖洛書”的吉兆堵住沈硯之的嘴,讓皇帝親自給“牆文”正名。

可她也明白,沈硯之不是被堵住了嘴,而是默許了這場交易。

三日後清晨,丹墀石階沁著薄霜,林昭然捧著《天下靜學錄》緩緩跪下。

昨日燒儘的陶胚灰燼,今晨已在太廟香爐裡化作青煙,隨風飄向宮牆之外。

皇帝的批文隨著《牆根顯文圖》傳下:“留檔太史局,傳之後世。”

沈硯之在玉階上低聲道:“他留的是圖,我留的是土。”

那聲音輕得像一片葉落,卻重重砸在她心上。

直到槐花落儘那天,一隻信鴿撲棱著撞進窗欞,爪上係著塊凍硬的油布包——開啟竟是裴懷禮從雁門捎來的信。

信末隻寫了一句:“過雁門時,見一村將廢棄祠堂改為‘無名書屋’,簷下懸著塊木牌,寫著‘牆會說話,因人心在喊’。”

她望著信紙上的墨痕,指尖觸到紙麵的粗糲,彷彿摸到了北地的風沙。

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夜,自己裹著破棉袍蹲在護城河灘燒陶片,阿福的盲杖磕在冰麵上,問:“先生,燒這些做什麼?”

如今這些“睡夠了的陶片”,竟在雁門關外長成了“無名書屋”——沒有匾額,沒有先生,隻有孩童蹲在沙盤前,用炭條一筆一畫描摹著不知從哪傳來的字句。

“先生。”柳明漪掀簾的動作比往日輕了三分,懷裡抱著一摞粗麻裝訂的小冊子,“河北的信差剛到,說趙州有村塾把咱們的《勸學篇》編成了謎語書。”她抽出最上麵一本,翻到中間頁,墨色未乾的字跡還帶著鬆煙味:“何物頭角生,不向廟中行?破土方見日,風雨亦能鳴?”

林昭然接過冊子,指尖掃過“筍”字旁的小注,那字跡竟與她當年批註的筆鋒相仿。

“柳娘子。”她忽然抬頭,眼尾的細紋裡浮起點笑意,“去挑二十個手巧的繡娘,把這些謎語繡在肚兜、門簾上。再讓孫奉的小徒弟們去勾欄瓦舍說評話,就講‘小秀才猜謎破啞謎’的故事。”

柳明漪的繡針“叮”地落在冊頁上:“先生不是最怕……”

“最怕什麼?”林昭然將謎語書舉到燭火前,影子在牆上晃成歪歪扭扭的“學”字,“最怕他們說咱們‘妖言惑眾’?可當‘學’字藏在謎語裡,縫在針腳裡,唱在童謠裡——”她輕輕合上冊子,“就像種子裹在果肉裡,誰要摘果子吃,就得先嚥下半粒種子。”

柳明漪突然笑了,眉梢揚起的弧度像春初的柳葉:“我這就去辦。對了,今早西市的王屠戶家小子還追著我問‘何物白似雪,磨碎能煮月’,原是說‘米’,倒把他孃的米缸翻了個底朝天。”她轉身時,袖中掉出半塊芝麻糖,是方纔哄阿福時塞的,糖紙在地上洇開塊淺黃的印子,像一滴凝固的陽光。

林昭然彎腰撿起糖紙,指尖觸到糖粒的粗糲,忽然想起幼時母親曾說:“糖雖小,也能暖一夜。”

她將糖紙輕輕壓在歸塵令上,彷彿壓住了一段無聲的誓言。

窗外的更鼓聲突然變得急促,三更梆子還沒敲完,程知微便撞開了門,腰間的記事木牌撞得叮當響:“首輔大人差人送了刻本過來!”他懷裡抱著部簇新的《補遺講錄》,封皮是內廷特用的灑金宣,“說是按先生曆年講學語錄謄抄的,分賜皇子和宗室講官。”

林昭然的手在封皮上頓住。

灑金宣的觸感像極了沈硯之靴邊的暗紋,涼而沉,彷彿握住了權力的脈搏。

她翻開第一頁,赫然是自己去年在太學講《論語》的記錄:“‘有教無類’非廢禮,是禮當養人,而非人當殉禮。”字跡工整得近乎刻板,連她當時因咳嗽中斷的半句“譬如——”都被補全了,用的是沈硯之慣用的瘦金體。

“這是要把我的話釘在金鑾殿上。”她低聲道,指腹蹭過“殉禮”二字,那兩個字像刀鋒劃過麵板。

燭火突然跳了跳,將“禮當養人”四個字投在牆上,影子裡竟有裂痕,像一道未愈的傷。

程知微的喉結動了動:“方纔送書的小黃門說,首輔大人特意交代,要‘原樣刊刻,一字不刪’。”他從袖中摸出片枯葉,葉梗泛著暗紅,“這是書匣裡掉出來的,背麵有刻痕。”

林昭然接過葉子,對著燭火照。

葉底的刻痕細如蚊足,卻清晰可辨:“你不在了,碑才立住。”

她猛地抬頭望向窗外,風吹動歸塵令的紙角,像一麵降下的旗。

忽然記起昨夜夢中,自己站在一座無字碑前,身後站滿了不戴冠巾的百姓,齊聲誦讀《大學》。

原來所謂“立碑”,不是紀念死者,而是宣告生者的自由。

更鼓敲過四更,林昭然獨坐在密室裡。

《補遺講錄》攤開在案頭,灑金宣在燭火下泛著冷光,倒像是塊未刻完的墓碑。

她提筆想寫些什麼,墨跡卻在“沈硯之”三個字上暈開,像滴落在雪地裡的血。

窗外的風卷著舊葉打旋,那片刻著字的葉子正躺在窗台上,葉尖指向案頭的歸塵令——三百六十七處講舍的聯絡人,此刻該已散入市井,成了米行的賬房、繡坊的師傅、鐵匠鋪的學徒。

“他收了我的人,卻發了我的書。”她對著燭火輕聲道,影子在牆上與墨跡重疊,“是要我看著自己的思想活過自己,還是要我親眼見著,這碑立起來的時候,我就得躺進去?”

燭芯“劈”地爆了個花,火星濺在《補遺講錄》上,燒出個極小的洞。

林昭然望著那洞,忽然想起阿福摸牆時的表情——盲眼的孩子笑著說“牆裡的字在說話”,可他不知道,說話的從來不是牆,是那些在牆裡埋陶片的人,在繡繃上繡經義的人,在沙盤上畫字的人。

他們活一天,這牆就多說一天話;他們散作星火,這牆便成了燎原之勢。

窗外傳來更夫敲五更的梆子聲,林昭然的手指撫過葉底的刻痕。

她忽然明白,沈硯之要的從來不是殺她,而是要她親眼看著,當“林昭然”三個字從講舍的牌位上撤下,當“補遺先生”的名字被拆進謎語、縫進針腳、唱進童謠,那時立起的碑,才真正刻著“有教無類”四個大字——不是她的碑,是天下人的碑。

她吹滅燭火,最後一縷青煙纏繞著火星升起,像一句未說完的話。

黑暗中,那片梧桐葉靜靜躺在掌心,刻痕如脈搏般微微發燙。

外頭更夫敲過了五更,新的一天正從城東的磨坊傳來第一聲碾米響。

她起身,輕輕合上《補遺講錄》,指尖撫過封麵上那個被燒出的小洞——它正對著“學”字的心口。

明日,她要去見沈硯之。

不為爭辯,也不為感激。

隻想把這本書放在他案頭,然後輕聲問:“您要立的碑,可還缺一塊……活人的基石?”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