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錦繡小農媳 第30章 回望來時路
夜深了。
省城冬夜的寒氣,被玻璃窗牢牢地隔絕在外。新家的客廳裡,隻亮著一盞暖黃色的落地燈,在米黃色的牆壁上投下柔和的光暈,將傢俱堅實的輪廓勾勒得溫暖而安寧。爐子上坐著的水壺發出輕微的“嘶嘶”聲,那是這靜謐空間裡唯一的背景音。
蘇晚洗完澡,擦著半乾的頭發走出浴室,看到林長河正站在朝南的陽台玻璃門邊,靜靜地望著窗外。他穿著灰色的棉布家居服,背影在燈光下顯得比白日裡少了幾分冷硬,多了幾分居家的柔和。
她輕輕走過去,推開玻璃門,一股清冽的空氣迎麵撲來,讓人精神一振。陽台沒有封,冬夜的寒風有些刺骨,但視野卻極好。放眼望去,省城的夜景如同一幅緩緩展開的、綴滿璀璨星辰的黑色綢緞,遠近高低的燈火,或密集,或疏朗,勾勒出城市的輪廓與脈動。遠處,新建的工人文化宮頂樓閃爍著紅色的燈光,像一顆指引方向的星辰;更遠處,隱約可見鐵路線上列車經過時,拉出的長長光帶,如同奔流的血液,為這座城市注入著源源不斷的活力。
蘇晚走到林長河身邊,與他並肩而立。他沒有回頭,隻是自然而然地伸出胳膊,將她微微發涼的身子攬近,用自己的體溫為她抵擋寒風。蘇晚順勢靠在他身側,頭輕輕倚著他的肩膀,目光同樣投向這片浩瀚的燈海。
一種難以言喻的感慨,在靜默中無聲地流淌。
不過短短兩年多的時間。
從那個隻有幾台老式縫紉機、在村裡飽受流言蜚語的的小作坊,到如今在這省城擁有兩處廠房、管理規範、品牌響亮的錦繡製造廠。
從那個初到省城,連煤球爐都點不著、在供銷社因口音遭人白眼的鄉下姑娘,到如今能夠與外貿局專家侃侃而談、被邀請參加廣交會的企業負責人。
從那個在風雪夜裡被他默默守護、連嫁妝都湊不齊的蘇晚,到如今能夠與他並肩站在這裡,俯瞰這座曾經覺得高不可攀的城市的……他的妻子,他事業上最契合的夥伴。
這兩年的曆程,如同電影膠片般在蘇晚腦海中飛速閃過。初入省城的茫然與艱辛,軍工廠訂單的機遇與挑戰,“投機倒把”舉報時的驚心動魄,技術升級時的日夜鑽研,管理混亂時的焦頭爛額,春節堅守時的孤獨與溫暖,供應斷裂時的絕望與掙紮,團隊建設時的陣痛與磨合,新產品成功時的喜悅,回報鄉裡時的充實,還有那無數個在出租屋燈下共同學習、相互支撐的夜晚……
每一步,都走得不易,但每一步,都無比堅實。
“長河哥,”蘇晚輕聲開口,撥出的白氣在寒冷的空氣中迅速消散,“你還記得我們剛來省城時,住的那個小招待所嗎?窗戶漏風,晚上凍得睡不著。”
林長河的下巴輕輕蹭了蹭她的發頂,低沉地“嗯”了一聲。他怎麼會忘?那個寒冷的冬天,他們揣著有限的資金和無限的希望,像兩顆被風吹到城市的種子,尋找著可以紮根的縫隙。
“那時候真不敢想,我們能在這裡,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廠子,還能……還能被請去廣交會。”蘇晚的聲音裡帶著一絲如夢初醒般的恍惚,更多的卻是曆經風雨後的沉靜。
林長河的手臂收緊了些。他沒有說話,但他的動作已經表達了一切。他見證了她是如何從一顆柔韌的種子,破土、發芽、迎風生長,直至今日,亭亭如蓋。
“我們變了,也沒變。”蘇晚喃喃道。變了的是眼界,是能力,是肩上的責任和腳下的舞台;沒變的,是紮根在骨子裡的那份堅韌,是麵對困難時永不低頭的倔強,是他們之間這份沉默卻厚重、曆經磨難而愈發璀璨的情感。
她抬起頭,看向身邊這個男人。城市的霓虹在他深邃的眼中投下細碎的光點,讓他平日裡冷硬的線條柔和了許多。是他,在她每一次彷徨時給予最堅定的支援;是他,用他沉默的方式,為她掃清前路一個又一個障礙;是他,在她想要飛得更高時,甘願居於二線,做她最穩固的甲板。
“長河哥,謝謝你。”這一次,她的感謝包含了太多太多,不僅僅是對於這次廣交會機會的支援,更是對這兩年來,乃至從重生那一刻起,所有歲月裡,他無聲卻磅礴的守護與付出。
林長河低下頭,終於將目光從遠處的燈火收回,落在了她的臉上。燈光下,她的眼眸清澈明亮,映照著城市的星光,也映照著他的影子。他抬起另一隻手,用指腹輕輕拂去她眼角不知是因寒風還是因激動而滲出的一點濕潤。
“是你,帶著我們,走到這裡。”他罕見地用了一個長句,語氣鄭重而肯定。他將所有的成就,都歸功於她的引領。這不是謙遜,而是他內心最真實的認知。
蘇晚笑了,笑容在冬夜的寒風中,如同綻放的暖陽。她握住他粗糙的手掌,與他十指緊扣。
兩人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片無垠的燈海。這璀璨的夜景,彷彿是他們進城以來所有成就的無聲注腳——他們在這裡擁有了事業,站穩了腳跟,贏得了尊重,建立了家庭,回報了鄉梓。從鄉村到城市,他們完成了第一次關鍵的跨越與蛻變。
然而,這燈火也像是指引向更遠方的航標。廣交會,僅僅是一個開始,一扇即將開啟的新世界的大門。
“外貿局的同誌說,國際市場,機遇多,挑戰更大。”蘇晚的聲音恢複了平時的冷靜與清醒,“我們的產品質量,雖然通過了初步驗收,但到了廣交會上,要和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同類產品放在一起比較,能不能脫穎而出,還是未知數。”
新的挑戰,如同隱藏在璀璨星河背後的未知暗礁,若隱若現。
國際市場的審美和需求究竟是什麼樣子?他們精心準備的產品,是否能被異域文化的買家所接受和青睞?
即使拿到了訂單,大批量的、符合嚴苛標準的出口產品生產,對現有的管理體係、技術工藝和產能都是極限考驗。周工的擔憂,楊會計的預警,並非危言聳聽。
還有國際貿易中陌生的規則、複雜的結算、潛在的貿易壁壘……每一樣,都需要他們從頭學起,小心應對。
“而且,”蘇晚微微蹙眉,說出更深一層的思慮,“如果……如果我們真的開啟了國際市場,現有的規模肯定不夠。是繼續擴產,還是尋找合作?資金、技術、管理……都麵臨新的升級壓力。”
機遇與挑戰,如同一體兩麵的鏡子,清晰地映照出前路的波瀾壯闊與艱難險阻。
林長河靜靜地聽著,握著她的手溫暖而有力。他看向遠處那列消失在夜色中的火車光帶,彷彿看到了那條即將延伸向遠方的、未知的軌道。
“路,是人走出來的。”他低沉的聲音響起,帶著一種慣有的、麵對未知時的沉穩與篤定,“以前不會的,都學會了。”
他的話,總是能驅散迷霧,回歸最本質的核心。是啊,當初他們連半自動縫紉機都不會操作,如今不也建立了初步的現代化生產線?當初他們連財務報表都看不懂,如今不也建立了規範的財務製度?不會,就學;不夠,就改;不足,就補!這股從底層掙紮奮鬥中磨礪出的、不屈不撓的韌性,是他們麵對任何新挑戰最寶貴的財富。
蘇晚心中的那一絲不確定,被他這番話徹底撫平。她靠在他的肩上,感受著他胸膛下沉穩的心跳,那是最令人安心的節奏。
“嗯。”她輕輕應道,目光重新變得堅定而遼遠,“那就一起去看看,門後麵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懸念,如同夜空中最遙遠的那顆星,閃爍著誘人而又未知的光芒——出口訂單能否順利完成?廣交會上,“錦繡”能否一鳴驚人?國際舞台,又會為他們帶來怎樣意想不到的新機遇與狂風暴雨?
沒有人知道答案。
但此刻,在這座他們親手打造的城市家園的陽台上,在這片象征著他們階段成功的璀璨燈海前,夫妻二人心中沒有畏懼,隻有共同麵對未來、攜手探索未知的無限勇氣與堅定決心。
寒風依舊,但相擁的體溫足以抵禦一切嚴寒。城市在腳下沉睡,而他們的夢想,卻隨著遠方的燈火與星光,悄然飛向了更廣闊、更激動人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