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七零錦繡小農媳 > 第3章 出口生產的挑戰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七零錦繡小農媳 第3章 出口生產的挑戰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合同的墨跡已乾,法律的約束力如同無形的鞭子,懸在了錦繡製造廠每一個人的頭頂。首份出口訂單的生產,在一種混合著背水一戰的決心和如履薄冰的謹慎中,正式啟動了。然而,當理論上的標準落實到具體的生產線上時,其帶來的衝擊,遠比會議室裡的爭論更為劇烈和真實。

林長河將主要精力完全投入了專門為出口訂單開辟的獨立生產線。車間的牆壁上,醒目地張貼著放大影印的關鍵技術標準,那些精確到小數點後的數字和嚴苛的描述,像一道道冰冷的符咒,提醒著所有人這不是兒戲。

挑戰首先來自於人,來自於那雙已經習慣了內銷標準的、最靈巧的手。

一位有著二十多年縫紉經驗的老師傅,第一次按照新標準縫製一件夾克的袖子時,自信滿滿地將半成品遞給負責巡檢的林長河。林長河沒有說話,隻是拿起一個帶有刻度的放大鏡,在接縫處仔細檢視,然後用遊標卡尺量了量針距。

“這裡,這裡,還有這裡,”他的手指點著幾處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針距超差01毫米。線頭殘留超過1毫米。返工。”

老師傅愣住了,臉瞬間漲紅:“林廠長,這……這根本看不出來啊!穿在身上誰會在意這01毫米?”

“合同在意。”林長河的語氣沒有任何波瀾,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標準在這裡,沒有差不多。拆了,重做。”

這樣的場景,在最初幾天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工人們叫苦不迭,他們感覺自己靈巧的雙手彷彿被套上了無形的鐐銬,以往賴以自豪的經驗和手感,在這些冰冷的資料麵前,變得蒼白無力。殘次率在初期高得驚人,幾乎達到了百分之三十,報廢的布料堆在牆角,像一座無聲的小山,壓得人喘不過氣。效率更是低得可憐,以往一天能做幾十件的熟練工,現在可能連十件合格品都交不出來。

一種焦躁和沮喪的情緒在車間裡蔓延。有人私下抱怨:“這洋人的錢真難賺!”“照這麼下去,彆說六十天,六個月也交不了貨!”

張師傅看著心急,嗓門也變得更大,有時難免與操作失誤的工人發生口角,車間的氣氛一度十分緊張。

林長河成了這條生產線上最沉默,也最忙碌的身影。他幾乎日夜泡在車間,眼白布滿了血絲,身上沾滿了棉絮和線頭。他沒有過多地訓斥,更多的是行動。

他站在那些最熟練卻也最不適應的老師傅身邊,一言不發,隻是拿起工具,親自演示。他的動作或許不如老師傅們花哨流暢,卻精準得如同機器,每一針,每一線,都嚴格卡在標準之內。他演示的不是“快”,而是“準”。

他和周誌剛工程師一起,像兩個老工匠,對著一個簡單的袖口卷邊工序,能研究上大半天。他們調整壓腳的力度,更換不同型號的機針,甚至微調縫紉機的轉速,隻為了找到那個既能保證針距均勻、接縫牢固,又能最大限度減少線頭產生的“最佳點”。

“這裡,加一道暗線固定。”

“這個弧度的裁剪,模板可以再優化05厘米,減少褶皺。”

“熨燙溫度和時間必須精確記錄,不同麵料不能一概而論。”

林長河將他在部隊裡養成的嚴謹和鑽研精神,全部用在了攻克這些技術細節上。他讓人製作了各種小工具——限位器、標準線頭長度比對卡、針距樣板,分發到每一個工位,讓抽象的標準變得可視、可觸。

與此同時,另一重壓力則落在了蘇晚肩上——原材料。出口訂單要求的一種特殊樹脂紐扣和一款用於內襯的粘合襯,國內無法生產,需要從香港進口。采購週期長達四周,而且手續繁瑣,任何一個環節延誤,都可能直接影響最終的交貨期。

蘇晚幾乎每天都守在電話旁,與外貿進出口公司、運輸代理反複溝通,確認訂單狀態、船期安排。她神經緊繃,生怕在這條看不見的戰線上出任何紕漏。楊建華會計則緊盯著資金流,確保信用證能夠順利開出,進口款項能夠及時支付,這其中的時間差和彙率風險,同樣讓人捏一把汗。

除了應對外部的供應鏈壓力,蘇晚更大的精力放在了內部,充當著“潤滑劑”和“穩壓器”的角色。她敏銳地察覺到了車間裡那股低落的士氣。

她沒有像林長河那樣紮在一線解決具體技術問題,而是頻繁地出現在車間,不是以檢查者的身份,而是以關懷者的姿態。

她看到那位被要求返工的老師傅情緒低落,便走過去,遞上一杯水,輕聲說:“王師傅,您是廠裡的老師傅,手藝最好。這次的標準是前所未有,不是您手藝不行,是要求變了。林廠長帶著大家改工藝,就是為了讓咱們的好手藝,能被國際認可。您可是咱們的定盤星,您要是穩不住,年輕人更沒主意了。”

她組織後勤,想方設法改善加班工人的夥食,確保熱水供應,甚至在車間角落設定了簡單的醫藥箱。晚上,她常常等到深夜,等著林長河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給他端上熱騰騰的飯菜,雖然她自己往往也忙得沒顧上吃。

她不再召開大規模的壓力會議,而是找張師傅、趙嬸子等核心骨乾單獨談心,肯定他們的付出,傾聽他們的困難,一起商量如何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她提議設立了“出口質量標兵”的每日小評比,雖然獎勵微薄,但卻是一種及時的精神認可。

夫妻二人,一個在前線攻堅克難,鐵麵無私地扞衛著質量底線;一個在後方穩定軍心,細致入微地保障著後勤補給,化解著情緒危機。他們像一部精密機器的兩個核心齒輪,雖然分工不同,運轉的節奏和方向卻高度一致。

時間的流逝,在車間裡彷彿被按下了慢放鍵,卻又在倒計時日曆的翻動中,顯得無比迅疾。轉眼半個月過去。

這期間,有淚水,有爭吵,有無數次想要放棄的念頭。但更多的是,在林長河和周工不厭其煩的指導下,在蘇晚持續的鼓勵和保障下,工人們開始逐漸適應這種“錙銖必較”的生產模式。他們的手指彷彿被重新塑造,變得更加精準,眼神也變得更加專注。那堵曾經橫亙在他們與出口標準之間的無形之牆,正在被一點一點地鑿穿。

殘次率開始以緩慢但堅定的速度下降,從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二十,再到百分之十五……效率雖然依舊遠低於內銷,但至少看到了穩步提升的趨勢。

轉折發生在一個週五的傍晚。當天最後一件夾克完成了最後一道工序,被送到了最終檢驗台。周工和林長河都在。周工拿著放大鏡和檢測工具,一項一項地核對,林長河則站在一旁,目光沉靜。

所有專案檢查完畢。周工放下工具,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看向林長河,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了這半個多月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輕鬆的表情。

“林廠長,這一件……完全符合標準。”

他的聲音不高,卻在突然安靜下來的車間裡清晰地傳開。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那件看似普通、卻凝聚了無數心血的墨梅夾克上。

林長河走上前,伸出手,極其鄭重地撫過那平整的肩線,那精準的刺繡,那找不到一絲多餘線頭的內襯。他的動作很輕,彷彿在觸控一件易碎的珍寶。

然後,他抬起頭,目光掃過周圍一張張疲憊卻又帶著期盼的臉,沉聲宣佈,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沙啞,卻有著千鈞之力:

“第一批,合格品,下線!”

短暫的寂靜之後,車間裡爆發出了一陣壓抑已久的、雷鳴般的歡呼聲!許多工人,尤其是那些曾經備受挫折的老師傅,眼眶瞬間就紅了。王師傅用粗糙的手背狠狠抹了把臉,嘴裡嘟囔著:“他孃的……總算是……做出來了!”

這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但這無疑是開始的結束。他們終於證明瞭,自己有能力達到那個曾經看似高不可攀的國際標準。

訊息傳到辦公室,蘇晚正在覈對進口輔料的到港日期,聽到孫衛國衝進來報喜,她手中的筆“啪嗒”一聲掉在桌上。她沒有像工人們那樣歡呼,隻是靠在椅背上,閉上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彷彿將這半個多月所有的壓力、焦慮和疲憊,都隨著這口氣緩緩吐出。

她走到窗邊,看向車間方向,那裡燈火通明。她知道,最難的關卡,已經被那個沉默的男人,帶著他的隊伍,硬生生地闖過去了。

第一批合格品的下線,如同在漫漫長夜中點亮的第一支火把,雖然微弱,卻足以照亮前路,驅散迷茫,點燃所有人心中那簇名為“希望”的火焰。真正的量產大戰即將拉開序幕,但此刻,他們擁有了最寶貴的東西——信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